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研究地下水位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依据自然原因和地形原因形成的水位梯度,对尕海沼泽化草甸湿地区内高水位(SI)、中间水位(SII)和低水位(SIII)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尕海沼泽化草甸湿地随着地下水位的降低,土壤颗粒组成中细砂(<0.2mm)比例下降,粗砂(2~0.2mm)含量增加,土壤容重显著升高,且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SI样地平均土壤总孔隙度、最大持水量分别是SII样地的1.19和1.36倍、SIII样地的1.93和2.75倍。尕海湿地SI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比SII和SIII分别高出了86.87%和167.35%、99.88%和115.95%、22.32%和58.97%,地下水位的降低显著影响了有机质的分解转化,加快了氧化分解的速率,造成土壤养分(碳、氮、磷)含量的减少,使得湿地土壤环境恶化。  相似文献   

2.
马维伟  王辉  王跃思  王蕙  赵赫然 《草地学报》2012,20(6):1044-1050
为探究海拔高度与草甸湿地土壤性状之间的关系,对甘南尕海草甸湿地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理化性状进行研究,在不同海拔高度设置样地,对土壤进行分层取样,室内测定土壤水分含量、容重、孔隙度、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和pH值。结果表明:尕海草甸湿地物理性质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表现有所不同,其中湿地的土壤含水量、土壤通气度和总孔隙度均表现出随海拔高度上升而升高的趋势,与海拔存在显著相关性,而容重、非毛管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随海拔高度的上升变化规律不明显,与海拔相关性不强;湿地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全磷和pH值均表现为高海拔高于低海拔,全钾表现为高海拔低于低海拔;除全钾外,尕海草甸湿地土壤其他化学性质均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和海拔并不都成显著相关。该湿地应结合当地植被类型和土壤状况,针对不同海拔草甸湿地土壤的特点,采取合理的管理模式,改善湿地生态环境,以维护其健康且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拥有大量的草地资源。研究草地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其与土壤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可对维持草地生态及了解祁连山土壤细菌群落组成提供一定的数据基础。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并分析了祁连山默勒镇3种类型草地 (高寒草甸、人工草地、沼泽化草甸)0~10 cm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并对上述土壤细菌群落与土壤理化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1)沼泽化草甸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碳、含水量和硝态氮显著高于高寒草甸和人工草地(P<0.05)。2)3地共测得有效序列1022446条,以97%的一致性将序列聚类,高寒草甸、人工草地、沼泽化草甸OTU聚类均值分别是4917、5233、5075条。3)Shannon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3地间差异不显著,Chao1指数表现为人工草地>高寒草甸>沼泽化草甸(P<0.05)。4)在门水平上,3地均以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和浮霉菌门为主要类群;在属水平上,表现出不同类型草地细菌富集类型不同。5)有机质碳、全磷、土壤含水量与土壤细菌群落的组成表现出极显著相关(P<0.01)。综上,祁连山地区小生境内3种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存在差异,有机质碳、全磷、土壤含水量是影响群落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东部不同草地类型土壤养分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高寒灌丛草甸、亚高寒草甸、沼泽化草甸、荒漠化草原、林间草地、盐渍化沼泽土壤碳氮磷含量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7种草地类型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大体随着土层的深入而降低,0~15 cm土层土壤有机碳的累积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林间草地>高寒灌丛草甸>高寒草甸>沼泽化草甸>盐渍化沼泽>亚高寒草甸>荒漠化草甸(P<0.05);随土层深度变化土壤全氮含量与有机碳相似,0~15 cm全氮累积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沼泽化草甸>林间草地>高寒灌丛草甸>高寒草甸>盐渍化沼泽>荒漠化草原>亚高寒草甸(P<0.05);荒漠化草原、林间草地和土壤全磷含量随土层深度无明显规律性,0~15 cm土层全磷累积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高寒灌丛草甸>沼泽化草甸>高寒草甸>盐渍化沼泽>亚高寒草甸>荒漠化草原>林间草地(P<0.05);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不同草地类型养分含量顺序不同。除沼泽化草甸,不同草地类型下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东缘不同草地类型土壤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青藏高原东缘4种不同类型草地(高寒草甸、高寒灌丛、沼泽化草甸、山地草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类型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4种类型草地土壤表层(0~15 cm)的酶活性均高于其下层土壤(15~30 cm),而且随草地类型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土壤β-葡萄糖苷酶活性在4种类型草地中的变化趋势为沼泽化草甸>高寒灌丛>高寒草甸>山地草原,酸性磷酸酶活性为沼泽化草甸>高寒草甸>高寒灌丛>山地草原,脲酶活性在表层为沼泽化草甸>高寒灌丛>山地草原>高寒草甸,下层为山地草原>沼泽化草甸>高寒灌丛>高寒草甸。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β-葡萄糖苷酶活性、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可作为衡量土壤肥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为给高寒湿地的退化监测和恢复治理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本试验在三江源黄河源区选取退化高寒湿地,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不同退化阶段并利用常规实验室分析法和Biolog-Eco微平板法研究其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寒湿地、沼泽化草甸和退化草甸样地微生物群系相似性更高。不同退化程度的土壤微生物活性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沼泽化草甸 > 退化草甸 > 湿地 > 重度退化草甸 > 退化草原。整个退化过程土壤微生物对酯类碳源代谢能力均为最强,在退化早期土壤微生物对酸类碳源的利用率较低。土壤微生物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主要受到土壤全氮含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全磷、植物盖度、土壤含水量和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以青藏高原青海省海北州原生矮嵩草(Kobresia humil)草甸、原生灌丛草甸、退化矮嵩草草甸、退化灌丛草草甸、人工草地、农田地为研究对象,对各利用方式下土壤的基本理化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退化导致0~10 cm土层土壤容重增大,而对下层土壤容重没有明显影响,2种退化草地0~1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均大于10~20 cm土层,其中退化灌丛草甸与原生灌丛草甸之间差异显著(P<0.05),人工种植也导致表层土壤容重有升高的趋势,人工种草和开垦均导致0~20 cm土层土壤容重的变异消失。草地退化和开垦均导致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降低,草地退化还导致土壤全磷含量降低,但开垦为农田后对土壤全磷的影响不大;草地退化和开垦也导致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沿土壤深度的变异消失。草地退化后表层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明显降低,而退化对10~20 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影响不大。草地退化、开垦和农用均导致土壤表层速效氮的损失,草地开垦和农用的损失尤为剧烈;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较为复杂,未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高寒湿地退化对土壤氮转化酶活性的影响,以青藏高原东缘尕海湿地未退化(ND)、轻度退化(LD)、中度退化(MD)和重度退化(HD)4种不同退化程度0~40 cm土层沼泽草甸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退化与土层中土壤氮转化酶(蛋白酶、脲酶、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沼泽草甸退化程度加剧,土壤含水量、全氮、铵态氮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均显著降低,土壤温度与硝态氮含量却显著增加。2)随退化程度加剧,各土层土壤脲酶活性增加、蛋白酶活性降低,且仅在20~40 cm土层存在显著差异;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加、亚硝酸还原酶活性降低,在0~20 cm土层存在显著差异。3)各退化程度中,土壤脲酶、蛋白酶、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硝酸还原酶活性仅在HD显著下降。4)退化程度和土层对4种土壤氮转化酶活性均存在显著影响,且对土壤硝酸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存在显著交互作用。5)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对土壤氮转化酶活性变化的贡献率高达67.1%,其是驱动尕海沼泽草甸退化演替过程中土壤氮转化酶活性变化的主导因素。研究结果可为高寒湿地生态系统退化中的土壤酶活性变化规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甘南草地土壤微生物与理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甘肃省甘南州境内,土壤微生物呼吸强度在不同草地类型草地上由大到小的顺序:0~15 cm深度为沼泽化草甸>高寒灌丛草甸>高寒草甸>亚高寒草甸>山地草原,15~30 cm深度为沼泽化草甸>亚高寒草甸>山地草原>高寒灌丛草甸>高寒草甸,30~60 cm深度为沼泽化草甸>山地草原>亚高寒草甸>高寒草甸>高寒灌丛草甸;微生物碳在不同草地类型草地上由大到小的顺序:0~15 cm与15~30 cm深度均为沼泽化草甸>高寒灌丛草甸>高寒草甸>亚高寒草甸>山地草原,30~60 cm深度为沼泽化草甸>亚高寒草甸>高寒灌丛草甸>高寒草甸>山地草原。同一草地类型的土壤呼吸强度、微生物碳都在各自土壤深度下随深度增加而减小,代谢熵的变化趋势刚好相反,微生物商的变化趋势不明显。土壤呼吸强度、微生物碳均分别与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代谢熵与之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微生物商与含水量、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有机碳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0.
以尕海湿地区内的典型沼泽泥炭和沼泽化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研究了尕海湿地退化过程中植物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尕海湿地退化过程中,湿地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均显著降低,但地下生物量降低幅度较大,地下、地上生物量比例系数呈减小趋势;尕海湿地退化过程中植物群落特征发生明显变化,具体表现为,泥炭沼泽退化过程中的优势种从未退化时乌拉苔草(Carex meyeriana)演变为退化时的问荆(Equisetum arvense)。沼泽化草甸退化过程中的优势种从未退化时藏嵩(Kobresia tibetica)演变为轻度和中度退化程度时的青藏苔草(Carex moorcroftii)和密毛白莲蒿(Artemisia sacrorum.var mess-rschmidtiana);重度退化程度时仅有零星的冷蒿(Artemisia frigida)、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主要伴生种表现为湿生植物逐渐消失,中、旱生毒杂草逐渐增加。泥炭沼泽的植物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呈增加趋势,沼泽化草甸为先增加后降低,均匀度指数恰好相反;群落相似性系数逐渐降低。说明尕海湿地原有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向杂草型退化方向演替,建议减少放牧压力,采取人工措施促进尕海湿地生态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毛乌素沙区土壤养分对湿地退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湿地生态理论中空间替代时间的研究方法,以毛乌素沙区退化湿地为研究对象,选择距退化湿地水面不同距离,具有不同地下水位埋深的研究区域代表湿地不同退化阶段,通过分析5个不同阶段退化湿地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随水平距离的变化特征,研究了土壤养分对湿地退化不同退化程度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退化阶段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剖面均具有一个明显的富集层,既湿地退化前的泥炭沉积层。该沉积层在剖面中所处深度随退化程度的加剧而逐渐增加,且沉积层以上深度的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趋于一致。土壤中全磷含量在剖面波动较大,分布特征无明显规律,不同水平距离全磷平均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说明湿地退化对全磷含量无明显影响。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流动沙丘入侵是导致毛乌素沙地湿地退化的首要原因,湿地退化导致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富集层深度逐渐下移,平均含量逐渐下降,而对全磷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探讨湖泊湿地土壤特性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对于理解湿地植被分布及功能的维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安徽升金湖消落带沿水位梯度设立研究样方,测定植物的盖度、地上生物量以及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氮、全磷等指标,并结合Pearson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探讨了土壤特性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地下水位上升,土壤含水量与全氮含量显著增加(P<0.05),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磷含量显著降低(P<0.05).土壤有机碳、全磷含量以及C?N与土壤含水量极显著负相关(P<0.001),土壤全氮、N?P以及C?P与土壤含水量极显著正相关(P<0.001).土壤含水量、土壤全氮含量以及C?P和N?P是影响消落带植被物种多样性变化的关键因子,共同解释了变化的91.85%.总之,土壤含水量可以直接影响消落带植物多样性,也可以通过改变土壤中氮元素的转化和磷元素的有效性间接影响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以三江源区高寒草甸草原、退化高寒草甸草原、退化高寒草原和人工草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土壤容重和土壤主要养分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氮和有效磷含量,结果表明总生物量的排序为高寒草甸草原 >退化高寒草原 >退化高寒草甸草原 >人工草地,退化草地和人工草地的生物量明显降低,尤其是地下生物量,退化高寒草甸草原、退化高寒草原和人工草地的地下生物量分别为高寒草甸草原的31.9%,54.8%和13.9%,总生物量分别仅为高寒草甸草原的32.8%,49.4%和29.5%。人工草地的表层土壤容重显著降低,而退化对土壤容重没有明显影响,3种天然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容重在土壤剖面的变异也不明显。4种类型草地土壤碳氮磷养分含量均处于很低的水平,退化主要造成表层土壤碳氮的严重损失,平均分别损失了53.0%和52.4%,4种利用方式土壤有效氮和有效磷含量极低,而退化对土壤的全磷和有效磷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张涛  刘阳  袁航  张岩  侯扶江 《草业科学》2012,29(11):1655-1659
对玛曲高寒草甸天然草地及开垦种草8年和20年草地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天然草地显著高于开垦种草8年草地;土壤容重0~10 cm土层天然草地显著高于开垦种草20年草地;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天然草地显著高于开垦种草草地,比开垦种草草地高38.66%。土壤全氮、速效氮、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天然草地显著高于开垦种草草地。土壤全氮、速效氮和全磷含量随开垦种草年限增加逐渐下降。各样地土壤全氮、速效氮与土壤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探讨湖泊湿地土壤特性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对于理解湿地植被分布及功能的维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安徽升金湖消落带沿水位梯度设立研究样方,测定植物的盖度、地上生物量以及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氮、全磷等指标,并结合Pearson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探讨了土壤特性对植物多样性的...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种群密度对高寒草甸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生物量的影响,本研究选择祁连山东缘高原鼢鼠3个不同种群密度(高、中、低)干扰下高寒草甸样地,分析了土壤理化特性、植物生物量变化及干扰强度和土层间的互作效应。结果发现:随种群密度增多,土壤含水量、容重、有机碳、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均呈增加趋势,而全钾含量和根冠比降低,土壤碳氮比先减后增,总生物量及地下生物量逐渐降低,地上生物量先增后减;同一干扰强度下,土壤土层深度对其pH值、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对地下生物量和土壤水分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干扰强度和土层的互作对全钾、全磷和水分有显著性影响(P<0.05),对pH值和地下生物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可见,高原鼢鼠扰动显著改变了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生物量,并与土层深度有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荒漠草原疯草对发生区土壤性质的影响,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测定了2种危害最为严重的疯草变异黄芪(Astragalus variabilis)和小花棘豆(Oxytropis glabra)发生地的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结果表明:变异黄芪和小花棘豆发生区与未发生区土壤质地、含水量、孔隙度和容重无显著差异,发生区土壤碱解氮显著增加;小花棘豆发生区速效磷增加,速效钾降低。变异黄芪和小花棘豆发生地土壤理化性状差异显著。前者土壤砂粒含量较高,而水分、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和pH则较低。变异黄芪和小花棘豆发生区土壤物理性质无明显改变,植物可利用养分有显著变化。变异黄芪比小花棘豆更能适应贫瘠的土壤条件,在荒漠草原潜在分布区面积大,更具危害性。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微生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为峰  史衍玺 《草地学报》2010,18(6):859-864
为探明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土壤微生物分布特征,选取盐地碱蓬(Suaedasalsa)、柽柳(Tamarix chinensis)、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和拂子茅(Calamagrostis epigeios)4种湿地植被土壤,分春、夏、秋3个季节对其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组成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湿地土壤中各类微生物数量差别明显,但总体上均偏少,而且优势种类非常明显,以细菌为主,放线菌居中,真菌最少;不同微生物数量上具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除拂子茅湿地细菌群落外,其他各群落数量均为夏季高,春、秋低;湿地土壤中微生物总量分布存在明显的根际效应,其中细菌的根际效应最为明显;土壤中氮和磷(总氮、总磷、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对细菌的数量影响最明显;真菌分布与氮的含量关系密切,但与磷素关系不大;放线菌分布与氮含量相关性小,与磷素呈负相关;微生物数量与土壤pH值和电导率呈一定程度的负相关。本区土壤微生物分布与植被类型、土壤盐分和养分关系密切,且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  相似文献   

19.
放牧对草地土壤理化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张成霞  南志标 《草业学报》2010,19(4):204-211
综述了放牧对草地土壤物理特性(容重、渗透率)和化学特性(有机质、全氮、全磷等)的影响。由于草地土壤生态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弹性,放牧对草地土壤特性的影响并没有一致的结论。一般而言,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牲畜的践踏作用变强,土壤容重逐渐增加,土壤的渗透性降低,导致土壤的含水量下降,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其影响减弱。但在有机质含量很低的沙质土壤中,超载过牧造成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的团粒结构减少,稳定性团聚体减少,土壤结构遭到破坏,使得土壤容重降低。放牧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降水、植被、土壤和管理措施(持续放牧、轮牧、围栏等),所以有机质的动态转化过程十分复杂,已有的文献放牧管理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有3类结论:无影响、增加和降低。放牧家畜通过采食、践踏、排泄等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中氮的含量,随放牧强度增加,土壤全氮含量呈现出降低、不变和增加等。土壤磷对放牧的响应也有不同的研究报道,有的认为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全磷下降,而速效磷增加,也有研究认为长期放牧对草地的全磷和速效磷变化不大。不合理的放牧是造成土壤退化的最普遍原因,故认识不合理放牧导致草原土壤退化的过程和机制,对遏止草原退化、实现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