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山蜡梅复合体的遗传多样性和居群遗传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山蜡梅、浙江蜡梅、突托蜡梅统称为山蜡梅复合体,应用RAPD和ISSR标记分别对来自7个不同居群共201个山蜡梅复合体单株进行DNA多样性检验。结果显示:从38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12个条带清晰、重现性好、多态性高的引物,扩增出总条带数142条,大小在300~2800bp,多态率达94.37%,PIC0.31,MI3.33。在80个RAPD引物中,选出了12条合适的引物,扩增出条带数226条,大小在150~2200bp,多态率达95.13%,PIC0.37,MI4.91。两种分子标记计算出山蜡梅复合体居群的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952,Shannon信息指数为0.4884,反映出山蜡梅复合体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进一步的AMOVA分析显示,山蜡梅复合体遗传变异大部分来自居群内变异,并且都达到极显著水平,这表明7个地理居群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遗传分化。UPMGA聚类分析发现,7个山蜡梅复合体居群被归为明显的3大支,且地理距离相邻的居群遗传距离也近,说明居群的聚类和地理距离有关。同时分析结果还为解决存在争议的新种的分类工作提供分子水平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磁珠富集法构建龙须草微卫星文库,并开发出27对具有多态性的SSR引物,利用其中具有扩增差异的8对稳定的SSR引物,对龙须草11个居群和71个单株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居群间共检测到123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可以稳定检测到6~34个多态性片段。居群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70~0.97,聚类分析将11个居群划分为4个类群,表明龙须草大多数居群之间的分化程度较低,与无融合生殖的特性相吻合。采用UPGMA法将分散在龙须草11个居群的71个单株分为3个群,与以居群为单位的研究结果相近;但是,星子居群内的3个单株、洋县居群的1个单株分别与本居群亲缘关系较远并与其他居群亲缘关系较近,显示在这2个居群内不同单株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居群内单株间无融合生殖程度不同所致。因此,在这2个居群内可能存在有性生殖频度较高的单株。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评价贵州野生刺梨(Rosa roxburghii Tratt)资源居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为刺梨资源的保护和发掘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刺梨EST-SSR引物中筛选扩增效果好、多态性较高的10对引物,对收集的12个野生刺梨自然居群(共255份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应用POPGENE 1.31软件进行分析,并根据Nei’s标准遗传距离,利用NTSYS-pc2.10e软件对各居群进行聚类分析,同时进行Nei’s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的Mantel相关性检验。【结果】居群内Shannon信息指数(I)为0.62—0.88,基因多样性指数(Nei’s)为0.40—0.52,且除福泉(FQ)和晴隆(QL)居群外,其余10个居群的多态位点百分率均为100%。此外,卡方检验显示12个居群在大多数位点上等位基因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5),且居群内近交系数(F_(it))、总近交系数(F_(is))均为负值,居群间分化系数F_(st)平均值0.0403,居群间基因流N_(em)平均值为5.9484、遗传一致度GI为0.9068—0.9926、最大Nei’s遗传距离为0.0978。各自然居群间Nei’s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存在显著相关性(r=0.2498,P=0.9512)。【结论】10对EST-SSR引物具有高度的多态性,可作为有效的遗传标记用于刺梨居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评价。贵州省野生刺梨自然居群内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存在杂合度过剩的现象,且绝大多数的遗传变异发生在居群内;居群间具有基因交流频繁、遗传一致度高、Nei’s遗传距离小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为有效挖掘湖北神农架核桃(Juglans regia)的种质资源,采用12对多态性高的SSR分子标记引物对3个神农架核桃居群90个单株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种群内、种群间的遗传分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用12对针对核桃属植物基因组设计的SSR引物共检测到108条谱带,其中多态带占比为100%。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居群总期望杂合度为0.604,其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很可能蕴含了稀有基因资源。遗传分化系数(Fst)显示:有8.22%的变异存在于3个居群间,遗传分化程度中等。这可能与3个居群的地理距离远有关。部分位点显示出居群总体有杂合不足的现象。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居群之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山核桃天然群体遗传结构的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山核桃5个天然居群150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20条10bp的随机引物共扩增出252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68个,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66.7%。居群水平Shannon’S多态性信息指数(I)在0.1992~0.2800间变化,物种水平,为0.4102;居群水平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介于0.1297~0.2051之间,物种水平H为0.2671。遗传变异计算显示,山核桃居群间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3845。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居群间基因分化系数为0.3413,大部分变异存在于居群内。居群间基因流(Nm)为0.9671,说明居群间基因交流相对较少。这一结果符合山核桃风媒、异交的繁育系统特点,但其居群间基因分化系数比异交植物的平均水平高。提示:地理隔离、居群内近交及居群间有限的基因流可能是形成目前山核桃天然群体遗传结构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采自3省市的5个居群67个样本开展ISSR分子标记分析,通过用8个l SSR引物对长序榆DNA进行扩增,所得条带经POPGEN 3.2分析,结果显示:长序榆遗传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且主要遗传分化源于居群内部。其中古田山居群(G)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松阳何山头居群(H)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浙江省内居群间遗传多样性水平比浙江省外高。5个长序榆居群间各位点平均Ht为0.4221,居群内平均Hs为0.3262,居群间平均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2271,说明其居群间遗传变异程度达22.71%;各居群间平均基因流(Nm)为0.7015,表明长序榆居群间的基因交流程度有限。  相似文献   

7.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PAPD)分析了分布于广西北海海岸的3个自然分布居群的白骨壤群落,用15个髓机引物进行PCR扩增,3个居群的PAPD多态位点的百分率分别为英罗湾38.35%,大冠沙35.21%钦州湾29.31%。3个居群内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108、0.147和0.165;3个居群两两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大冠沙-英罗湾0.135、大冠沙-钦州湾0.163和英罗湾-钦州湾0.179。结果表明,白骨壤居群内和居群间的遗传变异较低。  相似文献   

8.
华南黑桫椤天然居群表型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重庆地区的国家保护植物华南黑桫椤为研究对象,调查了6个天然居群72个单株的42个表型性状指标.运用变异系数和方差分析研究了居群间和居群内的表型变异;应用相关分析揭示了表型性状与其生境因子间的相关性;运用聚类分析进行了居群分类.结果表明:华南黑桫椤表型性状于居群内的变异远大于居群间的变异;土壤pH值和透光率对华南黑桫椤的表型变异影响较大;居群间分化的程度不受地理隔离的距离影响.  相似文献   

9.
陕西7个毛樱桃自然居群遗传多样性的SSR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陕西野生毛樱桃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为科学保存和利用陕西野生毛樱桃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陕西野生毛樱桃的7个自然居群140份样本为材料,用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用10对SSR引物从7个毛樱桃自然居群中共检测出92个等位基因,各引物扩增的条带在6~14个。居群多态位点比率(PPL)为100%,Shannon’s信息指数(I)平均值为1.280,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0.655,可观察杂合度(Ho)平均值为0.584,期望杂合度(He)平均值为0.672,表明陕西7个毛樱桃自然居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居群的基因分化系数Fst=0.181,表明陕西野生毛樱桃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81.9%)内,遗传分化居群内高于居群间,基于Fst测得基因流Nm为1.128。利用UPGMA对7个毛樱桃自然野生居群进行聚类,可以分为3类:麟游(LY)、绣房(XF)、华阴(HY)、哭泉(KQ)归为第1类,小峪(XY)为第2类,鹦鸽(YG)和青化(QH)归为第3类。【结论】李属植物SSR引物在毛樱桃上能够有效的转移利用,陕西毛樱桃自然居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其中华阴居群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遗传分化居群内高于居群间,7个居群可聚为3大类。  相似文献   

10.
为余甘子天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保护及优良资源的选择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对6个天然居群68个余甘子单株的17个果实表型性状进行观测,利用巢式方差分析、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及多重比较等方法对其变异规律进行分析,采用隶属函数法与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68个余甘子单株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6个余甘子果实描述型性状多样性指数为0.683 1~1.660 6,果实颜色较大,腹缝线形状较小;6个居群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1.73%~25.47%;11个表型性状的变幅为6.16%~43.35%;居群内变异(54.79%)大于居群间变异(20.95%),居群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7.50%,各性状均有一定程度分化;11个表型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果横径、果纵径、单果重、单果果肉重、果核重、果核横径、果核纵径、果肉厚度间呈极显著正相关;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3.37%,P_6居群的58号单株综合表现最好,P_1居群的2号单株,综合表现最差;6个余甘子天然居群的果实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均有变异,果实、种子的质量性状变异较高,其适应性潜力相对较大,形状性状相对稳定,不易产生变异。余甘子果实表型性状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变异,收集保存余甘子种质资源时应增加居群内个体数量,并优先收集有特殊表型的单株。  相似文献   

11.
蜡梅天然群体的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蜡梅野生群体的叶子与种子的表型多样性。[方法]以蜡梅的5个天然群体为试材,对7个表型性状进行表型多样性分析。[结果]蜡梅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极其丰富的变异,7个性状在群体内的F值为6.612~102.148,果长、种宽在群体间达到显著差异,种长达到极显著差异;平均表型分化系数29.57,群体内变异70.43%,大于群体间变异29.57%,说明群体内变异是蜡梅的主要变异来源。叶长、叶宽、千粒重与纬度,种宽与年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其他性状和地理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利用Dist平均分类距离系数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显示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与群体的地理距离关系一致。[结论]蜡梅的表型变异极其丰富;蜡梅的分布与表型性状呈多样性变异。  相似文献   

12.
蜡梅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以蜡梅全分布区的10个群体为试材,对10个表型性状进行比较分析,讨论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方差分析表明:蜡梅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极其丰富的变异,10个性状在群体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10个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39.40,群体内变异(55.13%)大于群体间变异(38.18%),说明群体内变异是蜡梅的主要变异来源。蜡梅表型性状与地理生态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除纬度、年降雨量和部分性状有相关性外,其它性状和地理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蜡梅野生群体可以划分为3类。  相似文献   

13.
河南蜡梅属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报道了河南蜡梅属植物计8种、2亚种、6变种、3变型,其中发现1新种和2新变种,并提出蜡梅系统分类为2亚种——蜡梅栽培亚种和蜡梅野生亚种。蜡梅栽培亚种又分3大品种群、17个栽培品种,并选出圆被蜡梅、晚花蜡梅等新品种,发掘出早已“失传”的蜡梅珍品——蜡素金莲花蜡梅等,蜡梅野生亚种分6变种,其中2新变种。  相似文献   

14.
对河南中东部地区的蜡梅( Chimonanthus praecox Link) 品种进行了全面调查,根据花部形态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发现,河南地区目前栽培的蜡梅品种有 156个。按照蜡梅花内被片紫纹的多少分为 3个品种群,分别为素心蜡梅品种群( Ch.praecox Concolor Group)、乔种蜡梅品种群( Ch.praecox Intermedius Group) 和红心蜡梅品种群( Ch.praecox Patens Group),同时编制了河南地区蜡梅品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15.
以根尖和茎尖细胞对8种蜡梅进行了染色体组型分析,结果表明,全部种类的染色体基数都是11,染色体绝时长度7.02~3.22m。其核型公式有3种.美国蜡梅为2n=22==22m,西南蜡梅为2n=22=20m(sat)+2sm,西美蜡梅、夏蜡梅、蜡梅、突托蜡梅、山蜡梅和柳叶蜡梅均为2n=22=20m+2sm。比较组型的时称性,夏蜡梅属比蜡梅属更原始,而在两属中又以美国蜡梅和柳叶蜡梅分别为属内最原始的种。  相似文献   

16.
蜡梅科的分类及地理分布与演化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该文叙述了蜡梅科的分类及地理分布与演化.蜡梅科分为3属9种2变种,列出了科内分属及属内分种检索表.认为蜡梅科是一个较原始的科.美国蜡梅属Calycanthus、夏蜡梅属Sinocalycanthus和蜡梅属Chimonanthus是北美和东亚间断分布相对应的3个属.根据蜡梅科代表种的解剖学、花粉形态、传粉昆虫、胚胎发育、细胞学及化学成分的研究,作者认为蜡梅科中蜡梅属是本科最进化的属,美国蜡梅属是最原始的属,夏蜡梅则介于二属之间.在蜡梅属内演化趋势是从常绿到落叶,花被片明显的分化及内花被片无爪到有爪.因此认为西南蜡梅Ch.campanu latus在本属中最原始,而蜡梅Ch.praecox最进化  相似文献   

17.
对蜡梅科9种植物的叶片、叶柄及节部进行了比较解剖研究,结果表明蜡梅科叶片结构各种之间差别小,节部为具2侧迹的单隙类型;从叶柄侧迹数量看,支持蜡梅科原分为夏蜡梅属(Calycanthus Linn.) 和蜡梅属(Chimonanthus Lindl.) 两个属;而油细胞的分布与密度可以将蜡梅属分为无油细胞的蜡梅和西南蜡梅,及含有油细胞的柳叶蜡梅、山蜡梅、浙江蜡梅和突托蜡梅两类群。对浙江蜡梅、突梅蜡梅、柳叶蜡梅和山蜡梅之间从叶的解剖构造提不出质的差别。  相似文献   

18.
该文对中国蜡梅野生资源和品种资源分别构建了核心种质。并按居群进行分组,共分为2大组13个小组。各组内在9个表型性状聚类的基础上,按平方根法取样,并依遗传多样性指数和遗传丰富度进行调整,构建了中国蜡梅种质资源的163份初选核心种质,其中野生初选核心种质77份,占总数的26·9%,几乎覆盖了蜡梅的全部分布区,品种初选核心种质86份,占总数的50·6%。根据对9个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的t检验和观赏性状特征值检验,结果表明,初选种质较好地代表了全部供试种质的遗传变异幅度。  相似文献   

19.
蜡梅天然群体表型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蜡梅分布区内随机选取的9个天然群体为研究对象,对其叶片、果实、种子等8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蜡梅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存在广泛变异,8个性状群体间F值为0.99—65.90,除果实长和千粒质量,其他性状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群体内只有果实宽达显著水平,其他性状均不显著。8个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圪为63.16%,群体间多样性贡献率为8.90%,群体内多样性贡献率为3.04%,显示群体间变异是蜡梅表型性状变异的主要来源。蜡梅表型性状与地理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果实宽与纬度成极显著负相关,种子数和千粒质量与纬度成显著负相关,而其他性状和地理位置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个蜡梅天然群体性状的表型特征并没有完全依地理距离而聚类,反映了蜡梅呈间断式岛状分布现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苗药铁筷子挥发油的镇痛及急性毒性作用。[方法]采用小鼠扭体致痛法和热板致痛法考察苗药铁筷子挥发油的镇痛作用,并采用改良寇氏法测定其LD50及95%可信区间。[结果]铁筷子挥发油对由冰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以提高小鼠热板法的痛阈值;铁筷子挥发油对小鼠灌胃的LD50为8.50 ml/kg,95%的可信区间为7.20~10 ml/kg。[结论]铁筷子挥发油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且毒性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