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水稻白背飞虱生活史及在杂草寄主上的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4~1975年在福建沙县和1982~1985年在福州等地对白背飞虱生活史和某些特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白背飞虱在沙县一年发生7~8代,世代历时夏季气温28~29℃为24~26天,秋冬季气温23~26℃时为32~40天。以卵越冬。一雌产卵量为180~300粒,多者达773粒。白背飞虱在稻株上的产卵部位,随水稻生育期的推延而逐渐上移。分蘖期卵多产在稻茎下部叶鞘组织内;孕穗期多产在稻茎中部;乳熟期多产在稻叶基部中肋组织中。水稻不同生育期长、短翅型成虫、幼龄和老龄若虫在稻株上取食栖息的部位不同。白背飞虱在稻田喜选择稗草产卵,并能取食,完成世代,“拔稗除卵”对防治稻飞虱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县地处川东丘陵地区,纹枯病和白背飞虱是水稻常年发生的主要病虫之一。纹枯病1988年以来偏重发生,白背飞虱1980-1991年中等以上发生的频率占70%。我们在测报调查中发现同田内纹枯病和白背飞虱的发生具有相关性。1991年7月25—26日在测报基点的城西乡进行定量调查纹枯病的病情和白背飞虱的虫量,此时两者为发生高峰期,水稻品种汕优63正处抽穗期,选择未施药田块,目测纹枯病发生轻、中、重3种  相似文献   

3.
白背飞虱产卵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背飞虱产卵观察白背飞虱是我市水稻的常发性害虫,主害代为第三代(全国统一标准为第五代),该代若虫盛发期在7月底至8月初。此时,稻飞虱以白背飞虱为主,占92%左右。一些文献资料介绍,稻飞虱卵主要产在稻株下部叶鞘的组织内,少数产在叶片基部的中肋。我们观察...  相似文献   

4.
大量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直播、人工移栽及机插3种插秧方式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程度及其传播介体白背飞虱的发生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机插方式下白背飞虱发生量最低,分蘖期成虫为4头/百丛,若虫为12头/百丛,抽穗期发病轻、病株率最低,轻病株率为3%,重病株率仅1.8%;人工移栽方式次之;直播白背飞虱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都较前两种方式重。调查结果还表明,分蘖期白背飞虱虫量直接影响抽穗期病株率的高低。  相似文献   

5.
褐飞虱与白背飞虱为害诱导水稻防御反应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2种稻飞虱——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诱导的水稻防御反应差异,于室内测定了水稻在分别受褐飞虱或白背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时,其茉莉酸、水杨酸、乙烯、H_2O_2以及挥发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尽管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产卵雌成虫的为害均可以诱导水稻茉莉酸、水杨酸、乙烯和H_2O_2等防御相关信号分子以及一些水稻挥发物含量的增加,但是二者的诱导作用存在差异。水稻在受白背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时,茉莉酸的含量在3 h时就显著升高,12 h时含量达到最高;而受褐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时,6 h时茉莉酸含量才显著升高,72 h时含量达最高;并且在2种稻飞虱为害的3~48 h内,白背飞虱为害诱导的茉莉酸含量始终显著高于褐飞虱为害诱导的。水稻受白背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24 h后诱导的水杨酸含量、为害48 h后诱导的乙烯含量、为害72 h后诱导的H_2O_2含量及为害24 h后诱导的挥发物释放量分别是褐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诱导的1.28、1.45、4.10和1.77倍。表明水稻能识别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为害,从而做出针对害虫种类特异性的防御反应;并且水稻对白背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所做出的防御反应比对褐飞虱的更强烈。  相似文献   

6.
龙艳  陈玮 《植物医生》2012,(6):40-41
水稻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属同翅目,飞虱科。主要在水稻分蘖盛期至孕穗抽穗期为害水稻,易大量增殖,暴发成灾。虫口大时,受害水稻上层稻叶黄化,下层叶片则黏附飞虱分泌的蜜露而滋生烟霉,严重时稻叶变黑、枯死,逐渐全株枯萎,造成严重减产或颗粒无收。为了评价河北省衡水北方农药化工有限公司提供的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对水稻白背飞虱的田间防治效果,观察药剂对水稻和田间非靶标生物的安全性,为农药登记提供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八角茴香Illicium verum浸提液对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的取食、产卵选择性及杀虫活性的影响,制备八角茴香正己烷和二氯甲烷浸提液,用这2种浸提液处理的水稻饲喂白背飞虱后,测定八角茴香浸提液对白背飞虱的杀虫活性,并观察对其取食、产卵量以及蜜露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水稻相比,白背飞虱在八角茴香正己烷、二氯甲烷浸提液处理的水稻上取食和产卵量都极显著地减少,产卵量分别仅为对照水稻的31.5%和40.2%。在八角茴香正己烷、二氯甲烷提液处理水稻上取食的白背飞虱分泌的蜜露量也显著或极显著降低,分别仅为对照的59.61%和48.71%。八角茴香正己烷、二氯甲烷浸提液对白背飞虱有较好的杀虫活性,72 h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0.59 μL/mL和0.46 μL/mL。2种八角茴香浸提液对白背飞虱乙酰胆碱酯酶都具有抑制活性,抑制中浓度分别为1.33 μL/mL和1.13 μL/mL。说明八角茴香中存在对白背飞虱行为调控和杀虫活性物质,具有作为植物源杀虫剂用于田间防控白背飞虱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筛选云南传统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的抗、感性差异,为进一步研究白背飞虱的抗虫水稻种质资源奠定基础.[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分析比较了13个来自云南元阳的地方水稻品种抗白背飞虱等级,不同品种对白背飞虱若虫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白背飞虱在各个品种上的取食量和产卵差异.[结果]在13个传统品种中,‘红皮糯谷’、‘绿脚谷’和‘车甲谷’无论在苗期还是分蘖期对白背飞虱的抗性等级均较一致.上述品种中,白背飞虱在‘红皮糯谷’、‘绿脚谷’和感虫对照‘TN1'上24 h的蜜露斑面积测定结果均>45 mm2,单雌产卵量超过90粒,孵化率高于80%;而在‘车甲谷’和抗虫对照‘RHT’上24 h的蜜露斑面积测定结果均<20 mm2,单雌产卵量均低于60粒,孵化率不足57%.白背飞虱若虫的发育历期在各供试品种之间的差异不明显.[结论]白背飞虱在‘红皮糯谷,和‘绿脚谷’上的取食量、单雌产卵量和孵化率均较高,可以初步确定为感虫品种;而在‘车甲谷,上的取食量、单雌产卵量和孵化率均较低,初步确定属于抗虫品种.  相似文献   

9.
白背飞虱田间世代重叠,虫态交错,发育极不整齐.为了准确预报若虫孵化高峰,测定白背飞虱产卵高峰前期的日数,给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我们进行了3~4代白背飞虱产卵高峰前期的测定试验。一、试验方法1.田间试验:在8月下旬选取同一品种的杂交稻田(汕优63号),在其中一区,用敌敌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植物中特有的转录因子乙烯响应因子(ethylene responsive factor,ERF)在植物诱导抗虫反应中的作用,通过克隆1个水稻ERF转录因子基因OsERF7,并结合分子生物学、反向遗传学及生物测定,探究其在水稻防御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为害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机械损伤处理与褐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均能在中后期诱导OsERF7的表达。沉默OsERF7能显著降低水稻上褐飞虱及白背飞虱卵的孵化率,并延长褐飞虱卵的发育历期;与野生型水稻相比,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沉默突变体品系R1和R30上的卵孵化率分别只有野生型水稻上的62.5%~68.3%和68.0%~76.0%,褐飞虱卵的发育历期则延长0.37~0.45 d。沉默OsERF7不影响褐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诱导的水稻防御相关信号分子—茉莉酸(JA)、水杨酸(SA)、乙烯(ET)和过氧化氢(H_2O_2)的含量。表明转录因子OsERF7作用于防御相关信号途径的下游,并且负调控水稻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  相似文献   

1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我国新发生的病毒病,主要通过白背飞虱传播.广西迁入性白背飞虱数量大,4月13日~6月23日样本检测,带毒率最高达80%.平均带毒率8.18%.白背飞虱带毒情况及发生数量成为广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本文就广西白背飞虱带毒率监测情况进行了小结,提出加强白背飞虱带毒率监测做好南方水稻黑条...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田间系统调查和灯光诱捕的方法研究了2011年广西兴安地区白背飞虱田间种群发生动态,并运用轨迹分析软件HYSPLIT4.8和气象图形处理软件GrADS对2011年广西兴安地区白背飞虱迁飞高峰期进行轨迹分析和气象背景分析。结果表明:(1)2011年,白背飞虱始见期为5月6日,共有8个迁飞高峰,迁入峰为5月7-10日、6月4-18日、6月27日-7月11日、8月9-11日,8月27日-9月7日,迁出峰为7月17-18日,8月3-5日,10月8日。(2)白背飞虱在双季早稻、单季中稻和双季晚稻混合发生,单季中稻的发生量明显高于双季早稻和双季晚稻。(3)2011年5月上旬白背飞虱迁入虫源主要来自广西西南部稻区,6月上旬大规模迁入虫源来自广西西南部和越南北部稻区。西南气流为白背飞虱的迁入提供了运载气流,降水是迫使白背飞虱降落的主要原因。8月初从本地迁出的白背飞虱随西南气流北上到达湖南西部和北部稻区,10月份迁出的白背飞虱随东北气流南下到达广西的柳州市。  相似文献   

13.
褐飞虱 Nilaparvata lugens St(?)l 和白背飞虱 Sogatella furcifera Horuath 为我国稻区的重要害虫,常年混合发生。从田间调查的情况看,两种飞虱的生活习性包括栖息分布和产卵行为等皆有一定的差异,尤其表现在稻株上的垂直分布。为探讨它们在水稻上的垂直分布和相互关系,为稻飞虱田间虫量调查和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作者于1990年在浙江农科院养虫室进行了有关的研究。材料和方法1.品种和虫源:供试品种为处于分蘖期的粳稻秀水48,试验时稻株的平均高度为46cm,地面到心叶基部的平均高度为15cm。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皆于当年7月采自浙江龙游田间,饲养一代后供试验用。  相似文献   

14.
在水稻秧苗期测定入迁白背飞虱带毒率,预测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趋势,采用温室培育水稻秧苗单株接入白背飞虱方法于2010年测定了5月6日、5月18日、5月25日、6月15日、6月23日5次入迁萍乡的白背飞虱带毒率,分别为0、2.17%、6.52%、39.96%、30.43%;2011年测定了5月7日、5月18日、6月10日、6月17日、6月21日5次入迁白背飞虱带毒率,分别为0、0、0、0、2.2%;2012年测定了5月4日、5月8日、5月31日、6月9日、6月13日5次入迁白背飞虱带毒率,分别为0、0、4.4%、2.2%、6.7%.3年的苗期测定初步认为,入迁白背飞虱SRBSDV带毒率达到4%~6%时,当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为轻发生,而其带毒率达到30%以上,就可能有大暴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为了给重庆秀山县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综合防治及异地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利用1990年以来该地区水稻预测圃两种飞虱发生的历史资料,较系统地研究了两种飞虱在该地区的发生及迁出规律.结果表明,该地田间稻飞虱为害呈明显双峰型,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前后发生均重.在20世纪90年代,褐飞虱田间发生高峰期主要在8月上、中旬,近10年高峰期集中在8月下旬,白背飞虱在20世纪90年代田间发生高峰日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近10年高峰日集中在7月上旬;1990年-1999年,褐飞虱长翅型田间发生高峰期主要在8月中旬,近10年高峰期在8月下旬;1990年-1999年,白背飞虱长翅型田间发生高峰期主要在7月中旬和8月上旬,近10年高峰期在7月中、下旬.表明近20年,褐飞虱田间发生高峰期延迟,白背飞虱高峰期提前;褐飞虱迁出峰期延迟,白背飞虱迁出峰期提前.  相似文献   

16.
温度、食料条件对白背飞虱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背飞虱若虫和全世代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呈逻辑斯谛关系,成虫产卵前期和卵的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呈二次抛物线关系。在18—30℃下,卵孵化率比较稳定,水稻生育期对卵孵化亦无明显影响,孵化率平均为86.96%。若虫存活率、成虫产卵量和内禀增长力受温度和食料条件的影响十分明显,取食分蘖期和拔节期水稻的若虫存活率最高,成虫产卵量和内禀增长力最大。在水稻各生育期,若虫存活率、成虫产卵量和内禀增长力与温度的关系呈抛物线趋势。当温度达到35℃时,各生育期卵孵化率均下降到50%以下,且若虫陆续全部死亡。  相似文献   

17.
龙艳  陈玮 《植物医生》2015,(1):30-31
<正>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是铜仁市水稻生产上的常见虫害,为了评价江苏金凤凰农化有限公司生产的10%唏啶虫胺水剂对水稻白背飞虱的田间防治效果,观察该药剂对水稻和田间非靶标生物的安全性,为农药登记提供参考依据,2013年6月用该药剂对水稻白背飞虱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1材料与方法1.1试验药剂和处理试验药剂10%唏啶虫胺水剂(江苏金凤凰农化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18.
周操  杨航  杨洪  王召  金道超 《农药学学报》2016,18(5):651-655
为探究溴氰虫酰胺对白背飞虱的亚致死效应,采用稻茎浸渍法,分别以LC10和LC25浓度的溴氰虫酰胺胁迫白背飞虱3龄若虫,观察受胁迫后试虫发育历期、产卵量和雌虫寿命的变化情况,并组建了其F1代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结果表明:经LC10和LC25浓度溴氰虫酰胺胁迫后,F0代白背飞虱单雌产卵量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分别减少了40.41%和41.36%;F1代雌虫比例(Fr)及孵化率(Ha)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但其繁殖力(Fd)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14.41%和16.31%,预测的后代数量(N)及种群增长趋势指数(I)也均低于对照组。经溴氰虫酰胺LC10和LC25浓度处理后,白背飞虱的相对适合度分别为0.78和0.64。根据研究结果推测,在田间施用溴氰虫酰胺防治水稻害虫时,不仅对当代白背飞虱有致死效应,对其后代种群的增长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是水稻的重要害虫,自7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东南亚及我国南部稻区逐年在大面积上推广和种植抗褐稻虱而不抗白背飞虱的IR系统品种和杂优稻后,白背飞虱种群数量逐年上升,对水稻的危害日趋严重。为给制定白背飞虱合理的防治指标提供依据,1986年—1988年,作者从大田白背飞虱不同虫量的危害与水稻产量损失程  相似文献   

20.
水稻白背飞虱是都匀市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自2008年以来连年大发生.严重威胁水稻安全生产。白背飞虱以成虫和若虫群集在稻株基部吸食水稻汁液。使水稻生长受阻,同时也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传毒媒介…。药剂防治是有效控制大田期白背飞虱在水稻上传毒为害的重要措施嘲。目前用于防治白背飞虱的药剂品种较多.为了解不同药剂对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我们于2011年用7种药剂对白背飞虱进行了田问药剂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