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5 毫秒
1.
在湖南省株洲地区,用马尾松针叶饲养马尾松毛虫、文山松毛虫、赤松毛虫、油松毛虫和云南松毛虫,并进行41组213个配对的种间杂交试验,结果表明:马尾松毛虫文山松毛虫杂交,以及杂交种第一、二代自交和回交,一般都属正常,所产虫卵一与般能受精发育,幼虫一般能正常生长、结茧、化蛹和羽化。文山松毛虫与马尾松毛虫杂交所产的后代有一定的杂种优势,用其与马尾松毛虫回交所产的第二代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长沙县丘陵区马尾松林生态系统进行调查研究,选取生物途径、生境途径以及生态系统功能途径3个诊断途径,采取多途径综合诊断的方法对丘陵区马尾松林生态系统退化程度进行诊断,确认其退化程度,在此基础上分析松林生态系统退化程度与马尾松毛虫灾害的关系。结果表明马尾松毛虫灾害发生程度与生态系统退化程度关系密切。生态系统退化越严重的地区,马尾松毛虫灾害越严重,退化较轻的地区,马尾松毛虫灾害较轻或不发生。  相似文献   

3.
马尾松毛虫的寄生天敌对马尾松毛虫灾的发生发展有着很大的抑制作用,应用其寄生天敌对马尾松毛虫进行生物防治,亦已取得较大的效果。为了了解福建省马尾松毛虫寄生天敌的种类以及重要天敌的寄生率,以期发现本省有利用价值的寄生天敌,为进一步开展对马尾松毛虫的生物防治提供依据,我们今年对福建省马尾松毛虫的寄生天敌进行了初步调查。  相似文献   

4.
在马尾松毛虫测报中应用逐步回归电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主要探讨在马尾松毛虫测报中,应用逐步回归方法,通过电子计算机分析,11个省区22个县市或林场的马尾松毛虫发生数量与当地气候的相关性。组建了各地马尾松毛虫测报数学模式。  相似文献   

5.
针对马尾松毛虫危害严重、预测预报困难等问题,本文应用性信息素监测技术,对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6个镇(林场)近0.53万hm~2马尾松林进行了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准确预测马尾松毛虫发生发展动态,年均预测预报精度达92.32%。  相似文献   

6.
正"为减少马尾松毛虫害所造成的损失,必须掌握松毛虫害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并通过对其进行监测、预报、检疫和除治,控制其发展与蔓延。"马尾松是零陵区主要的营造林树种,在零陵分布极为广泛,随处可见。马尾松毛虫是马尾松的毁灭性和灾害性害虫,马尾松树木一旦发生松毛虫,没有及时防治,就会连片毁灭。因此,马尾松毛虫的防治对零陵林业经济和森林生态体系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马尾松毛虫特征马尾松毛虫又叫松毛虫、毛辣虫,分布于我国秦岭至淮河以南各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林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需要为社会的进步提供更多的资源。因松树是林业中重要的树木,但却严重受到了马尾松毛虫的危害,所以马尾松毛虫防治工作已经成为林业防护的一个重点项目。在对马尾松毛虫长期防治实践的基础之上,分析了马尾松毛虫的生物特征,总结了发生马尾松毛虫病害的原因,对马尾松毛虫防治的要点以及关键部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马尾松毛虫计算机预测预报系统—FIMS-1,是在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系统模型基础上建立的。该系统能够模拟马尾松毛虫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及空间区域的迁移扩散,能估算马尾松毛虫对针叶造成的损夫,进而可以对马尾松毛虫发生量、发生地、发生面积及针叶被害程度进行预测。为马尾松毛虫的综合管理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系统的主要特点是通用性、显示的直观性及预测预报输入要求的灵活性,非常适于在广大林区推广。用安徽省潜山县黄埔试验点数据输入该系统,运行结果与该地松毛虫发生规律基本吻合,说明该系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马尾松毛虫Dendrolmus punctatns Walker是我国南方马尾松林区的一大害虫,常周期性蔓延,猖獗成灾,造成极大的损失。为探索利用马尾松毛虫的天敌,于1982—1984年在我省马尾松毛虫发生有代表性的地区:重庆、内江、泸州、自贡4个地(市)13个县(区)的林区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有寄生性昆虫共计27种,分属两个目、9个科、19属。其中卵寄生蜂8种,松毛虫3、4龄幼虫寄生昆虫5种,幼虫—蛹寄生昆虫14种。  相似文献   

10.
以湖南省张家界永定区2003—2018年马尾松毛虫、云南松毛虫发生情况的历史数据为材料,探讨了不同等级划分体系对应用马尔科夫链模型预测马尾松毛虫、云南松毛虫混合发生面积的历史符合率的影响,并对2019年张家界永定区的马尾松毛虫、云南松毛虫发生等级及发生面积进行预测,从而指导防治工作科学、及时、有效地开展。结果表明,当原始数据集中于某一级别时,用3等级分级可以增加历史符合率。本文数据分为3个等级,历史符合率为76.9%。利用概率矩阵对2019年马尾松毛虫、云南松毛虫混合发生面积进行预测,结果为1级,即发生面积为0~1 033.3 hm~2。  相似文献   

11.
会同县马尾松毛虫发生趋势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2~2005年会同县马尾松毛虫发生面积状况,结合当地的气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了马尾松毛虫发生趋势与其生存环境的相关性,提出了抑制马尾松毛虫发生趋势的建议及今后控制马尾松毛虫发生趋势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赤眼蜂大面积防治不同类型区马尾松毛虫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和分析了赤眼蜂大面积防治不同发生类型区(丘陵区、山区和越冬代、第三代)马尾松毛虫的试验情况,发现利用赤眼蜂对丘陵区越冬代马尾松毛虫进行规模防治效果最佳,其次是山区越冬代马尾松毛虫。对第三代松毛虫的防治,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3.
生态系统对马尾松毛虫有较强的制衡作用,大面积的马尾松纯林是马尾松毛虫暴发的核心根源,松树抗性反应的滞后与天敌和致病菌作用的滞后,形成了暴发的周期性.调整森林生态结构、丰富生物多样性能有效地对马尾松毛虫进行持续管理.  相似文献   

14.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是我国森林最严重的大害虫,它分布的区域地跨南北十三个省(区),海南虽然没有马尾松自然分布,但也有马尾松毛虫分布危害,国内报导有关松毛虫的资料很多,但对海南马尾松毛虫的生活史和消长规律未见报导。海南在祖国的南端,地处热带,没有严冬,全年各月平均温度都在16℃以上,气候适宜,松毛虫全年均能生长发育,不受低温  相似文献   

15.
采用13省(区)14个马尾松种源针叶饲养马尾松毛虫,结果表明,在幼虫死亡率、生长量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福建大田种源表现最好,对马尾松毛虫具抗虫特性,广西玉林和浙江富阳两种源也是有前途的抗虫种源。河南信阳、湖南桃源和贵州松桃三种源表现最差,是马尾松毛虫的敏感种源。  相似文献   

16.
马尾松毛虫是为害马尾松树的主要森林害虫之一。河南省信阳市有马尾松林300万亩,占全市有林面积的60%。占全省马尾松林的80%以上。他们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使马尾松毛虫发生周期从3年延长到4年-5年。八十年代末,他们在武汉大学病毒系两位教授的帮助下,开始采取白僵菌 CPV(质型多角体病毒)防治马尾松毛虫技术。15年来,共防治马尾松毛虫近  相似文献   

17.
1987—1990年在安徽省潜山县对马尾松毛虫的主要捕食天敌——日本黑褐蚁的蚁群组成、发育历期、活动规律及对马尾松毛虫的捕食作用进行了观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日本黑褐蚁对马尾松毛虫1—3龄幼虫有一定捕食能力,是抑制马尾松毛虫发生的重要捕食天敌。目前对该蚁的利用主要是改善环境条件,保护现有种群,促其自然种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七九年,我县14万亩马尾松林遭受马尾松毛虫为害。其中为害较严重的有4万亩,致使大片松林死亡。如红星公社后岱大队5500亩受害松林中,有1000多亩松树基本上枯死。松毛虫的为害,不仅直接影响林业生产,也影响农业、人民生活和身体健康。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Walker)是松毛虫属中分布最广的一个种,南北跨14个省区。它一般只为害马尾  相似文献   

19.
马尾松毛虫卵寄生蜂数量变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毛虫黑卵蜂、赤眼蜂和白跗平腹小蜂是浙江省马尾松毛虫的主要卵寄生蜂。松毛虫黑卵蜂对马尾松毛虫的数量有较好的调节作用。人工释放松毛虫赤眼蜂能提高该蜂的寄生率。利用卵寄生蜂防治马尾松毛虫应发挥各种卵寄生蜂的作用,特别不能忽视和削弱松毛虫黑卵蜂的作用。营造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混交林是充分发挥各种卵寄生蜂自然调节作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不同饲料树种对马尾松毛虫生长发育及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取食马尾松的马尾松毛虫相比,取食湿地松、火炬松的马尾松毛虫死亡率高、发育期长、食量少、蛹重轻、雌性比低、产卵量少。多数情况下种群世代增长呈负值。湿地松林的马尾松毛虫一年二代,没有观察到第三代。湿地松林的第三代虫是由马尾松林的松毛虫飞迁来的。合理营造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混交林是综合防治马尾松毛虫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