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Illumina高通测序技术,探讨喀斯特地区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基质理化性质对nirS和nirK型反硝化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中4个池子(即一级垂直流下行池、一级垂直流上行池、二级垂直流下行池、二级垂直流上行池)的基质理化性质存在显著差异。其中,pH在中4个池子中均呈中性,DO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下行池的基质电导率EC均比上行池要高;TN、TP含量随着人工湿地梯级呈显著下降趋势,未出现厌氧现象;NO3--N和NH4+-N含量在二级垂直流下行池中大量积累并达到峰值。在AlpHa和Beta多样性分析中,nirS、nirK型两类反硝化细菌丰度随着人工湿地梯级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多样性随人工湿地级数逐渐降低,且下行池丰度多样性显著高于上行池。基质中nirS型反硝化细菌鉴定为5门9属,nirK型为6门14属,变形菌门是nirS、nirK型反硝化菌群的共同优势菌门,相对丰度为55.36%~65.72%、30.06%~45.66%。其中,优势菌属为红杆菌属(Rhodobacter)、脱氯单胞菌属(Dechloromonas)、红假单胞菌属(Rhodopseudomonas)、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和氏菌属(Bosea)。红杆菌属和脱氯单胞菌属相对丰度在空间上随着人工湿地级数升高总体呈上升趋势,红假单胞菌属、慢生根瘤菌属和氏菌属在空间上随人工湿地级数升高总体呈下降趋势,此2类优势菌属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韦恩图表明nirS型反硝化菌群丰度明显高于nirK型,且各级池中反硝化菌群相似度较高。冗余分析表明基质中nirS和nirK反硝化菌群的构建主要受pH、NH4+-N、DO、TP、TN影响,且nirS型对pH,以及nirK型对NH4+-N的响应更为强烈。综上,本文研究了人工湿地nirS、nirK型反硝化菌多样性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高效脱氮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异养硝化菌——嗜碱假单胞菌AD-28为试验对象,通过单因子试验测定好氧条件下碳源、碳氮比、温度、pH、溶解氧、初始氮质量浓度及盐度等不同因素对嗜碱假单胞菌AD-28生长及氨氮去除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适用于嗜碱假单胞菌AD-28生长和氨氮去除的最佳条件为:碳源柠檬酸钠、丁二酸钠、乙酸钠,碳氮比20,温度25~35℃,pH 6.0,转速120r/min;在最佳条件下,嗜碱假单胞菌AD-28对初始质量浓度为20~160mg/L的氨氮去除率在24h内达95%以上。嗜碱假单胞菌AD-28能直接以氨氮为底物进行高效的硝化作用,并能耐受较低的温度(15℃)和较高的盐度(NaCl质量浓度为50g/L),在调节养殖水体水质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循环海水养殖系统硝化滤器中氨氧化微生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循环水养殖硝化滤器载体上附着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可以为提高其处理速率和效率,并为特异性工程菌构建提供依据。采用改良的AFLP方法分析了循环水养殖硝化滤器载体上附着的氨氧化细菌16S rRNA基因和氨单加氧酶amoA基因片段及其系统发育情况。结果表明:分析16S rRNA基因得到的序列片段比分析amoA基因片段得到了更多信息,准确度较高,可作为分析循环水养殖硝化滤器氨氧化菌群组成的有效方法。克隆测序所得序列与网上公布数据比对,可见存在于循环水养殖硝化滤器载体上的氨氧化细菌与Nitrosomonas cryotolerans、Nitrosomonas oligotropha、Nitrosospira tenuis、Nitrosomonas marina相似度达100%,与Nitrosomonas aestuarii相似度为87%。大部分属于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仅少数序列属于亚硝化螺菌属(Nitrosospira)。采用16S rRNA基因和amoA片段分析方法得到的附着于封闭循环海水养殖硝化滤器载体上的氨氧化细菌主要为变形菌(Proteobacteria)的β-亚类的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和少量的亚硝化螺菌属(Nitrosospira)氨氧化细菌,以及一定数量的γ-亚类氨氧化细菌。  相似文献   

4.
好氧反硝化细菌YX-6特性及鉴定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对虾池塘筛选得到1株高效的好氧反硝化细菌,命名为YX-6。对该菌生长及反硝化性能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同时研究了不同温度、pH、盐度及碳源对该菌生长及反硝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反硝化作用主要发生在对数生长期,可将亚硝酸盐氮由10mg/L降至0;该菌最适生长及反硝化温度为30℃;pH值范围为7~9时最适于该菌生长及反硝化性能的发挥。该菌最适盐度范围为0~15;丁二酸钠、乙酸钠为该菌生长及反硝化的最适碳源。通过对YX-6菌株生理生化及16SrRNA分子鉴定,初步鉴定为凝结芽孢杆菌(Bacillus coagulans)。对该菌株亚硝酸还原酶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含有亚硝酸还原酶nirS基因。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荧光假单胞菌的强致腐和环境适应性,实验通过分析2株海水鱼源荧光假单胞菌的蛋白酶活性和挥发性盐基氮(TVB-N)的形成,并采用比较基因组学方法解析致腐和适应机制。结果显示,荧光假单胞菌PF07和PF08在冷藏鱼汁中的蛋白酶活性强,积累较多TVB-N。经全基因组测序、组装和功能注释后,得到PF07基因组长度为6.13 Mb,GC含量61.4%。通过泛基因组分析可知,PF07与PF08核心基因共4 980个,独特基因分别有516和470个。COG和KEGG注释显示2株致腐菌基因组中参与氨基酸代谢基因占比最高,PF07独特基因参与无机离子转运代谢居多。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注释表明,2株荧光假单胞菌基因组中糖苷转移酶与糖苷水解酶基因均占比最高,还鉴定得到大量分解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质等多种底物的酶和相关蛋白基因,特别有碱性金属蛋白酶AprA、多胺ABC转运蛋白渗透酶PotC、精氨酸与鸟氨酸脱羧酶等多种降解蛋白酶。另外,2株致腐菌分布有rpoS、rpoN和rpoD多种σ因子。2株鱼源荧光假单胞菌表现出强的致腐性,研究通过比较基因组学方法解析荧光假单胞菌分布多种编码蛋白酶和腐胺形成的氨基...  相似文献   

6.
中国对虾红腿病致病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 Kishinouye)“红腿病”的病原菌分离、培养、菌种鉴定、人工感染、药敏试验等进行了试验研究,确认引起中国对虾“红腿病”不是单一的菌,不仅有海产弧菌(Vibrio marinus),而且还有产碱假单胞菌和类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seudoalcaligenes)、反硝化产碱菌反硝化亚种(Alcaligenesdenitrificans Subsp·denitrifi—cans)、争论产碱菌(Alcaligenes Paradoxus)。  相似文献   

7.
宽吻海豚急性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治疗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豚终生生活于海洋中 ,当人为转入人工饲养环境时 ,由于生活空间、食物、水质等因素的改变 ,使之极易患上各种疾病[1,2 ] 。Kinne[3 ] 记载 ,1 95 8年香港海洋公园中有 2 4头宽吻海豚 (Tursiopstruncatus)同时感染铜绿假单胞菌 (Pesu domonasaeruginosa)而死亡 ,日本和台湾也先后有过海豚感染铜绿假单胞菌不治而亡的报道。有关治愈宽吻海豚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病方面还未见报道。本文通过对 1头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北太平洋宽吻海豚的诊断、治疗及治愈 ,初步摸索了该病的治疗方法1 材料与方法1 .1…  相似文献   

8.
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水体中不同方式和不同浓度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YY24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水质的影响。试验设7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样本30尾,试验时间10 d,每2 d投放1次YY24,并保持其活性完好,有效养殖水体(50±3)L,控制温度(28±1)℃,盐度(20±1),每天每箱投料量按总重量的1%,溶解氧充足。试验期间,每24 h测定水体基础指标,在试验开始后的0、12、24、48、96、144、168、192、240 h测定水体理化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存活率与增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均能明显净化水质,试验组的pH呈上升趋势,各试验组NH_4~+-N、NO_3~--N、NO_2~--N浓度均在96 h时就达到最低值;初始投放10~6CFU/m L浓度的YY24,在96 h内去除氨氮的效果较好,而每隔一天投10~4CFU/m L浓度YY24的持续作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养殖废水中氮元素的积累可能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为了实现养殖废水中氮的去除,通常采用传统的自养硝化异养反硝化生物脱氮工艺,而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heterotrophic nitrification-artobic denitrification, HN-AD)菌的出现实现了生物脱氮技术的突破。HN-AD菌能同步实现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具有分布范围广、适应能力强、世代时间短和脱氮速率快等优势,因此在养殖废水处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系统综述HN-AD菌的生物脱氮特性、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相关催化酶系以及在实际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并从HN-AD菌株筛选、脱氮原理和实际应用等方面提出建议,旨在为HN-AD菌在养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3,13(1):33-41]  相似文献   

10.
罗非鱼冷藏过程细菌种群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养殖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0~10℃贮藏过程中感官、化学、微生物品质和细菌种群消长研究表明,初始样品挥发性盐基氮为(8.08±0.29)mg/(100g),菌落总数(CFU/g)的对数值为4.79±0.60;细菌种群复杂,种类繁多,分离到570株菌,其中80.5%为革兰氏阴性菌,13.6%为革兰氏阳性菌,优势菌是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p.)(36.5%)、肠杆菌科细菌(Enterobacteriaceae)(14.2%)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pp.)(15.3%),同时检出了一定比例的不动杆菌和其他细菌。冷藏过程中肠杆菌科细菌、气单胞菌等生长受到抑制,细菌菌相组成逐渐变得单一,适应低温环境下革兰氏阴性菌比例不断增加,0℃、5℃、10℃贮藏至货架期终点时,阴性菌的比例分别达到86.4%、88.9%、100.0%;假单胞菌增殖显著,比例分别达到80.7%、68.1%、60.0%,可确认其为0~10℃贮藏罗非鱼的优势腐败菌。假单胞菌的种类变化趋势显示,优势顺序分别为荧光假单胞菌(P.uorescens)、恶臭假单胞菌(P.putida)、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产碱假单胞菌(P.alcaligenes),0℃、5℃、10℃贮藏至货架期终点时,假单胞菌中荧光假单胞菌分别占52.1%、53.1%、59.3%,可确认其为最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11.
对从患病血鹦鹉(Cichlasoma var.)肝、眼部脓肿处分离到2株细菌,对该分离菌进行人工感染实验、鉴定和药敏实验。结果显示:通过人工感染实验证明其对血鹦鹉有较强的致病性。分离菌革兰氏阴性杆状,氧化酶阳性、接触酶阳性、甲基红阴性,能够利用枸橼酸盐、丙二酸盐,发酵葡萄糖。综合分离菌的表型特征及分子生物学结果,鉴定分离菌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壮观霉素、阿米卡星、阿奇霉素、氨噻酸单胺菌素和阿洛西林抑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heterotrophic nitrification-aerobic denitrification, HN-AD)脱氮技术可在好氧条件下同步实现硝化/反硝化过程,在海水养殖废水生物脱氮处理中具有显著的优势。文章梳理了海水环境中HN-AD菌的分离筛选研究,结合关键功能基因和酶系分析了HN-AD脱氮途径与机制,归纳了碳源、碳氮比、溶解氧、氮源、温度、pH以及新型污染物等主要环境因子对HN-AD菌脱氮效果的影响。今后需进一步通过常规和分子生物学手段获得高效脱氮菌株,借助多组学手段阐明脱氮途径机制,厘清环境因素影响HN-AD菌的分子生物机制以获得最优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3.
福州地区大黄鱼变形假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2013年春夏之际罗源湾海区网箱养殖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内脏出现白点症状的病原,从具有临床症状的大黄鱼内脏中分离到优势菌,经回接感染试验证实该菌为病原菌;分析该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理化特性、分类地位及药物敏感性等特性,结合16S r DNA序列构建的进化树与假单胞菌属恶臭群中的变形假单胞菌同源性最高,在99%以上,并通过看家基因gyr B序列分析进一步验证该菌为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该菌对强力霉素、诺氟沙星、恩诺沙星3种抗生素敏感,对奥氟沙星、左氟沙星、四环素3种抗生素中度敏感。  相似文献   

14.
利用平板稀释涂布法和平板划线分离纯化法,自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中分离得到5株细菌,经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同时对其硝化功能和氨氮去除特性进行研究。试验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5株细菌分别为门多萨假单胞菌、嗜胺甲基杆菌、放射根瘤菌、施氏假单胞菌和氧化微杆菌。对其净化效果进行验证可知,门多萨假单胞菌和施氏假单胞菌对氨氮的去除率超过85%,分别为88.83%和91.73%;对亚硝态氮的去除率超过90%,分别为95.08%和97.39%;对硝态氮的去除率超过90%,分别为90.49%和91.22%。以上两种菌株有较高的氨氮和亚硝态氮去除效果,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生物絮团系统(BFT)中以3-羟基丁酸-co-3-羟基戊酸共聚物(PHBV)为碳源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生长、养殖水质及对硝化过程反应速率及硝化酶的影响,设置不添加PHBV组(CL组)和挂袋300 g PHBV颗粒组(PHBV组)进行29 d的养殖实验,每4 d检测水质、絮团指标。实验结束检测鱼体生长指标,取实验末养殖水进行10 mg/L NH~+_4降解连续监测,取特征点总氨氮(TAN)最高(A),亚硝酸盐(NO~-_2-N)最高(B_1/B_2)及硝酸盐(NO~-_3-N)最高(C)时的絮团样检测氨单加氧酶(AMO)、羟氨氧化还原酶(HAO)及亚硝酸氧化还原酶(NOR)含量。结果显示:两组的成活率、增重率、特定增长率以及饲料系数均无显著差异,PHBV对斑点叉尾鮰鱼苗生长促进不显著。整个养殖过程中两组TAN、NO~-_2-N均处于安全范围,硝酸盐、磷酸盐、总氮、总磷及总固体悬浮物与絮团体积均呈现不断积累的趋势,且两组将10 mg/L NH~+_4转化为NO~-_3-N均需约28 h,表明两组生物絮团性能良好。硝化酶结果显示,PHBV组的AMO、HAO及NOR含量均显著大于CL组,但其硝化速率并未显著提高。两组游离菌的AMO、HAO、NOR含量均显著低于固着菌,且CL组游离菌中AMO、HAO及NOR含量与PHBV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三种光合细菌不同生态环境下的生长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黄宁宇  来琦芳 《海洋渔业》2004,26(3):199-204
本试验以光合细菌中的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球形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sphaeroides)、荚膜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capsulata)为试验对象,分别比较三株光合细菌在不同温度、盐度、pH生态环境下的生长差异。试验结果表明:①球形红假单胞菌为广盐性菌种,荚膜红假单胞菌适宜在高盐度水中生长,沼泽红假单胞菌则适宜在低盐度水中生长。②沼泽红假单胞菌生长受pH影响较大,适宜在培养基初始pH值较低的水中生长,随着pH的升高,生长速度下降;球形红假单胞菌和荚膜红假单胞菌则适宜在各种pH水环境中生长。③三种光合细菌相对适宜在25~30℃之间生长。因此在盐碱地水产养殖过程中,对于高pH、高碳酸盐碱度的盐碱水质中可选用荚膜红假单胞菌,而在离子比例失调和水型复杂的盐碱水质可选用广盐性的球形红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17.
腐败假单胞菌人工感染河蟹的毒性试验及药物敏感性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军昌  于莉 《水产科学》1999,18(2):18-20
介绍了从不同的养殖区内,采集河蟹病蟹样品。在濒死的蟹体内分离检出的菌株,经系统生化鉴定有12株菌,被鉴定为假单胞菌属;腐败假单胞菌。为研究证明腐败假单胞菌对河蟹的致病性及其毒力的强度,用人工注射的方法进行试验观察。  相似文献   

18.
河蟹细菌病病原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9~2004年对安徽省巢湖市境内8个乡镇的1300 hm2池塘、稻田养殖的中华绒螯蟹细菌性疾病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细菌性疾病主要出现“颤抖”、“黑鳃”、“肝腺糊化”、“腹水”和“烂肢或腐壳”等5种常见病症;从患病蟹体内分离、鉴定出嗜水气单胞菌、粪产碱菌、少动假单胞菌、反硝化产碱菌、产吲哚黄杆菌、产碱假单胞菌和苏云金芽孢杆菌等7株病原菌。  相似文献   

19.
LC-MS/MS检测水产品源致病菌和腐败菌群体感应AHLs信号分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水产品源致病菌和腐败菌中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HLs的含量和种类,实验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同时检测细菌群体感应11种AHLs类信号分子的技术,并与生物报告菌法比较。结果显示,报告菌紫色杆菌CV026和根癌农杆菌A136检测发现嗜水气单胞菌和2株铜绿假单胞菌是AHLs产生菌。建立的LC-MS/MS能完全分离和检测11种AHLs,并发现假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产生的AHLs信号分子含量较高,其中ATCC 9027和ATCC 15692产生3-oxo-C12-HSL,嗜水气单胞菌A2产生C4-HSL,而腐败希瓦氏菌XH4分泌的C4-HSL信号分子含量较低,沙门氏菌ATCC 14028-3、大肠杆菌O157:H7和3种弧菌的AHLs很低。随着细菌浓度的增加,铜绿假单胞菌ATCC 9027产生的AHLs含量逐步增加,在12 h达到最高。研究表明,LC-MS/MS可用于多种AHLs信号分子的定性和定量检测,具有灵敏性与准确性更高的优点。在11株水产品源致病菌和腐败菌中,假单胞菌和气单胞菌分泌的AHLs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20.
冰鲜大黄鱼加工过程中的细菌学分析及关键控制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探讨了冰鲜大黄鱼加工过程中鱼体温度变化及细菌总数和主要腐败菌假单胞菌的变化,分析了加工中的关键控制点。活鱼、加工结束后中心温度超过8℃的鱼的细菌总数、假单胞菌数分别为5.5×104、4.5×104cfu/g和3.3×104、1.4×103cfu/g;加工结束后中心温度未超过8℃的鱼,细菌总数和假单胞菌数分别为9.6×103、3.8×103cfu/g;冰藏2d、5d后鱼的细菌总数、假单胞菌数分别为1.1×104、8.6×103cfu/g和2.4×103、5.6×103cfu/g。并从细菌学角度确定了原料鱼、冰、预冷却、运输、加工是冰鲜大黄鱼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