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康县地处雷州半岛中部,两面临海,港湾众多,滩涂广阔,海岸线长,溪河遍布,淡水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天然饵料丰盛,是斑节对虾繁殖和栖息的优良场所。目前,广东省斑节对虾亲虾或养殖用的无节约体主要从国外或海南岛购进,生产成本高,但地处雷州半岛的海康县也发现有斑节对虾亲虾资源,然数量和分布不清楚,1989年,为摸清本县的斑节对虾亲虾资源状况,成立了斑节对虾亲虾资源调查小组。于1989年10月至1990年4月,对海康县东、西部沿海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现将调查的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崔克难  周泓 《水产科学》1989,8(3):14-15
关于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交尾的生物学问题,以往有过不少报导。高洪绪(1980)曾对中国对虾的交尾过程作过较细致的描述;纪成林(1980)从中国对虾生命周期中蜕皮性质划分的角度论述了生殖蜕皮的大致规律。此外,Possano(1960)证明温度是甲壳类蜕皮的主要因子。而对于温度与中国对虾交尾之间的关系问题,尚未见正式报导,为此,我们于1986年11月2日至12月1日,进行了中国对虾交尾的温度梯度实验,现将结果报  相似文献   

3.
中国明对虾种质资源研究现状与保护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明对虾主要分布在黄、渤海水域,是我国重要的渔业资源之一。由于忽视对中国明对虾种群自然状态下遗传多样性的监测,缺乏对种质资源进行长期的、有效的管理,造成黄、渤海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下降。目前,随着对种质资源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国明对虾种质资源以及种群遗传学已成为研究热点,种群保护也已提到议事日程。这些研究工作的开展将为中国明对虾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相信随着研究工作的继续深入,人们会更好、更有效地利用对虾资源。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增殖放流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生长、分布、摄食和食物竞争等状况, 2011 年 5 月至 2012 年 4 月在莱州湾进行了 9 次底拖网调查, 其中仅 4 个航次的调查捕获了中国明对虾。体重瞬时增长系数的计 算结果表明, 7 月份是莱州湾放流中国明对虾的快速生长期, 7 月底至 8 月初达到生长拐点, 以后生长减慢。其活动 和分布规律表明, 中国明对虾放流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和适应后才开始溯河, 8 月初移出河道向深水扩展, 集中 分布在莱州湾西部, 8 月中旬主要集中在莱州湾的西部和湾口, 9 月初至 10 月中旬主要分布在莱州湾湾口和湾外。 中国明对虾成虾的摄食范围较广, 是偏重摄食底栖动物饵料的杂食性种类, 摄食生态位宽度与三疣梭子蟹接近; 与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及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中的8种重要种类都存在中等程度或严重的食物竞争, 食 物竞争主要源自对双壳类饵料的竞食。本研究为探讨中国明对虾增殖放流的适应性管理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  相似文献   

5.
对虾放流增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中国对虾是我国开展种苗放流试验的首选对象,一方面日本1964年开始在濑户内海进行了日本对虾种苗放流试验,70年代初开始规模性放流,并取得了成功;另一方面对虾生命周期短、经济价值高。我国从50年代末开始就对其渔业生物学、种群动态和资源管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70年代末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的日臻完善,为开展种苗放流试验奠定了基础。 1981年7月中旬黄海水产研究所和下营增殖站首先在莱州湾潍河口进行了对虾种苗放流试验,共放流体长30mm种苗370万尾。1982~1984年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在象山港进  相似文献   

6.
莱州湾中国明对虾增殖放流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增殖放流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生长、分布、摄食和食物竞争等状况,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在莱州湾进行了9次底拖网调查,其中仅4个航次的调查捕获了中国明对虾。体重瞬时增长系数的计算结果表明,7月份是莱州湾放流中国明对虾的快速生长期,7月底至8月初达到生长拐点,以后生长减慢。其活动和分布规律表明,中国明对虾放流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和适应后才开始溯河,8月初移出河道向深水扩展,集中分布在莱州湾西部,8月中旬主要集中在莱州湾的西部和湾口,9月初至10月中旬主要分布在莱州湾湾口和湾外。中国明对虾成虾的摄食范围较广,是偏重摄食底栖动物饵料的杂食性种类,摄食生态位宽度与三疣梭子蟹接近;与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及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中的8种重要种类都存在中等程度或严重的食物竞争,食物竞争主要源自对双壳类饵料的竞食。本研究为探讨中国明对虾增殖放流的适应性管理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 为了开展东吾洋内湾长毛对虾(P.peni-cillanv)和东方对虾(P.orientalis)的增殖,搞清这两种对虾在内湾的活动规律,除已进行对虾标志放流外,我们于1983年1月份进行了湾内、外对虾越冬场的探捕调查,结果表明:内湾不仅有长毛对虾,也分布一定数量的东方对虾。说明湾内的理化环境条件,完全适合于这两种对虾的越冬。  相似文献   

8.
渤海中国对虾资源增殖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9年5~10月底的调查和统计资料,对在渤海增殖放流的中国对虾的分布、生长、资源量以及捕捞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显示,6月中旬放流的中国对虾多集中在水深1~2m以内和河口附近的浅水区,到7月下旬,分布水深为5~18m,密集分布区在10~15m,之后一直生活在较深水域。6月中旬,中国对虾平均体重为2.5g;7月上、中旬,平均体重为7.0g;7月下旬,平均体重为20.0g;7月底、8月初,平均体重为27.0g;8月中旬,平均体重为36.0g;9月上旬,平均体重为41.0g。8月上、中旬渤海中国对虾的资源量为1 665t;10月下旬,生产捕捞后的资源量减少为137t。8月份中国对虾的资源分布以渤海湾最高,为129.9ind/haul.h,其次为莱州湾,为7.8ind/haul.h,再次是辽东湾,为0.3ind/haul.h,渤海中部最低,为0.05ind/haul.h。2009年渤海共放流中国对虾202641万尾,据初步统计估算,截止10月中旬共捕捞中国对虾2377t,总回捕率为2.8%。  相似文献   

9.
<正> 中国对虾是渤海渔业经济的主要支柱,由于捕捞船只迅速增加,捕捞强度进一步增大,致使对虾资源遭受严重损害,由历史上最高年产量的4.27万吨下降到目前万余吨。为了恢复渤海对虾资源,在原农牧渔业部和黄渤海区渔业生产指挥部的部署下,开展了对虾苗种放流增殖工作。1985~1989年渤海区共放流了3cm以上对虾苗种48亿尾。辽宁、山东在黄海区、浙江、福建在东海区也进行了  相似文献   

10.
<正> 为了恢复渤海对虾资源,自1985年起,开始在渤海进行对虾人工放流增殖工作。由于这项事业刚刚起步,许多理论问题尚未弄清,虽经几年努力、但效果并不明显。为此我们于1989年和1990年在大清河口海域进行了对虾标志(拴牌)放流试验,同时使用定置网、对虾流网进行跟踪调查。1990年和1991年又用拱兜网进行了放流前后的相对数量调查。根据《对虾放流技术》课题的要  相似文献   

11.
<正> 各种不同品种的对虾,由于分布的地理位置、栖息环境条件及生物饵料品种构成的不同,形成了它们对饵料中主要营养成份要求的不同。作为对虾饵料中主要组成成份的蛋白质各种对虾要求上存在着差异。过去,人们对日本对虾、斑节对虾、墨吉对虾、龙虾及中国对虾等饵料中各种主要营养成份研究得  相似文献   

12.
为了评价崂山湾中国对虾的增殖效果,2012年5月在崂山湾分两批次放流中国对虾15673万尾。2012年7–9月开展了中国对虾跟踪与回捕调查,进行了中国对虾放流苗种存活生长状况、洄游分布及回捕情况的研究,并应用“Bhattacharya”法区分了中国对虾的自然群体与放流群体。结果显示,8月中旬中国对虾放流苗种主要生活在崂山湾中部海域,第1、2批放流苗种的平均体长分别达到144.9、130.5 mm,随着水温的降低,作季节性短距离的由浅水向深水区移动,放流种群和自然种群分别占总群体的92%和8%;由于受到竞争生物及栖息地环境因素的影响,中国对虾放流群体的回捕率仅为0.58%。虽然相比其他海域中国对虾的回捕率较低,但是崂山湾中国对虾增殖放流仍然取得了一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斑节对虾高产养成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中国对虾低盐度育苗和养成获得成功后,上海地区的对虾养殖面积已达1300多ha,年产量约3500 t。但由于养殖品种单一,中国对虾对饲料的要求较高,天然饵料资源有限,且日趋紧张,故很难进一步发展。鉴此,有必要引进生长快、偏植物食性的斑节对虾。根据上海市科委下达的“斑节对虾养殖技术研究”的课题要求,作者于1988~1990年分别在奉贤县本所河蟹人工育苗场和上海市养殖总场奉贤海水场进行了养成试验。  相似文献   

14.
一、珠江口的中国明虾资源状况中国明虾(Finneropnaeus chinesis(cosbeck)原称中国对虾,现按新定中称之)天然分布,主要是在我国黄渤海,有少量分布在珠江口至阳江闸坡海区。珠江口的中国明虾是南海区珍贵的资源。据广东省水产局、南海水产研究所调查(1987)表明;珠江口分布有中国明虾的海域面积约3800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5.
对辽宁、盘锦二界沟镇养殖场池养对虾在6月25日至9月10日间的体长和体重变化进行了同步观测,依据观测结果建立了池养中国对虾体长与体重的回归方程和体长、体重的生长速度方程及加速度方程。结果显示:(1)北方人工养殖的中国对虾其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0.02634IL~(2.6327),对虾肥满度大于自然水体增殖,但略差于南方;(2)北方人工养殖的中国对虾其体重生长拐点为48d,比自然增殖的对虾体重生长拐点相比提早7d,比南方池养中国对虾迟后6d;(3)北方人工养殖的中国对虾其体长拐点为20d,比体重拐点提前近一个月,即人工养殖的中国对虾其体长优先于体重生长。体长生长较体重生长提前结束;(4)北方池养的中国对虾极限体重为18.678g,极限体长为12.1cm,与南方池养和自然水域放流的中国对虾的极限体重和极限体长间存在很在并异,放速密度、水温期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以上结果对优化北方中国对虾的池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关金藏 《海洋渔业》1983,5(5):226-227
<正> 人工苗种放流是增殖水产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1981年底为了探讨内湾对虾活动规律和增殖途径,我们进行了东吾洋内湾的对虾(东方对虾和长毛对虾增殖的研究。并于1982年9月11~12日和12月18~19日先后2次在东吾洋内湾开展东方对虾和长毛对虾的标志放流实验,共计放流标志对虾6,199尾,其中东方对虾4,661尾,长毛对虾1,538尾,第一  相似文献   

17.
<正> 影响黄渤海对虾增殖的主要问题如下:1 产卵亲虾数量不足产卵亲虾是资源补充量的基础,尤其对一年生的中国对虾来说,补充量的多少是秋汛资源丰歉的决定因素:补充量与产卵亲虾数量呈正相关。产卵亲虾数量之所以不足,不外以下原因:1.1 秋汛对虾捕捞过度根据国家规定,渤海内12000条锚流网船捕捞秋虾,资源利用已饱和化,但由于对虾价格高昂,大量无证渔船违规作业;大量有证渔船在禁渔期内进行偷捕;大量大马力底拖网渔船集中烟威,石  相似文献   

18.
李吉强  高伟 《齐鲁渔业》2007,24(3):35-39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原产地为东太平洋沿岸地区,由墨西哥经中美洲至秘鲁北部均有分布。我国曾称之为万氏对虾,与斑节对虾、中国明对虾并列为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3大优良虾种之一。1970年,厄瓜多尔试养获得成功后,在中南美洲推广发展甚快。从1990年开始,我国及东南亚养殖的中国明对虾和斑节对  相似文献   

19.
印尼东部瑟兰岛南美白对虾高位土池健康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南美白对虾学名凡纳滨对虾,又称万氏对虾、凡纳对虾、白脚对虾。主要分布于美洲西部太平洋沿岸的热带水域,以厄瓜多尔沿岸分布较集中,与斑节对虾、中国对虾同为世界上公认的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对虾优良品种之一。笔者于2014年2月27日前往印尼东部马鲁古省瑟兰岛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从事南美白对虾高位池生态健康养殖关键技  相似文献   

20.
不同生长时期中国对虾蛋白酶,脂肪酶活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对虾生长各阶段的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变化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利用。结果表明,从中国对虾生长与消化酶活性的关系可将其分为两个生长阶段。第一阶段,体长在2.55-10.11cm间(饲养时间为6月8日至8月27日),在这一时期随着个体增大蛋白酶,脂肪酶活性不断升高。9月份对虾消化酶活性趋于下降,构成了在养殖后期消化功能趋于减弱的第二阶段。进入繁殖期的对虾与个体大小相似的生长期对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