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光温室黄瓜节水灌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比分析了日光温室黄瓜滴灌、膜下沟灌和畦灌 3种灌水方式对温室环境、黄瓜耗水量、产量、品质的影响以及这 3种灌溉方式下温室黄瓜的年产出投入比。结果表明 :日光温室滴灌比畦灌温室内空气相对湿度降低 1 0 %~ 1 5%,冬季地温提高 3~ 8℃ ;黄瓜耗水量减少 4 3 .4 %,灌溉水节约 59.9%;黄瓜增产 3 3 %,产值增加 6.75万元 /hm2 ;黄瓜粗蛋白含量和可溶性糖均高 4 %;提早 1 0 d左右上市 ;年产出投入比高 1 .0 1。膜下沟灌比畦灌使温室内空气相对湿度降低 1 3 %左右 ;黄瓜耗水量减少 1 3 .6%,节约灌溉水 2 0 %;黄瓜产量提高1 3 %,产值增加 3 .1 5万元 /hm2 ;年产出投入比提高 0 .82  相似文献   

2.
采用波文比自动气象站系统采集的气象资料,利用FAO 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日光温室膜下滴灌黄瓜生育期内逐日ET0值,采用相关分析法研究了ET0与气象因子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在日光温室膜下滴灌黄瓜生育期内,温室内日最高温度和日平均相对湿度与ET0间存在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701和0.618;日平均温度累积量、日最低温度累积量和日最高温度累积量均与ET0累积量间存在着极显著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均超过0.99。利用土壤水分和灌水量实测资料,用水量平衡方程计算了日光温室膜下滴灌黄瓜各生育期的耗水量,结合同期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计算结果,得出了日光温室膜下滴灌黄瓜各生育期的作物系数。  相似文献   

3.
日光温室膜下滴灌黄瓜需水量与灌溉制度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膜下滴灌条件下日光温室黄瓜的灌溉制度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为实现黄瓜高产、优质及节水效果,日光温室夏黄瓜在膜下滴灌条件下,结果期适宜的耗水量应为100mm左右。每隔4d灌1次水,灌水定额为15mm。  相似文献   

4.
日光温室黄瓜滴灌灌溉制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日光温室生产中膜下滴灌技术的应用面积在不断扩大,但生产中仍依据传统的灌水模式或未覆膜时的滴灌制度。然而膜下滴灌减少了棵间蒸发损失,增强了有效蒸腾作用,使作物需水规律发生了变化,所以膜下滴灌不能完全套用传统的灌溉模式。基于上述原因,对膜下滴灌条件下日光温室黄瓜的灌溉制度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水分处理对黄瓜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等形态指标的影响,以及对产量、品质等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为实现日光温室黄瓜生产获得高产、优质及节水的目标,日光温室夏黄瓜在膜下滴灌条件下,结果期理想的耗水量应为120mm左右,日耗水强度为3.04~4.68mm。每隔4~5d灌1次水,灌水定额为15mm。以上试验所得指标可作为日光温室黄瓜生产控制水分及滴灌系统设计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塑料大棚蔬菜膜下滴灌技术是一种节水高产的先进灌水技术。它集水利、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多学科于一体,实现塑料大棚蔬菜生产优质高产高效。本文论述了膜下滴灌的灌水量、湿度、地温、气温及抗病虫害等技术要素,并相应地与沟畦灌、无膜滴灌作了对比试验。膜下滴灌较传统沟畦灌、无膜滴灌,节水30.5%、10.9%,增产30.1%、5.93%。  相似文献   

6.
日光温室地下滴灌条件下黄瓜水氮耦合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观测日光温室地下滴灌条件下黄瓜的灌水量、耗水量、氮肥利用率、品质和产量,并对黄瓜水氮耦合效应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灌水量和施N量对日光温室地下滴灌条件下黄瓜产量和品质都有显著影响。同一灌溉水平下,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同一施氮水平下,氮肥利用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升高。在高施氮水平下,黄瓜果实品质下降。根据试验数据分析,得出日光温室地下滴灌条件下黄瓜作物最佳灌水量为0.8Ep,施氮量为450kg/hm2。  相似文献   

7.
塑料大棚蔬菜膜下滴灌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塑料大棚蔬菜膜下滴灌技术是一种节水高产的先进灌水技术,它集水利,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多学科于一体,实现塑料大棚蔬菜生产优质高产高效。本文论述了膜下滴灌的灌水量,湿度,地温,气温及抗病虫害等技术要素,并相应地与沟畦灌,无膜滴灌作了对比试验。膜下滴灌较传统沟畦灌,无膜滴灌,节水30.5%,10.9%,增产30.1%,5.93%.  相似文献   

8.
以膜下滴灌条件下日光温室黄瓜为试验材料,共设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通过测定土壤水分、黄瓜形态指标、黄瓜产量及品质以及灌水量,对膜下滴灌条件下日光温室黄瓜灌溉制度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仅从产量角度衡量,处理4黄瓜产量最大。在兼顾黄瓜产量、品质及节水目标时,日光温室夏黄瓜在膜下滴灌条件下,结果期适宜的耗水量应为120 mm左右,日耗水强度为3.04~4.68 mm。每隔4~5 d灌1次水,灌水定额为15 mm;理想的土壤含水量指标为田间持水率的85%~90%。  相似文献   

9.
对比分析了简易日光温棚草莓膜下滴灌和沟灌2种灌水方式对大棚环境、草莓灌水量、产量、品质及能耗、工日的影响。结果表明:简易日光温棚膜下滴灌比沟灌大棚内空气相对湿度降低10%~15%.冬季地温提高3~5℃草莓耗水量减少34.6%,灌水量节约48.6%;草莓增产59.3%,甜酸比增加2~3度,果实提前15~30d上市:节能39%;省工9.4%。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依据水面蒸发量确定灌溉定额的可行性,在防雨棚下测坑中进行了夏玉米灌溉试验。结果表明,从总耗水量看,畦灌略高于沟灌,而沟灌又略高于滴灌,但差别不是很大。畦灌条件下植株发育快,滴灌次之,沟灌最慢。畦灌和滴灌下产量均以中等灌溉定额处理最高,而沟灌下产量以最大灌溉定额处理最高。总体上,滴灌条件下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其他2种灌溉方式。干旱条件下,畦灌下以E601蒸发皿蒸发量(PE)作为夏玉米灌溉定额,每次灌水60mm;滴灌下以2/3PE作为灌溉定额为宜,灌水定额为20mm。  相似文献   

11.
冷凉地区膜下滴灌大白菜耗水规律及节水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冷凉地区露地大白菜在膜下滴灌条件下的耗水规律与节水潜力,在张家口市灌溉试验站内使用大型称重式蒸渗仪,采用灌水下限指标控制灌水的方法,研究了在膜下滴灌条件下大白菜生育期内蒸发蒸腾与棵间蒸发规律,并通过与常规滴灌和膜孔畦灌的耗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对比,揭示了膜下滴灌在该地区节水增产潜力.结果表明:膜下滴灌大白菜全生育期蒸发蒸腾量214.76 mm,其中:幼苗期、莲座期和结球期蒸腾耗水量分别为14.76,73.56和126.44 mm,日均蒸腾强度为3.64 mm/d;全生育期棵间土壤蒸发量41.10 mm,占总耗水量的19.14%.膜下滴灌相比常规滴灌、膜孔畦灌减少大白菜耗水量14.25,94.17 mm,棵间蒸发与膜孔畦灌相近,相比常规滴灌减少16.18 mm(28.25%),但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可以分别达到80 439.75 kg/hm2,350.24 kg/(hm2·mm),374.56 kg/(hm2·mm),相比常规滴灌提升11 152.65 kg/hm2,18.89 kg/(hm2·mm),72.54 kg/(hm2·mm),相比膜孔畦灌提升14.7 kg/hm2,134.11 kg/(hm2·mm),114.23 kg/(hm2·mm).  相似文献   

12.
温室滴灌条件下辣椒耗水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现代化玻璃温室地表和地下滴灌方式,选择灌水周期和灌水定额为试验因素,开展了辣椒耗水特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温室条件下,地下滴灌较地表滴灌能节水5%~18%;为了减少辣椒耗水,地表滴灌方式宜缩短灌水周期,地下滴灌方式则宜适当延长灌水周期。温室滴灌条件下,辣椒耗水量组成中,棵间蒸发占主导,棵间蒸发量是日均蒸腾量的1.7~3.0倍,且辣椒日均耗水量可以用日均棵间蒸发量很好地线性表达,同时,辣椒棵间蒸发量也可以用温室内同期水面蒸发量进行线性预估。  相似文献   

13.
不同灌溉方式下冬小麦耗水规律及产量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传统平作畦灌和垄作沟灌对冬小麦耗水规律、产量和水分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平作相比,垄作冬小麦降雨利用率提高11.08%~13.19%;同一水分处理,垄作沟灌冬小麦日耗水量明显小于传统平作;2种灌溉方式下,拔节-抽穗期和返青-拔节期耗水量最多,约占全生育期耗水量的50%;日耗水量在抽穗-灌浆期达到峰值;随灌水次数和灌溉量增加,各处理下耗水量显著增加,产量和水分生产率先增加后减少;垄作种植模式节水40%,增产392~776 kg/hm2,水分生产率以灌3水处理下最大(2.08 kg/m3).  相似文献   

14.
自动化日光温室微灌试验工程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简述了日光温室微灌系统的规划设计、微机遥控系统设计、微机自控系统设计,将温室地面畦灌改为微喷和滴灌双配套,人工开关机泵和启闭灌水阀门改为自动控制、微机管理,遥控自控相结合,将高新技术引入水利工程建设,用国际上先进的灌溉技术取代传统落后的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15.
设施滴灌无土栽培红掌耗水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连栋日光温室内无土盆栽红掌为试材,根据控制灌水下限占田间持水率90%、80%、70%、60%和50%的比例设置5个处理,系统研究了滴灌条件下气象因子对红掌耗水规律的影响,探讨了Penman-Monteith模型对设施无土栽培红掌耗水的预测。结果表明,供试条件下红掌日耗水量分阶段结果为:移栽至8月中旬0.2~0.4mm...  相似文献   

16.
河套灌区不同灌溉方式春玉米耗水特性与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处干旱半干旱区的内蒙古河套灌区地表水资源短缺和土壤盐渍化并存。为寻求更加节水高效的灌溉方式,通过连续3年的田间试验,设置畦灌、沟灌和滴灌3种不同灌溉方式,并在沟灌和滴灌下设置高、中、低3个灌水水平,以传统畦灌为对照,分析了春玉米耗水特性、产量响应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畦灌下平均有10%的灌水通过深层渗漏而损失,而滴灌低水处理每个生长季有10.5~29.0 mm的地下水通过毛管上升进入根区而被作物吸收;滴灌条件下玉米籽粒产量-水分响应系数Ky(0.684)小于沟灌(0.821 5),说明因作物耗水量的减少所引起的减产幅度更小,这更易于在潜在干旱胁迫下维持较高的作物产量;相对于传统畦灌,沟灌高水处理可以增加玉米籽粒产量和净收益,中水处理可以在保持产量和净收益持平的情况下,节约灌溉水31%;滴灌条件下,维持土壤水势-10 k Pa和-30 k Pa以上的高水和中水处理相对节水分别为19%和57%,且提高春玉米籽粒产量分别为21%和15%,提高净收益分别为28%和22%,水分利用效率较高。因此,综合考虑黄河引水情况、地下水状况和农民接受程度等因素,建议将沟灌中水处理或滴灌中水处理作为替代传统畦灌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滴灌和畦灌2种灌水方式下不同施肥组合对冬小麦产量和肥料利用的影响,探寻冬小麦最佳灌水和施肥组合。【方法】试验于2020—2021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新乡综合试验基地进行,设置滴灌(D)与畦灌(Q)2个灌水方式和氮磷(NP)、氮钾(NK)、氮磷钾(NPK)、磷钾(PK)4种施肥组合,共8个处理(处理简称分别为D-NP、D-NK、D-NPK、D-PK、Q-NP、Q-NK、Q-NPK、Q-PK),分析不同灌水和施肥组合下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和肥料利用等变化规律。【结果】滴灌和畦灌条件下,PK处理的冬小麦株高和叶面积指数较NPK处理均显著降低,且冬小麦穗长、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均显著降低,畦灌处理穗粒数高于滴灌处理,而千粒质量低于滴灌处理;滴灌条件下,与NPK处理相比,PK处理产量降低25.0%,而NP处理和NK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滴灌条件下氮肥、磷肥、钾肥利用率分别比畦灌高出49.48%、4.01%、18.07%,且滴灌条件下氮肥、磷肥、钾肥偏生产力显著高于畦灌;滴灌下冬小麦收获时土壤硝态氮残留量低于畦灌,且Q-NK处理土壤硝态氮残留量较Q-NPK处理降低18.7%。【结论】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8.
灌溉方式及灌溉制度对麦后移栽棉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畦灌和滴灌条件下亏缺灌溉对黄河流域麦后移栽棉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亏缺抑制了麦后移栽棉株高等营养生长和单株成铃数等生殖发育,降低了产量品质;滴灌条件下麦后移栽棉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均优于畦灌;滴灌充分灌溉下籽棉产量最高,轻度亏水灌溉下产量仅降低3.8%,但全生育期耗水量减少了9.0%。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黄河流域棉区,麦后移栽棉以滴灌轻度亏水灌溉为宜。  相似文献   

19.
温室增施气肥装置──二氧化碳发生器二氧化碳施肥乳技术是保障温室蔬菜增产,提高品质,减少病虫害的有效措施。国内外统计资料表明,保护地蔬菜施用二氧化碳可增产10%~4(%。据我国18个试点统计,黄瓜平均增产24%,辣椒增产36%,番茄增产30%~’10%...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求河套灌区不同灌溉水源及方式对玉米生长特性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定量影响。【方法】试验设置地下水畦灌(J)、黄河水畦灌(H)和地下水滴灌(D)2种灌溉水源及3种灌溉方式,对比分析了不同灌溉水源及方式对玉米生长特性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滴灌能显著促进玉米对氮肥的利用效率以及玉米生长,增加玉米籽粒产量。滴灌处理玉米产量较黄河水畦灌、地下水畦灌分别提高8%~15%和10%~15%(P0.05);滴灌处理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较黄河水畦灌、地下水畦灌分别提高36.7%~57.6%和44.4%~66.7%,黄河水畦灌较地下水畦灌分别提高5.6%、17.3%(P0.05);滴灌处理氮肥偏生产力较黄河水畦灌和地下水畦灌提高117%~131%、120%~131%(P0.05)。【结论】膜下滴灌可以明显提高玉米水分利用效率,促进植株生长和产量增加,是目前适宜于河套灌区玉米灌溉的节水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