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犏牛的生物学特性犏牛是普通牛与牦牛杂交后产生的后代。普通公牛与母牦牛杂交,其后代称“真犏牛”;公牦牛与普通母牛杂交,其后代称“假犏牛”。无论真”“、假”犏牛雄性均不育。犏牛无论公母牛其体尺、体重以及生产性能均比亲代有较大的提高,但犏牛与牦牛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等基本相似。在我国北方,冬季寒冷而漫长,制约着家畜的正常生长与发育,采用塑膜暖棚综合养殖技术从事牛、羊繁殖与舍饲育肥,可有效地提高家畜的生产能力,是推动畜牧业高产、稳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冬春扣棚120 ̄150天左右,成年牛死亡率降低8.0%,犊牛成活率提高4.7%,…  相似文献   

2.
甘南约有犏牛35万头,其中90%以上分布于半农半牧区,我州半农半牧区约有犏牛15万头,主要用于牛肉生产。当地农牧民生产方式以秋后活体出售或放牧加补饲育肥出售。犏牛育肥是当地的主要产业,市场发展潜力较大。为进一步提高当地农牧民经济收入,构建犏牛育肥特色产业,提高犏牛育肥产业的升级换代,探索暖棚全舍饲育肥生产模式,故进行本试验。结果表明:饲喂浓缩饲料的试验一组和以当地饲料为主的试验二组,育肥效果均极显著的高于对照组;从产出投入比来看,该试验比较适合于在当地推广使用,具有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肉牛发展比较缓慢,以往城市、工矿所需牛肉,以农区淘汰的耕牛、老残牛或牧区的牦牛、犏牛为主,外贸出口、商品交换,数量很少。近几年来随着黄牛改良工作的发展,局部地区,育肥上市、外销创汇,日见增多。一般用作育肥肉用的牛,有改良牛、黄牛、牦牛与犏牛,以青年与成年牛为主,育肥方法也有一定改进和提高。但大部分地区仍以耕牛、老残牛、牦牛与犏牛  相似文献   

4.
犏牛是牦牛与黄牛的种间杂交后代,杂交优势明显,能适应高海拔的缺氧环境,耐寒、耐粗饲,生长发育快,性成熟早,繁殖率高,是牦牛产区提高牦牛养殖效益的主要途径。甘南州通过多年的探索研究发现,应用娟珊牛和安格斯牛冻精改良牦牛,一代乳用,二代肉用,可显著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本文对犏牛的生产、甘南州犏牛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并就甘南州犏牛产业发展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采用犏牛、牦牛犊牛培育技术结合设施化养殖技术,研究不同的饲养方式对犏牛、牦牛生长发育、增重效果及屠宰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犊牛培育技术,6月龄犏牛公犊牛和牦牛公犊牛的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体重也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采用设施化养殖技术,犏牛设施组的总增重及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牦牛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牦牛设施组、犏牛对照组和犏牛设施组的总增重及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牦牛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犏牛设施组胴体重及净肉重分别为138.27±3.17kg和113.29±2.87kg,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为58.47%和47.91%,犏牛设施组屠宰率和净肉率显著高于犏牛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牦牛设施组胴体重及净肉重分别为99.09±2.35kg和79.83±1.91kg,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为57.46%和46.29%,与牦牛对照组和犏牛对照组相比,牦牛设施组和犏牛设施组的屠宰率和净肉率显著高于牦牛对照组和犏牛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采用犏牛、牦牛犊牛培育技术结合设施化养殖技术,犏牛、牦牛的生长发育速度显著提高,总增重、日增重、屠宰率和净肉率显著高于传统放牧条件下的犏牛和牦牛。  相似文献   

6.
《畜牧与兽医》2014,(10):50-53
对5种犏牛进行综合评价,并构建犏牛乳成分的预测模型,为犏牛特性、乳品加工和牦牛杂交研究积累资料和提供依据。采用t检验对不同胎次犏牛乳成分进行显著性检验,采用ANOVA分析和PCA综合评价法对5种犏牛间乳成分含量进行;运用逐步回归法构建犏牛乳各主要成分的预测模型。结果显示:2胎次荷犏牛蛋白质、脂肪、干物质等含量显著高于5胎次(P<0.05);5种犏牛的综合评价结果为:西黄犏牛>荷黄犏牛>西犏牛>娟犏牛>荷犏牛;蛋白质、脂肪、非脂固、乳糖、密度的预测模型R2>0.900,P<0.001,拟合度高。研究表明杂交组合西黄犏牛、荷黄犏牛乳品质优于其他犏牛,三元杂交后代乳品质具有杂种优势;本试验建立的乳成分预测模型具有可靠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是牦牛、犏牛生产大省,存栏量常年保持在高位,给草地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但牦牛、犏牛养殖量的提升并未给牧民带来经济收入的增加,这与藏区冬春季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的营养缺乏密切相关。为解决这个问题,本试验将2.5~3.5岁的牦牛、犏牛运往四川省的农区(广汉)开展冬春季育肥研究,分析其带来的经济效益。通过120d的短期育肥,牦牛、犏牛分别增重64.00kg和85.80kg,增收645元/头和1299元/头。试验结果表明,牦牛、犏牛可以通过在农区进行冬春季育肥达到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犏母牛卵巢摘除术──阉割术甘肃农业大学苏雷,冯大刚甘肃省武威地区饲养犏牛较多,但犏母牛的后比“牦渣子”、“尕里巴”体小力弱,无生产价值,而阉割后的母犏牛,温顺,膘好,力大,好使役。因此,群众乐于施行此手术。牛场为了育肥,提高牛肉品质,淘汰劣种,培育优...  相似文献   

9.
1现状1.1犏牛的一般生物学特性依托项目发展,2012年莫河骆驼场开始大面积养殖犏牛,犏牛是普通牛与牦牛杂交后产生的后代,普通公牛与母牦牛杂交,其杂种称"真犏牛",公牦牛与普通母牛杂交,其杂种称"假犏牛"。无论"真"、"假"犏牛雄性均不育。犏牛无论  相似文献   

10.
为推进西藏犏牛资源开发利用,西藏自治区畜牧总站开展了安格斯牛与犏牛杂交工作,并首次尝试犏牛的小规模集中舍饲。结合舍饲犏牛养殖的实践,总结出犏牛舍饲管理要点:科学建设养殖场舍,供给营养均衡的饲料,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完善疾病防治工作,加强技术学习和推广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推广犏牛异地育肥以及育肥过程中精料配方的合理筛选。[方法]选择体重,体况一致,年龄在2-3岁的实验犏牛30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头,分别为实验Ⅰ、Ⅱ、Ⅲ组。分别饲喂对应的1,2,3号饲料。通过试验数据的记录分析。[结果]表明:在同样的环境和饲喂条件下,试验Ⅱ、Ⅲ组增重高于试验Ⅰ组,分别为237g(P〈0.01)、295g(P〈0.01),试验Ⅱ和Ⅲ组之间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从测定数据综合分析出在犏牛异地育肥精料配方筛选试验中增重、投入产出、经济效益Ⅲ组最高,因此大力发展犏牛异地育肥是提高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精饲料配方技术简单易学,也是推动犏牛异地育肥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犏牛及其后代的名称扣繁殖情况牦牛和黄牛所生的第一代杂种統称为犏牛。甘肃地区的农牧民,通常把黄公中配牦母牛生的称牦犏牛,把牦公牛配黄母牛生的称黄犏牛。犏牛在一般情况下母的都有繁殖能力,并能一代一代的繁殖下去。在甘肃地区,母犏牛生的各代后裔,一般統称尕里巴,細分起来,在基础母牛不同和代数不同的,都有不同的名称。在甘肃南部有如下的名称:  相似文献   

13.
克隆测序了牦牛、犏牛TSPY基因的编码区全序列,并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了该基因的编码区序列、蛋白结构和进化关系.结果表明,牦牛和犏牛TSPY基因编码区序列长度均为954 bp,编码317个氨基酸,牦牛与普通牛TSPY基因序列的一致性分别为98.95%,犏牛与牦牛、普通牛TSPY基因序列的一致性分别为98.95%、99.79%,杂交后代犏牛与亲本序列差异表现在第113位核酸位点发生了改变(T→T→C),导致第38位氨基酸发生变化(V→V→A).牦牛和犏牛TSPY蛋白含有TSPY家族典型的SET/NAP保守结构域,与人、鼠TSPY蛋白结构域一致,推测牦牛和犏牛TSPY蛋白在雄性减数分裂过程中参与了精原细胞和初级精母细胞的调节.  相似文献   

14.
《畜牧与兽医》2015,(6):12-20
针对三元杂交优质犏牛生产杂交组合单一,三元杂交后代母犏牛无法持续利用等问题,开展了优质犏牛生产的杂交组合试验研究。通过研究提出了4个新的优质犏牛生产杂交组合:娟姗牛♂(细管冻精)×牦牛♀、西黄♂×牦牛♀、西黄♂×荷黄犏♀、荷黄♂×西黄犏♀;这4个杂交组合获得的后代中,娟犏和西黄犏生长发育、产奶性能都极显著的优于纯种牦牛,研究提出的西黄♂×牦♀繁殖成活率高,杂交后代生长发育快、产奶性能高。持续利用的西黄♂×荷黄犏♀和荷黄♂×西黄犏♀组合繁殖成活率较高,后代生长发育较快,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可持续利用一代。  相似文献   

15.
试验对用娟姗牛冻精杂交甘南牦牛所产的杂交一代娟犏牛公牛进行了育肥,分析其育肥效果和经济效益,为娟犏牛的生产提供基础性资料。将甘肃省夏河县牧区阿纳扎西等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自然放牧的6月龄、18月龄和30月龄的38头娟犏牛,出售到本县的半农半牧区暖棚舍饲育肥90 d。结果表明:6月龄组娟犏牛净增重58.63 kg,平均日增重651.44 g,盈利521.12元/头,投入产出比1∶1.59;18月龄组净增重69.45 kg,平均日增重771.67 g,盈利603.80元/头,投入产出比1∶1.57;30月龄组净增重73.70 kg,平均日增重818.89 g,盈利705.80元/头,投入产出比1∶1.66。经显著性检验,娟犏公牛各年龄组之间育肥末期平均净增重和日增重均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采用异地暖棚舍饲育肥,反季节出栏,可取得明显的效果,且6月龄、18月龄、30月龄的育肥效果基本相同。因此,建议将当年产的6月龄娟犏牛公牛经过冬季舍饲暖棚育肥后当年反季节出栏,以减轻草场压力和增加牧民收入。  相似文献   

16.
[目的]2012~2013年对香格里拉小中甸镇和平村社区牦牛养殖现状开展调查,旨在为提高养牛技术水平和养殖效益提供参考。[方法]调查采用入户抽样调查、农牧户访谈和走访相关部门等方式,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结果](1)与2012年比较,2013年和平村牛存栏数下降,出栏率增加。(2)2012年抽样调查51户,户均饲养牛16.57头;2013年抽样调查32户,饲养牛20~100头和100头以上的农户分别占60%和6.25%,以小规模饲养户为主体。(3)牛群结构调查的980头牛中,牦牛、犏牛和黄牛分别占59.70%、23.57%和16.73%,以牦牛为主;牛群中1岁以下、2~10岁和10岁以上的分别占30.31%、63.79%和5.71%;牦牛、犏牛和黄牛能繁母牛比例分别为47.86%、43.72%和46.34%;能繁母牛中≥10岁所占比例:牦牛10.36%、犏牛33.66%、黄牛18.42%,以犏牛最高;牦牛和犏牛母牛的繁殖利用年限长,可达22岁;牦牛的繁殖成活率52.60%,显著低于黄牛和犏牛。(4)自然草地放牧条件下,在12岁前母牦牛生长呈上升趋势,13岁后缓慢下降;同龄中甸牦牛与犏牛体重比较差异不显著,犏牛的杂种优势不明显;犏牛平均日产奶量3.86kg。(5)牦牛和犏牛体外寄生虫2种,线虫3种,吸虫主要是肝片吸虫,对牛群危害大,须全面驱虫。(6)社区基本没有牦牛、黄牛和成年犏牛棚舍,相关养殖设施严重缺乏。(7)出售牛和酥油等收入占农户家庭主要收入的25.36%,成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之一。(8)和平社区冬春草料贮备不足,冷季草畜矛盾相当突出。[结论]牦牛、犏牛、黄牛及其奶制品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但牦牛的繁殖成活率和生产性能普遍偏低,且犏牛杂种优势不明显,同时冬春草畜矛盾突出,提示需要通过加大粗饲料作物种植,加强饲养管理,进一步优化畜群结构,重视牦牛的提纯复壮和杂交改良等措施,以提高牦牛养殖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畜牧与兽医》2016,(9):150-151
正犏牛是普通牛和牦牛杂交所生的一代杂种牛,其杂种优势突出:体型较大,生长发育较快,成熟较早,饲料利用率较高,对高寒牧区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较强,耐粗饲,奶、肉用性能比牦牛成倍增长,可每年连产,利用年限长,饲养一头犏雌牛,相当于饲养2~3头牦牛的经济效益,是牦牛生产的重要补充。杂种公牛称犏牛,一般役用或者育肥出栏,母牛称犏雌牛,一般为乳用,乳质优良,气味芬芳,营养丰富,维生素含量多,含脂率一般为5%~5.6%,高者可达6%。产乳旺季一般日产奶2.5~5 kg,高者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犏牛的抗病特性,本试验运用1对引物首次扩增出了犏牛DRA基因的编码区全长,GenBank登录号为:JQ347519。通过NCBI开放阅读框寻找功能模块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后结果表明,犏牛DRA基因编码区全长762 bp,编码253个氨基酸。对犏牛DRA基因编码产物进行了疏水性、信号肽、N-糖原区和二级结构预测,分析了犏牛DRA基因与其他物种的同源性,与黄牛相比,犏牛DRA基因表现出高度同源,同源性达到了99.0%。与MHC家族其他基因不同,DRA基因在所有的动物尤其是反刍动物中表现出高度保守,包括肽结合部位(PBS)、N-糖原区、α1、α2区等功能部位都呈现出高度保守。  相似文献   

19.
犏牛是牦牛与黄牛杂交的一代种。母牦牛和公黄牛生的称“真犏牛”。公牦牛和母黄牛生的称“假犏牛”。比牦毛驯顺,比黄牛力气大。公犏牛没有生育能力。外貌介于双亲之间,躯体高大,整体结构匀称,公牛多有角。被毛短,绒毛较少,毛色多倾向父系,适应高海拔、低气冷、冷季跃的生态,  相似文献   

20.
 克隆测序了牦牛、犏牛TSPY基因的编码区全序列,并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了该基因的编码区序列、蛋白结构和进化关系。结果表明,牦牛和犏牛TSPY基因编码区序列长度均为954 bp,编码317个氨基酸,牦牛与普通牛TSPY基因序列的一致性分别为98.95%,犏牛与牦牛、普通牛TSPY基因序列的一致性分别为98.95%、99.79%,杂交后代犏牛与亲本序列差异表现在第113位核酸位点发生了改变(T→T→C),导致第38位氨基酸发生变化(V→V→A)。牦牛和犏牛TSPY蛋白含有TSPY家族典型的SET/NAP保守结构域,与人、鼠TSPY蛋白结构域一致,推测牦牛和犏牛TSPY蛋白在雄性减数分裂过程中参与了精原细胞和初级精母细胞的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