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北京地区中华草蛉发生消长及其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1983年在北京郊区观察,中华草蛉在自然温度下,一年可繁殖6代,以成虫在9月下旬进入越冬,来年8月中旬开始活动。平川农区6月中旬以前发生数量稀少,至7、8月间,出现两次成虫高峰。9月以后,田间取食及栖息条件急剧恶化,迫使成虫不断转移,数量骤减。当晚秋和早春平川草蛉数量低时,山区却在9—10月及来年3—4月出现两次显著高峰,说明山区是中华草蛉的主要越冬场所和平川地区来春虫口的重要来源,山区的栖息和取食条件较平川优越。有利于草蛉的越冬。春季平川地区草蛉数量很低,主要是由于越冬期间成虫大量死亡。因此,调整农区和山区植物相,提供更多的密源、花源植物,以减少越冬死亡率;并在春季作物上接种释放草蛉,扩大种群基数,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草蛉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2.
3.
4.
本文报道中华草蛉(Chrysopa sinica Tjeder)用幼虫人工饲料(鲜鸡蛋40克、啤酒酵母30克、蜂蜜20克、蔗糖10克、抗坏血酸0.1克、水100毫升)和成虫人工饲料(猪肝粉10克、蜂蜜20克、啤酒酵母10克、水100毫升)连续饲养繁殖十个世代的试验结果。各代幼虫生长发育、结茧和羽化基本正常,成虫能大量产卵。一至十代幼虫平均结茧率为58.3—76.5%,平均羽化率为76.7—94.2%,成虫产卵前期为4—6天,平均产卵量为464.8—1561.7粒,其中一至三代平均产卵量均在千粒以上,最高的达2484粒,三代以后产卵量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大草蛉(Chrysopa septempunctata Wesmaer)在湖北省以预蛹越冬,全年可完成4—5个世代。雌虫1次交尾可终生产受精卵,单雌平均产卵量在800粒左右,最多可达1234粒。幼虫可捕食粮、棉多种害虫。成虫和幼虫均嗜食多种蚜虫。成虫有趋光性。温度对卵孵化率、幼虫和蛹的存活率以及成虫寿命有较大影响,最适温度在25—30℃之间,卵在35℃恒温条件下不能孵化。各虫态发育的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是:卵期为8.17℃和63.21日度;一龄幼虫为12.99℃和37.80日度;二龄幼虫为10.83℃和39.17日度;三龄幼虫为9.35℃和60.23日度;蛹期为9.23℃和215.47日度。幼虫随着龄期的增长,抗寒能力加强。草蛉黑卵蜂(Telenomus aorobates)是抑制大草蛉种群数量的主要天敌。 相似文献
6.
草蛉是农、林、果、蔬害虫的重要天敌,它具有分布广、繁殖力强等特点,很有利用前途。但是,由于草蛉黑卵蜂Telenomus acrobates以及其它因子的作用,致使草蛉在自然界的种群数量一直不能得到充分的增殖。根据我们调查,在湖北省该蜂对草蛉卵的寄生率平均在30%左右,其中以大草蛉卵的寄生率较高,最多可达80%以上。为此,我们从1976年开始对此蜂开展了研究,力图模清它的习性和发生规律,以便达到控制其数量,为保护利用草蛉提供依据。现将该蜂的有关生物学特性整理于后。一、历期(一)方法从田间采回被寄生的草蛉卵,放在指管内待羽化后,以15%浓度的蜂蜜,作为补充营养,多头混在一起让其充分交尾,然后接入大草蛉的新鲜卵粒,在25℃左右的温度下让其寄生8小时后,取出大草蛉卵粒,单粒投入10×2毫米的玻璃指管 相似文献
7.
用点滴法测定了 13种杀虫剂对中华草蛉 (Chrysopa sinia (Jieder) )幼虫的毒力 ,按敏感性由高至低依次为 :久效磷、氯氟氰菊酯、灭多威、丙溴磷、辛硫磷 >氧乐果、甲基对硫磷、甲基毒死蜱 >硫丙磷 >抑太保 >氰戊菊酯 >阿维菌素及硫丹。同时测定了多种药剂对棉铃虫 (H elicoverp a armigera Hübner)、棉蚜 (Aphis gossyp ii Glover)的毒力 ,证明多数有机磷杀虫剂及灭多威为非选择性药剂 ;具有选择性的药剂中 ,硫丹选择性最高 ,其次为氰戊菊酯。氯氟氰菊酯对中华草蛉与棉铃虫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选择性 ,但对中华草蛉与棉蚜则表现为非选择性 ;随棉蚜抗药性提高 ,各药剂选择性降低。 相似文献
8.
9.
1986~1987年在河北省定州市进行了小麦田接种释放中华草蛉的试验。麦收时调查,33%的茧结在麦株顶部,67%的茧结在植株下部枯黄叶上和土缝中。在4月28日、5月10日和5月17日释放草蛉1龄幼虫,6月12日麦收时结茧率分別为27%、53.5%和36.3%,以5月10日释放的成活率最高。茧的羽化率则随释放期的延迟而减少,分别为100%、67%和23%。麦收时尚未羽化的茧,在麦秸处理和耕种措施中将遭到破坏。麦田草蛉羽化后转移到棉花、玉米等夏作上,因此在麦田中能安全羽化的草蛉数(成虫获得率),将影响夏作上草蛉的基数。综合考虑结茧率和羽化率,认为适期(约麦收前一个月)在麦田接种释放,结茧率(53.5%)和成虫获得率(35.8%)均较高,对小麦和夏作上草蛉的成活和增殖最为有利。在430亩小麦上接种释放草蛉,6月上旬放蛉区内玉米上的草蛉成虫密度较不放蛉区玉米上明显增加。在马铃薯、苜蓿和菜豆地释放草蛉,成活率均较小麦上为低。 相似文献
10.
中华草蛉Chrysopa sinica Tjeder在我国分布很广,其幼虫捕食多种农、林害虫,不少地区利用它防治棉田、果园及温室害虫,皆取得一定的效果。在国外,自六十年代以来,一直在从事草蛉人工饲料的研究。1973年Vanderzant发表了有关普通草蛉Ch.carnea Stephens人工饲料的改进及其生长发育所需氨基酸种类方面的文章,1978年Hassan和Hagen发表了普通草蛉新的人工饲料配方。国内,自七十年代以来,对中华草蛉等开展了人工饲料的研究,其中叶正楚等人研究配制的中华草蛉幼虫人工饲料的效果为最佳。但该饲料基本上是一种粘稠状物。为便于制取人工卵,我们自1976年以来进行了草蛉液体人工饲料的研究,以期代替天然饲料或作为天然饲料的补充。现将结果报告于次。 相似文献
11.
12.
人工卵饲养中华草蛉幼虫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啤酒酵母、大豆、牛肉水解物为主的饲料,制成蜡壳人工卵饲养中华草蛉(Chrysopa sinica)幼虫可以完成发育,但与用米蛾卵饲养的处理比较,幼虫历期延长,茧重减轻;对蛹历期、成茧率、羽化率、性比、产卵前期均无显著影响。将饲料制成人工卵的饲养结果比用泡沫塑料吸附法显著为好。部分龄期喂人工卵的比全幼虫期喂人工卵的影响为轻,一、二龄喂米蛾卵,三龄喂人工卵的处理,虽然对蛹重仍有影响,但在幼虫发育历期和成虫获得率上与全幼虫期喂米蛾卵的差异不显著。全幼虫期或部分龄期喂人工卵和全幼虫期喂米蛾卵饲养出来的草蛉成虫用啤酒酵母干粉作成虫饲料,30天内的产卵量差异不显著。据生防室以前的试验,三龄幼虫取食的米蛾卵量占全幼虫期总取食量的76%,因此一、二龄喂米蛾卵,三龄喂人工卵既不影响草蛉的繁殖力,又可节省大量米蛾卵,在生产实践上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棉蚜是棉苗期主要害虫。为了摸索保护利用自然天敌资源的途径,搞好棉蚜以生物防治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我们于1979年在巴驿公社先锋大队,对瓢虫、草蛉与棉蚜的消长关系作了系统调查。该大队属丘陵地区,在岗地种植棉花。我们选择棉苗播期、移栽、长相(二类苗)及其它生态条件较一致的棉地,采用土农药、化学农药和对照三种 相似文献
14.
15.
16.
中华草蛉人工贮存越冬及打破休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地区中华草蛉成虫在越冬期间大量死亡,春季发生量很低。研究结果指出秋季将田间采集或室内饲养的成虫充分喂以啤酒酵母饲料及清水,贮存在不加温的房中,至来年4月初,全黄型成虫的死亡率不超过7.5%。死亡率与贮存场所的温度、贮存时间、贮存开始时成虫的体色、贮存密度、及贮存前成虫的营养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在羽化后贮存前和气温回升后提供充足的饲料,更为重要。在不加温房中贮存51—80天,或15℃中贮存10天后移入27℃长光照定温室的成虫,分别在4—5天和10.5天后开始产卵。室内保护成虫越冬和人为地提早打破休眠的办法,为获得大量廉价天敌,接种释放后增加春季草蛉基数,及时控制害虫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中华草蛉对棉蚜与棉铃虫的捕食作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华草蛉捕食棉蚜、棉铃虫卵或幼虫,其功能反应的类型均属HollingⅡ型反应。温度对寻找效应有明显的影响,在35℃条件下,中华草蛉对猎物寻找效应比15℃时高出7倍,比20℃时高8倍。这说明,掌握适宜温度释放草蛉,可提高其捕食作用。根据食性选择试验:中华草蛉最喜食棉蚜,次为棉铃虫卵,其喜食程度并不因猎物数量的增加而转移。 相似文献
18.
大突肩瓢虫生物学及田间种群消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大突肩瓢虫Synonycha grandis(Thunberg)在云南开远1年发生4代,以成虫在蔗茎老叶鞘内越冬。日均温26.6-27.8℃下,卵期3-4天,幼虫期9-12天,预肾期1天,肾期4-5天,成虫产卵前期20-25天,1个世代历期37-46天;日均温24.5-25.5℃下,卵期5-9天,幼虫期14-21天,预肾期1-2天,蛹期5-8天,成虫产卵前期25-30天,1个世代历期45-55天。(第4代)(越冬代)各虫态历期延长,全代历期长达250余天。成虫、幼虫均捕食甘蔗绵蚜。大突肩瓢虫田间种群:6妆开始在蔗田出现,8-10月种群数量明显增长,11月间形成高峰,12月开始越冬。 相似文献
19.
莲缢管蚜生物学与种群消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莲缢管蚜是水生经济植物与核果类果树上的主要害虫,在江苏为全周期型。秋季,雌性蚜虫在冬寄主核果类果树上产卵。夏寄主有慈姑、莲藕、菱角、芡实、绿萍等水生经济植物。调查结果表明:北纬30°以南广大地区主要以胎生雌蚜过冬,营孤雌生殖,为不全周期型。莲缢管蚜全年可完成27—29代,无翅胎生雌蚜的寿命、产卵量与温湿度有关。23—27℃、相对湿度为81—92%时,有利于成蚜的生长和繁殖,每头成蚜平均产蚜67头,成蚜寿命9.7—10.4天。莲缢管蚜种群动态全年出现3个高峰,分别为4月下旬至5月初;6月下旬至7月上旬;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主要天敌有:长突毛瓢虫、中华草蛉、食蚜肓蝽、黑带食蚜蝇等,对种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