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棉铃虫田间种群对Bt制剂的敏感性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室内毒力测定和诊断剂量两种方法测定了华北地区3省5县棉铃虫对Bt制剂敏感性的地区间差异。以最敏感的河北固安种群LC50和LC90值为基线计算其它种群的抗性指数,其最大值分别为1.80(河南西华)和5.13(山东高密)倍,证明不同地区的棉铃虫对Bt制剂的敏感性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防治棉铃虫新杀虫制剂“顺丰二号”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顺丰农业新技术公司研制成防治棉铃虫的新产品“顺丰二号”,并于1993年11月18日通过了技术鉴定。此药为氯氰菊酯、辛硫磷、甲基对硫磷三元混合制剂,总有效成分含量为35%,鉴定认为该项研究达到了国内同类研...  相似文献   

3.
新疆巴音郭楞州农科所介绍一种由棉铃虫、苜蓿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和警纹地老虎病毒组成的三联多价体昆虫病毒杀虫剂——新棉安可湿性粉剂,已通过新疆自治区科委的鉴定。此粉剂中所混的三种病毒均经过严格筛选,离心提纯,以大豆蛋白吸附,并添加了一定光保护剂、诱饵剂和增效剂等。在避光干燥下保存,可保持二年内毒力不减。新棉安可对棉铃虫等六种实夜蛾和切根夜蛾属的害虫有效。试验表明,为防治棉铃虫,亩施新棉安八十克,兑水四十公斤喷雾,前后距六天,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Bt、克百威、丁硫克百威、溴氰菊酯、杀虫双和辛硫磷6种药剂处理对玉米螟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6种药剂均能显著降低玉米的被害株率,克百威的防效最好,其次为丁硫克百威、辛硫磷和溴氰菊酯,对被害株的相对防效分别为71.70%、70.03%、68.47%和68.11%,Bt生物制剂的防效达66%以上;6种药剂对幼虫的相对防效均达到80%以上;Bt生物制剂的防效与其他化学制剂间差异不显著(p<0.01)。辛硫磷处理易发生药害,但5 d后叶片白斑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5.
甘蓝和大白菜在我省种植面积达20万亩以上,受菜青虫、小菜蛾、棉铃虫等危害十分严重,后者还蛀食番茄、菜豆等,影响产量和品质。为生产无公害蔬菜,自1983年开始,先后用湖北农科院微生物厂生产的Bt制剂[活孢量100亿个/克(毫升)]防治以上害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仅张家口、保定两地区应用面积就达1.5万亩以上。 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6.
试验表明,在二代棉铃虫卵高峰期用Bt乳剂防治,一般年份用200倍,大发生年份用100倍,防治效果达75%以上,虫口密度被压低到百株2—3头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生防田主要捕食性天敌比化防田高3倍左右。  相似文献   

7.
浅谈生物农药Bt乳剂在棉铃虫综合防治中的地位和作用湖北省植保总站(430070)顾卫东生物农药Bt乳剂的应用,是棉铃虫综合防治中的重要内容,是有效控制棉铃虫的重要策略措施.今年我省使用Bt乳剂防治棉铃虫,在丰富综防内容,提高综防效益取得了很大成效。据...  相似文献   

8.
前期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得到具有显著生物活性的含粉纹夜蛾颗粒体病毒增效蛋白C端818个氨基酸的融合蛋白P96。以毒饲料法研究P96对苏云金芽孢杆菌和氯氰菊酯杀棉铃虫敏感、抗性品系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P96对Bt杀棉铃虫敏感、低抗、中抗品系的增效比分别为3.34、4.72和9.82;对氯氰菊酯杀棉铃虫敏感、低抗、中抗品系的增效比分别为2.53、3.38和6.24。随棉铃虫抗性升高,P96的增效作用愈为明显。单对汰选是快速选育棉铃虫抗Bt品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保”防治棉铃虫效果好湖北省植保总站顾卫东30%中保1号、2号乳油,是由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用两个有机磷和一个菊酯复配而成的,防治抗性棉铃虫的新型杀虫剂。中保1号乳油外观淡黄色至棕黄色均相液体,中保2号乳油外观为棕黄色均相液体.两种乳油水份含量均小于0...  相似文献   

10.
“7216”杀虫菌系湖北天门县微生物实验站从自然死亡的红铃虫虫体中分离获得;大芽孢,棱状晶体,血清型H3a3b,为苏云金杆菌中的一个新的变种,该菌对鳞翅目害虫有较强的毒杀作用,其防治效果相当于常用化学农药—对硫磷、滴滴涕;优于青虫菌和其它杀虫菌。 本试验属于验证“7216”对棉铃虫的室内防治效果,试验用接虫法,重复三次,于药后不同时间分别调查虫口下降率和计算防治效果。 1.“7216”(1亿/m1)对棉铃虫的初孵幼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132小时虫口下降率为94.7%,防治效果71.7%;其效果明显优于青虫菌  相似文献   

11.
Bt转基因抗虫棉抗棉铃虫性状的观察江苏省涟水县农业局(223400)高红权丁维东徐建华抗虫棉是农业科学家将Bt转基因棉与普遍推广品种杂交选育的。是目前棉花生产的一项重大新技术,是减轻棉铃虫危害,夺取棉花稳定高产的新措施之一。我县1995年从江苏省农科...  相似文献   

12.
分别用对CyrlAc抗性达11.6倍的Bt棉叶和Bt粉剂(Btk)汰选棉铃虫(Heliocoverpa armigera)种群(对Btk的抗性指数为5.2倍),测定了其对不同Bt制剂,Bt毒素,化学农药的交互抗性,结果表明:停止汰选后,Bt棉叶汰选种群对CrylAc的抗性指数为5.9倍,对CrylAc 1C的交互抗性为3.7倍,对Btk的敏感性降低,对Bta,Cry2A无交互抗性,Btk汰选种群对Btk的抗性指数为4.1倍,对Bta,CrylAc,CrylAc 1C的交互抗性为2.3,3.1,2.3倍,对Cry2A无交互抗性,两汰选种群对化学农药灭多威,辛硫磷,氯氰菊酯的敏感性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3.
棉铃虫Bt抗性种群的RAPD-PCR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室内筛选获得了棉铃虫对Bt杀虫剂、Bt毒蛋白和转Bt基因棉的抗性种群。利用RAPD技术 ,成功地扩增得到 105条多态性条带 ,经过聚类分析发现 ,棉铃虫对Bt产生抗性后在基因水平发生了变异。RAPD技术不仅可以用来鉴定棉铃虫对Bt是否产生抗性 ,而且可以区分不同的Bt抗性种群  相似文献   

14.
防治棉铃虫农药“强力保棉威”研究李学峰,张兴中(北京农业大学,100094)(山东济宁化工实验厂)棉铃虫在我国棉区一年发生3-4代,在南方棉区发生5代,且具有多食性、繁殖力强、飞翔力较强、抗药性上升快和对温度适应范围广(最适温度为25-28℃,在15...  相似文献   

15.
大荔县自2000年大面积种植Bt转基因抗虫棉以来.对棉铃虫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生态环境的变化,棉铃虫对B1抗虫棉的抗药性也有不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刘际建 《昆虫天敌》1994,16(2):92-93,96
“Bt”乳剂是细菌农药,对食叶类害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氰戊菊酯是一种触杀、速效、效果好的农药,笔者于1992年8月采用上述两种农药对茶园茶毛虫进行小区防治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转Bt基因玉米对棉铃虫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m(Htlbner)是常年危害玉米的重要害虫。转Bt基因抗虫玉米为害虫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途径。采用室内离体生物测定方法测定了孟山都转Bt基因抗虫玉米Yield—Gard不同组织对棉铃虫初孵幼虫的杀虫活性以及田间人工接虫抗性鉴定。Bt玉米花丝、苞叶和幼嫩雌穗对棉铃虫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取食Bt玉米花丝和幼嫩雌穗(籽粒和穗轴)的棉铃虫初孵幼虫不能存活和完成幼虫期发育,而对照分别有51.0%和22.0%个体完成幼虫期发育。以Bt玉米雌穗苞叶饲养棉铃虫初孵幼虫,5天后幼虫全部死亡,而非Bt玉米对照仅为16.0%,差异显著。田间花丝期人工接种棉铃虫抗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Bt玉米雌穗被害率为3.5%,危害级别为0.007,百株存活幼虫14.3头。而非Bt玉米雌穗被害率达到82.5%,危害级别为2.51,平均百株存活幼虫79.6头,显著高于Bt玉米。这些结果说明转Bt基因玉米穗期对棉铃虫的防治效果明理.  相似文献   

18.
棉铃虫对Bt杀虫蛋白抗性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饲料混合法 ,体重抑制率法 ,浸叶接虫法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饲料混合法比较稳定 ,比较适宜作为抗性测定的方法。用饲料混合法测定比较不同龄期幼虫的测定结果 ,确定 2龄作供试幼虫为宜。比较不同处理天数下的生测结果 ,确定 Bt粉剂对 2龄幼虫的适宜处理时间为 5d,Cry1Ac为 14d。用改进稀饲料隔离饲养供试幼虫的方法后 ,得到理想的生测数据 ,生测时间延长到 14d,对照死亡率也能控制在 2 0 %以下。从我们 1998年对棉铃虫的抗性监测结果说明 ,尽管田间棉铃虫对 Bt ICP未达抗性水平 ,但对 Cry1Ac型蛋白敏感性已有降低 ,值得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9.
针对近两年棉铃虫在我国猖獗为害,棉花生产面临前所未有的棉铃虫威胁的严重局面,国家科委、农业部最近作出决定,设置国家级“棉铃虫综合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大面积示范”专项,并成立全国“棉铃虫综合防治专家指导委员会”,对棉铃虫防治关键技术进行专门研究、狠抓综合防治大面积示范与应用,为确保棉花生产稳步发展提供科技支持。专项计划在棉花主产区的山东、河北、河南3省各建立5万亩的综合防治示范区,由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协调,全国植保总站、中国农科院棉花所、北京农业大学、中科院动物  相似文献   

20.
猕猴桃在“白露”过后,果实逐渐成熟,必须适时采收,才能保证质量,使果实耐贮藏。1.忌过早采收应在果实长足而未软化,果面呈现该品种固有颜色不皱缩,种子呈棕黑色或红黑色,果柄与果基易落,茸毛退脱减少。在江苏9月中旬至10月上中旬采收,果形大,风味好,营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