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近几年,随着森林旅游的发展,森林公园游客及旅游设施大量增加,旅游活动对森林公园植物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很多森林公园都面临不同程度的植物破坏情况。虽然国内外学者关于旅游对植物影响的研究很多,但是进行系统总结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旅游活动对植被的主要影响形式、旅游活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效应以及旅游活动对植物群落种类及多样性影响3个方面总结了旅游活动对植物影响的研究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植物保护对策,旨在为森林公园植被保护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敏感水平、植被景观重要值、物种信息指数、伴人植物数目、植被层盖度等旅游影响因子对鹞落坪植被与旅游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敏感水平、植被景观重要值和信息指数成负相关;旅游活动对群落结构作用能力依次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  相似文献   

3.
特殊植物在生态旅游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活动,植物是其中主要的观赏对象之一,文章从珍稀濒危植物,特殊的优势植物及典型的地带性植被,外部形态特殊的植物,具特殊用途的植物,有浓厚文化特色的植物几个方面对特殊植物在生态旅游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提出在生态旅游中合理保护和利用植物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旅游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旅游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诸如旅游活动对植被、动物、土壤、水体和大气的影响,指出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从游道的设计模式、土壤生物的群落多样性两方面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在吸引大量游客前往旅游的同时,作为重要旅游资源的植被景观所受干扰日渐明显。通过样地调查,采用敏感水平、群落景观重要值、物种多样性信息指数等一系列植被景观特征指标,分析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影响因子及植被景观特征与地理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①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影响因子主要受人文地理因子的影响,受自然地理因子的影响小。②相对于自然地理因子而言,人文地理因子(即旅游干扰活动)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旅游植被景观特征影响更为显著。因此,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在今后景区旅游开发中要特别加强对旅游活动的科学管理和统一规划,以保护植被景观。  相似文献   

6.
旅游活动下罗浮山格木种群和土壤性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旅游活动对罗浮山旅游风景区生理生态环境的影响,野外调查及实验室分析了罗浮山在不同干扰程度下格木种群,检测了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和土壤微生物分布。结果表明,随着旅游活动干扰程度的增大,风景区土壤p H减小、含水量下降、容重下降、电导率增大和养分流失;土壤酶活相比为干扰下显著下降,并且呈现季节变化性。脲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及蔗糖酶含量1-8月显著下降,9-12月有所上升;旅游干扰显著影响风景区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微生物数量随旅游活动强度增大而显著下降,群落多样性也显著降低,也显著改变格木群落多样性。旅游活动增多使Ⅰ级小树数量急剧下降,Ⅱ级中等树有所增多,Ⅲ级大树数目显著下降。格木群落多样性显著降低,罗浮山植被群落丰富度也显著降低,植被种类显著减少。综上所述,旅游活动显著改变风景区土壤理化特性,降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酶活性,抑制植被的可持续生长,减少风景区植被种类,间接或直接地损害罗浮山风景区自然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罗姗  张昆  彭涛  李宁云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6):2391-2393
分析了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香格里拉县纳帕海湿地无序旅游活动对湿地土壤环境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旅游活动强度的增大,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土壤容重增大,总孔隙度降低,含水率降低,渗透性变差,土壤pH值升高,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和C/N比值均有所降低,土壤质地变差,并且导致了植被覆盖率和多样性的降低,湿地生态环境处于恶性循环当中,湿地土壤退化严重。  相似文献   

8.
我国西南的干旱河谷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带,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植被恢复/重建难度极大。概略介绍了干旱河谷气候、地质、土壤和植被特点,回顾和评述了植物个体、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景观生态学等方面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并结合植被恢复的现状,提出了干旱河谷植被生态学研究应关注植被演替及退化机制、从植物功能属性为视角了解生态学过程和推演植物在不同尺度的适应机制、自然灾害对植被的影响、经济植物的开发利用等几点期望。  相似文献   

9.
针对SO2污染对植被产生的影响,文章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论述了SO2污染对植被的多尺度影响。微观方面主要表现在改变了植被内部正常的生理机能。例如气孔张开和关闭速度的变化,酶的活性被破坏,细胞质膜透性随SO2浓度和作用时间的不同发生相应的变化。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宏观方面表现在干扰了植被正常的生长发育,使植物矮化、叶面积变小、授粉率下降及产量下降等现象发生,从而使植物生物量下降;由于不同植物对SO2污染的敏感性不同,使植被群落的结构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0.
以延河流域不同植被区优势物种叶片为研究对象,测定并分析不同植被区植物叶片以及0~60 cm土壤中碳(C)、氮(N)、磷(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采用方差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不同植被区植物叶片C、N、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叶氮含量、叶磷含量、叶碳氮比、叶氮磷比在不同植被带间差异显著(P0.05),森林区植物生长主要受磷限制,草原区植物生长主要受氮限制,而森林草原区植物生长受氮、磷两者共同限制。植物叶片C、N、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比与气候、地形、土壤因子间存在不同的相关关系。影响叶碳含量的主要因子是坡位,其次是坡度;影响叶氮含量的主要因子是坡度,其次是年均蒸发量;影响叶磷含量的主要因子是年均降水量;影响叶碳氮比的主要因子是土壤磷含量,其次是年均蒸发量;叶氮磷比受土壤碳含量影响最大,7—9月平均降水量次之,坡度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1.
董红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5):2996-2998,3003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获得游客对西安翠华山旅游解说的满意度评价,结果表明:游客对解说系统评价不好;评价最差的有导游讲解和游客中心,较差的有忠告牌、印刷品、音像品和指路牌。究其原因主要有:导游素质低,讲解内容科学性不强;标识牌数量少,设置不合理;印刷品和音像品种类少、实用性差,且设计不精美;景区的游客中心提供的信息服务与便利服务少等。最后提出了翠华山景区旅游解说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马晓黎  王行风  陈明  王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795-12796,12813
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逐步增强,近年来矿区开采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备受关注。为了分析矿区开采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文章利用神东矿区不同时相的Landsat遥感影像经过预处理后计算其植被指数,进而计算植被盖度并分析其变化,分析矿区开采活动对绿色植被生长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以植被指数转化法模型进行了植被盖度的估算。通过对提取出植被信息的分析得出:2002年开采后较1989年开采前植被覆盖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优等与良等覆盖区域增加,中等覆盖区域减少,由于矿区的建设造成非植被覆盖区域的增加。  相似文献   

13.
肖雍琴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623-20625
解析了园林与文学的概念,从园林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关系出发,通过园林表现形式、园林景观的主要造景手法以及游人赏景角度分析了文学在园林中的应用。在表现形式方面解析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有形"文学和"无形"文学;在造景手法方面突出了文学在借景、抑景、题景、点景中的应用;分析了游人赏景中的"观"、"品"、"悟"的文学,指出园林设计应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内涵,突出园林特色;强调不同主题的园林景观应突出不同的文学韵味;根据游客心理,体现园林景观的文学内涵。以期对今后的园林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利用新的研究手段更加便捷、深入地研究游客对湿地公园型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形象感知,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运用网络文本分析法,通过百度、大众点评、携程网等搜索引擎和旅游网站,将相关的评论和游记作为样本,使用ROST Content Mining软件,从景区环境、活动项目、旅游景点、设施服务、背景文化等5个方面分析游客对浙江绍兴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旅游形象感知。结果显示:游客对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情感态度整体上趋于良好;对景区的整体印象及景区环境评价较高;对于在景区内开展的休闲娱乐等活动情况较为满意;对于湿地公园的背景文化认识不够深入;在景区基础设施及服务方面存在一定的消极感。城市湿地公园的深度旅游开发应在保持特色优势,改善设施服务,加强文化宣传等方面予以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植被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趋势分析探究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的时空变化,结合Hurst指数法以研究黄土高原植被的可持续性,采用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残差分析等方法,探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区域植被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的植被在空间上由东南向西北呈现递减趋势,1982—2015年NDVI变化总体上呈弱上升趋势,2000年是NDVI时间序列的转折点,NDVI上升速度加快;2)Hurst指数表明研究区NDVI的未来变化趋势呈现持续性和反持续性的区域分别占13.70%和86.30%;3)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表明平均温度和降水对黄土高原NDVI均有显著影响,并且平均温度和降水对NDVI的综合影响更加明显;4)根据残差分析发现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变化也有影响,改善和破坏作用并存。因此,1982—2015年黄土高原植被变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要影响因素为人类活动,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因子对植被恢复的贡献率4.56%,非气象因子(人类活动)对植被恢复的贡献率为32.74%。  相似文献   

16.
王小爱  侯宗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969-6972
通过对熊耳山景区进行实地调研发现,该景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旅游业的发展相对滞后。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游客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100份问卷,有效问卷为100份,借助旅游环境游客满意度指数(TSI)测评模型,精确计算了熊耳山景区的游客满意度。结果表明,熊耳山的旅游性价比不高,游客普遍表示不满意;该景区的整体环境良好,游客的满意度较高;有部分游客对该景区的期望值不高;游客的重游意愿较高;与其他景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通过TSI总指数计算可知,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游客满意度为55.89%。最后,针对熊耳山存在的问题,从游览价值、环境感知、营销理念和营销模式几方面,提出了提升熊耳山游客满意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关中-天水经济区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植被覆盖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改善关中地区及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影响,利用植被覆盖和地表温度数据,结合Sen趋势与Mann-Kendall检验分析关中-天水经济区2001—2016年的植被覆盖变化趋势,并根据估算的土壤湿度因子,应用残差法评价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程度及影响方向。结果表明:1)从时间变化维度来看,2001—2016年关中-天水经济区植被覆盖变化总体呈良好趋势,且整体表现为在不断波动中递增,表明关天经济区进行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正在慢慢凸显它的生态效应。2)从空间变化维度来看,关中-天水经济区植被覆盖显著增长的区域面积占35.87%,主要集中在研究区南北两侧。而显著下降的面积区域占3.21%,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即经济发展活跃的地区,如西安市区,宝鸡市区,天水市区,铜川市区等。3)关中-天水经济区植被覆盖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受其他因素影响大。其正相关区域占13.43%,不显著相关区域占85.26%。4)关中-天水经济区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正作用大于负作用。其中,正作用区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和东南地区,其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不频繁,建设生态屏障、加强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保护以及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促进植被NDVI增长。负作用区域主要分布在渭河沿线、经济活动较高地区,其主要原因有:人类活动频繁、过度城市化、工业化等抑制植被生长。5)植被覆盖的增长和下降区域与人类活动对植被影响的正作用和负作用区域大致相同。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关天经济区植被覆盖情况受人类活动影响大。总之,在负作用区域,在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植被建设、以及对植被乃至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遥感技术估算西藏地区多年植被覆盖度变化情况。[方法]基于MODIS-NDVI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了2005~2014年西藏地区生长季期间的植被覆盖度,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借助趋势分析法分析了10年间西藏地区植被覆盖度的趋势斜率;通过划分气候区,在控制气候要素不变的情况下,讨论人类活动对西藏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影响。[结果]2005~2014年西藏地区生长季期间平均植被覆盖度为33.00%~36.00%,整体表现为稳定的上升趋势;东南地区植被覆盖明显好于西北地区;森林、灌丛、农作物等类型植被覆盖度较高,而草原、草甸、高山植被以及荒漠等植被类型相对较低;2005~2014年西藏地区趋势斜率总体保持稳定,植被覆盖明显减少的部分集中分布于拉萨市与林芝市的交界地带、山南地区的东南部及林芝市的中部地区,主要是人类活动影响所致。[结论]利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西藏地区多年生长季植被覆盖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炎咳停口服液对大白鼠的亚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大白鼠为试验模型,对炎咳停口服液进行了亚急性毒性试验,观察其对大白鼠的行为、饮食欲状况、体重变化、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对组织器官和组织学变化及对实验动物的安全性等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炎咳停口服液临床应用剂量为0.5g/kg,对大白鼠的生理活动、生理生化指标、主要组织器官无不良影响,大白鼠未呈现毒性,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20.
孙莹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5):2985-2987,2990
通过调查问卷,对上王村"农家乐"旅游者消费行为进行实证分析,总结出城郊型"农家乐"旅游者的消费行为特征,提出改善交通条件,提高服务质量;提供特色餐饮,加强餐饮卫生管理;加强巩固回头客市场;制订合理的价格策略和畅通信息渠道的城郊型"农家乐"旅游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