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1949-2009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稻谷种植面积、总产量及单产资料,分析全国稻谷种植面积重心、总产量重心以及单产重心的移动轨迹、偏移距离等。结果表明:(1)1949-2009年,稻谷种植面积重心、总产量重心,整体上均呈现出向东北方向移动的趋势。(2)稻谷单产重心偏移轨迹从东西方向来看,20世纪50、60年代先向东偏移,此后逐渐向西回归;从南北方向上来看,单产重心呈现波动上升、下降趋势,大约在33°N-34°N之间移动。(3)从重心总偏移距离来看,种植面积最小,总产量次之,单产最大;从偏移方向来看,三者均是向东北、西南方向偏移的年份居多,说明稻谷生产东北、西南方向的发展不平衡状态较西北、东南方向的严重。(4)稻谷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在南北方向上的动态变化相对东西向的变化剧烈,而单产则是东西向的变化比南北向的变化剧烈。  相似文献   

2.
侯聪 《农业展望》2009,5(12):12-15
2009年中国国内大豆播种面积减少,东北主产区遭遇播种期干旱、生长期低温阴雨等不利天气影响,预计总产量较上年有所下降。本文以大豆的生产形势和供求关系为基础,分析了国内大豆市场形势。  相似文献   

3.
全州县历来为农业大县,是全国百个商品粮基地之一。本项研究旨在找出全州县成为商品粮基地的历史原因。研究的过程中主要考察了全州的自然环境、生产制度、主要农作物及其播种面积与产量等数据。并且与农业生产发达的江南华娄地区进行比较,指出全州县发展成为商品粮基地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4.
1949~2008年贵州主要农作物生产概况及相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1949~2008年贵州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大豆、油菜、烤烟主要农作物的播种面积、产量、单产等方面的变化,同时对近年来贵州水稻、小麦、玉米3大粮食作物面积和产量有所下降、主要农作物单产水平低、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耕地质量差、人口增加速度快、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低、农村水利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袁怀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10038-10040
借助《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文献检索工具,对1949~2008年4个历史时期的农业经济类期刊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围绕农业与农村社会发展展开的农业经济研究始终紧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实践进行,先后经历了起步、初步发展、停滞、继续发展与繁荣4个历史阶段。从对农业经济类论文总量、分类和内容3个视角的统计分析中可看出,农业经济研究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6.
In the study, an improved approach was proposed to identify the contribution shares of three group factors that are climate, technology and input, social economic factors by which the grain production is shaped. In order to calibrate the method, Jiangxi Province, one of the main paddy rice producers in China was taken as an example. Based on 50 years (1961–2010) meteorological and statistic data, using GI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tools, the three group factors that in certain extent impact China's paddy rice production have been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The individual and interactive contribution shares of each factor group have been identified via eta square (η2). In the paper, two group ordinary leasr square (OLS) models, paddy models and climate models, have been constructed for further analysis. Each model group consists of seven models, one full model and six partial models. The results of paddy models show that climate factors individually and interactively contribute 11.42–15.25% explanatory power to the variation of paddy rice production in the studied province. Technology and input factors contribute 16.17% individually and another 8.46% interactively together with climate factors, totally contributing about 25%. Social economic factors contribute about 7% of which 4.65% is individual contribution and 2.49% is interactive contribution together with climate factors. The three factor groups individually contribute about 23% and interactively contribute additional 41% to paddy rice production. In addition every two of the three factor groups also function interactively and contribute about 22%. Among the three factor groups, technology and input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to paddy rice production. The results of climate models support the results of paddy models, and display that solar radiation (indicated by sunshine hour variable) is the dominate climate factor for paddy rice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7.
In the study, an improved approach was proposed to identify the contribution shares of three group factors that are climate, technology and input, social economic factors by which the grain production is shaped. In order to calibrate the method, Jiangxi Province, one of the main paddy rice producers in China was taken as an example. Based on 50 years (1961-2010) meteorological and statistic data, using GI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tools, the three group factors that in certain extent impact China's paddy rice production have been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The individual and interactive contribution shares of each factor group have been identiifed via eta square (η2). In the paper, two group ordinary leasr square (OLS) models, paddy models and climate models, have been constructed for further analysis. Each model group consists of seven models, one full model and six partial models. The results of paddy models show that climate factors individually and interactively contribute 11.42-15.25%explanatory power to the variation of paddy rice production in the studied province. Technology and input factors contribute 16.17%individually and another 8.46%interactively together with climate factors, totally contributing about 25%. Social economic factors contribute about 7%of which 4.65%is individual contribution and 2.49%is interactive contribution together with climate factors. The three factor groups individually contribute about 23%and interactively contribute additional 41%to paddy rice production. In addition every two of the three factor groups also function interactively and contribute about 22%. Among the three factor groups, technology and input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to paddy rice production. The results of climate models support the results of paddy models, and display that solar radiation (indicated by sunshine hour variable) is the dominate climate factor for paddy rice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8.
上海郊区水稻生产的投入产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海郊区水稻生产的投入与产出,在不同地区、不同品种、不同茬口类型和生产经营规模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南汇区单位面积产量最高,而嘉定由于成本投入较少单位利润和收入最高;播种面积最大的高产品种“嘉花一号”的价格较低,产值比“寒优湘晴”要低390元/hm2;甜瓜稻、菜稻等茬口水稻的成本和产量明显高于其他茬口;规模经营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成本的降低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上,而不在于单位面积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9.
1949年以来辽宁省水稻发展形势的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1949年以来,辽宁省水稻生产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总的趋势是面积显增加,单产成倍增长,总产量不断提高,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塑料薄膜及新农药的使用。肥料用量的增加等是水稻增产的基础,杂交粳稻辽优1号和株型理想的直立穗品种辽粳5号等的培育成功,是水稻产量提高的关键,旱育苗,稀播稀插,节水灌溉,平衡施肥,化学除草,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栽培措施的应用,是水稻增产的保证,同时,在籼粳稻杂交,水稻杂种优质利用,理想株型育种,高产优质育种和旱育苗,稀植栽培,节水灌溉,配方施肥,模式化栽培技术等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许多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0.
采用趋势线法、Mann-Kendall(M-K)趋势检验法及Mann-Kendall(M-K)突变检验法对1949-2016年我国粮食主产区旱灾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以期为降低粮食主产区旱灾风险及灾害损失的措施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除江苏省外,干旱发生率均高于60%,干旱受灾率和成灾率的变异系数均在50%以上。2)东北地区各省干旱受灾率和成灾率均呈现增加趋势且通过M-K趋势检验,增加趋势显著;长江流域的湖北和四川省干旱受灾率呈增加趋势,江西和湖南省干旱受灾率呈减少趋势,但均未通过M-K趋势检验,变化趋势不显著;上述长江流域四省干旱成灾率均呈增加趋势,但只有湖北和四川省通过M-K趋势检验,增加趋势显著;黄淮海地区除江苏省干旱受灾率呈微弱线性增加趋势外,其他各省干旱受灾率均呈减少趋势,但只有安徽省通过M-K趋势检验,表现出显著的减少趋势;黄淮海五省成灾率均呈增加趋势,但只有河北和江苏省通过M-K趋势检验,增加趋势显著。3)M-K突变检验结果表明,安徽省旱灾受灾率变化突变点为2002年,之后呈减少趋势;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干旱受灾率变化突变点分别为1977、1970、1983和1977年,之后干旱受灾率呈增加趋势;各省区干旱成灾率突变点如下: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分别为1988、1977、1981和1984年,黄淮海地区的河北和江苏省分别为1961和197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北和四川省分别为1986和1975年,各省区干旱成灾率在突变点之后均呈增加趋势。综上,粮食主产区干旱灾害发生率普遍较高且年际变化大,东北地区旱灾影响范围、规模以及致灾程度均呈显著增加趋势;黄淮海地区的河北和江苏省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北和四川省虽然干旱影响范围和规模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变化趋势,但是旱灾的致灾程度却表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干旱受灾率显著期普遍发生在2000年后;干旱成灾率增加趋势显著期普遍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末-2010年前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更好地了解贵州农业生产的历史和现状,看到存在的差距。[方法]概述了1949~2008年贵州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大豆、油菜、烤烟主要农作物的播种面积、产量、单产等方面的变化,同时对贵州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贵州水稻、小麦、玉米3大粮食作物面积和产量有所下降、主要农作物单产水平低、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耕地质量差、人口增加速度快、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低、农村水利资源利用率低。[结论]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利用区域重心的概念及模型,计算了1987-2006年河南省的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运用GIS软件制作人口重心、经济重心的空间演变轨迹地图,分析了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河南省人口、经济呈现不均衡分布,人口分布主要表现为东西不均衡,东部人口密度高于西部;经济格局主要表现为南北差距,北部经济优于南部.人口、经济重心偏离较大,表明河南省区域差距的扩大已经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水稻物质生产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研 究水稻 物质生产 对稻田 甲烷排 放影响为 目的的 大田与 盆栽 试验于1994 —1995 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州进行。对同期观测的稻田甲烷排放量与水稻干物质积累资料的分析表明, 在类似的气候、土壤及水稻栽培管理条件下, 稻田甲烷排放的季节总量随水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甲烷日排放通量与水稻干物质积累呈正相关;水稻生长中、后期的物质生产对甲烷排放的贡献大于前期。  相似文献   

14.
2008~2009年《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文献计量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2008~2009年出版的《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载文、作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揭示该刊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青海省农林业科技检索查新中心2005-2009年间受理的农业查新项目,从查新项目的年代、委托查新单位、查新项目隶属学科及专业分类、查新项目委托人职称结构、出具查新报告的急级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从一侧面对青海省农林业科研状况进行了解。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确定中国华东地区家禽中禽低致病性禽流感(Low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LPAI)的流行和分布状况。【方法】 2002年7月至2009年9月在江苏省扬州市活禽市场 (live poultry markets, LPMs)采集来自不同省份的家禽泄殖腔拭子11 645个,用鸡胚尿囊腔传代接种法分离病毒,进行了长达8年的LPAI的病毒学监测。【结果】禽流感阳性样品1 158个,总分离率9.94%。所分离到的亚型及各亚型分离率从高到低依次为H3、H6、H11、H1、H4、H9、H10、H8。【结论】禽流感的分布季节性非常明显,以冬、春为高,各亚型又有其不同分布特点。到目前为止,已经从家鸭中分离到8种HA亚型,依次为H1、H3、H4、H6、H8、H9、H10、H11;7种NA亚型,包括N1、N2、N3、N4、N5、N6、N8,两者之间有17种组合,与野鸭的带毒情况十分相似。家鸭还很容易发生混合感染,2007年以来以H6亚型为主,H3、H11、H4、H9等很多亚型都可与其混合感染,这为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es, AIVs)基因重组产生新的亚型及毒力的变异提供了很好的载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1949—2016年中国干旱灾害长时间序列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为我国农业干旱灾害预警体系和保障粮食产量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Python语言获取1949年以来中国各省、市农业自然灾害和粮食生产数据,然后利用Pearson相关性统计分析、回归分析、自然断点分级法、GIS平台和R语言定性和定量地探讨干旱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阐述我国农业旱灾变化规律和粮食安全态势,探讨农业旱灾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 ①农业干旱灾害呈现明显周期性波动,干旱轻重灾情交替出现,1949—1970年为波动阶段,1971—2000年为波动上升阶段,2001—2016年为波动下降阶段,发生特大干旱和严重干旱的年份所占比重较大;②农业干旱在空间上呈“北重南轻、中东部重西部轻”的格局。山东受灾最重,灾损高达208.2万hm2,西藏最轻,灾损为2163.53 hm2;③粮食产量和粮食单产总体呈稳步增长态势,波动幅度较平缓,二者受旱灾影响程度较大,粮食产量和粮食单产的年变化率均与干旱受灾率、成灾率、灾害强度指数、受灾率异常指数和成灾率异常指数等指标显著负相关,其中以受灾率异常指数和成灾率异常指数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更为显著,且受灾率异常指数的影响最为显著;④粮食产量的多少和受灾面积的大小在空间上具有相关性,粮食单产与干旱受灾面积呈负相关。结论 干旱灾害制约我国粮食生产,各农业干旱灾害指标对粮食灾损的解释力较强,对粮食产量估测具有参考作用。建立和完善农业灾害预警体系,可以提高应对农业干旱灾害的能力,进一步为粮食进出口提供指导意见。此外,干旱灾害仅是影响粮食产量的一个方面,农业科技水平、社会经济制度、农业政策等也对其具有不容小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2005--2009年的生物学期刊为统计源,对其主要计量指标、英文期刊数、地区分布及出版周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5--2009年,生物学期刊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的平均值呈上升趋势.增长率分别为:11.55%和65.04%;平均影响因子(IF)为1.699,IF≥1的期刊有5种;平均总被引频次(CF)为8024次,CF≥1000次的期刊有13种,占37.70%,2个指标《生态学报》均排第一。61种生物期刊中.英文版期刊比例在逐年上升,至2009年13.11%;生物期刊主要分布在北京(占47.54%)和上海(占16.39%)等地;出版周期以月刊和双月刊为主,其比例达88.52%。生物学期刊整体发展呈上升趋势。但是各刊之间发展极不平衡。  相似文献   

19.
我国稻田镉污染现状·危害·来源及其生产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琼  王昆  许靖波  陈光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4,(30):10540-10542
介绍了我国稻田镉污染的现状,综述了稻田镉污染的危害及其来源,并从选择镉低积累的水稻品种、合理施用肥料、水分调控、控制稻田镉污染和选择非镉污染稻田等方面提出了降低稻田镉污染的生产措施.  相似文献   

20.
侯江  李庆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846-12850
记述了法、英、美、日等国1949年以前在中国上海、济南、天津以及西部内地、东北地区、台湾地区等地创办的自然类博物馆,说明了西方在华建立博物馆对中国近代博物馆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反映了近代中国自然类博物馆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