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关中地区2007年35个县域的数据为基础,从经济和社会发展角度出发构建了衡量县域综合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加权求和方法计算了各县域的综合经济水平指数,并借助分析软件ARCGIS9.2对关中各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聚类分析和空间结构分异分析。结果显示,关中地区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显著的不平衡性,总体考虑可以划分为经济发达型、经济较发达型、经济欠发达型和经济不发达型四种经济类型,且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到低逐级递减的空间分布趋势;除此之外,经济发达县域还呈现出毗邻大城市和资源性的倾向。最后提出了缩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实现区域经济整体腾飞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北京沟域经济空间分异格局与优化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军  陈俊红  杨巍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9):216-219
沟域经济增长不仅伴随着产业结构变化,也发生着经济空间上的分异.分析沟域经济空间分异的现状和空间分异规律,可为完善沟域开发战略和相关政策提供依据.采用调研数据,分析了典型沟域经济空间分异格局,并构建空间分异指数,对空间分异程度进行测算.研究表明,沟域间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劳动力、资本等要素禀赋存在差异,除第三产业外,其他各产业产值水平的空间分异程度不大.按照经济发展地域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北京沟域经济发展应充分发挥增长极的辐射效应,以点带线、以线及面,并在不同层级阶梯式地推进点-线-面发展模式,最终形成沟域经济发展的网络结构,带动山区经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董展展  黄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3,(12):5572-5575
选取了17项指标构建一个可以充分反映县域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分异指数评价法与GIS空间分析工具相结合,对浙江省县域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综合发展水平在数值上呈强者偏强,弱者偏弱,中低水平和低水平相对集中的"金字塔型"分布特征;空间分异较大,全局空间分异ID指数为0.223 4,空间分异特征表现为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域集中分布于环杭州湾地区,发展水平低的县域集中分布于浙西南地区。据此提出了平衡区域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是城市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县域城市具有衔接大城市与广大农村的重要功能,研究其用地规模空间分异规律对于理解城市地理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该研究在ArcGIS10.0平台支持下,提取湖北省2010年各县市县城面积及县域总面积数据,结合各县市的社会经济等信息,利用GIS手动分级法对全湖北省各县域城市的空间分异特征和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各县域城市土地城市化空间分异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相协调,即区域内土地城市化发展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以武汉市为中心,在长江沿岸平原区和重要铁路沿线县城面积与县域面积占比都较大,在经济边缘地带的鄂西和边远山区县城面积与县城面积占比都很小,而鄂中大部分县市占比比较大,鄂北和鄂南地区县市占比处于居中位置.  相似文献   

5.
以江苏省65个县市为研究实证单元,基于区域城乡一体的思想构建乡村性指数,对县域尺度上江苏省乡村性进行定量评价,以ArcGis 9.3、GeoDa 095、SPSS 16等软件平台为支撑,采用Jenks最佳断点分类、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县域尺度江苏省乡村性的空间分异进行定量地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县域尺度江苏省乡村性差异性不显著,但乡村性较强区域所占比重略大;从苏南到苏北呈现乡村性梯度递增的空间分异特征;全局上呈乡村性集聚分布态势,局部上在江阴、昆山等7县市和苏北灌云、阜宁等7县形成县域尺度的乡村性"冷点区"与"热点区"。  相似文献   

6.
依据《2008年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综合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各县市经济发展差异很大,发展很不平衡,将湖北省76个县市分为F〉1、0〈F〉1、F〉0三大类,即县域经济较发达地区、县域经济中等发达地区与县域经济发展较低地区。基于湖北省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取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牢固树立工业兴县、工业兴市的思想,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切实把工业化、产业化落实到项目和企业的发展上来;继续坚持用硬措施改善软环境,以环境创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等。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瑞景  余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473-16475,16510
以湖北省17个市为研究的区域单元,以2002~2006年各市的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收入为基础数据,分析了省内旅游经济存在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湖北省外汇旅游经济差异和国内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都在扩大。研究阐述了影响这种差异的因素,并提出了缩小差距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1990~2008年湖北省耕地集约利用变化及空间分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国松  刘成武  罗倩  金三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134-13135,13174
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的方法,研究1990~2008年湖北省17个地、市、州耕地集约度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8年间湖北省耕地利用集约度总体上随时间呈波动上升趋势;在空间上存在关联性,表现为高高集聚、低低集聚和低高集聚的特征分异;因此,加大对湖北省耕地各要素的投入强度,以"高"促"低",制定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提高耕地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9.
依据经济地理学关于县域城乡空间的概念内涵,分析了建国后江苏省县域城乡空间密集化、均衡化、等级化的阶段演进特征,提出了当今县域城乡空间的根本问题;设计了城乡空间组织度指标体系,并对江苏省52个县域城乡空间组织度进行了评价,指出城乡空间的梯度、圈层、轴线3大根本区域差异特征。  相似文献   

10.
杨伟  姜晓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1):196-200
以汾河流域各县域为研究单元,选取1994~2013年研究区人均GDP数据,以GIS空间分析方法为基础,分别从绝对差异、相对差异、空间分异特征等角度对其20年来的经济空间分异态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汾河流域县域经济发展两极分化态势明显;太原市作为区域核心,对周边县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渐减弱;流域中部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以孝义市为核心,依靠资源禀赋以及交通区位条件等,经济增速明显,成为新的高值聚集区;流域南部缺乏明显的中心城市,临汾市作为汾河流域南部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但其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对周边县域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作为局部核心城市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农业技术进步的地区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按照湖北省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将其划分为较发达地区、次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三块经济区域,采用CD生产函数模型,结合河北省1995-1999年的农业统计数据,测定不同地区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结果表明:对农业总产值增长发挥作用的因素表现为,农用物质投入起着重要作用,农业劳动力投入作用的地区差异性明显,耕地面积投入起的作用不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成反比。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发展区域,提出了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利用湖北省17个市级单元1996和2001两年小麦的资料为基本数据源,构建农产品区域竞争模型对其进行定量小麦竞争力分析与评价,运用GIS相关技术绘制湖北省小麦区域竞争力图件,总结出其所反映的区域分异规律与时空变化趋势,归纳为四个等级,初步提出各等次小麦产区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障碍因素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取Delphi法构建了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综合指数分析法对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显示:2002-2011年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提升的趋势,2011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值是2002年的1.87倍,年均提升速率为6.45%。其中,资源循环利用因素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推动作用最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的推动作用也较为明显,而资源减量投入因素和资源环境安全因素的推动作用比较有限,成为制约湖北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制约因素诊断结果表明:2011年影响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主要集中在资源减量投入因素,其障碍度为24.06%,其次为资源环境安全因素,障碍度为19.12%,接着为资源循环再利用因素(9.73%),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障碍度最小(5.79%)。依据分析结论,提出促进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县域经济现状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数理统计中的因子分析法分析了2002年湖北省县域和农村经济的原始资料,得出了影响经济的主要因素。再利用聚类分析法进行经济发展水平层次和区域的划分。最后分析了产生区域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湖北省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5.
江西省县域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运用ESDA空间相关分析理论,结合GIS技术,探讨了1980-2009年江西省县域粮食生产的地域格局变化规律及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江西省粮食生产向产粮大县、湖区和平原区集中分布;近30a粮食生产重心一直在丰城市境内,略微向东北偏移2.09km;县域单元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空间聚集分布显著;1980、1990、2000和2009年位于HH和LL象限的县域分别占总单元数的49.45%、59.34%、58.24%和71.43%,局部集聚格局显著,集聚能力不断增强;粮食生产局部空间集聚显著高产区(HH)以鄱阳湖平原南部地区为中心,包括南昌县、进贤县、高安市、樟树市、丰城市、新干县、余干县、抚州市区、东乡县,显著低产区(LL)县域很少,仅包括1980年的湖口县和2000年的湖口县、星子县、永修县。影响粮食产量空间格局主要因素为粮食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使用量等。  相似文献   

16.
采用偏离—份额模型,以2000~2005年为考察期,对湖北省17个市(州)农业的产业结构、竞争力及其对农业产值增长效用的区域差异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桂枝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352-18354
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湖北省77个县域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系统聚类。结果表明,湖北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分为3类,这3类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十分悬殊;这种差异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理条件、交通条件和政策因素等方面所导致的;湖北县域城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决定了县域城镇化战略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