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双版纳人工雨林土壤温度变化规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旷地,单层橡胶林及自然雨林作为对照组,分析了人工雨林土壤温度及土壤热通量的日,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土壤温波振减小幅度表现为旷地〉单层橡胶林〉人工雨林〉自然雨林,位相滞后则是旷地〈单层橡胶林〈人工雨林〈自然雨林。(2)地面最高温度表现为旷地〉单层橡胶林〉人工雨林〉自然雨林,地面最低温度相反,以自然雨林最高,旷地最低。  相似文献   

2.
菠萝是闽南地区六大名果之一,为人民喜爱的一种热带水果.近年来,种植面积有较大的发展.但由于生产上存在管理粗放和某些不利的气候条件影响,产量一直很低.因此,探索提高菠萝产量的农业技术措施,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3.
从介绍农田小气候的概念和农田小气候形成的机理出发,阐述了农田小气候的一般特征,分析了农田技术措施小气候效应,并论述了基于农田小气候的农业技术措施在园艺植物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塑料棚茶园小气候及其对春茶采摘和茶化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俞忠伟  许允文 《茶叶》1995,21(3):13-17
1994年早春在硕江省杭州市,对塑料棚茶园和普通茶园(对照)同步进行了小气候和物候期测定。结果表明,塑料棚茶园的小气候特征是:(1)平均气温和土温及温度目较差比对照茶园提高;(2)空气相对湿度和水汽压比对照茶园增加;(3)相对光强和风速比对照茶园减小;(4)塑料棚茶园可避免茶芽受冻和提早春茶采摘10天以上。  相似文献   

5.
研究林窗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及其机制,可为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准确估算和森林土壤有机碳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林窗(台风干扰形成)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林窗内和林窗外(林内)土壤呼吸的原位观测试验,并设置去除/保留凋落物处理来分析凋落物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合林窗内外土壤的理化性质及气象要素,研究土壤呼吸的排放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林窗的空气相对湿度、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与林内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林窗的空气温度与林内的差异不显著(P>0.05);林窗内外的平均土壤呼吸分别为(3.29±0.54)μmol/(m2·s)和(2.38±0.51)μmol/(m2·s)。在月尺度上,林窗内外的土壤呼吸的排放速率呈现多峰型曲线变化规律,排放趋势大致相同,整体呈现出雨季大于旱季的变化规律。林窗和林内的土壤呼吸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影响林内和林窗土壤呼吸的最主要因素分别是有机碳和地下5 cm温度。  相似文献   

6.
海南吊罗山热带低地雨林次生林乔木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吊罗山3块不同海拔热带低地雨林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物种丰富度、物种组成、树高和径级分布以及不同起测胸径各样地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各样地群落有强的热带性,但同时具有热带-亚热带性质。样地乔木科属种组成丰富,单种科和单种属有较高的比例,不同海拔样地乔木树种都有较高的丰富度,中等海拔的样地最高。整个热带低地雨林次生林缺乏大乔木,群落整体低矮,胸径较小,目前未达顶级状态,植被处于旺盛的发展阶段。群落整体多样性较高,随起测胸径的增加,Shannon-wiener指数降低,中海拔样地由于有3个优势种,影响了其整体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随起测胸径增加而递减,但高海拔样地中≥2 cm起测胸径的Simpson指数由于富集种占比较高而较低。均匀度指数随起测胸径增加而增加,优势集中性指数显示出群落优势种的优势并不明显。与其它地区比较,吊罗山的热带低地雨林次生林乔木生物多样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海南岛甘什岭热带低地雨林植物组成与地理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海南岛甘什岭热带低地雨林区域植物群落特征、性质和规律,以期为进一步分析生物多样性保育与恢复策略及生态服务功能评估等提供科学依据,在海南岛南部甘什岭自然保护区选择典型低地雨林建立1 hm~2固定样地,进行立地因子和植被调查,并研究其物种组成与地理成分。结果表明:维管植物隶属于65科150属213种,种子植物63科148属211种,分别占海南岛和全国种子植物总科、属、种的32.66%、19.29%,13.56%、4.69%和7.65%、0.78%~0.81%;优势科明显,单种科36个,寡种科24个,共占总科数的92.31%;属内种的变化范围为1~6,单种属最多,占总数的76.00%;科和属的分布区类型均以泛热带分布为主,热带性质占绝对优势,这不同于尖峰岭山地雨林热带-亚热带过度性明显的特点;根据种-面积曲线研究表明,甘什岭热带低地雨林最小取样面积为范围在3 600~6 400 m~2之间,其上限高于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的4 000 m~2最小面积;相较于山地雨林,其植物种类较丰富,地理成分更复杂。  相似文献   

8.
人工生态茶园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对人工生态茶园生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人工生态茶园能提高和改善茶叶的品质和产量 ;改善茶园内气候因子 ;提高和改善茶园土壤物理化学性质 ;增加了茶园内的有益生物的数量 ,促进了茶园系统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9.
10.
辐照茶树 M_1代成株率、苗高、叶面积以及根长与辐照剂量的关系符合多靶单击数学模型 y=1-(1-e~(-MD))~N,而它们与辐照剂量率的关系呈二次曲线型 y=a+bx+cx~2;茶树各器官敏感性大小表现为根长>叶面积>苗高。辐照剂量率在0.57—0.86戈/分的范围内效果比较明显。插穗的适宜辐照剂量为5.7—9.5戈,半致死剂量在9.5戈左右。乔木型大叶品种茶籽的适宜辐照剂量为9.3—21戈,半致死剂量在21戈左右;灌木型中、小叶种茶籽的适宜辐照剂量为27.9—37.2戈,半致死剂量在37.2—50戈  相似文献   

11.
1978年在浙江省水利局的支持下,我组和肖山县农业局协作在义盛公社进行了红麻喷灌试验。1979年在省水利局和省农机化办的支持下,又与党山公社车路弯大队协作,在前年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喷灌小气候效应对红麻增产的试验。  相似文献   

12.
13.
研究了γ射线与化学诱变剂复合处理对茶树 M_1代的生理损伤效应。结果表明,复合处理对茶树的生理损伤具有增效作用,其作用效果高于辐照或化学诱变剂单独处理的效果。诱变剂种类、浓度和处理时间与复合处理的效果密切相关,硫酸二乙酯(DES)的作用效果大于甲基磺酸乙酯(EMS),且茶树的生理损伤随处理浓度和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乔木型大叶品种茶籽的适宜剂量组合为:辐照剂量低于19戈瑞,诱变剂浓度0.2%,处理时间24小时左右;灌木型中、小叶种茶籽的适宜剂量组合为:辐照剂量20—37戈瑞,诱变剂浓度0.2%—1.0%,处理  相似文献   

14.
永嘉乌牛早是我县独特的优良品种,已有近两百余年栽植历史。据统计,全县现有种植面积5500亩,1994年产名茶67.5吨,产值达800万元。该品种比当地群体种提早20天左右开采,具有发芽特早,轮次明显,持嫩性好,抗逆性强等特性,所制名茶色、香,昧、形俱佳,销路极好。  相似文献   

15.
低温对橡胶树93—114,RRIM600品系同工酶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橡胶树93-114、RRIM600品系幼苗的叶片为材料,以过氧化物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同工酶的酶谱带数量与活性的动态变化为依据,系统研究它们对低温、变温以及多效唑(PP333)的效应,结果表明,室温下2个品系之间同工酶谱带数量均不同;RRIM600品系比93-114品系敏感;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比细胞色素氧化酶同工酶敏感。比较不同条件下诱导呈现的新的同工酶带,发现PP333在常温下诱导呈现的新的同工酶  相似文献   

16.
观测结果,间作区的橡胶和间作物的生长量都大于对照。影响间作物生长和产量的主要因素是行间光照条件。甘蔗生长要求全光照,益智适合光照度50%左右,咖啡、胡椒及茶叶要求光强度在70-80%之间。为获得较高间作生产效益,必须做好间作计划,按不同间作物的生长习性,合理间作。  相似文献   

17.
钾镁对茶树的生理效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吴洵  阮建云 《中国茶叶》1995,17(4):18-19
钾和镁是茶树必需的营养元素,在叶绿素形成、光合作用和氮素代谢等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深刻地影响着茶树产量的形成和品质的提高.由于我国的茶园多分布于风化和淋溶作用强烈的红壤地区,土壤中的钾、镁含量普遍较低,加上近年来有机肥用量减少而单一施用氮肥,加剧了茶园土壤中钾和镁的亏缺,茶树缺钾和缺镁时有报道,施用钾、镁肥正成为茶园生产的一项重要农艺措施.为此,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进行了钾、镁对红壤地区茶树生理效应的研究,以期为茶园合理施用钾、镁肥,促进茶叶产量和品质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茶树生态栽培生理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粟本文 《茶叶通讯》1998,(3):29-33,36
本文主要综述了茶树生态栽培的环境,生理及增产增收效应,指出茶树生态栽培模式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各类栽培模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局限性。应加以选择应用,并不断探索新的生态栽培模式和茶园管理技术,促进我国茶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9.
季周期树冠培养技术及其效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