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7):2402-2409
为选出适制红茶的品系,本研究对25个江华苦茶品系进行了叶长、叶宽、叶身、叶色、叶片着生状态、花蕊高低、叶形、PPO活性、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酚氨比和发酵性共14个农艺性状的统计和聚类分析和SSR分子标记的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叶长、叶宽、叶身、叶色、叶片着生状态、花蕊高低、叶型是生物学性状的主要因素,变异系数分别为15.46%、11.20%、19.79%、49.99%、50.68%、9.48%、24.62%;PPO活性、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酚氨比和发酵性是影响做红茶品质的重要因素,变异系数分别为7.81%、5.95%、11.87%、14.73%、9.91%、19.62%、13.55%,将25个品系分为3个大类4个亚类;(2)基于20个SSR标记的25个江华苦茶新品系的相似系数,其中,相似系数最大的为0.97,最小的为0.70,相似系数的平均值为0.76,25个品系的相似程度较高;基于SM相似系数的SAHN聚类结果显示,遗传背景相似的资源大都能聚在了一起,在相似系数平均值0.76处,将参试品系分成4个类群;(3)结合分子标记和性状数据分成的9个类群中,首先考虑发酵性,兼顾功能成分,最终选择A36-1、B13-1、B6-2、B17-2、B19-1、A24-2、B19-2、A3-1、A9-1、B1-1、A8-1,共11个优势红茶备选单株。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H 027×陇薯6号和H-027×陇薯7号2个杂交组合杂种F1的4个优异新品系(A2、A10、B1和B12)在DNA水平上的遗传差异,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4个新品系进行多态性分析.利用筛选出的10对SSR适宜引物,4个新品系及亲本共扩增出稳定而清晰的SSR条带142个,多态性位点百分率达81.69%;建立了能区分出4个优异新品系及其亲本的SSR指纹图;4个杂种新品系及其双亲的GD值变幅为0.229 8~0.650 8.以GD值0.34为基准,7个马铃薯材料分为3类:第1类为新品系A2、A10和H 027,第2类为新品系B1、B12和陇薯7号,陇薯6号单独为1类.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杂交育成的4个马铃薯新品系的综合农艺性状及细胞学特性,以亲本‘H-027’、‘陇薯6号’和‘陇薯7号’为对照,对这4个新品系的主要农艺性状、染色体配对构型和花粉育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4个马铃薯新品系A2、A10、B1和B12的平均株高依次为87.72 cm、72.20 cm、55.62 cm和49.34 cm;B12为中早熟高淀粉型新品系,A2、A10均为中熟全粉加工型新品系,B1为中熟薯条加工型新品系;4个新品系的薯形好、芽眼浅、结薯集中整齐,其平均单株产量在1 kg以上,商品薯率在85%以上;新品系A2和A10的PMCMⅠ中单价体数量多、花粉可育率均较低,适宜作母本进一步改良利用;新品系B1和B12的PMCMⅠ中二价体数量多、花粉可育率较高,适宜作父本进一步杂交利用。  相似文献   

4.
120个高粱品系主要农艺性状的数量性状分析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的在今后的杂交育种实践中利用已有的高粱品系,此研究以120个高粱品系的5个主要农艺性状的田间调查数据的平均值作性状比较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全生育期的变异系数较低,株高、主穗长的变异系数中等,千粒重、单穗粒重受环境影响的变异系数大,这两种性状可利用于杂交和选择育种;120个高粱品系可分为2大类,又可进一步划分为6大亚类,各亚类各有其特点,为今后的杂种优势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穗部性状和株高是小麦育种的重要指标。以扬麦13 (Yangmai 13,简称YM13)和CIMMYT引进种质人工合成小麦衍生系C615为亲本构建重组自交系群体为研究材料,基于小麦90K SNP芯片基因型数据,结合3个环境下表型结果,分别检测到1个每穗结实总小穗数、2个穗长、2个结实小穗着生密度和3个株高的位点。其中,每穗结实总小穗数位点QSN.yaas-3B与株高位点QPH.yaas-3B处于同一位置,穗长位点QSL.yaas-5A、结实小穗着生密度位点QSC.yaas-5A和株高位点QPH.yaas-5A处于同一位置,穗长位点QSL.yaas-6A和结实小穗着生密度的位点QSC.yaas-6A处于同一位置。比对结果显示QSN.yaas-3B/QPH.yaas-3B和QSL.yaas-6A/QSC.yaas-6A位点均未见报道。进一步将QSL.yaas-5A/QSC.yaas-5A/QPH.yaas-5A位点紧密连锁SNP标记转化为KASP标记QC615-5A-KASP,并在105份小麦品系中初步验证其育种效应。研究结果可为小麦产量相关性状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距离分析的环境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1个小麦品系种植于4种不同的栽培环境下,采用3种不同方法选用研究性状来研究距离分析的环境稳定性.结果表明:1.不同环境下遗传距离的相关系数与所用的研究性状关系密切.按广义遗传力法选用研究性状则相关系数大.2.聚类结果随环境而变化,但仍有不少品系分类结果稳定.3.品系聚类结果的稳定性与品系自身稳定性的关系不明确.  相似文献   

7.
小麦穗部性状与单株产量密切相关。本研究以小麦骨干亲本燕大1817与优良品系北农6号衍生的269个重组自交系为材料,通过在北京和河北石家庄的2年田间试验数据,利用本实验室已构建的高密度SNP和SSR遗传连锁图谱进行穗长、穗粒数和穗粒重QTL定位。采用完备复合区间作图法共检测到29个穗部性状加性效应QTL,其中10个穗长QTL分布于1B、2D、3A、3B、4A、5A、5B、6A和7D染色体上,解释的表型变异率为2.96%~9.63%,QSl.cau-4A.2在所有5个环境中均能被检测到,解释的表型变异为5.89%~9.62%,另有7个QTL能在2个或2个以上环境中被检测到;8个穗粒数相关QTL分布于1A、3A、3D、4A和5B染色体上,解释的表型变异为4.06%~11.17%,为单个环境QTL。11个与穗粒重相关QTL分布于1A、1B、2A、2D、3A、4D、5A、5B和6B染色体上,解释的表型变异为2.79%~16.12%,其中QGws.cau-1B、QGws.cau-3A和QGws.cau-6B.2在2个或者2个以上环境中能被检测到。另外,鉴定出6个分布于1A、2D、3A、4A和5B染色体上的QTL富集区段。  相似文献   

8.
澳洲坚果种质资源形态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了解引入澳洲坚果种质的遗传背景,以64份澳洲坚果种质为试材,采用41个形态性状对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41个形态性状的差异性和R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在欧氏距离(D)≈11.72处,41个性状聚为两组,组内各性状的欧氏距离较远,绝大多数性状间相对独立,对澳洲坚果种质的演化各具独立的意义,在澳洲坚果的分类中有较好的分辨能力。Q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4份种质的欧氏距离在3.15~12.39之间,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在D≈12处可将64份种质划分为二个类群:第一类群仅包含T2 1份种质,为澳洲坚果栽培种的近缘种;第二类群包含剩下的63份种质,为澳洲坚果的栽培种。第二类群在D≈10处,可细分成3个亚类:第Ⅰ亚类包括7份种质(即695、Tet.-2、900、D4、HY、Tet.-1和广9),属于粗壳种与光壳种的杂交种;第Ⅱ亚类包括A4和A16两个品种,属于粗壳种与光壳种的杂交种,但更偏重于光壳种;第Ⅲ亚类包括其他54份种质,都是光壳种的后代。获得的聚类结果与现有的分类体系一致;同时,获得了64份种质的形态性状聚类的亲缘关系图,其在生产种植中的品种搭配、育种中的杂交亲本选择和引种方面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朱协飞 《种子》2017,(10):69-72
为测定利用复合杂交育成的5个亲本的育种应用潜力,将5个亲本与4个推广品种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20个组合,对组合的产量及相关性状的杂种优势进行分析,并对5个亲本的产量及相关性状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铃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A1亲本在铃数,A2亲本在衣分,A3亲本在铃重,A 5亲本在铃重、衣分性状上一般配合力(GCA)为正,A 5亲本是一个较理想的亲本;具有较高特殊配合力效应(SCA)的组合有A5×B3、A2×B2、A3×B1.结论:利用复合杂交培育高配合力亲本是可行的;但不同来源的亲本在同一性状,同一亲本的不同性状间一般配合力(GCA)是不同的;同一性状的不同组合间,同一组合的不同性状间特殊配合力(SCA)效应也都存在大小或方向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陆地棉优异种质间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22  
采用 NC 交配设计 ,对包括转基因抗虫棉、常规棉、柱头外露种质系、彩色棉等 1 0份陆地棉优异亲本交配后 ,杂种 F1的 1 0个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皮棉产量超高优势的平均值为 - 2 .91 % ,1 0个组合具正向的杂种优势 ;中亲优势的平均值为 2 2 .45 % ,2 1个组合均具有正向的中亲优势 ;竞争优势的平均值为 -1 4.2 1 % ,4个组合出现正向竞争优势。其它产量性状中单株铃数的杂种优势最为明显。纤维品质性状 ,2 .5 %跨长的优势明显 ,麦克隆值的负向优势明显。高亲值、中亲值和低亲值与 F1平均值的相关关系表明 ,多数性状 F1代平均值与中亲值和低亲值相关性密切。配合力上 ,新棉 33B、680 2、94AP1 4、96- 67、 99- 1 6和 99- 5 5表现较显著的GCA效应 ;SCA效应显著的 7个性状中 ,A1 B3、A4B1、A5 B3等组合有 6个性状的 SCA效应值为正。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详细叙述了棉花混选—混交新育种方法的程序及其育种效果。在混选一混交后的群体中已选得一批新品系,其产量、品质、抗性等方面接近或超过中棉12。新品系1276和164参加了省级以上品种区域试验,表现较好。而同时采用常规的杂交育种法未能选到优良品系。不去雄混交法可保证较高比例异交率,从而使这种新育种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陆地棉配合力与杂种优势、遗传距离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用10个陆地棉亲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共配置了45个组合,计算亲本的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杂种优势,并结合SSR标记研究了陆地棉亲本配合力与杂种优势、遗传距离之间的相关关系。配合力分析发现,10个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分析亲本配合力、杂种优势和遗传距离的相关性发现,子棉产量、皮棉产量、衣分的一般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纤维长度、比强度、麦克隆值、株高、果枝数、单株铃数、铃重、子棉产量、皮棉产量、衣分的特殊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遗传距离相关均不显著。单株铃数、铃重、子棉产量、皮棉产量、衣分的杂种优势与遗传距离均为正向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在育种实践中这些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的性状可能具有较高的改良潜力。  相似文献   

13.
分子标记及其在棉花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要介绍了植物遗传育种研究中常用的几种分子标记技术,并概述了分子标记在棉花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同时对分子标记技术在棉花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综述了我国近20年来棉花分子育种在理论基础、技术方法、育种机理以及新品种培育等方面研究取得的成就及新进展,并讨论了棉花分子育种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南疆自育陆地棉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30年来南疆自育的33个新陆中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聚类研究发现:33个自育品种通过聚类被明显地划分为两大类,第2类群自育品种遗传基础较第1类群品种有所拓展和丰富,基础遗传组分呈现逐渐拓宽的趋势。同一个育种单位选育的品种均聚为同一类,说明不同育种单位在常年选育过程中积累形成了本单位的优势和各自育种方向特点。通过遗传多样性研究发现:随着新疆栽培模式的变化,自育品种株型由紧凑型向松散型转变,果枝由短果枝向Ⅰ型和Ⅱ型中长果枝类型转变,蕾铃分布由内围铃向外围扩展,蕾铃空间结构更加合理。自育品种在产量性状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单株铃数呈现递增趋势,铃重从大铃逐步向适中的铃重范围靠近,衣分提高的潜力巨大。早熟性状选择进一步加强,这为产量的持续提高奠定了基础。自育品种的纤维品质性状在育种演变进程中继续得到保持和加强,品质优势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修饰回交育种法是将杂种品系间杂交和回交方法结合起来,用于棉花多个优良性状聚合的育种改良方法。随着分子标记技术日益完善地用于育种的选择中,我们提出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修饰回交聚合育种方法。它以生产上推广或即将推广的品种为轮回亲本,将修饰回交育种法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相结合,同时对轮回亲本的遗传背景和  相似文献   

17.
棉花品质、产量、抗性等均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其表现型受基因型和环境的共同影响,且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之间存在较大的负相关,采用常规育种手段实现棉花纤维品质与产量的同步改良具难度很大,针对棉花品质、产量、抗性等性状形成的遗传基础这一关键科学问题,棉花品种分子设计研究团队以陆陆种内分离群体、陆海种间分离群体等材料,交叉利用分子数量遗传学、功能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学等研究手段,在陆地棉优质品质及抗性基因挖掘、海岛棉优质品质及抗性基因挖掘以及分子标记辅助方法开发及棉花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为棉花品质、产量、抗性性状形成的同步改良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棉花对黄萎病的抗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概述了棉花黄萎病抗性的遗传规律和特点,从寄主与病原菌识别的相互作用、组织抗性、生理生化抗性、生态抗性4个方面综述了棉花对黄萎病抗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指出真菌诱导子是寄主与病原菌识别和互作的关键因素,不同棉株的固有组织结构抗性和诱导组织结构抗性对黄萎病的抗病表现也不相同;在生理生化抗性上重点介绍了植物抗毒素、酶、糖类物质、激素与棉花抗病性的关系;阐述了棉花对黄萎病的生态抗性,即棉花根系分泌物和根系微生物与黄萎病抗性的相互作用。在这4种抗性中,生理生化抗性起主导作用,但离不开多种抗性机制的相互作用和协调。此外,作者对棉花抗黄萎病分子育种的进展作了概述,简要介绍了RFLP、RAPD、AFLP、SSR等分子标记技术和转基因技术在分子育种中的应用与所取得的进展。最后对棉花黄萎病抗性机制及棉花抗黄萎病分子育种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和重点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棉花黄萎病抗性的分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本文综述了棉花黄萎病菌的分子鉴定,棉花黄萎病抗性的遗传基础,分子标记在棉花抗黄萎病方面的应用,棉花黄萎病抗性基因的克隆及转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棉花纤维品质分子育种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张天真 《棉花学报》2000,12(6):321-326
棉纤维是重要的纺织工业原料。随着人民群众对衣着要求的普遍提高,纺工部门引入高效快速的纺纱技术,对棉花品种的总体纤维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外棉花育种家除了利用常规技术外,还大规模开展了棉纤维品质改良的分子育种研究。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利用克隆出的棉纤维发育基因以及外源基因开展棉纤维品质改良的转基因育种和棉纤维优质基因的分子标记筛选和辅助选择育种的研究进展。同时,根据我国目前棉花品种品质水平、生产状况,提出了棉花品质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