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球信息技术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3S”技术为核心的地球信息技术是水土保持监测发展的主要技术基础。利用RS、GPS技术可以为GIS系统提供动态的空间信息 ,建立和更新水土保持管理数据库 ,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奠定基础。GIS系统具备的空间查询和分析、演示、制图功能为水土流失状况分析、变化态势分析、水土保持项目效益评估等提供有力的支持。地球信息技术于水土保持监测中主要应用在水土流失普查、变更调查、水土流失动态分析和预测预报等工作 ,水土保持监测将朝着科学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3S技术的深圳市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深圳市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采用B/W/D三层体系结构,实现GIS和MIS的紧密结合,克服了C/S结构的客户端维护量大的弱点,发挥B/W/D结构良好的数据交互能力和便于集中控制、维护简单的优点,充分利用了GIS优越的空间分析、直观的信息表达功能和MIS强大的数据存储、处理功能。系统通过对水土保持工作必需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检索,利用地图、文字、表格、影像等多种手段进行信息表达。通过开发的水土流失估算模型,可对将要进行开发的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量进行估算,同时可以载入遥感影像图,为水土流失状况的对比、分析提供更为直观、清晰的效果,也可利用GPS接口转入GPS设备采集的数据,进行地块数据自动、批量录入、更新,实现系统专题图等数据的动态更新。  相似文献   

3.
水利信息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事关水利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目前,城市水土保持普遍存在水土保持监测手段、监督方式及相关行政管理业务信息化程度低的问题,与城市水利现代化管理不相适应,更难以适应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与大数据时代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为给城市水土保持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以"水保为主、突显特色"的原则,设计了城市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的"一张图、一个窗口、四大系统、一个大数据中心、一套数据采集、三个配套"(简称"114113方案"),从水土保持相关项目和业务数据的采集、管理、应用、支持决策等4个层面进行了详细设计,希望能为各地开展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矿区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呈现数量多、分布广、水土流失强度大、治理难等特点,给水土保持管理和生态重建工作造成很大困难。结合辽宁省矿区水土保持生态重建工作,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的优势,选用程序设计语言Visual Basic 6.0、数据库Access和GIS软件RegionManager4.0建立“矿区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矿区水土保持信息的存储、更新、查询、统计分析等多项功能,提高矿区水土保持管理的工作效率,并实现矿区水土保持信息的动态监测和动态管理,为矿区水土保持生态重建决策提供了翔实而可靠的资料,加快了矿区水土保持生态重建步伐。  相似文献   

5.
"3S"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集空间科技、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无线电传输技术与地理科学、信息科技及相关的一切学科于一体,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交通、环保等领域,并且其应用范围不断得到拓展。"3S"技术在水土保持领域打下了广泛的应用基础,为水土保持工作建立了坚实的应用平台,使水土保持的实时监测成为可能。"3S"技术在水土保持行业中的应用实现了水土流失的动态监测,为水土保持的各种层次、各种范围的规划、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土壤侵蚀预报与模拟、水土流失监测、水土保持效益评估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根据县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的特点和需求,分析和设计了基于GIS的县级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对系统的需求、建设目标、系统功能、开发技术和初步运行情况等进行了概述,以此为县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管理提供一种科学的手段,为县级水土保持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出了一个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水土保持综合管理主要是指涉及水土保持工作内容的数据管理。包含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规划设计、效益评估、行政及科研管理等。“3S”技术是集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于一体的高新技术手段。利用RS、GPS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得各种地面信息,利用G IS建立和更新水土保持数据库。“3S”技术的应用,为合理配置水土保持综合措施,科学执法,科学决策,提高水土保持工作水平提供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3S”技术在水土保持“三区”划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准确、科学划分河南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 ,河南省依据遥感TM影像 ,运用“3S”技术 ,修改、完成了全省 66个山区县的水土流失防治区通告图的电子版制作和图集编印工作。介绍了应用“3S”技术划分“三区”的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大凌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水平,在水土保持信息资料收集与抽样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应用RS、GPS与GIS技术,构建大凌河流域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不仅利用了RS技术信息丰富、宏观性强等特性,还充分发挥了GIS具有的强大空间分析和管理功能。通过高效科学的管理决策过程,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数据信息基础和更新方法基础,实现全流域水土保持信息资源共享及动态更新、动态管理和动态监督,从而使辽西大凌河流域水土保持管理实现了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化。  相似文献   

10.
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S"技术和计算机为平台,建立集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和信息管理为一体,涵盖水土保持机构管理、监督执法、水土流失防治项目管理、监测网络、科学研究等内容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对改变以往简单、粗放的管理形式,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管理水平,逐步实现"数字水保"有重要意义。介绍了辽宁省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水土保持公务管理系统是中国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先行开发的子系统 ,开发目的是为水土保持管理工作中目前亟待解决的公务管理现代化任务 ,提供在网络化、GIS应用迅速普及的背景下的支持。系统设计以“信息共享、办公自动化、灵活定制”三大目标为核心 ,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办公自动化技术 ,以期实现较好的网络应用功能 ,并具有良好的系统安全、稳定性与灵活性  相似文献   

12.
建立一个支撑水土保持小流域试点治理的管理,竣工验收和效益评价的系统,既可保证数据处理的规范化和效益评价的科学化,又可建立小流域治理实体库,为区域水土保持治理提供模式。研究设计开发的小流域试点管理系统,在功能上将小流域治理实体库,治理验收和评价模型联结起来,可直接生成验收结论和效益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水土保持公务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以保障公务管理的功能支持为核心 ,同时 ,考虑到与规划设计、监督管理等子系统的接口。该系统采用性能比较稳定的结合Web的多层C/S -B/S混合网络结构 ,系统软件设计采用多层结构模型进行应用系统的开发。同时 ,系统设计中充分考虑了系统的继承性和兼容性 ,并采用严格的安全机制  相似文献   

14.
凉山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凉山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必要性,并结合实际探讨了监测体系的构建思路:一是"长治"工程的监测体系,主要依托"长治"工程项目县建立;二是开发建设项目的监测体系,依托监测部门建立;三是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等)的监测体系,依托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凉山二级站,联合国土部门山洪灾害治理建立;四是主要河流的监测体系,依托州水文局建立。阐述了监测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基层传统的生态建设信息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生态建设快速发展的形势。太原市开发了"太原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采用人机交互的图形界面和层状的体系结构,以图形为主导信息,并通过文本、表格之间实现有机连接,达到电子地图式管理的目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果园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山边沟的间距内,采用水平梯田梯壁植草(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等8种不同的处理方式观测红壤坡地果园水土流失状况,于第一年(1998年)试验初步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已有显著差异。与全裸露(对照)比较,水平梯田梯壁植草水土 保持效果最佳,其平均径流系数减少85.19%,其他各处理也有不同程度防治水土流失的效果。因此建议在坡地果园中应进行以百喜草为主的 草生栽培,提高植被覆盖度。  相似文献   

17.
兰溪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兰溪市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危害,阐述了营造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对地方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结合兰溪市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制定地方配套法规、建立水土保持审批管理制度”等九条具有实践性对策。  相似文献   

18.
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有关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布局要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兼顾区域特点,要明确每个监测站点的具体任务和监测重点,对不同的监测内容应明确其主要监测方法。开展水土保持监测与公告,应正确认识监测在整个水保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处理好时与段的关系、点与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