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水分胁迫对冬小麦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采用盆栽方法,通过设置不同的土壤水分条件,研究不同土壤水分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从器官水平上考察了水分条件对冬小麦物质积累、分配等的影响,并建立了产量和耗水量的关系方程。在水分适宜条件下,茎杆所占比例较小,为32%,穗部占39%,而过度灌溉和严重水分胁迫条件下,茎杆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43%和34%,穗部所占比例较小,仅为41%和27%。在不同等级水分条件下,均以茎杆对产量的贡献最大。相对适宜的土壤水分条件(70%~60%)时,茎杆对产量的贡献最大,为0.97 g/茎,水分胁迫严重条件下,叶片对冬小麦产量贡献比适宜土壤水分条件时的叶片贡献要大一些,为0.79 g/茎。根据试验产量和耗水量回归分析表明,泰安地区在现有的肥水水平和栽培技术条件下,冬小麦的理论最大产量为0.62 kg/m2,耗水量702.35 mm,最高水分利用率17.65%,冬小麦在拔节至扬花浇水显得尤为重要,生产上应特别注意加强扬花水、灌浆期水分管理。  相似文献   

2.
DPC对麦套棉~(14)C同化物运转分配及再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棉花(G.hirsutumL.)苗期、蕾期和花铃期DPC化调可显著增加14C同化物在根、蕾及花铃中的分配率,降低14C同化物在顶(边)心中的分配率。从苗期到花铃期,随着生育期的延后,在吐絮阶段茎叶等营养器官滞留的14C同化物逐渐减少,棉铃尤其是子棉的分配比率逐渐提高。DPC化调减少了茎叶和铃壳的14C同化物滞留量,增加了在子棉和根中的分配率。  相似文献   

3.
水分胁迫对棉花幼苗水分利用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转基因棉花品种农大棉8号和鲁棉研28号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设置正常处理(CK)、轻度胁迫(LS)、中度胁迫(MS)、重度胁迫(SS)和极度胁迫(ES)5个水分处理。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加重,棉花幼苗的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2个品种的叶片相对含水率、叶水势、净光合速率(Pn)、光能利用率(LUE)、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呈下降趋势;气孔限制值(Ls)、水分利用率(WUE)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呈上升趋势。两品种的Pn和NPQ的MS、SS和ES与CK相比差异显著,不同测定时期各胁迫处理的平均Pn比CK分别下降了11.5%、18.1%、32.1%和38.1%;平均NPQ比CK上升了24.1%、50.9%、79.4%和145.1%。表明棉花幼苗期持续轻度水分胁迫对叶片光合能力无显著影响,但高于中度的持续水分胁迫会造成叶片光合能力下降和光抑制加重。  相似文献   

4.
水分胁迫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盆栽方法,通过设置不同的水分处理,研究水分胁迫对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从根、茎秆、叶、叶鞘、雌穗等器官水平上考察水分胁迫对夏玉米物质积累、分配等的影响,以及不同水分处理下各器官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的贡献率.分析发现,不同水分条件下,叶片、茎秆和叶鞘三者是干物质积累的重要来源,在灌浆期以前,叶片是最主要的干物质积累器官.在灌浆前后期,叶片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2%,21%;茎秆也是夏玉米干物质积累的来源之一,在抽雄初期,T_3茎秆占总重的26%,在抽雄后期T_4茎秆比重为30%.茎秆在吐丝期和灌浆后期的比重分别为24%和23%,而水分胁迫(T_8)的叶鞘比重分别为21%和18%;在生殖生长阶段,植株对水分胁迫非常敏感;水分胁迫下有利于干物质的快速积累,即缩短灌浆期.  相似文献   

5.
小麦无效分蘖14C光合产物的运转与分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关于小麦分蘖的发生规律、影响分蘖发生的因素、分蘖在群体结构中的作用已有较多的报道[1~3]。前人运用放射性同位素14C和32P示踪的方法研究主茎、分蘖之间的营养关系[4~6],夏镇澳等[7]研究认为,小麦在拔节后,主茎运往分蘖的养分极少;但分蘖均可将养分运往主茎和其他分蘖,特别是小分蘖中将养分运往主茎比其他大分蘖的多。郑广华[8]认为,无效分蘖的光合产物虽然有较大比例运转给有效分蘖,但因它的光全能力较弱、同化物很少且无实际意义;赵会杰等[9]研究不同穗型小麦主茎和分蘖之间的光合产物分配结果认为,... ...  相似文献   

6.
麦套棉14C同化物的生产运转分配与再分配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鸿鸣  贺明荣 《作物学报》1996,22(5):623-625
许多研究者注意到,光照状况和矿质营养会对棉花14~C同化物的生产及运转分配产生影响(Eaton等1953,张德颐1964,许德威1980,Asley等1972)。麦套棉与纯作春棉比较,生育前期光照条件恶化。且与小麦间也存在着对水分和养分吸收的竞争,这无疑会使麦套棉光合产物的生产、运转、分配发生变化,并进而影响产量。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尚属少见。而深入了解这种变化的内在规律性,对于麦套棉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水分胁迫对棉花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不同浓度的PEG (聚乙二醇6000)溶液模拟土壤自然水势,对棉花种子萌发进行人工水分胁迫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水势的下降,发芽率、发芽速度、发芽指数、苗高、根长、根茎比、幼苗干、鲜重等都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发芽率和根茎比的降低在轻度水分胁迫(10%)下不明显,随PEG浓度上升到15%以上时,上述指标均受到强烈抑制。  相似文献   

8.
赤霉素与Ca2+对水分胁迫下棉花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汤菊香  李广领 《种子》2004,23(4):26-27,34
本试验分析了赤霉素和Ca2 对适当水分胁迫下棉花种子发芽的影响,通过对幼苗长度、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等五个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赤霉素和Ca2 混合液对水分胁迫下棉花种子的发芽指标均有显著影响,其中以lmg/L赤霉素与8mmol/LCa2 混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脱落酸与水分胁迫下棉花幼苗水分关系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以晋棉21和抗虫棉99B为材料,研究了脱落酸处理的棉花幼苗,在聚乙二醇(PEG)6000不同渗透胁迫(0.5MPa,0.8MPa,1.1MPa)下,叶片相对含水量、渗透势、质膜透性以及超氧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变化。结果表明,脱落酸能减缓水分胁迫时期棉花叶片含水量的降低,提高叶片渗透势;两个品种的SOD、POD、CAT的活性都比未处理的高;且品种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晋棉21比抗虫棉99B膜脂过氧化程度低,减少了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在叶片中的积累。表明脱落酸能增加棉花体内保护酶活性,降低膜脂过氧化作用,保护膜结构的完整性,减少水分胁迫的伤害,且晋棉21比抗虫棉抗水分胁迫能力强;同时表明抗虫棉与抗旱性没有相同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不同水分胁迫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姚磊  杨阿明 《华北农学报》1997,12(2):102-106
番茄成苗后的生长对水分胁迫反应敏感,首先反映在茎的粗细,随着水分胁迫的减少,番茄的茎变粗,对株高和叶片数的影响的一段果以下的栽培反应不明显,水分胁迫使番茄的叶绿素含量增加,植物体内不势下降,气孔关闭,蒸腾减小,光合速率减弱,进而使产量降低,在合理用水的前提下要提高产量,三段果以下的番茄栽培应把定植后到果实膨大前这段时期的土壤水分胁迫控制在0.04MPa左右。果实进入膨大期以后的土壤水分胁迫应控制在  相似文献   

11.
株型对棉株14C同化物生产及运转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 14 C示踪技术 ,研究了简化整枝与早打主茎顶心、少留果枝改变株型对 14 C同化物生产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 ,简化整枝蕾期、花铃期果枝叶的光合作用强度和14 C同化量均低于对照 ,且 14 C同化物向主茎和果枝的分配比例也较对照降低。简化整枝早打主茎顶心 ,可提高花铃期果枝叶、叶枝叶的光合作用强度和 14 C同化物向叶枝的分配比例。反映到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上 ,表现为简化整枝主茎结铃减少 ,叶枝结铃可弥补其损失 ,单铃重和衣分略有降低 ;简化整枝早打主茎顶心增加了叶枝结铃数 ,且单铃重和衣分略有提高。但处理间的皮棉产量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贺明荣  曹鸿鸣 《作物学报》1998,24(3):380-384
运用^15N和^14C示踪技术,研究了雹灾后施氮配合中耕对棉株吸氮动态,吸氮量,^14C同化物生产及运转分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蕾期遭受雹灾后及对施氮并配合中耕,可使棉株开始吸收肥料氮的时间提前,棉株吸氮量、含氮量和肥料利用率也显著提高。棉株花铃期的相对光合作用强度(以放射性比强表示)和^14CO2同化量均显著高于单纯施氮处理和对照。而且,棉株的同化产物以较大的比例转运至生殖器官特别是成铃中,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大田轻简化栽培条件下棉花氮代谢随播期和密度的变化规律。【方法】选用华棉3109(G.hirsutum L.)于2014年在华中农业大学试验农场,采用裂区设计:播期为主区(S1,5月30日;S2,6月14日),密度为副区(D1,7.5株·m-2;D2,9.0株·m-2;D3,10.5株·m-2),研究了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NR)活性在主茎叶位和根系的分布特点。【结果】1)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叶片和根系NR活性平均值有显著影响。推迟播期对现蕾期棉花叶片与根系平均NR活性无显著影响,增加密度可降低叶片平均NR活性,但对根系平均NR活性无显著影响;推迟播期,显著降低初花期和盛花期棉花叶片NR活性平均值,但晚播对根系NR活性平均值的影响由侧根NR决定,增加密度,叶片和根系平均NR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变化趋势,表明见花施肥后,晚播抑制了棉花地上部叶片氮代谢强度,而增强了地下部根系氮代谢强度;适度增加密度可显著增强棉花地上部叶片和地下部根系氮代谢强度。2)现蕾期叶片NR活性平均值初花期盛花期,根系NR活性平均值大体呈先升高后降低变化趋势。3)主茎叶位NR活性在3个时期均由上而下显著降低,以第1叶至第3叶波动较大,第4叶以下叶片间无显著差异,表明叶片NR活性与叶龄有关,幼叶氮代谢强度高于成熟叶片,成熟叶片之间氮代谢强度保持相对稳定。【结论】长江流域棉区(主要指湖北植棉区)棉花播种不应晚于6月14日,种植密度以9.0株·m-2最佳。  相似文献   

14.
棉花不同叶位主茎叶衰老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棉花不同叶位主茎叶在盛铃末期的衰老状况。以转基因抗虫棉33B为材料,测定全部主茎叶的主要生理生化指标,以分析不同部位叶片衰老的差异。结果表明,(1)盛铃末期是主茎功能叶片从旺盛生理功能到衰老的转折时期;(2)从主茎上部第1叶到下部的第10叶叶绿素含量、蛋白质含量、SOD活性呈下降趋势,MDA含量、POD活性呈上升趋势;(3)盛铃期调控棉花叶片的衰老应以主茎中部轻度衰老叶片为诊断和调控主体。  相似文献   

15.
干旱对棉花主茎叶片内源激素含量与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鲁棉研28为试验材料,设置了干旱(土壤相对含水量RWC60%)和对照(RWC同常规棉田)2种处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棉花主茎叶内源激素的含量。结果表明,2种处理下ZR含量变化呈单峰曲线,干旱出现的峰值极显著高于对照,但晚于对照;干旱处理下GA3含量出现2次峰值,说明较早进入生殖生长期;IAA含量的变化趋势差异不明显,干旱使中期叶片IAA含量显著提高;干旱处理下ABA含量前期出现一较高峰值,中后期缓慢上升,促进早衰。另外,干旱也改变了棉花主茎叶片ZR/ABA、GA3/ABA、IAA/ABA和(ZR+GA3)/ABA的动态平衡。干旱使ZR在功能期发挥作用的时间延长;GA3/ABA在激素平衡互作中关系密切;干旱处理下IAA/ABA前期较低,中后期升高,说明水分缺乏并不影响IAA和ABA在棉花生育后期发挥重要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陆地棉主要经济性状在棉株上的位置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四个陆地棉品种(系)的铃重,衣分子,子指和纤维长度在棉株不同节位表现的研究表明,各性状的低值有国明显的分布规律一般出现在下部1~3果枝节位,上部果枝节位和中部果枝的外围节位上,高值和中值多出现在中部果枝的1~2节位,5~9果枝的第一节位很少的出现低值。  相似文献   

17.
土壤水分胁迫下 ,抗旱性强的小麦品种昌乐 5号、北农 2号与抗旱性弱的济南 13、鲁麦 5号相比 ,渗透调节能力高 0 4 1~ 0 60MPa ,相对含水量少降 6 39~ 10 74个百分点 ,叶水势少降 0 19~ 0 63MPa。水分胁迫使小麦叶片光合能力下降 ,水分胁迫全过程下降平均百分数 ,抗旱性强的品种比抗旱性弱的品种光合速率少降 17 7%~ 2 2 5% ;气孔导度少降 2 1 0 6%~2 3 75%。小麦叶肉细胞叶绿体的超微结构发生变化且随水分胁迫的加重而加剧 ,但变化程度与小麦的抗旱性及渗透调节能力成负相关。胁迫导致叶绿体外形变圆 ,类囊体肿胀 ,片层间距加大 ,基质片层模糊 ,最终叶绿体解体  相似文献   

18.
不同灌水处理对机采棉干物质和氮素运移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北疆自然条件下,研究不同灌水处理对机采棉干物质、氮素运移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机采棉水氮高效利用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基础。以机采棉品种新陆早57号为供试材料,滴灌定额为4500 m~3·hm~(-2),设置3个不同的灌水次数分别为10次(D10)、8次(D8)、6次(D6)。结果表明:在滴灌定额为4500 m~3·hm~(-2)的条件下,D8处理的株型结构更为合理,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适宜,各器官干物质及氮素分配比例较为合理,可提高机采棉的铃重及单株铃数,充分发挥其个体优势,皮棉产量较高。因此,在D8处理的灌水分配方式下,结合相应的灌水制度,有利于实现棉花高产。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his study elucidates the responses of different mainstem leaves on cotton to defoliant thidiazuron and reveal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Method] Cotton plants were raised hydroponically. At the ten-leaf stage, 4.54 mmol·L-1 thidiazuron was evenly applied to all mainstem leaves, the youngest full-expanded leaf (the fourth leaf from apex) and the youngest leaf (the first leaf from apex). Then, the progress of abscission zone formation and shedding of each leaf was observed, and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genes related to ethylene synthesis and signal transduction in the fourth and first leaf from apex was analysed. [Result] The abscission zone developed in the following sequence: the first leaf from the top, then the lowest leaves (the ninth or tenth leaf from the top, 35-40 days old), and the fourth leaf from the top. However, the leaf abscission was in a different order: the earliest was the first leaf from apex, then the fourth leaf from apex, and the latest was the lowest leaves which were prone to wither and stick to the stalk. The GhACS1 expression was up regulated in both the first leaf and the fourth leaf from apex within 24 h after thidiazuron treatment. However, the expression of this gene changed more rapidly and sharply in the first leaf from the top than that in the fourth leaf from the top. In addition, the expression of GhACO1 (ethylene synthesis gene), GhEIN3 and GhERF23 (ethylene signal transduction genes)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up to ten times in the first leaf from the top, whereas the expression of these genes did not change in the fourth leaf from the apex. [Conclusion] After exposed to defoliant thidiazuron, the time of the abscission zone formation of different leaves on cotton main stem is different, and the order of shedding is not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abscission zone formation. The youngest ready to expand leaf abscises earlier than the youngest fully expanded leaf after thidiazuron treatment, which is possibly associated with the rapid expression change of genes related to ethylene synthesis and signal transduction in the form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