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龙江省林区七、八月份降雨量较高,冬季降雪量也较大,春融期长,这些雨雪水通过路雨、路肩而逐渐渗透到土壤中;特别是深秋气温下降,水份不易蒸发,加之某些地方地下水位较高水份分布在路基的土壤中;入冬以后,气温显著下降,经漫长的冬季,土壤中水份结成冰粒,路基的上层结成的冰粒就会膨胀,路面产生不同程度的隆起、裂纹等,这就萌发了翻浆条件;四月份以后天气渐暖到了春融期,路面的温度比路  相似文献   

2.
草炭土地基冻胀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玉民 《森林工程》2009,25(1):55-58
以吉林东部草炭土为研究对象,制定详细的试验计划方案,对草炭土地基在不同含水量下、不同荷载作用下冻胀和融沉规律进行研究,分析总结草炭土地基的冻胀特性。研究表明草炭土属强冻胀土,草炭土地基浅层冻胀率较高,深层冻胀率略有降低;在不同荷载的作用下,不同层位、不同冻深的草炭土经过冰冻后产生的最大冻胀率不同,产生的平均冻胀率范围为6.95%~21%;不同含水量草炭土地基,在1m以内范围随着含水量的增加,最大冻胀率也提高,变化范围为12%~17%,比较解冻融化后膨胀率,融沉量所占的比重较高,如1.6m冻深范围内经过冻胀解冻后融沉为总平均冻胀量的30%~40%。公路建设应根据其特性,进行合理设计及施工,避免草炭土地区公路产生病害。  相似文献   

3.
冻胀与翻浆是东北林区公路的常见病害,也是较难处理的病害。虽然引起冻胀与翻浆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东北的林区公路路基内的水份,由于受负温差的影响,由温度高的深层沿着毛细孔向温度低的上层移动,并积聚在上层。当温度下降到冰点以下时,水变成冰,体积增大,导致冻胀病害发生;当春季温度升高时,路基上面先融化,水份因下层冻结无法向下层移动,引起翻浆。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 3个采取换填措施试验路段的技术方案、施工方法及后期观测的研究 ,讨论了如何合理确定季冻区含水量大的地段路基换填厚度 ,以保证达到保证路基工作区范围内的强度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孔令玉  龚莉 《森林工程》2007,23(3):34-36
对季冻区旧路改扩建工程路基拓宽中,容易出现破坏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重点结合了季冻区的已建或在建的改扩建工程的施工经验,对季冻区的路基拓宽的特殊性进行了技术分析。  相似文献   

6.
气象条件与森林火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森林火灾的发生和蔓延,除与森林种类、林木疏密程度、树木年龄等条件有关外,还与气象条件有着密切关系。大家知道,森林中各种可燃物的着火点是不同的,它决定于可燃物含水量的多少。而含水量的多少则取决于气象条件的变化情况,如湿度的大小、气温的高低、降雨量的多少、风力的强弱等。一般认为,晴天、高温、大风天气,常使森林中可燃物的含水量下降到40%以下,这时最易发生森林火灾。在诸种气象条件中,空气湿度是火险天气  相似文献   

7.
一、森林火灾发生的原因①人为因素②腐殖质着火③泥炭自燃④旱雷和闪电二、火灾发展的条件温度、湿度条件森林火灾的发生和蔓延影响很大,当气温很高时,由于蒸发加速,森林中有机物质的湿度降低,因而容易着火,当气候较为干燥时,可燃性的有机物质的水份蒸发也同样加速,使火灾发生的机率增大.风速加速林地水分的蒸发,且给燃烧点供应大量的氧以促进燃烧,微小的火源在大风的作用下,酿成难以控制的特大火灾.  相似文献   

8.
东北季冻区浅层地下水对路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武鹤  崔楠  郭立叶 《森林工程》2001,17(4):44-45
本就东北季冻区浅层地下水成因分析,结合东北季冻区的特点,提出了浅层地下水的防治及路基横断面设计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杨勤之 《森林工程》1995,11(1):53-54
由于温差交错作用,形成聚冰层,结冰膨胀,路面产生不同程度的隆起、裂缝等现象,温度升高后水份蒸发不出去,形成泥浆,路面破坏,道路造成翻浆,可见土质、温度、水是形成翻浆的自然因素,为此采用设沟疏通水份;铺设隔离层;换土法;提高路基法;加强路基排水;注意路基的压实,提高路基的强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文利用黑龙江嫩江源森林国家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冻土观测场2012-2013年冻土活动层与土壤热通量观测资料,分析了大兴安岭南瓮河湿地多年冻土活动层地温变化规律,以期为大兴安岭地区冻土观测研究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方法】用地温传感器(109,CSI,USA)和土壤含水量传感器(CS616,CSI,USA)分别测量不同深度(5、10、20、30、40、50、60、70、80、100、120、140、160、180 cm)土壤温度和土壤体积含水量;用空气温湿度传感器(HMP45C,Vaisale,USA)测量地上150 cm处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用土壤热通量(HFP01SC,Hukseflux,USA)测量5和10cm深度的土壤热通量。通过数据采集器(CR1000,Campbell,USA)采集,每10 min自动记录一次平均值。【结果】多年冻土活动层地温与气温的变化规律相一致,气温对土壤温度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时滞,滞后时间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大而增大;在整个年度冻融循环中,土壤各层都经历降温、开始冻结、完全冻结、升温、开始融化、完全融化的过程。不同深度开始冻结的时间相差不大,但融化时间相差较大,在冻融循环中,冻结过程耗时明显小于融化过程;多年冻土活动层土壤热通量与表层温度均呈现周期性变化。在表层冻结过程中,土壤热通量变化剧烈,完全冻结全变化趋于平缓。【结论】通过研究南瓮河湿地多年冻土活动层地温的动态变化,对该区冻土活动层地温变化过程及规律有了初步了解,为进一步研究湿地冻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季冻区路基土冻胀主要影响因素对冻深的影响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托黑龙江省庆安冻土科学试验场,开展了不同土质冻胀量和冻深等的试验观测。根据试验和观测数据,分析土质、土的冻胀率及坡向与路基冻深的关系,得到3个主要影响因素对路基土冻深的影响规律,分析土质、冻胀率及地形坡向对路基冻深的影响程度。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土质、冻胀率及地形坡向对路基土冻深的修正系数。利用三个修正系数,可以实现对标准冻深的修正,计算路基的实际冻深,作为路基换填以及路面抗冻厚度设计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在野果林原生境设置自动气象站,测定主要气象指标,分析温度、降雨和光照等主要气象特征;同时选择野果林原生境阳坡、阴坡和平地3种生境类型试验地,分别铺设园艺地布、黑色地膜和挖鱼鳞坑3种处理,研究其保水和抑制杂草效果。主要得出以下结论:试验区气温从4—7月上升,8月10日后开始逐渐下降,最高温出现在7月下旬—8月上旬;试验期间空气相对湿度呈现不均匀变化,极值出现频率较高;光照从4—6月底逐渐上升,且变化范围较大,7月开始下降;表层土壤温度从5—7月中旬逐渐上升,之后开始下降;降雨主要集中在4—6月,其降雨约占试验期降雨量的65.63%;铺膜和挖鱼鳞坑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层0~60 cm的含水量,其中,铺园艺地布、铺黑色地膜、鱼鳞坑处理下0~60 cm平均土壤含水量较CK分别提高20.33%,13.45%,8.58%;3种处理对不同试验地的土壤含水量影响略有差别;阴坡和平地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阳坡则相反;土壤含水量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阳坡与平地土壤含水量与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土壤温度和降雨量显著相关,阴坡仅与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和降雨量显著相关;铺地布和地膜的防草效果极显著,均达到100%。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扦插苗床水份、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监测,研究了海南粗榧(Cephalotaxus mannii)不同枝龄穗条、不同枝条部位取穗、不同基质、不同季节、不同生根剂及其处理对扦插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海口地区秋冬季节,选取0.5~1年生健壮枝条,剪成度8~10 cm的穗条,以2 000倍ABT溶液蘸药3 min处理,插入以河沙、椰糠、红土等比例配制成的混合基质生根效果较好,生根率最高可达80.67%;日间环境因子以1月份最为理想,在4个监测月份中基质含水量、光照强度、以及空气湿度差异较小,空气温度则差异较大,气温是该区域影响扦插生根及育苗成活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4.
赵文美 《森林工程》2015,(3):128-130,135
冻土具有相变性、流变性和蠕变性等特点,其工程性质异常复杂多变。为确保多年冻土地区公路路基的稳定性,就要了解地表下多年冻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依托《漠大线伴行路多年冻土地区路基及桥梁建设关键技术》项目,选取典型冻土路段对路基下多年冻土进行取样,通过室内土工试验分别测定冻土的总含水率、密度、颗粒分析、液塑限、比重、抗剪强度、抗压强度等指标,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随着深度的增加冻土含水率呈现下降趋势,冻土的密度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小;未冻水和冰对冻土抗剪强度影响显著,总含水率低的冻土抗剪强度高;富冰冻土总含水率超过土体饱和状态的含水率,冻土抗压强度随着总含水率增加而降低。进而为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地区修建公路和路基沉降变形病害分析提供可靠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胡杨种粒微小(长1.0—1.2毫米,中部直径0.5—0.7毫米),种皮薄(33—51微米)易透水透气,鲜种含水量高,而且种熟期在七月上旬至八月上旬,此时气温较高,湿度也较大,种子呼吸旺盛,养分容易消耗,其发芽率下降速度很快。给种子贮藏和远离种源的引种带来一定的困难。如何在远  相似文献   

16.
在公路设计中,必须确定合理的路基断面型式.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平原低温地区的台阶形路基断面.计算分析表明,这种断面型式有利于改善路基的水温状况,可以防治或减轻季冻区的公路冻胀和翻浆,因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途.  相似文献   

17.
公路是线型建筑物,是由路基和路面两个基本结构组成,路基路面构成一个整体,共同承受行车荷载的作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坚固、稳定的路基是保证林区公路畅通的基本条件。 一、林区多年冻土地区路基常见的病害。由于开挖路基,使含有大量冰的多年冻土融解,引起路堑边坡坍塌,路基基底不均匀沉降,或由于水分向路基上部聚集而引起冻  相似文献   

18.
干旱地区应用高吸水性树脂育苗造林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在降雨量少、无灌溉条件的干旱地区造林成活率低是影响林业生产发展的关键问题。主要是因为树木在栽植前后根系失水过多或水份不足;直播造林,由于种子本身含水量低,加之播后土壤干旱,种子不能发芽或发芽出土后水份供应不上。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于1984—1986年在宁夏南部干旱山区的同心县羊路乡和马高庄乡用高吸水性树脂(以下简称吸水剂)进行了育苗造林试验。  相似文献   

19.
以武陵山区小流域马尾松林、枫樟混交林、杜仲林和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对其7.5、12.0、20.0 cm土层深度在典型降雨前后水分动态变化进行观测与分析,研究了林地土壤水分的日变化规律,从而为林水综合管理、流域科学治理以及森林多功能高效经营等提供科技支持。结果表明:1)所有观测时间内,在7.5和12.0 cm土层深度处,4种植被类型土壤含水量最大的均是杜仲林,其次是枫樟混交林,最低的是坡耕地,土壤水分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在20.0 cm土层深度处,杜仲林和枫樟混交林差异不显著,马尾松林与坡耕地差异显著;3个土层深度下,4种植被类型土壤含水量均为杜仲林>枫樟混交林>马尾松林>坡耕地。2)降雨前, 4种植被类型的土壤含水量均比较稳定,只在7.5和12.0 cm处缓慢减少;降水后,4种植被类型的土壤含水量明显增加,增加幅度最大的是7.5 cm的马尾松林,其次是12.0 cm的坡耕地。3)降水前后,4种植被类型的土壤含水量与风速和大气温度均呈负相关关系,土壤的含水量与湿度呈正相关关系。4)综合分析表明杜仲林的土壤含水量最大,其作为生态经济型树种,具有较好的水源涵养能力,可大面积示范推广有利于提高研究区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0.
3、湿木材需要较大的切削力图6所显示的是用四种型式刀片进行试验时,2×2时冻木试样的切削力和湿度(含水量)、比重的关系特性图解.所有各种木材试样的试验都是有联系的,而且在每种试验中按比重不同分成四组. 统计分析表明:比重和湿度的不同是解释说明切削力变动在56~64%范围里的原因,切削力变动情况取决于刀片的型式.标准误差(SE)变化从500磅~650磅相应于切削力平均值记录的16~19%之间,从图中我们得出切削力在湿度150%比湿度50%时约高40%.这种情况说明了,当树木在冷冻时,一棵充满较多树液的树木(较高的含水量)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