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水珠茶是我省独特的传统大宗出口名茶,为巩固和扩大北非、中东和美国等传统运销市场,要求大力改进品质,增加高档茶,以加强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为国家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多作贡献。提高珠茶质量要从多方面着手,改进珠茶初制工艺技术提高初制产品——平炒青的品质是重要的一  相似文献   

2.
两种常用扁形茶炒制机的性能与优化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启爱 《中国茶叶》2005,27(2):22-23
近年来,我国扁形名茶发展迅速,尤其是扁形名茶中最有代表性的龙井茶增长速度更快,从而带动了扁形茶炒制机械的研制.据估算,目前全国70%以上的扁形茶已全部或部分使用机器炒制,节约了制茶劳力,更进一步促进了扁形名茶的发展.当前扁形茶生产中普遍应用的加工机械主要有往复多槽式扁形茶炒制机和长板式扁形茶炒制机两种,这两种机械结构和性能虽各有所长,但也都存在着严重不足.将它们配套使用并进行适当手工辅助,可显著提高扁形茶的炒制品质和工效.  相似文献   

3.
规范机制工艺提高扁茶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浙江省名优茶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以机制扁茶为主的名优茶机械化加工技术,由于能显著提高工效,节省加工成本,提高名优茶质量,巳在浙江省茶区广泛推广,掀起了“机制名优茶热”,机制名优茶品种扩大到29只,其中机制扁茶有西湖龙井、杭州旗枪、大方、莫干剑峰、千岛玉叶、清溪玉芽等。为提高机制名优茶质量,浙江省于1997年举行了全省首届机制名优茶评比,共评出一类机制名茶七只,二类机制名茶十只。同时全程机制的“余姚瀑布仙”茶以其优异的品质荣获第二届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这是我省第一只在全国获奖的机制名茶。但由于我…  相似文献   

4.
再谈名茶     
1965年在《茶叶通讯》第五期以“漫谈名茶”为题,谈了名山名种名技综合塑造名茶的观点,今天趁全省“名茶展评暨学术讨论”盛会,以“再谈名茶”为题,谈点发展名茶生产的体会,藉以抛砖引玉。一、什么样的茶才称得上名茶什么样的茶才称得上名茶,众说纷云,有的说名茶就是好茶;有的说名茶就是有名气的茶;有的说是茶叶品质特优,居同类之  相似文献   

5.
毛主席教导我们:“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实现制茶机械化,不仅可提高品质,节约燃料,而且可提高工效、节省劳力,解决粮茶劳力的矛盾,促进茶区农业的发展。茶叶初制厂各种机具,设备的合理配套,是实现制茶机械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充  相似文献   

6.
金水翠峰是我所20世纪70年代创制的名茶,1980年通过省级鉴定,1982年获湖北省科技改进三等奖,同年参加商业部名茶评比,被评为中国名茶。二十多年来,由于制茶机具的更新换代,金水翠峰工艺也随之改变。为了提高金水翠峰品质,我们通过对比试验,对金水翠峰加工工艺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7.
信阳毛尖机制工艺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郭桂义  扶晓  杨洁 《中国茶叶》2003,25(1):19-20
信阳毛尖产于河南省信阳市,是我国传统名茶,以“细、圆、光、直、多白毫”的精美外形和“汤色碧绿、香高持久、滋味鲜爽回甘”的独特内质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然而,信阳毛尖茶长期以来依靠手工炒制,劳动强度大,工效低,制茶成本高,并因制茶人员的技术差异而导致质量不稳定,难于标准化和形成规模化生产,制约了产业化进程。20世纪90年代初期微型茶机的发展,特别是往复振动理条机的问世与推广,推动了信阳毛尖茶的发展,为探索最佳机制工艺参数,也为制定“信阳毛尖茶机制工艺技术规程”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在信阳市茶叶试验站进行了本试验。  相似文献   

8.
1993年湖南省名茶鉴评会评出了5个新名茶,其中,汝白银针与汝白银毫均属“汝城白毛茶野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组利用我省特种茶树资源——汝城白毛茶所创制的系列名茶。它们的品质特征是: 汝白银针外形肥硕匀齐、重实饱满、毫多  相似文献   

9.
赵杏华 《茶叶》1991,17(1):25-26
名茶贵在品质。通常名茶都要求色、香、味、形俱美,并具有各自的独特风格。名茶品质风格的形成除茶品种、栽培方法、和制茶技术以外,与自然生态条件有着十分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扁形名茶在浙江省名茶中占据重要地位,如西湖龙井茶是浙江省的历史名茶,新昌“大佛龙井”是扁形茶中的新秀,在此带动下浙江省几乎各产茶县(市)均生产扁形名茶,其产量排名全省名茶首位。但由于地理位置、气候差异及茶树品种的不同,再加上制茶机械、手工炒制技术水平和采摘标准的不同,导致全省各地加工的扁形茶在外形、色泽、光滑度和扁平度等品质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丹桂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选育的乌龙茶新品种,该品种的选育与推广曾获得2000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优点为投产早、高产优质、种植成活高;制成乌龙茶品质优异,有特殊香味,滋味醇厚有甘韵,先后获得1995年福建省优质茶奖、1996年福建名茶奖、1997年第二届“中茶杯”全国乌龙茶评比一等奖及1999年国际名茶博览会金奖等。该品种易于加工,制优率高,深受茶农和消费者喜爱。为提高茶叶品质,增加茶农的经济收入,适应加快茶叶结构调整的步伐,近几年来,我所繁育丹桂品种苗木1000多万株,出圃率达80…  相似文献   

12.
(一) 名茶是指有一定知名度的好茶,通常具有独特的外形和优异的香味品质。名茶的形成,往往有一定的历史背景,或一定的人文地理条件。我国是茶叶的故乡,生产名茶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100多年前,就有贡茶出现。由于历代皇朝对贡茶的品质要求很严,而且十分苛刻,迫使历代茶农对贡茶不断创新和发展,因而,也就促进了制茶技术的改进与提高。但是,古时的贡茶都是蒸青团饼茶,到了明、清时代,由于茶叶加工方法的演变,蒸青茶渐被炒青茶所代替。炒青茶的出现使茶  相似文献   

13.
宁德地区产茶历史悠久,茶树品种资源多,自然条件优越,制茶经验丰富,发展名茶得天独厚。为开发优良传统的历史名茶和创制一些独具风格的新名茶,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促进茶叶生产发展,提高茶叶品质。宁德地区茶叶公司在有关单位的配合下,  相似文献   

14.
武夷山的名茶很多,其中有一部分成了贡茶。如“松制”,在清朝乾隆时曾一度与“小种”等名茶入贡。到光绪时期又有一种叫“松际”的名茶。在已知的资料中,关于松制与松际这两种名茶的报导很少,乃至鲜为人知,今试析二者之由来及其关系。因资料贫乏,仅此分析,但求同好,赐予真切。 一、“松制”由来 在明朝,经过一段时间的折腾,造成武夷山茶业衰微而无茶可贡后,官府才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因本山茶枯……御茶改贡延平。”万历年间(1573-1620年)建宁太守郭章”请于两台,蠲其税。“①这样,武夷山的茶户、茶僧便免除了贡徭赋…  相似文献   

15.
小叶种茶树目前还占有一定数量,当地茶农称谓“指甲叶”、“瓜子叶”,在生产效益上感到棘手。小叶种发芽迟,生长慢,产置低,采制大宗茶品质较差,不易成形,破碎率高。有的小叶种芽叶纤维素含量较高,但它的酚氨比值较为合理。采制名茶,如“浙江龙井”、“五针松”、“毛峰类”等。容易成形,色泽翠绿,香气清高。因此,适当发展采制名茶,是小叶种的一条出路,它可以延长采制时季,缓和采茶工的集中采扎,提高大宗茶品质,增加茶农收入。我区自开展对小叶种茶叶试制名茶以来,经济效益比大宗茶提高了10倍左右.根据张溪多东风村沈七斤承包户反映:  相似文献   

16.
双峰碧玉     
湖南省双峰县茶叶示范场,1965年为充分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发展的茶树良种,创制了“双峰毛尖”茶并曾敬献给毛泽东主席品尝,获得了中共中央办公厅的书面奖励,1976年此茶改名“双峰湘波绿”,1985年又改名为“双峰碧玉”,并被评为省级名茶,获得湖南省茶叶学会名茶奖。1989年,又获省农业厅颁发的名茶证书。双峰碧玉的品质特点是:外形  相似文献   

17.
朱逢秋  保梦兆 《茶叶》1995,21(1):20-21
瀑布仙茗为我国久负盛名的历史名茶,早在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就有多处记述,但其制茶工艺早已失传。余姚市茶叶科技工作者,为恢复和开发这一历史名茶,于1979年开始恢复试制,当年即被评为省级一类名茶。但由于手工炒制,随意性大,工艺不规范,产品质量不稳定,炒制量又少难以形成规模。为保障和稳定瀑布仙茗的品质,生产能上规模,制茶工艺规范化,并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需要。我们于1992年~1994年在手工瀑布仙茗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名茶,顾名思义就是有名气的茶,受人珍爱的茶,它品质优异,别具一格。郭老说如今是“科学的春天”,我说也是“名茶的春天”。我国名茶之所以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9.
田兴安 《茶叶科学》1985,4(1):45-52
六安瓜片是我国著名的特种绿茶之一。根据瓜片在制造过程中形质转化的规律及其条件,对传统的手工工艺进行了改革,并运用现有制茶机械,实现了制造过程的机械化。机械制茶和手工制茶在工效、生产成本和成茶品质等方面的大量研究表明,前者较后者工效提高20倍,生产成本下降50%以上,成茶外形接近手工瓜片,内质达到或超过手工瓜片,从而为瓜片生产开拓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田兴安 《茶叶科学》1984,4(1):45-52
六安瓜片是我国著名的特种绿茶之一。根据瓜片在制造过程中形质转化的规律及其条件,对传统的手工工艺进行了改革,并运用现有制茶机械,实现了制造过程的机械化。机械制茶和手工制茶在工效、生产成本和成茶品质等方面的大量研究表明,前者较后者工效提高20倍,生产成本下降50%以上,成茶外形接近手工瓜片,内质达到或超过手工瓜片,从而为瓜片生产开拓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