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地膜植棉生产,从窄膜覆盖到宽膜覆盖,再到超宽膜覆盖,地膜覆盖技术由试验、示范到推广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棉花产量从低产到高产,从高产到超高产,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呈现出较好的经济效益。针对地膜覆盖方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4.
随着敦煌棉花面积播种的不断扩大,为缓解春季大秋作物安根水时间长,播期晚,充分利用冬水泡地进行棉花栽培。通过试验示范提出了冬水安根灌水时间、灌水面积、主要栽培技术,丰富了当地棉花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6.
超宽膜棉花栽培技术是采用2.05米宽的薄膜、(66+10)厘米行距配置、1膜6行栽培模式种植棉花技术。为了使棉花在产量和质量上有新的突破.105团近几年对超宽膜技术在棉花栽培中的应用做了研究和试验.为今后超宽膜技术在棉花高产栽培中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12.
13.
14.
三年多点试验证明,棉花地膜覆盖采用膜侧种植方式,有利于棉种发芽出苗和棉苗生长发育,能较好地解决前旺后衰的问题,是我省现有肥水地棉田有效的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15.
棉田地膜覆盖增温效应和规律及对GOSSYM模型的修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GOSSYM模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著名的棉花动态解释性模型,将其应用于新疆的大面积地膜植棉生产,需要对模型做适当的修改。本研究通过试验重点论述地膜覆盖对地温的增加效应和规律以及对气温的补偿作用。并通过试验证明,地膜与露地地温符合幂函数关系(r>0.97),可用于修改GOSSYM模型。 相似文献
16.
通过4年病情系统调查和气象因子分析,查明新疆地膜棉田枯萎病的发生和内地一样有两个明显的发病高峰,并且与气温、降雨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在地膜植棉的情况下,其发病比内地明显提前,当连续5 d的平均气温达14℃左右,田间开始陆续出现病苗, 当连续5 d的平均气温达20℃左右,进入迅速发病期,很快出现第一个发病高峰;当连续5 d的平均气温达24℃以上,则进入病情减轻或高温隐症期;7月下旬或8月上旬随温度下降,病情又有所回升,进入第二个发病高峰.降雨与棉花枯萎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在6月15日以前,累计降雨量越大的年份,枯萎病发生也越严重.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典型覆膜作物地膜残留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2014年采用问卷调查及取样检测方法对河南省典型覆膜作物(花生、棉花)地膜残留状况进行系统调查,分析其影响因素,并通过定点试验监测方法研究地膜残留系数,以期为河南省地膜残留防治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河南省花生、棉花覆膜种植区土壤耕层地膜残留量为6.8~37.3 kg/hm2,平均值为20.4 kg/hm2。花生地块地膜平均残留量为24.9 kg/hm2,棉花地块为13.5kg/hm2。不同取样点地膜残留量存在明显差异,主要与作物类型、地膜用量、覆膜比例、覆膜年限、土壤质地及回收情况有关,地膜用量越大、覆膜比例越高、覆膜年限越长,地膜回收率越低,地膜残留污染的风险越大;棉花地块的地膜残留量明显低于花生地块。花生和棉花地块的地膜残留系数分别为0.71%和1.11%。目前,河南省花生、棉花覆膜种植区地膜污染状况较轻,但如果不注重地膜回收工作,残留量会逐年增加,成为地膜残留污染区域。 相似文献
18.
研究表明,种植方式对棉苗干物质累积,伏前桃、结铃性影响较大,采用3:2模式麦棉套种方式适时早播套种棉花,能够获得更多的有效积温和充分利用边际效应促进棉花的生长发育,从而获得高产。而种植方式对棉铃粗纤维累积和铃重增加影响较小;3:2模式或3:1模式适时早播利于棉粗纤维累积和铃重增加。 相似文献
19.
地膜种类和覆膜时期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试验观察了不同地膜和不同覆膜时期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生物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苗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的土壤含水量以黑色地膜秋季全膜覆盖处理保水保墒效果最好,0~30 cm耕层土壤平均含水量较对照白色地膜播前半膜覆盖分别增加59、37、32 g/kg,折合产量最高,为8 681.8 kg/hm2,较对照增产21... 相似文献
20.
黑色地膜覆盖防草效果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黑色地膜覆盖防草效果明显 ,田间杂草鲜重比与黑膜同材质的透明地膜覆盖减少 70 .7%~ 74.1%,对作物苗期生长及后期产量均无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