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2 毫秒
1.
一前言化学镀镍层由于均匀性好,可得到一致而较高的硬度.设备简单,与电镀铬,电镀镍磷合金相比具有许多可贵的特点。在提高机件耐磨性.修复磨损了的机械零件方面,有着一定的应用前途,特别是在农业机械精  相似文献   

2.
木材化学镀镍的镍活化工艺对镀层均匀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镍活化工艺在木材化学镀镍活化过程中的可行性,本文分析了活化液的镍盐浓度、还原剂浓度、酸和碱的浓度以及活化时间等对活化后木材表面镀镍层均匀度的影响,从而得出木材化学镀镍比较理想的活化液组成和活化工艺,这对于在木材化学镀镍领域开展非贵金属活化新工艺的进一步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镀液组成对木材化学镀镍金属沉积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确定镀液组成对木材化学镀镍金属沉积速率的影响,本文用点滴法加入镀液的方法进行了木材化学镀镍实验,分析了木材化学镀镀镍镀液的主盐浓度、还原剂浓度、络合剂浓度等对金属镍沉积速率的影响,从而得出木材化学镀镍比较理想的镀液组成。这对于利用化学镀镍这一金属加工技术对木材进行化学镀,对进一步研究木材与金属的复合以及开发功能性木质复合材料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木材表面化学镀的影响因素,先对杨木单板进行连续化学镀铜,再连续化学镀镍,进而制备理想木基金属复合材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镀层粗糙程度为指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化学镀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单次化学镀镍时间为20 min、化学镀镍4次,化学镀铜3次时,木材表面所得Cu/Ni镀层表面线粗糙度Ra为4.091μm。分析结果验证了利用响应面法分析结果可靠,获得了木材表面复合镀层粗糙程度的理想制备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5.
一、镀液中亚磷酸盐和次磷酸盐的测定近年来化学镀镍发展很快,在我国已经大量应用。化学镀镍一般用次磷酸盐做还原剂,与镍盐反应后生成亚磷酸盐。因此,次磷酸盐的浓度随着施镀的时间增长而变低。要保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一种镁合金表面直接电镀镍的新工艺.采用脉冲电流法预镀镍,再采用脉冲电流或恒电流方法电沉积镍,可在镁合金表面获得结合力、防护装饰性能优良的镍镀层.采用记时电位和动电位扫描方法研究了镁合金的直接电镀镍行为,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对镀层的微观形貌和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镁合金表面经脉冲电流法预镀镍后,表面形成了稳定的薄层镍镀层,可为后续电镀镍合金提供性能良好的镀层基底;后续镀液中的促进剂具有提高电流效率、促进镀层沉积的作用.镁合金直接电镀工艺所得镀层具有非晶态结构,均匀、致密,耐蚀性能优异.  相似文献   

7.
化学镀镍-铜-镍导电涤纶织物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化学镀镍和化学镀铜组合工艺制备了电磁屏蔽导电涤纶织物,镀层由镍/铜/镍三层金属层组成.重点研究了镀层重量和织物型号等因素对镀层抗氧化能力、电磁屏蔽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镍作为铜镀层防护层,其上量越多,抗腐蚀和氧化能力越强.铜金属上量越多,表而电阻越小,电磁屏蔽效果越好,当铜上量约20g·cm~(-2)时,表面电阻显著下降.另外织物的编制密度对电磁屏蔽效能也有影响,编制密度越大,电磁屏蔽效能略有上升.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化学镀镍是以化学药剂做为还原剂,依靠金属表面的自动催化性质来取得镀层的。早在十八世纪中页就开始了以次磷酸盐还原金属的研究工作,但直到1944年才第一次取得紧密镀层,并在1950年得到了工业上的应用。我国是在60年代初期开始应用的,一些大型厂矿、国防工业对此做了许多研究工作。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化工、仪表、航海等要求耐腐蚀工业部门中。  相似文献   

9.
利用化学镀法在桦木单板表面沉积Ni-P合金镀层制得镀镍桦木单板。测试了镀层与单板表面的结合强度,对比分析测试了镀镍前后单板的抗拉强度、胶合强度、表面润湿性及导热性,同时还分析了其环境适应性(如抗低温、耐高温和耐腐蚀等性能)。结果表明,镀层与单板表面的结合非常牢固,经表面镀镍后,抗拉强度和表面耐磨性有所提高,胶合强度和表面润湿性稍有下降,导热性能显著提高。镀镍桦木单板具有良好的抗低温、耐高温和耐腐蚀性能,能够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的目的是:1、判明化学镀镍修复柱塞偶件在寿命上有无优越性;2、观察选择适用于柱塞偶件的含磷量,热处理规范;3、对比镀套与镀柱塞两种方案的耐磨性。材料与方法实验在燃油泵试验台上进行。实验采用平衡不完全区组法进行组织,每批试验取五台Ⅱ号燃油泵,每个油泵装有四种不同规范的试件,与非镀件进行对照。燃油泵在磨损试验前首先进行24小时磨合运转,然后进行磨损试验,实验时间为  相似文献   

11.
Ni-P-SiC复合镀工艺的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进一步提高镍磷镀层的耐磨性 ,在普通镍磷化学镀的基础上 ,进行了 Ni P Si C复合镀及磨损试验。用正交设计法对影响复合镀工艺的主要因素 ,活性剂、Si C、温度、p H值和稳定剂进行了优化 ,同时就各因素对镀层耐磨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得出了一组最佳 Ni P Si C施镀工艺参数 :活性剂 0 .15 g.L-1,Si C12 .5g.L-1,施镀温度 90℃ ,p H值 4 .6 ,稳定剂 0 .5 5 mg.L-1。试验验证结果表明 ,该工艺稳定 ,获得的镀层光亮、致密、耐磨性好。  相似文献   

12.
盆栽试验施用2种由磷,氮含量较高的化学镀镍废液沉淀除镍之浓缩液制成的复合肥,结果表明;施用浓缩液复合肥后,玉米幼苗生长正常,肥效与对照的“过磷酸钙”复合肥无显著差异;与不施肥相比,可显著提高玉米幼苗地上部干质量和土壤的N、P、K含量,表明浓缩液复合肥对玉米生长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正>镍在地壳中含量是比较丰富的矿物元素之一,是一种银白色金属,1751年首先瑞典矿物学家克朗斯塔特分离出来,研究学者同年又明确了镍是人体需要的元素,主要是脲酶的辅基。由于镍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和延展性、难熔耐高温、并具有极强的化学稳定性、在空气中不易氧化等特征。因此,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有色金属原料。镍参与植物整个生命周期过程1885年Forchhamer首次发现植物中存在镍以来,专家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春季麦田化学除草技术应用比较普遍,有效控制了杂草危害.但也有许多群众在化学除草中存在使用药剂不对路、施药技术不科学等问题,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防效不理想,成本增加,草相变化,甚至发生药害而显著减产.因此,在春季麦田施用化学除草剂时要注意以下几项技术.  相似文献   

15.
在化学镀镍的基础上,采用原子层沉积二氧化硅法对镀镍层进行后处理,从而研究此种工艺方法对消除镀镍后产生的微孔,提高试样耐蚀性的效果.结果表明,在工艺参数选择的合适条件下,此工艺法可有效提高试样耐蚀性能.并利用光学显微观察、XRD分析等方法研究此工艺对镀层组织结构和耐蚀性影响.  相似文献   

16.
农作物生长发育化学控制是当前农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十分治跃的领域,作物化学控制技术被评价是提高作物生产力的一项极有潜力的重要技术资源。为了推动这方面的学术交流,北京农业大学学报计划于1990年12月份出版《作物化控研究论文专集》。本文集内容主要是我校农学系作物化控研究室及有关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近年来的科研论文,作物有棉花、水稻、小麦、玉米、花生等,应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有缩节安  相似文献   

17.
系统研究了石英光纤表面酸性化学镀镍工艺,同时研究了温度、主盐浓度、pH等影响镀层表面形貌的因素.得到石英光纤敏化、活化的最佳温度为35 ℃.最佳施镀条件为: 次磷酸钠浓度为 0.2 mol/L,镀液中镍离子与次磷酸钠的质量浓度比为0.35,pH值为4.8,温度为88 ℃.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发现光纤施镀前预处理过程中的粗化不是得到连续镀层的必要条件.在未经粗化的石英光纤表面得到了均匀、连续、光亮、细腻、附着力良好的镍镀层,镀层的沉积速率为5.76 μm/h.  相似文献   

18.
根据研究者网站报道,一项新的化学纸浆技术可避免稻草的浪费而转换成纸和提供廉价的控制蚊虫的杀虫药剂。首个工业机构为了开办这一行业根据新工艺在开罗以北120km靠近努乌巴里亚(Noubariya)水稻农场,对上述新工艺在12月将列入工作计划。  相似文献   

19.
以 Ni- P化学镀工艺为基础 ,通过对 Ni- W- P化学镀工艺的均匀设计试验、试验结果的回归分析和优化 ,及不同温度和 p H镀液的施镀试验 ,得到了一种化学镀 Ni- W- P合金新工艺。镀温 70℃、p H7.5为最佳施镀条件 ,此时镀速大于 17μm.h-1,镀液稳定性大于 6 min,得到的镀层表面光亮、致密、无小坑。镀层性能检测结果表明 :镀层镀态硬度 86 5 HV,经 4 0 0℃ ,1h热处理后硬度为 15 6 6 HV,其硬度和耐磨损性能明显优于化学镀 Ni- P合金工艺镀层  相似文献   

20.
化学调控技术是指以应用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为手段,通过改变植物内源激素系统,调节作物生长发育,使其朝着人们预期的方向和程度发生变化的技术。化学调控技术是伴随上世纪20年代化学调控理论的诞生而出现的,它作为一项新技术具有许多优点:技术简单、用量少、见效快、效益高、便于推广应用、多对环境和产品安全。在农业生产中可以代替许多常规的栽培技术,因此,化学调控技术是将来农业发展的主导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