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青海省兴海县天然草地牧草生长发育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让  韩炳宏  韩通  周秉荣  李博  牛得草  傅华 《草业科学》2017,34(10):1991-1998
为了解青海省兴海县天然草地牧草生长发育及其与气候条件的关系,本研究基于青海省兴海县近11年的气象和牧草观测数据,较系统地分析了该区牧草返青、生长高度和产量与水热因子的关系特征。结果表明,春季多雨与春季干旱年份牧草返青期相差38d,牧草返青期提前或推迟主要与≥0℃初日的时间、当年3-4月份降水量和上年9-11月份降水量密切相关,牧草返青期降水的最佳气候模型为一次线性回归方程;牧草全生育期植物高度增加量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另外,牧草生长高峰期6-7月份降水量每增加10 mm,鲜草增产225kg·hm~(-2)。因此,降水量是限制青海省兴海县天然草地牧草返青和生长发育的主要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2.
亚高山草甸类草地牧草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利用亚高山草甸类草地牧草生长发育定位观测资料和对应气象观测资料,分析牧草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主要禾本科牧草返青到籽实成熟需140~150 d,≥0 ℃积温1 000~1 200 ℃,降水量400~450 mm,日照时间1 000~1 100 h;牧草在返青后64 d开始,由缓慢生长转为迅速生长阶段,在返青后的第88天,生长速度最快。返青后112 d开始,其生长从迅速生长又转为缓慢生长。气温对牧草产量形成在返青到抽穗期、枯黄期为正效应,其中,拔节到抽穗期、籽实成熟期牧草产量形成对气温变化十分敏感;降水量对牧草产量形成除籽实成熟期为负效应外,其余时段均为正效应,在禾本科牧草分蘖拔节期牧草产量形成对降水量变化十分敏感。日照时间对牧草产量形成影响在返青到分蘖期、籽实成熟期到黄枯期为正效应,拔节到开花期为负效应;抽穗期牧草产量形成对日照时间变化十分敏感。  相似文献   

3.
宁夏盐池牧草返青期预测及生产潜力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寻求合理有效的防治对策,进一步发展我区草地畜牧业生产,保持草原生态环境平衡和良性发展、控制水土流失,开发气候资源,实现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改善生态环境等,通过探寻宁夏代表性天然牧草(禾本科、豆科)的返青指标,运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建立返青期预测回归模型;运用迈阿密模型和Tha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牧草气候生产潜力。结果表明,禾本科牧草返青期为五日滑动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初日后11~17 d;豆科牧草返青的日期范围为预测日期的前4 d到后6 d;光合生产潜力的温度衰减幅度较小,而水分衰减幅度较大,水分是牧草气候生产潜力的主要限制因子;牧草返青呈现逐年提早趋势,气候生产潜力随着时间的发展有略微增加,符合气温升高、降水略微增加的气候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正>红豆草,又名驴食豆、驴喜草。是多年生豆科牧草,适应性强,喜温暖半干燥的气候条件,适宜在年平均气温12~13℃、年降水量350~500 mm的地区生长。在海拔3 500 m左右的甘南高寒牧区也能种植。茎秆柔软,适口性好,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因含丹宁,家畜采食后不得臌胀病。干草产量可达600~1000公斤/亩,为各类畜禽所喜食。被誉为"牧草皇后"。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天然草地类型空间分布特征及气候分区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根据青藏高原气候带划分的水分和热量指标,得到符合青海高原气候带划分的修正指标,随着近半个世纪以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变暖效应,青海高原亚寒带和温带的最热月上限温度指标增加了1~2 ℃,高原寒带≥0 ℃年积温上限值增加50 ℃。结合青海省干湿分布状况,把青海省分为6个气候区域,按照草地类型的划分原则、系统与标准,把青海省10个草地类型进行组合分类划分至6个气候区域;阐述了不同草地类型的分布与海拔、温度及降水等生境特征的关系;定量评价了各草地类型的丰富度、生物量、草层高度以及草群盖度等植被特征。  相似文献   

6.
以天然草地为研究对象,对共和县天然草地的牧草产产量与主要自然因素、载畜量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天然草地牧草产量主要受降水、≥0℃积温、载畜量三因素的制约和干扰(F>F0.01),其中降水为主导因素,其次为载畜量,再次为≥0℃积温。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通辽市2011年玉米整个生育期约150d,期间降水总量为195~349mm,平均气温19.3~20.3℃,≥10℃的积温2913~3117℃,光照适宜。气温、降水、光照三者时空匹配较好,气候条件对玉米生长有利。2011年通辽市玉米总产量达485万t,创历史新高。分析了气候条件对通辽市玉米生育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天然草地为研究对象,对海南州5个县天然草地的牧草产量与主要自然因素、载畜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州天然草地牧草产量主要受降水、≥0℃积温、载畜量三因素的制约、干扰(F>F0.01),其中降水为主导因素,其次为载畜量,再次为≥0℃积温.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暖对高寒草甸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利用多年定位测定的草地生产力资料及同步气象因素观测数据,建立现实状况下光、温、水影响草地气候生产潜力模型 在分析现实高寒草旬气候生产力分布与环境条件关系的同时,根据该模型模拟计算未来气温升高2℃和4℃,降水增加10 %和20%状况下的气候生产力情景。在上述两种气候情景下,未来草地生产力分别出现降低(10%)和升高(1%)的两种可能。气候变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和缓和低温对高寒草甸牧草生长的不利影响,但地表及植被的蒸散量的加大远比降水增加的快,水分则成为牧草生长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0.
1环境条件 1.1气候条件黑麦草喜湿润海洋性气候,宜在夏季凉爽、冬季不寒冷的地方栽培。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0-25℃,在年降雨量500~1500mm的地方均可生长,而以1000mm左右为适宜。1.2土壤条件喜肥不耐瘠,最适宜在排灌良好,肥沃湿润的粘土栽培。略耐酸,适宜的土壤pH值为6~7。但不宜在沙土或湿地上种植。  相似文献   

11.
三江源区气候变化及其对牧草产量的潜在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连云 《草业科学》2013,30(10):1613-1618
对三江源区兴海高寒草地1999-2012年牧草产量与气候因子变化做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近14年来该地区牧草产量呈显著增加趋势,且牧草产量与生长季≥0 ℃积温和降水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牧草抽穗-开花期产量主要受气温和降水影响,14年来二者均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成熟-枯黄期主要受≥0 ℃积温影响,14年来≥0 ℃积温极显著升高;开花-成熟期主要受平均风速影响,14年来平均风速显著降低。牧草生长中后期热量和水分的增加以及风速的减小均对增产有利。因此,随着未来区域气温的升高、降水增多,可减少土壤水分亏缺,暖湿的气候对该地区牧草产量的提高极有利。  相似文献   

12.
醉马芨芨草(Achnatherum inebrians)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严重危害草地畜牧业和生态安全的主要毒害草之一,但其在药用、造纸、脱毒后饲用等方面有一定利用价值。本研究利用优化的MaxEnt模型预测了当前(1970—2000年)条件下和未来(2050 s和2070 s)4种气候变化情景下的醉马芨芨草潜在分布。结果显示:影响当前醉马芨芨草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与其适生阈值为12月平均最高气温(—7.5~7.9℃)、海拔(1 053.8~4 590.9 m)、最冷季降水量(1.6~24.6 mm)和降水量变异系数(25.5~111.5);当前醉马芨芨草主要分布于新疆、西藏、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和山西等省区;在未来4种气候情景下,醉马芨芨草适生区面积均会增加,并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迁移。研究为醉马芨芨草的防治和资源利用、草地生态学研究和草地放牧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郭斌  王珊  陈超  王明田  李婷婷 《草地学报》2019,27(6):1596-1606
本文以川西北高原主要栽种的多年生禾本科属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位模型(MaxEnt)模拟分析影响多年生垂穗披碱草种植的主要气候因子,预测当前及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适生区分布格局。结果显示:湿润指数、≥ 0℃积温、等温性、气温年较差是影响川西北高原多年生垂穗披碱草分布的4个主要气候因子,其适宜值范围分别为>48.60,1 118.20℃·d~2 350.50℃·d,>36.10%,31.40℃~36.20℃。构建模型训练数据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均大于0.85,测试数据AUC值均大于0.90,达到良好和极好的水平。气候变暖背景下,从当前到未来(21世纪80年代),川西北高原多年生垂穗披碱草的潜在分布气候适宜区面积将增加52.70%,海拔将升高252 m。本研究可为维持草地生态系统稳定、推动沙化治理乃至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环青海湖盆地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通过分析近20年来环青海湖盆地的气候变化特征对环湖盆地草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发现环青海湖地区年平均温度升高、年蒸发量增大程度比较显著,而降水量增多不显著,且年际间变化较大,气温、地表蒸发等气象要素有向暖干化过渡的趋势。随气候变化,环湖盆地天然草地植被盖度,高度和产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草地退化、沙化现象加剧。在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和气候干旱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了环湖盆地地区水资源的减少和草地生态环境的沙漠化。  相似文献   

15.
扁蓿豆(Medicago ruthenica)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豆科饲草资源,在草地改良、人工草地建设及生态修复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扁蓿豆潜在适生区分布对其种植区划及种质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扁蓿豆的适宜性生境分布区域及影响其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结果表明,当前气候背景下我国扁蓿豆的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甘肃、四川、西藏、吉林、陕西、云南、河北、青海中东部、山西、辽宁、山东东部、河南西北部、宁夏等地区;影响当代扁蓿豆适生区分布的主导因子是最干旱月降水量(bio14)、最冷季度降水量(bio19)、最湿润月降水量(bio13)、最热季度平均温度(bio10);间冰期我国扁蓿豆的适生区较大,分布范围较广,而最佳适生区较小,仅占4.79%,从末次冰期冰盛期开始到未来CCSM4-rps26-2070等5个气候情景下我国扁蓿豆的适生区总面积较间冰期变小,而最佳适生区面积增加,5个气候情景的适生区面积和范围变化较小,受气候变化影响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6.
西藏怒江流域高寒草甸气候生产潜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根据西藏怒江流域9个气象站1980-2008年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资料,采用Miami模型研究该流域高寒草甸气候生产潜力的地域分布以及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近29年西藏怒江流域气候生产潜力中上游主要受温度条件的制约,中下游主要受降水条件的制约,气候生产潜力与年降水量和主要生长季平均温度显著正相关。总体上气候生产潜力的分布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下游地区明显高于上游地区。过去29年,由于温度的逐年升高,伴随降水的增加,气候生产潜力呈逐渐增加趋势,且增幅较明显。整个怒江流域未来90年(2011-2100年)有向“暖湿型”气候方向发展的趋势,降水将成为该流域气候生产潜力的主要气候限制因子,总体上气候生产潜力呈增加趋势,但增幅不大,未来气候对该流域畜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有利。  相似文献   

17.
河南县草原毛虫危害严重,是由于其气候和草场类型适宜草原毛虫的生长.本研究从2010-2012年对河南县的草原毛虫发生情况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调查,并与三年的降水量和气温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个气候因素都与草原毛虫的虫口密度呈正相关,两者相比气温因素对毛虫密度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天然草地退化成因的多因素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选取内蒙古草地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及农牧交错带典型区,通过对区域内影响草地退化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分析方法,以草地退化面积为参考数列,以牧草生长季积温、降水变率和年大风日数等气候因子,草地超载比例、人工种草与围栏草场面积、年割草量、畜棚与畜圈面积和牧民人均收入等人类活动因子作为比较数列,对草地退化进行了多因素关联分析。研究结果客观、定量地揭示了草地退化与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认为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受损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胁迫的结果,人类对草地的管理方式对草地生态系统具有巨大影响,人类可以通过多种管理措施来减轻牲畜对草场的压力,积极解决人与资源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蒙吉陕三省半干旱区退化草原改良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课题在内蒙古、吉林和陕西三省区八个试验点,经三十年的试验研究,总结出-套退化草原改良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在干旱及半干旱草原地区影响牧草产量的最基本因素是土壤水份的缺乏。基于上述生态学原理,东北西部及内蒙古东部地区,在以根茎禾草为主的退化草原用浅耕翻法改良;在内蒙古高原中部以丛生禾草为主的典型草原用松土法改良;在内蒙古西部和陕北黄土高原撂荒地用补播法改良。新研制的9SSB-1.75型和9SF-2.45型两种草原松土补播机以及在肝“八五”期间研制的草原改良多用机均可在天然草原作业,使开沟、松土、播种、施肥和镇压-次完成,使用稀土、根瘤菌、保水剂研制成的种子丸在均可提高保苗率。目前推广面积15.5万公顷。1995年国家科委批准为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96140601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