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法快讯     
《农家致富》2013,(2):52
农业部将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农业部近日指出,今年将全力以赴实现夏粮、早稻增产,秋粮稳定。突出抓好重点地区粮食生产,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两熟"产量稳中有增,南方水稻通过"单改双"力争早稻面积稳中有增。千方百计使粮食产量稳定在10500亿斤以上。六举做好今年农机化工作农业部近日要求各地今年要重点抓好突出规范实施、引导扶持、技术集成、  相似文献   

2.
201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农业部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力度再加大,措施再加强,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种植业全面发展。在粮食发展目标上,力争实现"两增一稳",即夏粮增产、早稻增产和秋粮稳定,确保总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黑龙江)》2013,(22):I0001-I0001
据农业部农情调度,全国秋粮收获已基本结束。农业部22日宣布,从各地田间测产和实打实收情况看,秋粮丰收已成定局。加上已增产到手的夏粮和早稻,全年粮食有望再创历史新高,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十年增产。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资》2013,(23):3
<正>本报讯日前,农业部官网发布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协调指导小组关于印发《2013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方案》的通知,2013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目标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力争夏粮增产、早稻增产、秋粮稳定。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5亿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10500亿斤以上,努力争取粮食再获丰收。方案还提出了三个力争:力争夏粮增产、力争早稻增产、力争秋粮稳定。方案特别强调,要加强化肥、农药、柴油、种子等农资的储备、供需和价格监测,及时发布信息,加强调剂调运,保持农资市场  相似文献   

5.
<正>眼下,全国秋粮自南向北全面开镰。农业部预测,全年粮食有望实现连续十年丰收。据农业部农情调度显示,今年秋粮整体长势好于常年。特别是东北、西北和华北主产区的旱地作物,由于雨水丰沛,长势明显好于常年。虽然前一阶段,东北主产区遭遇了洪涝灾害,但灾害是局部的。今年东北秋粮面积增加550万亩,水稻增加240万亩,为丰收奠定了面积基础。今年全国投入秋收的农机将达80多万台。秋粮跨越区域广,收获时间长,农业部要求各主产区科学安排跨区作业,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相似文献   

6.
目前,江西早稻栽插已结束。据农情调度,2013年早稻面积增加,秧苗质量好,栽插进度快,长势普遍较好,为夺取早稻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早稻面积稳中有增。预计2013年江西早稻种植面积151.4万hm2,增加0.97万hm2。二是栽插进度快于去年。4月底早稻栽插基本结束,总体进度比2012年提  相似文献   

7.
据农业部农情调度,截至10月22日,全国秋粮已收获0.6473亿hm2,完成种植面积的83%。从各地田间测产和实打实收情况看,秋粮丰收已成定局。加上已收的夏粮和早稻,2012年粮食近九成已丰收到手,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九年增产。2012年粮食生产在高起点、高基数上,经受了年初南方持续低温阴雨、东北和西南秋冬连旱、  相似文献   

8.
据农业部农情调度,截至10月22日,全国秋粮已收获0.6473亿hm2,完成种植面积的83%。从各地田间测产和实打实收情况看,秋粮丰收已成定局。加上已收的夏粮和早稻,2012年粮食近九成已丰收到手,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九年增产。2012年粮食生产在高起点、高基数上,经受了年初南方持续低温阴雨、东北和西南秋冬连旱、  相似文献   

9.
201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要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力度再加大,措施再加强,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种植业全面发展。在粮食发展目标上,力争实现"两增一稳",即夏粮增产、早稻增产和秋粮稳定,确保总产稳定在5250亿㎏以上。面对农业部的目标,农村水利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切实搞好服务,以全面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资》2012,(19):3
<正>日前,从农业部获悉,全国早稻栽插基本结束,秧苗素质好,长势总体较好。据农业部农情调度统计,今年早稻种植主要存在以下五大特点。一是面积实现恢复性增加。据农业部农情调度,预计今年早稻面积达到8800万亩,比上年增加170多万亩。二是栽插进度快。截至5月中旬,全国已栽插早稻8554万亩,完成计划的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粤东地区播期对早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2009-2010年,设计6个播期,研究不同播期对早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播期越早,营养生长期越长,其生育期越长;在粤东地区,播期过早,不利于早稻的生长发育,因此,只有掌握好适时播种期,才有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正>1.适期播种根据2013年祁阳县早春的气象条件,根据种子的特征特性,将高产示范片播种期作了调整,大村甸片早稻株两优02、文富市片早稻陆两优996统一于3月22日播种,确保早稻适时收割,晚稻安全齐穗。2.稀播匀播2013年在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片,种子由祁阳县农业局集中统一采购、免费提供给各种植示范户,每667平方米大田用种  相似文献   

13.
今年的农业发展,不负众望。夏粮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5年增产,初步统计,夏粮总产达到2408亿斤,比上年增加61亿斤。农业部负责人分析,目前早稻丰收在望,秋粮作物长势良好,如果下半年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粮食生产有望实现全年目标。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省三熟制面积不断扩大,早稻在5月中旬至5月底栽插的面积逐步增加,为了提高中迟熟茬口早稻的产量,我们进行了不同播种期的试验,摸索中茬口早稻应用趸秧的适宜播种期,为提高中茬口早稻的产量提供理论依据。供试品种华矮32号,播种期共分两批,即三月二十六日四月十二日,移栽期都是五月七日。小区面积为0.02亩,三月二十六日播的未设重复,四月十二播的设了三次重复,管理一般。现将试验结果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新农业》2011,(7):10-10
在市场价格拉动、政策激励和行政推动下,全国早稻面积增加。据农业部统计,2011年全国早稻种植面积8850多万亩,比2010年增另160多万亩。湖南、江西等  相似文献   

16.
政经信息     
《农家参谋》2008,(10):30-31
农业部在全国大力推广"双晚"技术为抓好今年秋收秋种工作,确保秋粮丰收,并为明年夏粮生产奠定良好基础,农业部办公厅日前向全国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大力推广夏玉米适当晚收、冬小麦适当晚播技术(简称"双晚"技术)。夏玉米适当晚收,有利于高效利用有限光热资源,增加粒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有利于湖南省双季稻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最佳播期,通过对比不同播期对早晚稻产量和光热资源效率的影响,分析不同熟型双季稻对播期响应的敏感性。【方法】以双季稻主产区湖南省通过审定的主推双季稻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8年至2019年早晚稻各设置3个播期进行大田试验,通过测定分析生育期、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气象资料,比较不同播期下各品种的产量和光热资源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随着播期推迟,早晚稻通过缩短播种—始穗阶段的天数使生育期缩短,早稻产量呈增加的趋势,对中熟早稻和迟熟早稻产量影响不显著,晚稻产量呈下降的趋势,迟熟晚稻对播期推迟的响应比中熟晚稻快;2018年随着播期推迟早稻的热能利用率分别下降2.73%、4.45%,光能利用率分别下降1.28%、-1.77%,晚稻的热能利用率分别下降-2.64%、8.15%,光能利用率分别下降-2.14%、13.25%;2019年随着播期推迟早稻的热能利用率分别增加0.36%、10.36%,光能利用率分别增加1.53%、12.52%,晚稻的热能利用率分别下降-0.72%、6.09%,光能利用率分别下降0.58%、6.21%。【结论】播期对双季稻光...  相似文献   

18.
数字新闻     
《中国农资》2013,(17):3
<正>七成据农业部农情调度统计,当前,全国早稻移栽已过七成,进度快于上年同期。预计早稻种植面积8760万亩,比上年增加113万亩。434.60亿元截至2013年3月31日止,本集团实现净利润434.6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7.55%,主要是由于利息净收入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保持增长。  相似文献   

19.
超级稻品种中早39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早39(国审稻2012015)是中国水稻研究所育成的籼型常规早稻超级稻品种。2012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2011-2014年农业部推介的主导品种。2013年被确认为农业部超级稻示范推广品种。中早39在各地种植后,普遍表现早中熟、高产等特点。适宜在江西、湖南、湖北、浙江,以及安徽长江以南白叶枯病轻发区的双季稻区作早稻推广种植。2013年浙江省种植面积突破3.333万hm2,是目前浙江省推广种植面积最大的早稻品种。现将中早39的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20.
通过早稻"中早39"不同播期及密度机插生育期、穗粒结构及产量分析,结果表明:早稻在3月22日盲谷机播的比3月28日盲谷机播的总体上产量略有增加,在早播的情况,采用30cm×16cm移栽,推迟播种的情况下,移栽时可以采用增加落田苗数即30cm×(12~14)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