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宁县3.1万公顷宜种水田全部实现“双季稻”化,双季稻产量和质量连续5年处全省先进行列。湖南省农业厅向全省推介了该县的做法。  相似文献   

2.
利用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对广东省水稻种植进行了生态适宜性评价。用特尔菲法和专家咨询法筛选各生态因子评价指标,从气候和地形条件两方面确定9个评价指标,建立了广东省水稻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将层次分析法运用于各指标权重的定量计算,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9.3的叠加分析功能,得到广东省水稻种植生态适宜性评价图。结果表明,广东省南部沿海地区为双季稻最适宜种植区,占全省总面积的42.07%;粤中北内陆地区为双季稻次适宜种植区,占全省总面积的32.42%;粤北山区的大部分为双季稻的基本适宜种植区,占全省总面积的22.86%;粤西北边境山区为双季稻不适宜种植区,占全省总面积的2.65%。获得的评价结果与早期的广东省水稻区划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3.
湖南农业大学参与国家水稻科技攻关,研究成功了一套"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双季稻'旺壮重'高产栽培技术",把双季稻667米2产量提高到了1200公斤.  相似文献   

4.
2011年,要确保湖南省粮食种植面积达到527万公顷,总产300亿公斤以上.粮食生产要抓好如下工作. 1.全力抓好水稻"扩双增面" 双季稻面积扩大6.7万公顷,力争用3年时间在适宜区域实现双季稻面积全覆盖.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湖南双季稻区5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技术特征值,综合分析5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特点及其适宜区域.[方法]以双季稻冬闲种植为对照,根据"三少两高"(少动土、少裸露、少污染、高保蓄、高效益)技术原理构建指标体系,对湖南双季稻区5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技术特征值做量化分析.[结果]双季稻-马铃薯的综合保护度最大,为20.1,双季稻-黑麦草与双季稻-油菜模式的综合保护度次之,达17.5和16.0;双季稻-紫云英栽培模式的综合保护度为10.5,双季稻双免种植模式的综合保护度最低,为3.4.[结论]5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均具有一定的"保护度",但差异较大.其中双季稻-马铃薯的综合保护度最高,经济效益值最高、土壤的保蓄能力也最高,劳动力消耗也最大,适宜于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区域;双季稻-黑麦草综合保护度与双季稻-油菜的相近,其经济效益值较高,土壤的保蓄能力也高,但劳动力消耗不大,适宜性较为广泛;双季稻-紫云英的综合保护度也较高,且由于其减少了农药、化肥的使用,使得其对环境的毒害作用最小;双季稻双免栽培的劳动力消耗最低,但综合保护度为正值,即表现为一定的保护性,适宜农村劳动力较为贫乏的区域.  相似文献   

6.
1.认真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进一步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各地要积极主动地调减双季稻地区的一季稻面积,恢复和发展双季稻生产,提高复种指数,力争2005年双季稻地区调减一季稻面积6.7万公顷以上。我省饲料玉米需求量大,生产的玉米不愁销路。因此,各地要加大杂交玉米的发展力度,力争2005年全省杂交玉米面积扩大3.4万公顷以上。  相似文献   

7.
双季稻丰产优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推广的实践和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5年以来,池州市贵池区承担了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沿江江南双季稻丰产优质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贵池区针对双季稻生产上存在的优良品种更新速度慢,优质高产安全生产技术不配套和生产效益低等问题,以选用优良品种和优质、高产、节本、高效和生态安全栽培技术规程为重点,通过建立核心试验区和示范区,示范推广新品种和配套技术规程,以提高双季稻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水稻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更好地指导广东省现代水稻产业的发展与布局,在简要分析广东省水稻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确定了广东省水稻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及规划目标,并对全省水稻产业布局进行了区域划分,即将全省划分为珠江三角洲“水稻—经济作物高效轮作”优质稻生产区、粤北“单季稻水旱轮作或双季有机稻”生产区、粤东“双季稻高产”绿色稻米生产区、粤西“双季稻—冬种”绿色稻米生产区四大区域,并明确了各区水稻产业的发展优势与目标定位等,最后提出了有效实施广东省水稻产业规划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双季稻田冬种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田试验,对比研究了"冬闲-双季稻"和不同的"冬种-双季稻"种植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冬闲-双季稻种植模式相比,冬种-双季稻种植模式的土壤容重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冬种大麦模式的降低幅度最大;所有冬种-双季稻种植模式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及速效钾含量都有一定的增加,但冬种豌豆模式的土壤速效氮和有效磷含量降低了。综合全部指标来看,稻田冬季种植蚕豆模式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最明显。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南方的原双季稻区由于农村劳动人口的大量外流,加之双抢季节的劳动强度大,双季稻的种植面积大大缩小,逐渐转向单季稻的种植,这未免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为此,顺应轻型化的栽培潮流,在南方双季稻区采用"杂交中稻一再生稻"的种植模式发展直播再生技术具有较好的效益.直播再生栽培无需育秧、移栽,避免了"双抢",省工、省力、省成本,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直播稻一般分蘖早,分蘖节位低,成穗率高,在栽培时合理解决几个主要问题是可以获得高产的.  相似文献   

11.
2009年,全省农业工作要努力实现粮食总产300亿公斤、农业增加值增长5%、农民人平纯收入增长8%以上的目标. 1.坚定不移地抓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 继续采取坚决措施遏制耕地抛荒,重点扩大双季稻生产面积;大力推进全省新增5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抓好粮食优良品种的选育、推广.继续推进优势农产品优势区域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县建设,确保油菜、蔬菜、柑桔、茶叶等经济作物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继续实施"千区万户健康养殖示范工程",改造提升生猪、家禽等传统养殖业,转变畜禽养殖方式,加快发展草食动物、名优水产品.  相似文献   

12.
简要介绍了桃江县双季稻生产的现状,指出了桃江县双季稻生产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各项工作制度、充分挖掘双季稻生产潜力、消除一些影响双季稻生产的障碍因素等发展桃江县双季稻生产的对策,以期对桃江县双季稻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醴陵县是湖南全省栽培双季稻最悠久的地区。当地农民很讲究灌溉技术,认为根据禾苗各个生长发育阶段,应充分满足其对水分的需要,进行合理灌溉,是提早成熟,防止倒伏,保证双季稻早晚两道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现将秧田与本田阶段的灌溉技术经验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14.
针对南方丘陵区季节性干旱状况和稻作发展的基本特点,以节水稻作模式为研究对象,借鉴层次分析法(AHP)的基本原理,遵循科学、实用及简明的原则,构建南方丘陵区节水稻作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模型,提出以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3方面综合效益评价的16项评价指标.并以国家"863"项目推广示范的节水灌溉双季稻模式、水旱轮作双季稻模式、稻油轮作模式3种节水稻作模式和当地常规双季稻模式为例.利用所建模型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种节水稻作模式的综合效益均优于该区常规稻作模式,以稻油轮作模式综合效益最高.因此,在南方丘陵季节性干旱双季稻区适当发展稻油轮作节水稻作模式具有良好的前景.该评价结果可为南方丘陵季节性干旱区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稻作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桃源县常年水稻种植面积在12.5万hm2以上,居湖南省之首,也是双季稻的适宜区域。为保障粮食安全,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实现粮食超高产。2005~2011年,桃源县每年被国家农业部和湖南省农业厅定为双季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县"。随着双季稻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早稻单产、总产不断提高,并为提高区域面积产量  相似文献   

16.
<正>桃源县常年水稻种植面积在12.5万hm2以上,居湖南省之首,也是双季稻的适宜区域。为保障粮食安全,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实现粮食超高产。2005~2011年,桃源县每年被国家农业部和湖南省农业厅定为双季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县"。随着双季稻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早稻单产、总产不断提高,并为提高区域面积产量  相似文献   

17.
四稻是指一季中稻、一季晚稻、双季稻和早水晚旱四种。解放前,湖北以一季中稻为主,占全省稻田90%。双季稻只有几十万亩,早水晚旱在鄂城、阳新及黄、孝地区其他县份有少数,一季晚稻无栽种。解放后水利改良,品种更换,取得很大的成就,早中晚比率也相应地有变化,但也出现过消灭中稻,一季晚化,双季稻化的错误主张,使生产蒙受损失;也发生过盲目推广早沙粳、艮坊粳的失败教训。到目前,就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双季稻生产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湖北省双季稻生产历史、现状及变化趋势的分析,提出了湖北省双季稻生产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双季稻一次性全层施肥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针对我国双季稻地区普遍推广的分次施肥技术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建立了双季稻一次性全层施肥技术。通过五种土壤上的田间小区试验和两种土壤上的田间微区同位素示踪试验,系统研究了在一次性施肥法条件下双季早、晚稻的生育特性,养分吸收规律,肥料养分的当季利用率,经济性状和产量效应。结果表明:在一次性施肥法条件下,双季稻各项经济性状均好于分次施肥或与之相当,产量也高于分次施肥法,不同土壤类型和栽培品种间结果一致。1997年以来,该项技术在国家水稻科技工程-湖南醴陵市示范推广成功,逐步向全省大面积示范推广,并已向相邻的江西省辐射推广。2000年以来,继续以不断扩大的规模在湖南全省和江西部分地区推广应用,充分显示了该项技术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和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1.推进粮食增量提质,提升保障供给能力全年恢复扩大双季稻面积6.7万公顷以上.选择部分粮食主产县,开展水稻良种直销、集中育秧、机械化育插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试点,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在全省推开.创办部省级高产示范片200个,新发展1万户种粮专业大户,深入实施做优做强湘米产业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