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掌握尖翅燕鱼 (Platax teira) 仔稚鱼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的发育时序特征,可为其苗种繁育、环境适应及分类鉴定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法对尖翅燕鱼仔稚鱼 [0~30日龄 (dah)] 脊柱、胸鳍、腹鳍、背鳍、臀鳍以及尾鳍进行染色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尖翅燕鱼有24枚脊椎骨,尾部骨骼由5枚尾下骨和2枚尾上骨构成,附肢支鳍骨的发育顺序为胸鳍、腹鳍、尾鳍、臀鳍和背鳍。尖翅燕鱼在初孵仔鱼已具备胸鳍支鳍骨原基和脊索,4 dah仔鱼胸鳍和腹鳍最先发育;7 dah仔鱼髓弓、脉弓开始出现;13 dah仔鱼骨骼形态和数量基本稳定;26 dah左右稚鱼开始骨化,脊柱和脊椎最先完成骨化;30 dah进入幼鱼阶段,其外表形态已经固定,与成鱼无异,典型特征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各有3条黑色条带,身体呈雪白银色,受到外界刺激时体色瞬间变为黑色。尖翅燕鱼脊柱及附肢骨的发育顺序与其他海水鱼基本一致,但骨骼发育时间节点和数量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卵形鲳鲹尾部骨骼胚后发育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采用阿利新蓝-茜素红双染色法对孵化后第1~第18天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仔稚鱼尾骨骨骼发育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孵化后第18天卵形鲳鲹尾部骨骼分化为尾下骨(Hy)、尾上骨(Ep)、尾下骨旁骨(Phy)及尾神经骨(Urn)。孵化后第7天,仔鱼尾部出现第1片尾下骨(Hy1)。孵化后第9天,Hy1与Hy2及Phy在尾部同时出现。孵化后第9~第15天,伴随着Hy3和Hy4的出现,脊索矿化接近尾区,同时脉棘(Mhs)和髓棘(Mns)相继出现。孵化后第15天,3片Ep已经完全分化出来。孵化后第15~第18天,Hy5在尾部分化出来,且各骨片轮廓变清晰。文章探索了卵形鲳鲹胚后发育过程中尾部骨骼发育的特征,为卵形鲳鲹骨骼发育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尖吻鲈养殖     
尖吻鲈系东南亚许多国家在咸淡水、淡水池塘以及网箱中进行商品化养殖的主要对象,而网箱养殖技术目前已建立,池塘养成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10年来,尖吻鲈养殖已取得较大进展,但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尖吻鲈养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特别鱼苗阶段,规格1—20  相似文献   

4.
《海洋与渔业》2009,(10):39-41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尖吻鲈(Lares calcarifer)养殖的环境条件、苗种培育、食用鱼饲养和病害防治技术。本标准适用于尖吻鲈的人工养殖。  相似文献   

5.
尖吻鲈苗与篮子鱼苗一样, 鱼苗规格幅度比较大,—般天然苗最小体长5毫米大小,大的体长为10—20厘米。在泰国伊洛伊水域,用遮目鱼苗渔具采集尖吻鲈苗,全长为5—8毫米,估计为14—21天龄。较小规格的尖吻鲈鱼苗体长  相似文献   

6.
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 (Bloch)俗称“盲曹”,为热带广盐性海洋鱼类,我国东南沿海广有分布。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生长快,盐度适应性广,是海水、咸淡水及淡水养殖的优良品种。近年来,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已有养殖,种苗主要来源于泰国的人工繁殖。由于种苗来源困难、价格昂贵,限制了生产的发展。为此,我们在1985年的5月和8月,先后从泰国引进了二批全长7~12毫米的幼苗进行培育,并于1986年着手尖吻鲈的人工繁殖工作,1989、1990两年相继催产成功,培育出种苗4批,完成了尖吻鲈的亲鱼培育、人工繁殖及种苗培育的全过程工作。本文着重描述从1日龄仔鱼至3厘米鱼苗的培苗过程。  相似文献   

7.
尖吻鲈胚胎及仔、稚鱼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以人工繁殖所获得的尖吻鲈鱼受精卵为材料,在孵化培苗阶段连续观察其胚胎发育过程及其仔鱼的形态,并对其特征作了较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8.
尖吻鲈规模化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尖吻鲈(Lares calcavifer(Bloch)]又名金目鲈、盲鳍、鰭鱼,属鲈形目,鮨科,尖吻鲈属广泛分布于西太平洋及印度洋的热带、亚热带海区,我国华南海区和东南亚的河口水域经常见到。其肉质坚实,洁白细嫩,味道清香.是酒楼宴席的名贵海鲜,也是出口创汇的名贵水产品。尖吻鲈容易驯化在网箱和池塘中养殖,对饲料要求低,可用配合饲料饲喂,对温、盐度适应范围广,既能在淡水中养殖,又能在海水中养殖,是易于推广养殖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9.
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俗名盲鱼曹、金目鲈、红目鲈等。我国华南地区和东南亚的河口水域经常见到,广东省分布于雷州湾、吴川县沿海、电白县沿海、镇海湾及海南省的清澜港、小海等海域。在广东湛江硇洲岛沿海、海南万宁县沿海,常可捕到2~3公斤的尖吻鲈成鱼。  相似文献   

10.
亚洲尖吻鲈(Latescalcarifer)是咸淡水养殖中的一种重要经济鱼类,生活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如中国的东海南部及南海、印度、缅甸等地。由于亚洲尖吻鲈生长速度快,在8个月时间内可以生长至上市规格,一般生长速度为1kg/年,且亚洲尖吻鲈具有很多特性使得其适合于进行沿海养殖,如在浑浊度高而盐度不断变化的水中生长良好、能够适应粗养及网箱高密度养殖条件、比较容易驯化等,故而近年来已经成为我国华南地区海水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的重要对象之一。本文对亚洲尖吻鲈的养殖技术进行简要介绍,以供养殖工作者参考。一、亚洲尖吻鲈养殖环境的水质条…  相似文献   

11.
12.
13.
温建明 《淡水渔业》1999,29(7):39-40
尖吻鲈属广盐性鱼类,早期生活在海水及咸淡水海区,成鱼则可在海水或淡水中养殖。它是东南地区养殖的经济鱼类之一,具有肉质好、生长快、易饲养等特点,但在我国大陆地区天然池塘则无法安全越冬。据我们观测,在水温12℃时该鱼即静止于水中,时间过长易被冻伤,低于10℃时即会被冻死。近年来我们利用地下温水进行尖吻鲈种苗越冬试验,取得初步成功。本文就其越冬情况作简要总结。1越冬条件越冬塘光照充足,地下温水供给方便,水深可保持1.5~1.8米,面积1000米2。水源为地下温水。水温29℃,盐度4%。,水量稳定,可用…  相似文献   

14.
15.
尼罗尖吻鲈成为维多利亚湖最重要的养殖种类,1988年肯尼亚捕获107,000t,乌干达和坦桑尼亚估计产量相同。尼罗尖吻鲈肉味鲜美,80年代初以来,肯尼亚努力寻找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16.
尖吻鲈温室水泥池饲养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摸索出一套尖吻鲈温室淡水池饲养技术,在温室水泥池内进行了饲养试验。试验结果:1.平均体重189g的鱼种,经过近4个月的饲养,平均规格达到706.4g,饲料系数1.25,养成成活率97.5%;2.尖吻鲈的养殖优势十分明显,集中表现在生长速度快、饲料系数低、抗病能力强、单位面积养殖产量高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 (Bloch),在东南亚和太平洋热带地区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其生长迅速,肉味鲜美,在东南亚、广东省、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沿海地区均有大规模的养殖。  相似文献   

18.
<正> 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在各国池塘和网箱中广泛养殖。据东南亚渔业发展中心(SEAFDEC)报道,池塘养殖尖吻鲈,当年可收回74%的投资;网箱养殖尖吻鲈,1.4年可收回成本。现将尖吻鲈繁殖、养殖以及国外市场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尖吻鲈广泛分布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广盐性和降海产卵鱼类,其生长期大部分是在通向海洋的淡水水体(如河流、湖泊)中度过的。成熟的鱼(3~4龄)从内陆水域洄游至河口,并进入盐度为30%。~32%。的海区,使性腺发育成熟并产卵。亲鱼产卵时间是在18:00~23:00,与涨潮同步。卵子和幼体随潮流漂至河口,并在该处发育和溯河洄游生长。雌雄性别较容易分辨,在非繁殖季节,雄鱼较雌鱼的体型细长;吻部稍弯曲。产卵季节:雌鱼腹部则较膨大松软。尖吻鲈的产卵量和个体大小以及培育条件相关,一般体重5~…  相似文献   

20.
本技术适用于咸、淡水池塘精、混养尖吻鲈养殖生产。池塘单养亩产成鱼指标150~400公斤,平均每尾重0.4公斤以上。一、塘址选择和必要设施1.池塘、水源、水质:一般池塘以5~10亩、水深1.5~2米为好。要求水源丰富、交通方便、水质无污染,pH值在7~8.5、透明度高的咸、淡水鱼塘,都可以养殖尖吻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