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的亚热带红黄壤山区,是古老的大叶茶产地,境内有不少大茶树,50年代初,国内首次报道了在西双版纳南糯山发现茶树王,最近又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发现一巨大古茶树——邦崴大茶树,它与南糯茶树王一起,成为我国茶树栽培历史源远流长的象征和茶树原产我国的新证据。1991年3~11月,云南思茅地区茶叶学会、地区外贸局和地区农牧局联合组织茶叶科技工作者,对邦崴大茶树进行了全面的考察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印度阿萨姆、大吉岭两大地区所产著名红茶,其茶种均源于中国。据日本、中国等专家考证研究,印度阿萨姆茶树源自云南大叶种茶树,是从云南西部传播过去的。英国罗伯特·布里斯1823年在印度阿萨姆发现茶树,英帝国为压制华茶,吹嘘印度也是茶树原产地。印度大吉岭地区的茶树又源自何处呢?中央电视台2013年推出的电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第四集说:"大吉岭红茶种植的历史还不到两百年,其茶技、茶种均来  相似文献   

3.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了更好的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将为我国云南地区不同的茶树品种进行加工研究,使不同茶树品种原料能够拼配成为具有重要红茶品质特点的"红茶"。本文采用不同的茶树品种进行研究分析,要使用"云抗10号","福鼎大毫","福云6号"和"金萱"这4个具有代表性的茶树品种进行研究分析,制作成为红茶样品的水分、灰分以及多种理化指标,最终结合四种样品进行初步分析,研制出最好的茶树品种拼配工艺方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研究大湘西地区茶产业现状的基础上,以生态环境、茶树品种、茶叶加工技术及产业经济学等理论为指导,提出大湘西地区建设"潇湘"茶公共品牌的对策建议,助力湘茶千亿产业。  相似文献   

5.
<正>贵州沿河县是古茶树和野生茶树原产地和发源地之一,据陆羽茶经记载"黔中生思州、播州、夷州、费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沿河县古属思州属地,有着悠久的栽茶历史和饮茶习惯,至今仍保留有500年以上古茶树。据贵州省、铜仁市相关专家普查,在沿河县北部地区的塘坝、客田、后坪、洪渡等乡镇发现分散的野生古茶树和集中人工栽培的古茶园。经初步统计,现有古茶树达4万余株,按树型分类有灌木、小乔木和乔木型,按叶片大小分类有大叶种、中叶种和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有关茶树起源问题的研究已积累了相当多的资料。我国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地区被认为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心。但近来长江流域的多学科研究成果,尤其是野生大茶树的陆续发现却与西双版纳原产地学说是有悖的。为此笔者根据现有资料对茶树的发生和发展作一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海南岛是从一九六二年开始大面积种茶的,茶树品种以云南大叶种和海南大叶种为主。前者是从云南引进;后者是在海南五指山区采集野生茶籽,或者直接剪采野生大茶树插穗,就地扦插繁殖的。它们都是原产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大叶种茶树,有着共同的生物学基础,又由于原来生长地方的具体条件不同,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邦崴千年古茶树的发现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仕华 《茶叶》1993,19(2):19-20
云南的亚热带系黄壤山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云雾缭绕,土壤肥沃,是古茶树生长的理想环境,孕育着著名的云南大叶种茶。许多茶科植物在这里繁衍进化。云南是茶树品种资源十分丰富的地方。世界上茶叶科植物共有380多种,分布在云南的就有260种。名扬四海的"普洱茶"就生长在这里。我省还有不少的大茶树,尤其是去年根据群众反映,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发现的一株巨大古茶树——邦崴大茶树就是其中最大的一棵。一、古茶树的发现寻找茶树王是我多年的愿望,为了实现这一愿望,我翻阅了许多有关资料,走访了许  相似文献   

9.
正云南省宁洱县14.7万亩台地茶园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种植的群体大叶种茶有近8万亩,鲜叶价格低,茶农收益少。发展群体大叶种茶树生态留养,是贯彻实施"保古茶、种好茶、留老茶、产生态茶"发展理念的具体举措。在群体大叶种茶园发展生态留养,茶树不但成园快,而且能很快形成茶叶品质与当地古茶树相近的大茶树,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推动宁洱县脱贫攻坚及古茶园保护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全县已累计完成群体大叶种  相似文献   

10.
修剪的目的有两个:(1)控制茶树生长和(2)刺激茶树生长。本文主要讨论修剪的第二方面,即刺激茶树生长。在阿萨姆的茶树,正常的修剪是一年进行一次,但是在象大古岭这样的地区,修剪则是根据茶园地势的不同而定的,一般为2—4年进行一次,也有长到7  相似文献   

11.
<正>一、西乡县茶树种质资源特征1.西乡县茶树种质资源多样陕西省西乡县所处的秦岭南坡,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复杂多变的气候土壤条件为茶树自然演变提供了条件。截止到2015年,西乡县茶园总面积达31万亩,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产茶县。通过普查发现,除近年主推的5个茶树良种外,西乡县还有2大群体种(包含13个品种或类型),大茶树种植资源丰富,并发现若干性状优异的单株。  相似文献   

12.
茶花研究利用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茶花是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 ]的生殖器官之一.茶树于每年5月开始花芽分化,开花时间因茶树品种和种植地区而异,一般于每年9~12月陆续开放.10月中下旬至11月中旬为盛花期.我国南部茶区茶树花期则更长,可延续至翌年2~3月,个别地区甚至全年可见茶花开放.茶花的寿命一般为2天,即开放后两天没有受精,茶花便自动脱落.由于茶花开花时间、外界环境影响及花粉生活力等多方面的原因,茶树的结实率一般都很低,具有"花期长、开花多、结实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何欢 《福建茶叶》2023,(10):180-182
云南是世界最大的茶树资源起源中心、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中心,大量的古茶树资源分布在多个地区,有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我国茶文化发展中,古老大茶树是重要的遗产。云南作为古茶树较多的省份,要保护好自身特有的古茶树资源,才利于云南茶文化弘扬和茶产业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云南古茶园的生存现状,探究云南古茶园价值、发展困境,最后提出云南古茶园法律保护机制建设策略,以此促进云南古茶园法律保护工作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4.
茶树冻害与防护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茶区面积大、分布广,气候因子、地理条件复杂,特别是高纬度、高海拔地区,茶树越冬极易遭受冻害:茶树遭受冻害后不仅会造成当年春茶减产减值,甚至绝收,严重的还会影响到以后1-2年的生产效益。因此,要十分重视茶树冻害的发生,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补救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山香圆平背粉虱(Crenidorsum turpiniae)是一种茶树粉虱害虫,最早在贵州湄潭地区被发现,主要以若虫固着于茶树叶片背面吸汁为害,排出"蜜露"诱发煤烟病,影响茶树树势和茶叶产量与品质.文章介绍了山香圆平背粉虱的分类地位、分布和为害、形态特征、发生特点和防治方法,为该害虫的识别和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茶树     
野生或半野生大茶树是茶树资源的“明星”。研究这些大茶树,不仅可以发掘新的优良品种或育种材料,而且可以了解不同茶树类型的地理分布、生态特性和植物学特征,为研究茶树变种和品种分类以及茶树起源、演变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云南茶树种质资源研究的成就和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平盛  许玫 《中国茶叶》2001,23(4):34-35
茶树种质资源是茶叶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而种质资源研究是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前提.云南茶区广阔,气候独特,是茶树种质资源的宝库,其茶树种类的多样性和特异性素为世人瞩目.因此,对云南茶树种质资源进行广泛征集、妥善保存并深入研究,是茶叶生产发展和科技发展的形势要求,也是以云南丰富的生物资源为基础,开发大西南不容忽视的重点之一.通过近二十年的研究,在广大茶叶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云南茶树种质资源研究成果斐然,尤其是自"七五"以来,国家加强了对茶树种质资源研究的投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也承担了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持的国家攻关项目,较全面系统地对云南的茶树种质资源进行了鉴定与评价,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云南茶树资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茶树种质资源丰富,特异资源种类繁多,这些茶树特异资源为研究茶树遗传多样性和茶树生物化学特性发挥重要的作用。茶树特异资源研究有利于拓展茶树资源利用的广度与深度,实现更高的市场价值。本文综述了福建地区高氨基酸、高茶多酚、高咖啡碱、低咖啡碱、高苦茶碱、高EGCG、高EGCG3"Me、叶色变异、高香型等茶树资源的研究进展,对今后茶树特异品种资源应用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茶树遗传育种的研究重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气象灾害中,在山地严重危害茶树的是春季的霜冻害。在日本北部的山地,冬季的寒害也给予大的危害,因为它阻碍茶树早期成园和成龄茶园的减产,所以在发生寒害的地区,采取积极的防寒对策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浉河区种茶历史悠久,是中国十大名茶"信阳毛尖"的主产区。近年来茶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该区茶树良种发展起步晚,无性系茶树良种发展空间大。通过调研,本文分析了浉河区无性系茶树良种发展的基本情况,对实行无性系茶树良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笔者个人的建议,以进一步促进浉河区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