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笔者对历山自然保护区内的连香树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连香树在自然保护区内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连香树在保护区内呈星状分布,雌、雄株距离较远,不能传粉受精,造成结果率低、物种资源濒危。并根据连香树资源现状,进一步探讨了连香树濒危的原因和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4.
从生态旅游的角度对山西省历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资源进行了评述,详细评价了历山自然保护区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以期为参与生态旅游的群体提供有益的参考,为自然保护区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历山自然保护区金翅雀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6年—1997年在历山自然保护区对金翅雀的繁殖生态、种群结构、食性以及活动规律等进行了研究,采用的方法是:路线调查法、幼鸟扎颈法和取样解剖法。  相似文献   

6.
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 Sieb.et Zucc.)属于珍稀濒危物种,在地质变迁、气候变化以及植物起源等方面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山西历山境内分布的连香树资源现状和种子繁育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了6个试验地不同干燥、贮藏、催芽方式,对连香树种子发芽的影响,以及不同海拔和湿度对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按锯末与连香树种子3∶1的比例进行搅拌播种,种子撒播于苗床后,覆土厚度以看不见种子的定性描述在实际生产中更易掌握和操作。总结提出了生产上较为实用的连香树种子繁育技术。  相似文献   

7.
历山自然保护区水獭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2000年,在山西省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水獭(Lutra lutra)进行了野外调查研究,知本区大河、马家河、龛河等地分布有该兽。对其栖息地、繁殖生物学、生活习性、食物组成及其保护措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历山保护区机关地处沁水县张马村 ,四周环山 ,气候温暖 ,雨量充沛 ,自然条件优越 ,大院里栽培有各种花卉和绿化植物 10 0多种 ,是昆虫栖息、取食的理想场所 ,自 1997年以来 ,我们对机关大院昆虫的种类和生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研究。通过 3年的观察结果表明 ,保护区机关大院里的昆虫有 12目 60科 2 2 0余种 ,其中以鳞翅目昆虫最多 ,其次是鞘翅目昆虫。有专食植物叶部的昆虫 :油松毛虫、刺槐尺蠖、树粉蝶、白杨叶甲、叶蜂 ;有枝梢昆虫 :松梢螟、纵坑切梢小蠹、青杨天牛、白杨透翅蛾。有苗木昆虫 :华北蝼蛄、黑绒金龟、小地老虎 ;有种实…  相似文献   

9.
历山自然保护区普通刺猬生态研究樊龙锁,王兰(历山自然保护区)(山西省生物研究所)普通刺猬(Erinaceuseuropaeus)是山西省人民政府于1991年宣布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之一,俗名刺猬。为了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这一野生动物资源,我们于199...  相似文献   

10.
山西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夏季鸟类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山西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夏季鸟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夏季鸟类已知122种,隶属14目32科,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12种,同时对鸟类的区系,居留型等进行了讨论,最后对区内鸟类资源的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历山山核桃群落数量分类与排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TWINSPAN分类和DCA排序方法分析山西历山山核桃群落生态关系。结果表明:1)应用TWINSPAN将山核桃群落的35个样方划分为7个群丛,分别是山核桃-连翘-升麻群丛、山核桃-连翘+牛奶子-蓝萼香茶菜群丛、山核桃-连翘-草乌头群丛、山核桃-连翘-香薷群丛、山核桃-连翘-披针叶苔草+筋骨草群丛、山核桃-连翘-风毛菊+牛尾蒿群丛和山核桃-连翘-藜芦群丛;2)35个样方DCA排序图较好地揭示了山核桃群落的分布格局与环境梯度的关系,排序图第1轴基本反映各群丛所在生境的坡向变化,第2轴基本反映了植物群落的地形和土壤类型变化,坡向、地形和土壤类型决定了山核桃群落类型的规律性变化;3)7个群丛草本层优势种在DCA排序轴上的分布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群丛在DCA排序轴上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2.
在对山西历山混沟地区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应用自然性、生物多样性、稀有性、典型性、生态脆弱性、面积适宜性、人类干扰等7个指标及各指标的赋值标准,对该地区的生态质量进行了总体评价。结果表明,混沟的综合评价指数为0.87,生态质量很好,存在价值较高。最后分析了该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保护当地环境、积极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展生态旅游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给我国特有种山核桃种群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应用生态位理论对历山山核桃群落的26个优势种群进行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分析。结果表明:1)历山山核桃群落中,山核桃、连翘和披针叶苔草分别是群落建群种和优势种,数量多,分布广泛,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较强,因此,生态位宽度较大。2)漆树、杜梨、鞘柄菝葜和小叶鼠李因分布范围较小,对资源的利用能力较弱而生态位宽度较小。3)26个优势种群并不存在完全普遍重叠。生态位特定重叠值大小与生态位宽度有一定的关系,生态位宽度大的种群如山核桃、北京丁香、连翘,与其它种群间特定重叠较大。但某些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种群间生态位特定重叠值并不高,如山核桃和紫苞筋骨草为0.001,北京丁香和牛尾蒿为0。生态位宽度较小的种群间生态位特定重叠值也可能较大,如虎榛子和山楂为0.566。  相似文献   

14.
连香树为珍贵用材、观赏树种。介绍了山西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连香树研究以及保护现状,分析了该保护区内导致连香树濒危的因素,并为今后连香树的保护提出了具体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历山自然保护区概况,通过踏查法和样地法对历山自然保护区荞麦叶大百合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荞麦叶大百合在保护区内呈团块状集群分布,主要分布在历山自然保护区东北部东峡和中南部钥匙沟、海拔1 372 m~1 460 m的阔叶混交林中,喜湿润半阴环境。并根据其资源现状和分布特点,提出了保护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4年、2017年林业小班数据,采用转移矩阵方法对该保护区2014—2017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类结构稳定,以林地为主;保护区内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较小,主要分布于实验区;研究时间段内保护区发生变化区域面积为269hm^2,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1.12%;保护区2014—2017年林地面积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7.
历山保护区长尾灰伯劳繁殖习性的研究石进恩樊龙锁长尾灰伯劳(Laniussphenocercus)为山西省的重点保护鸟类之一。我们于1993年~1995年的4月~9月,在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该鸟的繁殖习性进行了观察,以期为保护、利用鸟类资源和环境监测...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野外调查的40个样地数据为基础,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将历山自然保护区千金榆群落分为7个群丛:Ⅰ.千金榆—山胡椒+小花溲疏—糙苏群丛(Ass. Carpinus cordata—Lindera glauca+Deutzia parviflora—Phlomis umbrosa); II.千金榆—小花溲疏—鹿药+糙苏群丛(Ass. Carpinus cordata—Deutzia parviflora—Smilacina japonica+Phlomis umbrosa);Ⅲ千金榆—六道木—舞鹤草群丛(Ass. Carpinus cordata—Abelia biflora—Maianthemum bifolium);Ⅳ千金榆—土庄绣线菊—鹿药群丛(Ass.Carpinus cordata—Spiraea pubescens—Smilacina japonica);Ⅴ千金榆—小花溲疏—淫羊藿群丛(Ass.Carpinus cordata—Deutzia parviflora—Epimedium brevicornu);Ⅵ千金榆—小花溲疏-披针苔草群丛(Ass.Carpinus cordata—Deutzia parviflora—Carex lancifolia);Ⅶ千金榆—接骨木—淫羊藿群丛(Ass.Carpinus cordata—Sambucus williamsii—Epimedium brevicornu)。千金榆群落样方的DCA排序图第一轴(横坐标)反映了千金榆群落坡向从半阳坡→半阴坡→阴坡的变化,这说明光照与温度和水分的差异是影响出群落分布的主要因子,但第二轴(纵坐标)并未反映出环境因子与群落的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9.
山西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猕猴分布及种群数量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1991年和2002~2003年,在山西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猕猴的分布及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历山保护区内猕猴主要分布于转林沟等7个区域,群体数总计7群,种群数量为480~572只,同时对猕猴栖息地特征、繁殖、食性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海拔典型森林土壤中土壤微生物碳代谢特征与差异。【方法】在山西省历山选取了7种典型植物群落,即亚高山草甸(C1),华山松纯林(C2),红桦、榆树、五角枫、辽东栎阔叶混交林(C3),榆树、核桃楸、青皮椴、辽东栎阔叶混交林(C4),白桦、青皮椴、核桃楸、华北落叶松、油松针阔混交林(C5),白皮松、油松针叶混交林(C6)、油松纯林(C7)作为实验样地。采用BIOLOG技术,研究其碳代谢指纹的特征与差异。【结果】结果表明:反映微生物活性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的大小顺序为C5> C1> C4> C3> C6> C7> C2,且相互之间差异显著(P <0.05),即白桦、青皮椴、核桃楸、华北落叶松、油松针阔混交林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利用碳源的能力最强,华山松纯林最低;土壤微生物代谢多样性指数同样反映这一规律。【结论】1)各植被类型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各碳源的利用的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微生物代谢碳源程度各异。2)综合31种碳源的利用,碳水化合利用率最高,其次依次为氨基酸、羧酸类、多聚类、酚酸类,胺类碳源的利用率最小。3)土壤微生物代谢多样性与海拔梯度并无规律性关系,而与地上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