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黑河流域额济纳绿洲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黑河流域额济纳绿洲是我国西北干旱区典型的荒漠绿洲。干旱荒漠绿洲有其自身的景观生态特点。根据地貌、水文条件状况及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等因素将额济纳绿洲划分为3个景观格局分析单元即古日乃拐子湖盆区、冲积平原区、马鬃山剥蚀低山残丘区,依据景观生态特点划分出10个景观嵌块体类型。利用景观空间格局指标分析了荒漠绿洲景观格局及其变化,得出额济纳荒漠绿洲景观空间格局的基本特征,说明额济纳荒漠绿洲区生态环境退化已十分严重,必须进行维护和保护。  相似文献   

2.
三工河流域绿洲景观格局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荒漠绿州景观格局是不同类型、不同大小、不同形状和不同开发程度的地块(生态系统)在空间上构成的镶嵌体。景观镶嵌结构的差异反映出不同的功能,通过计算一些景观指数,对荒绿洲景观格局作出定量分析。人类活动强烈的景观要素或纯粹的人工景观中,表征复杂的景观指数往往高于人类活动较轻的景观要素,而表征稳定性的指数正好相反;处在干旱内陆荒漠中的绿洲景观,其抵抗外来干扰的能力低,恢复力弱,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极易破坏其稳定状态,从而导致荒漠化发生。  相似文献   

3.
且末绿洲适宜规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区平原绿洲,应以水为中心确定绿洲规模,防止水资源不足情况下土地过度开发造成的荒漠化和沙漠化。应用基于生态水热平衡的适宜绿洲规模数学模型,对且末绿洲现状年的绿洲适宜发展规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且末绿洲稳定性指数为0.535 8,绿洲处于亚稳定状态,生态系统呈开始退化趋势,绿洲需要较高的投入才能保持稳定。(2)且末绿洲适宜规模为609.22~812.29km2,且末绿洲适宜耕地面积为92.66~123.55km2。通过资料可知,且末绿洲现有规模为992.16km2,超出适宜规模0.2~0.6倍;现有耕地面积为150.88km2,也超出了适宜耕地面积的0.2~0.6倍。从生态可持续角度出发,绿洲面积不宜再扩大。  相似文献   

4.
桐柏大别山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适宜性评价与分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大区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亟待解决的生态修复适宜性区划问题,采用主导因子分级组合法及其专题图叠加分析法,对淮河流域桐柏大别山区生态修复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与分区研究。(1)用地貌类型(海拔高度)、土地覆被类型和地面坡度3个主导因子构建了生态修复适宜性评价与分区指标体系,并对指标因子进行了分类(或分级)和区域划分;(2)按照实施封禁保育(促进生态自我恢复)措施的适宜程度,提出了"适宜"、"暂不适宜"和"不适宜"3个生态修复适宜性等级,评价和确定了不同区域的生态修复适宜性;(3)按照生态修复适宜性将桐柏大别山区划分为2个生态修复区、4个亚区和16个类型区,可为在桐柏大别山区全面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提供科学依据及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吕梁山地处黄河中游晋陕峡谷东岸,是山西西部的生态屏障。地貌类型以黄土丘陵沟壑为主体,干旱缺水,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一直是全省与全国的水土保持重点区域,同时也是全国闻名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了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探讨了需要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青海高原东部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与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为了研究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对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的影响,将Gray-Markov模型和CLUE-S模型相结合,模拟自然情景、耕地保护情景和土地规划情景下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2020年土地利用覆盖状况,并分析3种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生态风险指数比较3种情景模拟结果。自然情景延续1999-2009年的发展模式,至2020年退耕还林/草633.98 km2,其他未利用地造林/草117.66 km2;耕地保护情景严格保护耕地,至2020年退耕还林/草142.00 km2,未利用地造林/草130.71km2;土地规划情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退耕还林/草444.18 km2,未利用地造林/草333.75 km2。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均表明土地规划情景下的模拟结果布局较合理。研究表明,新增建设用地扩张的同时加强生态保护,仍可以保证区域景观生态安全。该研究可为中国西部的土地利用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伏牛山区水土流失危害严重,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加快区域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有效措施。针对大区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亟待解决的适宜性区划问题,采用主导因子分级组合及其专题图叠加分析法,对伏牛山区生态自然修复的适宜性进行评价与分区。1)提出地貌类型、土地覆被类型和地面坡度3个主导因子作为生态自然修复适宜性评价与分区指标,并对其进行分级(分类)和分区;2)按照实施封禁保育(促进生态自然修复)措施的适宜程度,提出"适宜"、"暂不适宜"和"不适宜"3个生态自然修复适宜性等级,并确定其区域分布格局;3)将伏牛山区的生态自然修复适宜性划分为2个大区(一级区)、4个亚区(二级区)和15个类型区(三级区)。研究结果可为伏牛山区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工程的规划布局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以朱溪小流域为研究区,基于GIS和FRAGSTATS软件,对朱溪小流域东部和西部进行了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林地为朱溪小流域的基质景观,主要分布于东部;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人文景观主要分布于西部;②东部景观优势显著,基本上以大斑块为主,呈聚集性分布,异质性低,多样性指数小,景观类型所占比例差异大,林地优势突出;西部景观类型分布相对均衡,多样性指数大,破碎化程度大;③人为活动与地形为东部、西部景观格局形成的主导原因。西部人口分布密集,地势低,东部人口分布稀少,地势高,在其长期影响下形成与之相对应的景观格局。  相似文献   

9.
针对宁夏水土流失特点,依据水土保持"三区"划分及新时期的治水思路,提出了新时期宁夏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总体思路:北部加强预防保护,构建引黄灌区平原绿洲生态防护系统;中部实施生态修复,恢复荒漠草原区防沙治沙生态防护系统;南部"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建设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自然保护区禁止建设活动,恢复和保护自然景观。  相似文献   

10.
沙棘是砒砂岩区沟谷部位常用的一种生态恢复树种。通过运用马尔科夫模型,对种植沙棘后砒砂岩区景观格局变化趋势的分析,预测沙棘等各类景观要素的发展规模,以为科学指导类似沙棘生态工程的建设项目提供相关依据。为探索种植沙棘对景观系统的影响,将沙棘单独分出来作为一种景观类型,与其他常规景观类型一起进行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在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工程建设是对区域景观生态格局变化影响最大的因素;预测确定的砒砂岩区沙棘种植面积的最大比例为10.21%,乔木林地面积比例预测值在10%以下,林地面积过大将会造成土壤干层下移,最终可能导致大片林分死亡现象出现;稀疏植被地的面积稳定比例为32.25%,在干旱少雨的砒砂岩区,较高的稀疏植被比例,是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1.
我国省级粮食局网站域名缺乏规范,国家粮食局官网搜集的省级粮食局域名共有26个。实证分析了它们在域名层级和域名命名等方面的混乱现状,并提出域名规范措施:域名层级统一为以".gov.cn"为后缀的国内二级域名;"粮食局"英文缩写统一为"ag",拼音缩写统一为"lsj";域名中省名拼写方式统一为"[省名第一字拼音全拼]+[其后几字的拼音首字母缩写]"或"[省名的独特简称全拼]+[连字符"-"]+[省名拼音首字母缩写]"。  相似文献   

12.
黄土形成与演变模式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赵景波 《土壤学报》2002,39(4):459-466
黄土具有土壤的结构、有机质和淀积产物,黄土主要是风尘堆积后经草原区、森林草原区和荒漠草原区的成壤过程形成的。黄土所经受的成壤作用主要是生物作用、弱淋溶作用、CaCO3的迁移和富集作用以及部分地区的粘化作用。黄土是在相对冷干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成熟的灰黄色古土壤,不同地区黄土所属土壤类型主要为灰钙土、栗钙土、棕钙土、棕漠土和黑垆土。黄土形成模式主要是风尘堆积后经不同的成壤作用转变为灰黄色土壤的模式,黄土的演变主要是黄土在后期风化过程、后期成壤过程和成岩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多样性导致生态系统功能优化学说、组分有机体功能特点决定生态系统功能观点及一些中间观点的提出使生态学界对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各异,但关键种的丧失会严重损害生态系统功能是肯定的。对结构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来说,关键种能稳定生态系统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冲波动带来的压力。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间关系的研究亦未形成共识,一般看法是生物多样性降低会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但也有与之不同的看法,认为多样性与稳定性间无任何关系。对局部多样性、区域多样性及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改变及其相应保护措施的研究比较后认为,应为不同物种提供适合其繁殖条件的局部试验地块,用个体小的物种来控制区域生物多样性及通过各种自然试验方法增加不同范围内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持续发展是小流域治理的主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山丘区小流域存在的基本问题是自然、经济条件恶劣,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教育投产少,人口过多和化素质低,这一严峻现实不允许小流域治理走高投入产出的道路,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小流域治理应在坚持公平性、持续性、和谐性、需求性、高效性和阶跃性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利用小流域的各种自然资源、劳动力、投入、科学技术的潜力和某些资源的潜在生产力,以求得小流域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在获得短期效益的过程中,不损害后代  相似文献   

15.
滑县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进行四次土壤耕层养分调查的结果表明,耕层土壤养分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由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受土壤质地的主导转变为受人为耕作施肥的主导,在土壤—作物系统养分年循环中,土壤氮、磷元素总体上处于盈余状态,土壤钾素总体上处于亏缺状态。增加有机肥和化肥投入,能够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保持地力常新。  相似文献   

16.
把植物防护后的边坡土体看作由土和根系组成的根-土复合体,建立根-土相互作用力学模型,定量分析植物根系的加筋作用,从而增强边坡土体的抗剪强度,减小水土流失和边坡病害的发生。为边坡工程的设计计算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三川河流域属于国家8个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之一,随着治理的进展和农林牧业的发展,对耕地土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在对流域内不同耕地土壤肥力调查与测定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PCA),评价了不同类型农耕地的肥力状况,并划分了农地的类型,为不同类型农地土壤肥力的调控和农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作物产量增益的地理分异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根据3个地点中长期田间试验联网比较研究发现,保持养分循环再利用可明显减少作物产量的年际波动,使作物具有较好的产量稳定性。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的产量增益与化肥施用和所处气候区的热量因素有关。在无化肥的前提下,保持80%循环率养分循环再利用的平均粮食增产量从北向南分别是:海伦262 kg·hm-2(14年平均),沈阳956 kg·hm-2(12年平均),桃源3 063 kg·hm-2(11年平均);在施用N、P化肥基础上保持养分循环再利用  相似文献   

19.
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1998—2007年的统计数据,从洪水灾害经济损失、不稳定度、洪水灾害经济损失对GDP的贡献率以及洪水灾害经济损失指数共4方面对广西地区洪水灾害的经济损失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灾害程度是影响该区洪水灾害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洪水灾害农业经济损失占总经济损失的比重保持在5%~15%;区内环境不稳定度的年际变化较大,总体趋势逐年下降;洪水灾害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为0.5%~9%;洪水灾害损失指数能反映洪水灾害致灾因子年际变率和孕灾环境的不稳定性,能够很好地评价洪水灾害经济损失,同时为洪水灾害发生时能快速评估出洪水灾害的损失及洪水灾害防治提供方法和依据。建议加强对较大洪水的防御能力,加大该地区的农业基础投资力度,提高各类防治工程的防洪标准。  相似文献   

20.
三川河流域农地土壤肥力的评价与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川河流域属于国家8个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之一,随着治理的进展和农林牧业的发展,对耕地土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在对流域内不同耕地土壤肥力调查与测定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PCA),评价了不同类型农耕地的肥力状况,并划分了农地的类型,为不同类型农地土壤肥力的调控和农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