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者对北京鸭菲莱氏温扬球虫 Wenyonella philiplevinei 的内生发育进行了研究,所得结果如下:1.雏鸭感染后36~48小时发现第一代裂殖体,寄生于卵黄蒂前后和回肠肠绒毛顶端上皮细胞内,位于核的上方或下方。裂殖体和殖裂子都比 Leibovitz(1968)所报告的偏小,出现的时间偏后,该作者在雏鸭感染后24小时观察到第一代裂殖体。2.在雏鸭感染后54~72小时发现第二代裂殖体,寄生于卵黄蒂前后肠段、回肠和盲肠的肠绒毛上皮细胞和固有层中,比 Laibovitz(1968)所报道的偏小,出现的时间偏后,该作者报道出现于感染后49小时。3.感染后78~108小时发现第三代裂殖体,寄生于卵黄肇前后、回肠和盲肠肠绒毛上段上皮细胞内和固有层中,亦较 Leibovitz(1968)所报道的偏小,出现的时间偏后,该作者说出现于感染后74小时。4.感染后84小时见到配子体,91~120小时在卵黄蒂前后肠段、回肠和盲肠见到成熟的大小配子体,比 Leibovitz(1968)所见到的偏小,出现的时间略偏前,该作者在感染后93小时见到大小配子体。5.感染后91小时在回肠肠绒毛上皮细胞内发现卵囊,延续至120小时;到132小时仍能在回肠绒毛固有层中见到极个别的囊。到144小时即未再见到卵囊。人工感染的潜在期为95小时,Leibovitz(1968)报道为93小时。6.内生发育阶段寄生于卵黄蒂前后、回肠、盲肠和直肠肠绒毛上段的上皮细胞内和固有层中,曾在极个别患者的12指肠和空肠发现虫体,与 Leibovitz(1968)的观察基本相似,但他报道在盲肠12指肠和空肠未见到虫体。7.感染78至98小时之间,在卵黄蒂前后段、回肠和盲肠,见有不同程度的肠绒毛上皮脱落,水肿,固有层充血,和成纤维细胞增多等变化。肉眼病变不显著。所见病变比 Leibovitz(1968)所描述的偏轻。  相似文献   

2.
肠艾美耳球虫配子生殖与病理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单个肠艾美耳球虫Eimeria intestimalis Cheissin 1984卵囊感染无球虫兔,获得纯种进行研究。1.肠艾美耳球虫的配子生殖阶段寄生于空肠和回肠,此时宿主组织有较严重病变。12指肠、结肠和盲肠未见虫体,但在感染后264小时见盲肠的个别绒毛内有1~3个配子体,可能属偶然现象。2.感染后180小时发现极少数早期配子体,感染后192小时出现少量配子体寄生在空肠和回肠的绒毛和腺上皮细胞内,感染后216至264小时,绒毛上皮和腺上皮细胞内多为配子体、合子和卵囊所取代。感染后216小时出现极少量卵囊,264小时则见有大量卵囊。3.感染开始时(感染后61~73小时),回肠、空肠绒毛上皮正常;腺上皮细胞出现少量滋养体和裂殖体。96至192小时后,肠绒毛上皮和腺上皮受侵害程度渐趋严重,肠绒毛变矮,绒毛上皮及腺上皮细胞肿大变空,细胞核消失。许多腺泡塌陷。感染后216~264小时,肠绒毛受侵害最为严重,空肠和回肠绒毛萎缩或消失,变为一层矮柱或立方形上皮细胞或全无上皮细胞覆盖的绒毛。固有层均质红染,或颗粒状。肠腺塌陷,数量减少,大小不一。腺腔内见有配子体、合子或卵囊残留,部分腺泡上皮细胞再生,细胞核增生成堆。12指肠、盲肠和结肠正常。  相似文献   

3.
脆弱艾美尔球虫在鸡胚培养中,可以像在鸡的肠道内一样地完成全部内生性发育史。用体外脱囊的球虫子孢子接种于9~11仅龄鸡胚的尿囊胜中。在40℃~41℃下培养,可在绒毛尿囊膜细胞内观察到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两个发育阶段。出现第一、二、三代裂殖体,以及大配子体、小配子体和卵囊。成熟的第一代裂殖体在绒毛尿囊膜细胞内最早出现于感染后48小时,第二代为94小时,第三代为132小时。大配子体和小配子体、卵囊分别于感染后132和144小时形成,均寄生在绒毛尿囊膜表层。各期虫体的发生时间与鸡体内基本相似,从子孢子开始到产生次代卵囊,完成全部内生性发育需要144小时。  相似文献   

4.
斯氏艾美耳球虫细胞化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组织化学技术对斯氏艾美耳球虫内生阶段和子孢子的细胞化学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多糖存在于第二代裂殖体、大配子体、大配子、合子、未孢子化卵囊和子孢子内。脂肪存在于第二代A型裂殖体、大配子、合子、未孢子化卵囊及子孢子内。整个内生发育阶段的虫体和子孢子均含有蛋白质。两型裂殖体、大、小配子体、合子和子孢子内均有Feugan反应阳性的DNA存在,而RNA存在于整个内生阶段和子孢子中。内生阶段虫体和子孢子均有ACP和SDH,然而ALP只存在于内生阶段,子孢子缺乏。  相似文献   

5.
作者观察了毁灭泰泽球虫和菲莱温扬球虫人工感染病例的不同肠段切片,认为: 一、泰泽球虫 病变的显现时间主要集中在96~120小时之间。病变部位限于十二指肠至空肠中段(特别是空肠前环至卵黄蒂前后)。病变性质为出血性脱屑性卡他性肠炎。感染后36~84小时在绒毛顶端上皮中发育第一代裂殖体,96小时在固有层发育第二代裂殖体。其发育形式很象E.tenella。有趣的是,96~107小时间,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同现,不同时期和不同大小的裂殖体共存于绒毛上皮和固有层的不同部位。这种世代混杂的现象,文献中无记载。究竟是1~2个世代的延续,还是更多世代的表现,值得进一步研究。104~107小时,在肠壁的血管中见吞噬细胞中含有裂殖体。它可通过门脉系统转移到肝。这是机体的防御表现。 二、温扬球虫: 病变的出现时间为36~98小时;病变部位是从卵黄蒂段至回肠,且限于绒毛顶端;病变性质为卡他性肠炎。无性繁殖有三代,1、2代在绒毛顶端的上皮中发育,第3代和配子生殖是在上皮的基膜下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6.
巨型艾美耳球虫地方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道对巨型艾美耳球虫长春株的分离鉴定。主要鉴定指标如下:虫体寄生于小肠中段的空肠与回肠,配子体寄生于上皮下。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肠管充血、黄染、臌气,粘液性稀便以及肠粘膜针尖大小出血点。卵囊大小为31.5±0.26×23.1±0.15微米。最大裂殖体为9.2微米,潜隐期126±0.15小时,卵囊最短孢子发育时间为28小时。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外源基因表达对转基因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对转基因球虫(TE1)和BJ株(野生强毒)的发育和致病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BJ株,转基因球虫TE1株繁殖力下降约4倍,低剂量感染时致病性下降明显,但是高剂量感染时依然保持较强的致病性.另外,在荧光显微镜下发现,TE1有滋养体、第一代裂殖体/裂殖子、第二代裂殖体/裂殖子和大小配子体等内生发育虫体.孢子化卵囊内4个孢子囊并非全部表达黄色荧光蛋白.这些结果说明黄色荧光蛋白和乙胺嘧啶抗性基因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转基因柔嫩艾美耳球虫致病性和繁殖力.在柔嫩艾美耳球虫合子减数分裂过程中,存在同源或异源染色体重组现象.  相似文献   

8.
用鹌鹑源火鸡隐孢子虫(Cryptos poridium meleagridis)卵囊分别感染昆明系小白鼠和固始雏鸡,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了C.meleagridis在两种试验动物体内的内生发育虫体超微结构和致病性的差异。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鹌鹑源火鸡隐孢子虫(C.meleagridis)在小白鼠和雏鸡体内的寄生部位有较大差异,在小白鼠体内寄生于十二指肠,但在雏鸡体内主要寄生于回肠;C.meleagridis深嵌于小白鼠肠微绒毛丛内,微绒毛较为完整;但在雏鸡回肠,C.meleagridis似黏附在肠黏膜表面,微绒毛脱落明显,对雏鸡致病性明显比对小白鼠的致病性强。利用透射电镜在两种试验动物的样品中均观察到不同发育阶段的滋养体、裂殖体和大配子体以及正在孢子化的卵囊。滋养体和裂殖体在发育过程中可明显见到粗面内质网结构,裂殖生殖中期阶段粗面内质网尤其发达;小白鼠体内的C.meleagridis虫体与肠黏膜接触处形成一凹陷,寄生部位较深,而在雏鸡体内无此现象。此外,利用透射和扫描电镜均观察到虫体寄生部位周围微绒毛密度高而且也比其它部位长。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鸡卡氏住白细胞原虫各期虫体形态结构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取同居感染病鸡的外周血液 ,观察研究鸡卡氏住白细胞原虫 (LeucocytozoonCaulleryi)不同发育阶段的裂殖子和配子体的形态特点。光镜下 ,裂殖子呈圆点状 ,胞核圆形 ,着染紫红色 ,胞浆少量呈淡蓝色 ,位于血浆和血细胞内 ,配子体呈圆形或椭圆形 ,雌配子体 (大配子体 )虫体深蓝色 ,核较小 ,呈深粉红色 ,平均直径 16 6 5× 15 79μm ,雄配子体 (小配子体 )为淡蓝色 ,核较大 ,染色较雌配子体浅 ,平均直径为 11 2 7× 11 10 μm。电镜下 ,裂殖子呈圆形或卵圆形 ,外包有两层膜 ,外膜较薄 ,内膜较厚 ,内包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核 ,位于红细胞细胞质内早期发育的配子体呈球形 ,表面隐约可见两层膜 ,细胞核大而淡染 ,位于中央 ,核膜呈双层 ,中间有明显的空隙 ,细胞质内可见数量不等的细微颗粒。  相似文献   

10.
<正>1病原猪弓形虫病的病原体属真球虫目、弓形科、弓形属。虫体寄生在动物细胞内,因发育阶段不同,分为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五个类型。滋养体和包囊存在于中间宿主体内,弓形虫的中间宿主有200余种动物,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行类、鱼类和人。滋养体主要出现在急性病例的腹水和有核细胞的胞浆里,呈新月状或弓形,大小为(4~7)微米×(2~4)微米,一端钝圆,正在繁殖中的虫体还有可能呈圆形或卵圆形,用姬氏或瑞氏染色后,胞浆呈浅蓝色,有颗粒,核呈深紫色,偏于钝圆的一端。包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对早熟艾美耳球虫长春株(Eimeria praecox C.1994年分离)的分离鉴定。主要鉴定指标:虫体主要寄生于十二指肠上皮层,病理变化轻微,大剂量感染时表现为肠管充血、粘液性管型与肠粘膜针尖大小出血点。卵囊大小为19.4±0.18×16.0±0.15微米。最大裂殖体为19.8微米,潜隐期89±0.13小时,卵囊最短孢子发育时间为20小时。  相似文献   

12.
以耳袋法将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幼虫饲于实验感染双芽巴贝斯虫(Babesia bigemina)牛,幼虫饱血后24h内,其肠管内容物中红细胞内、外见有单梨子型(3.5~4.5μm×1.2~2.6μm)和双梨子型(4.1~4.8μm×1.8~3.0μm)两种裂殖体.饱血后24~48h,随着裂殖体细胞膜及核变性而发生形态变化.48~72h,绝大多数裂殖体出现溶解.72h后,这些裂殖体从肠道消失.其后,在蜱肠上皮及血淋巴中也未能找到双芽巴贝斯虫体.本实验从形态学上证明双芽巴贝斯虫在长角血蜱若虫肠道内不能发育.  相似文献   

13.
贝氏隐孢子虫内生发育虫体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贝氏隐孢子虫内生发育各阶段虫体寄生于气管和法氏囊的微绒毛丛中 ,鸭对贝氏隐孢子虫的易感性低于鸡和丝毛乌骨鸡。滋养体呈球形 ,平均直径 1 3μm ;typeⅠ裂殖体 ,平均直径 2 4μm~ 3 0 μm ,内含 8个裂殖子 ,呈逆时针旋涡状或呈桔瓣状排列 ;typeⅡ裂殖体内含 4个裂殖子 ,两种类型裂殖体的裂殖子之间填充着颗粒状残体并包围着一个大的球形残体。成熟裂殖子逸出的方式分为 4种类型。裂殖子大小为 3 0× 0 6 μm ,呈香蕉形。大配子体呈球形直径 3 3μm~ 4 2 μm ,小配子体直径为 3μm~ 3 6 μm。小配子呈子弹状 ,大小为 1 2 μm× 0 3μm ,并观察到成熟小配子的释放方式。带虫空泡可分为无球形残体和有球形残体两类 ,根据观察结果推测带虫空泡基部的梳状结构不具备营养器官的功能 ,营养器官应为带虫空泡的底部  相似文献   

14.
牛环形泰勒虫病,是由带有子孢子的璃眼牛蜱吸食牛血时,经唾液将子孢子注入牛体,首先是进入牛的网状内皮细胞中进行发育繁殖,由大裂殖体产生许多大裂殖子,又侵入到新的网状内皮细胞中发育成小裂殖体。小裂殖体在网状内皮细胞中分裂成单核配子体后转入牛血液中的红细胞内寄生。并使感染牛只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极大地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临床中,笔者诊疗本病群发性36例,除2例死亡外,均获满意疗效。现就此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5.
弓形虫又名弓形体、弓浆虫、毒浆虫,是单细胞寄生原虫,只能在活的有核细胞内生长繁殖。当有感染力的卵囊、包囊或假包囊被动物吞食后均能感染发病。本文就猪弓形虫病的临床易混淆的几种疾病的区别简单阐述。1病原猫为终末宿主,也可以为中间宿主,弓形虫发育阶段分五个期,即速殖子假包囊内外,缓殖子在组织包囊内,子孢子卵囊内,裂殖体包含裂殖子,配子体有雌(大)配子和雄(小)配子体。  相似文献   

16.
使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贝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baileyi) 在丝毛乌骨鸡体内内生发育虫体的三维形态。大量球形虫体嵌于微绒毛丛中。滋养体呈球形,直径1.54~1.76 μm 。裂殖体呈桔瓣形或旋涡形排列,直径2.4~3.0 μm ,内含8 个香蕉形裂殖子,大小为4 μm ×0.65 μm 。成熟大配子体直径为3.5 μm 。带虫空泡内、外侧基部均可观察到梳状结构,根据带虫空泡的结构将其分为2 类,其中一类为裂殖子或小配子的带虫空泡,另一类为卵囊的带虫空泡。  相似文献   

17.
作者研究了鹅球虫Eimeria,Kotlani的生活史。内生发育阶段的研究方法是用1~40万纯种孢子化卵囊人工接种44只10天龄幼鹅,每隔6—12小时定期剖杀,取回肠后段用3%戊二醛和1%锇酸双固定,逐级酒精脱水,环氧树脂包埋,用LKB修块机切片,甲苯胺蓝染色,镜检观察。外生发育的研究是,把收集的纯种卵囊,置2.5%的重铬酸钾液中,在28℃左右的温度培养,每隔2—3小时显微镜下观察一次。研究结果表明E.Kotlani的内生发育有四个裂殖阶段及一个配子生殖阶段,它们分别为:第一代无性裂殖阶段的发生时间是0~48小时,第二代是48~96小时,第三代是84~144小时,第四代是132~192小时。配子生殖阶段发生的时间是180~252小时。外生发育阶段,卵囊在培养至33小时后开始形成孢子囊,52小时完成卵囊孢子化。  相似文献   

18.
弓形虫是由龚地弓形虫寄生于猪、羊、牛、犬、猫、兔等多种动物和人的细胞内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原虫病。该病以患病动物的高热、呼吸困难及神经系统症状、动物死亡和妊娠动物流产、死胎、胎儿畸形为特征。弓形虫根据其发育阶段的不同可分为5型,即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其中滋养体和包囊出现在中间宿主(人、猪、犬、猫等)体内,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只出现在终末宿主(猫)体内。以滋养体、包囊和感染性卵囊这3种类型具有感染能力。1临床症状常为急性感染,潜伏期3~7d,病初体温升高至40℃~42℃,呈稽留热3~10d,最高可达42.9…  相似文献   

19.
据报道,鹅球虫有15种(寄生于肠道的14种,寄生于肾脏的1种),分别属于两个属,即艾美耳球虫属和泰泽球虫属。发生最多和危害性最大的虫种是截形艾美耳球虫和鹅艾美耳球虫。截形艾美耳球虫是引起肾球虫病的病原体,可引起小鹅肾功能障碍而导致死亡。卵囊两端具有截锥形,卵囊和其内生阶段的虫体只存在于肾脏或输尿管连接处附近的泄殖腔,因此诊断时可从肾脏和输尿管采取标本,检查有无特征性的卵囊来确定。这种球虫已在鹅、鸭和天鹅体内发现。鹅艾美耳球虫是引起肠道球虫病的病原体。  相似文献   

20.
正刚地弓形虫是一种猫科动物的肠道球虫,最初由法国学者发现,因其外形非常像"弓",故命名为"刚地弓形虫"。我国学者首次于1957年从动物体内分离得到,并通过不断研究,于1970年证实猫为其最终宿主。通常寄生在人、犬、猫等有核细胞内,为人畜共患病。1弓形虫生活史弓形虫的发育经历5个阶段:滋养体(速殖子、缓殖子)、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很多哺乳动物为其中间宿主,猫及猫科动物是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