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摘要:油菜菌核病是由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引起的,是世界范围内造成损失最严重的病害之一。该病害主要通过感染了核盘菌子囊孢子的花瓣落在植株茎、叶上来侵染植株。本实验采用添加了两种不同PH指示剂的改良型Steadman’s培养基检测被子囊孢子感染的花瓣,样品采自合肥的两块不同试验田,在油菜花期(3月下旬~4月中旬)每天采摘新鲜花瓣在室温下培养,结果表明整个花期,除1块田1天没有检测出外,其余每天都有被子囊孢子感染的花瓣出现(感染子囊孢子的花瓣接种后培养基变色)。油菜初花期被子囊孢子感染的花瓣较少,而盛花期和终花期被感染的花瓣较多,第一块田被感染的花瓣数在两种培养基上出现的百分率分别为32.0%和40.2%,第二块田分别为27.3%和35.7%。第一块田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率和病指分别为2.7%和1.8,第二块田分别为1.5%和0.4。子囊孢子感染的花瓣数与后期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率呈显著正相关(r=0.829,r0.05=0.811)。研究被感染的花瓣数可以帮助决定最适宜的病害防治时期。  相似文献   

2.
<正> 菌核病除为害黄瓜外,还侵染茄子、番茄、菜豆、青椒等多种蔬菜,每年给蔬菜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1 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核留在土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菌核在适宜条件下萌发,长出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侵染开败的花瓣,并进一步为害柱头和幼瓜。带菌的花凋落在叶片或茎上,  相似文献   

3.
甘蓝型无花瓣油菜对菌核病的抗(耐)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模清无花瓣油菜在花瓣消失后对菌核病的抗(耐)性,以育成的无花瓣油菜与有花瓣油菜采用病圃自然鉴定和人工接种鉴定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自然病圃条件下,无花瓣品系的叶片间受侵染率明显低于有瓣品种,成熟期无花瓣品系菌核病危害程度均比目前公认的抗(耐)菌核病能力较强的有瓣品种沪油15轻或相当,比抗性较差的杂交油菜品种油研七号危害更轻;但人工接种鉴定表明,无瓣品系的病斑扩展速度均较抗性较强的有瓣品种沪油15快。可见,即使无瓣品系本身并不具有较强的抗(耐)病性,在花瓣消失后,其形态避病作用亦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4.
《现代农业》2004,(5):19
大豆菌核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的。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二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  相似文献   

5.
向日葵盘腐型菌核病发病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向日葵盘腐型菌核病的发病规律.[方法]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对病原菌侵染过程以及温湿度、孢子浓度和播期等因素与盘腐型菌核病发生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核盘菌子囊孢子主要是从花盘正在打开的花头侵入,然后菌丝穿透花托进入相连的籽粒,菌丝侵蚀籽粒后不断向海绵组织蔓延造成盘腐症状.温湿度对子囊孢子潜育期和侵染率都有影响,孢子侵染花盘的最适温度为20~25℃.当温度一定时,湿度越大,孢子的侵染率越高.随着接种孢子浓度增加,花盘的发病率呈线性增加.田间子囊孢子在向日葵整个花期(R-5.1-R-6)均能侵染花盘,侵染越早危害越重.随着田间孢子浓度的增加,盘腐的发病也不断加重.适当推迟播期可降低盘腐的发生.[结论]试验初步明确了向日葵盘腐型菌核病的发生规律,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油菜菌核病是油菜的重要病害.病菌以菌核在种子和土壤中越冬,3月下旬至4月中旬,土壤中的菌核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散发后侵入花瓣或老叶为害,带菌的花瓣凋落到叶片上后菌丝侵入叶片,并通过叶柄侵入茎秆,产生有毒物质破坏水分和养分在油菜茎秆中的输导.发病植株以茎秆受害更重,初显浅褐色水渍状病斑,后发展为轮纹状长条斑,边缘褐色,湿度大时产生绵絮状白色菌丝,偶见黑色菌核,病茎内髓部烂成空腔,内生鼠粪状菌核.病茎表皮开裂后,露出麻丝状纤维,茎易折断,致病部以上茎枝萎蔫枯死.  相似文献   

7.
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上的常见病害,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2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  相似文献   

8.
<正>油菜菌核病是四川省油菜栽培过程中的主要病害并常年发生,直接导致油菜减产和受害植株含油量降低。在长期油菜栽培生产过程中,人们已经习惯油菜菌核病在花期发生和危害,并根据油菜菌核病的侵染时期集中在油菜初花、盛花和谢花等时期采用药剂喷雾方式进行菌核病防治。然而,随着我省近年油菜耕作制度的改变和免耕制度的推行,油菜菌核病在冬季出现大量苗期侵染和危害油菜幼苗现象。苗期油菜受害植株先是在  相似文献   

9.
菌核病除为害黄瓜外,还侵染茄子、番茄、菜豆、青椒等多种蔬菜,每年给蔬菜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一、发病条件病菌以菌核留在土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菌核在适宜条件下萌发,长出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侵染开败的花瓣,并进一步为害柱头和幼瓜。带菌的花凋落在叶片或茎上,通过菌丝再侵染发病。植株发病以后,又可形成菌核落入土中或混杂在种子中,所以土壤、种子均可带菌。此外,病菌还可通过侵染杂草,如灰灰菜等,再传播到蔬菜上。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15℃,相对湿度大于85%的高湿环境,有利于病菌萌发。另外连作可加重病害的发生。二…  相似文献   

10.
一、发生危害规律 1、症状 (1)叶面症状。早期多发生于叶缘,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初呈水渍状,后变成青褐色,有时生有轮纹,多雨高湿时极易穿孔,后期多发生于叶片基部,多为脱落的花瓣带菌感染所致,常迁延至茎秆发病。(2)花期症状。菌核病的子囊孢子极易侵染花瓣,致花瓣褪色,提早萎谢。(3)茎枝部位症状。  相似文献   

11.
依据关中不同地县的调查结果,以频次分布法检验,表明麦田玉米残秆的赤霉病带菌量符合负二项分布。聚集指标的测定结果是菌量为聚集分布,聚集由环境因素所造成,聚块面积为3m~2左右,聚集度与菌量成正比关系。并给出了赤霉病菌量的最佳抽样式和序贯抽样式。  相似文献   

12.
以生物量为指标,研究了对桦褐孔菌液体深层发酵影响较大的主要因素,即温度、发酵时间、初始pH、接种量、摇床转速,并运用中心旋转组合设计法对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其最佳范围。结果表明,5个因子对生物量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初始pH、发酵时间、接种量和摇床转速、温度,而当温度、发酵时间、初试pH、接种量和摇床转速分别为28.6℃,125 h,5.9,10.5%和135r/min时,获得的生物量最大,为22.91 g/L。  相似文献   

13.
以镰刀菌为对象,对其产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的液体发酵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稻草秸秆粉末为最佳碳源,NaNO3为最佳氮源,且碳源∶氮源(C∶N)为6∶1时酶活力最大;不同的无机盐对产酶有一定的影响,AlCl3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CuSO4.5H2O和AgNO3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面活性剂吐温-80在低浓度(0.04%)下对产酶有促进作用。同时考察了装液量、发酵液初始pH、接种量、菌龄、发酵温度及发酵时间对产酶的影响,确定适宜的培养条件为:75 mL/250 mL,初始pH7,接种量10%,菌龄42 h,发酵温度及发酵时间分别为30℃和96 h。通过正交试验确定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9%,菌龄42 h,发酵时间108 h,发酵温度32℃。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不同因子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的定量影响,采用室内离体叶片及田间接种方法,通过人工控制不同生育期及接种条件,定量研究了不同因子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感病性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单位面积叶片上的病斑数随接种浓度的增大而增加,并随接种浓度呈直线增长。当叶面保湿时间大于8 h时,叶面保湿时间越长病斑数越多,其变化呈逻辑斯蒂模型趋势。温度对病害的潜育期有重要影响,在10~35℃时,温度越高潜育期越短。不同接种量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病情发展动态有重要作用,低浓度下接种,病害的病情发展曲线近似为直线,增长较为平缓;高接种量条件下,病情增长较为迅速,接近S型曲线。  相似文献   

15.
利用可可离体叶片和离体果实鉴定可可种质对黑果病抗性的方法。结果表明:接种方法、接种物浓度、叶龄或果龄等因素影响离体叶片、果实黑果病发生程度;离体叶片接种鉴定方法最适条件是采用针刺法接种、接种物浓度3×107个/m L、叶龄50~60 d;离体果实接种鉴定方法最适条件为采用滴接法、接种物浓度为3×105个/m L、果龄2~3个月。采用离体叶片接种和离体果实接种方法均能鉴定出可可种质对黑果病抗性的差异,鉴定结果与田间成株期的抗病性表现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在四川盆地小麦白粉病初染源研究的基础上,组建了四川盆地小麦白粉病测报模型(MPMSB)。该模型把四川盆地划分为三大区域,针对影响各大区域的菌源地和高空气流走向,确定各大区的关键病情监测点。模型组建从收集菌源地的资料开始,利用天气图和孢子捕捉器监测有利于孢子远程传播的天气系统,根据计算机模拟和贮存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作出预报,并送各关键监测点验证。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测报准确,并有可能成为新的测报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7.
培养基及温度对新疆紫草毛状根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新疆紫草毛状根理化因子对其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固体培养法研究培养基、接种量及温度对新疆紫草毛状根生长的影响.[结果](1)毛状根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相对生长率及增殖倍数均表现接种量0.1 g较大.BS5固体培养基的相对生长率及增殖倍数达最高,分别为1 790;和18.90倍.(2)毛状根在B5培养基中培养33 d时鲜重达峰值,毛状根的继代时间不宜超过33 d.(3)26℃条件下毛状根的干重达最高,是接种量的19.2倍.高温处理毛状根的时间越长其受抑制程度越大.[结论]培养基、温度及接种量对毛状根的生长均有影响.研究为采用固体培养法长期保存新疆紫草毛状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于多项式回归分析的摩尔多瓦葡萄富硒效应,为开展广西富硒土原位生产富硒葡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摩尔多瓦葡萄为试验材料,采用三元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以石灰石粉(x1)、AM菌剂(x2)、营养调节剂(x3)为因变量,以试验结果中葡萄硒含量为自变量(y),设11个处理(处理1~处理11),经回归分析明确试验因素对葡萄硒含量的影响,优选生产富硒摩尔多瓦葡萄的外源物质施用量.[结果]施用石灰石粉、AM菌剂和营养调节剂各处理(除处理1外)摩尔多瓦葡萄的硒含量比对照(CK)提高1.1~1.8倍,最高增幅达87.2%.多项式回归方程中单因素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当石灰石粉、AM菌剂和营养调节剂施用量分别为2400.00、69.00和39.98 kg/ha时,摩尔多瓦葡萄硒含量最高,为11.56μg/kg;互作效应分析结果显示,两两互作对摩尔多瓦葡萄硒含量的影响排序为x1x3>x1x2>x2x3.[结论]摩尔多瓦葡萄分别开沟施用石灰石粉、AM菌剂和营养调节剂2400.00、69.00和39.98 kg/ha,其果实硒含量达富硒水平.因此,施用石灰石粉、AM菌剂和营养调节剂等外源物质可作为生产富硒葡萄的新型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9.
以香菇为原料,采用自然发酵法酿制香菇酒,并通过对发酵温度、初始含糖量、初始含酸量和接种量的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和感官评定,确定酵母用于香菇原酒发酵的最佳工艺为温度为26℃,含糖量23°Bx,含酸量17.0g·L-1,接种量6%,酿制出的香菇酒呈琥珀色,酒度为10°,口感纯正、风味独特,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理论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甘蓝型油菜的组织培养过程中,常会伴生着试管苗玻璃化现象的发生,此现象的发生会降低转基因的频率.本试验结果表明,影响玻璃化发生的因素较多,包括激素体积质量分数、蔗糖体积质量分数、琼脂体积质量分数和接种密度等.其中,激素6-BA和ZT体积质量分数对诱芽率和玻璃化率都有显著影响,随着体积质量分数的升高,玻璃化率升高,以6-BA体积质量分数为1mg/L,ZT体积质量分数为2mg/L时结果较为理想.蔗糖体积质量分数和琼脂体积质量分数对玻璃化率也有显著影响,当二者体积质量分数升高,玻璃化率降低,同时诱芽率也降低.综合分析,当蔗糖体积质量分数为50g/L,琼脂体积质量分数为10g/L时最适宜.接种密度对玻璃化的发生有显著影响,密度越高,玻璃化倾向越严重,而密度对诱芽率影响不明显.试验结果分析发现,接种密度为20~30个/皿最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