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库布齐沙地柠条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组成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0~10cm、10~20cm、20~30cm、30~40cm4个土层中,柠条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均高于非根际和流沙,且细菌>放线菌>真菌.柠条各类微生物的根际效应明显,且真菌>细菌>放线菌,R/S值介于1.15~16.22之间.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微生物总数与土壤全氮、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油蒿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库布齐沙地油蒿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三大类群数量均为根际土壤>非根际土壤>流沙,且细菌>放线菌>真菌;微生物根际效应十分明显,细菌>真菌>放线菌,R/S值介于1.14~8.19之间。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养分含量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影响微生物总数、细菌数量的主要土壤因子是有机质与速效钾,影响真菌数量的主要土壤因子是有机质与含水量,影响放线菌数量的主要土壤因子是全磷和速效钾。  相似文献   

3.
【目的】随着我国猕猴桃种植范围和规模的扩大,猕猴桃根腐病的危害也日趋严重。分析猕猴桃根腐病感病植株和未感病植株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变化,可为研究猕猴桃根腐病发生机制及其调控技术提供依据。【方法】以浙江省台州市西部山区的天台县“红阳”猕猴桃种植基地为研究地点,选取连续种植4年的猕猴桃根腐病感病植株和未感病植株根际土壤真菌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分析了猕猴桃感病植株和未感病植株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指数的变化,以及测定分析了各处理根际土壤酶包括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结果】猕猴桃根腐病的发生极显著地降低了其根际土壤脲酶、蔗糖酶、磷酸酶的活性。感病植株根际土壤真菌群落丰富度指数显著低于未感病植株的根际土壤。在门分类水平上,猕猴桃感染根腐病后,其根际土壤真菌相对丰度降低的真菌门有担子菌门、未分类真菌门和接合菌门,其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其根际土壤真菌相对丰度升高的真菌门有子囊菌门,升高幅度达极显著水平(P<0.01)。在属分类水平上猕猴桃感病植株根际土壤真菌其相对丰度增加的菌群有赤霉属、丛赤壳属、镰刀菌属、假裸囊菌属、肉座菌属,其相对丰度的增加程度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其相对丰度降低的有未分类的伞菌纲、枝鼻菌属、粗糙孔菌属、线虫草属、支顶孢属、粪盘菌属、被孢霉属,其降低程度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结论】猕猴桃感染根腐病后,感病植株根际土壤真菌在门和属水平上的菌群变化打破了植株根际土壤微生态系统中原先所存在着的微生物拮抗平衡关系,造成了猕猴桃抗性减弱而致此病发生和加重。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草甘膦对枳根际土壤环境的影响,以枳幼苗为试材,利用含有不同剂量草甘膦的土壤种植枳幼苗,培养4个月后对不同处理的枳幼苗生长情况以及根际土壤中的有机酸含量、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5 mg/kg的草甘膦条件下,枳苗生长、根际土壤酶活性以及细菌生物量没有受到明显影响。随着草甘膦剂量递增,根际土壤中草酸与琥珀酸含量以及真菌生物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在高剂量草甘膦(20 mg/kg)处理中,枳苗的株高、茎粗、叶干重、茎干重、主根长、总根长、总表面积、总根尖数、根干重和根系活力均会显著降低,根际土壤中草酸、琥珀酸、丙二酸和柠檬酸含量显著减少,根际土壤中的过氧化氢酶、脲酶、转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下降,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生长也明显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5.
间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9,自引:6,他引:29  
柴强  黄鹏  黄高宝 《草业学报》2005,14(5):105-110
通过根箱试验,研究了玉米间作蚕豆和玉米间作鹰咀豆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出苗60 d时,玉米、蚕豆复合群体中的玉米地上生物产量高于单作38%,增产显著;与鹰咀豆间作的玉米地上生物产量高于单作4%,差异不显著,间作蚕豆和鹰咀豆地上生物产量较单作显著降低.与单作玉米相比,玉米鹰咀豆间作后根际土壤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玉米间作蚕豆根际土壤酶活性与单作差异不显著;玉米鹰咀豆间作对细菌产生的根际效应显著高于玉米间作蚕豆,对真菌产生的根际效应与细菌相反.间作对放线菌、微生物总数产生的根际效应显著高于单作,间作根际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单作.土壤微生物中细菌数量和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因子,间作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大于单作是弱化土壤酶活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不同施氮量对紫花苜蓿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干草产量的影响,设置4个施氮梯度,施氮量分别为:0kg/hm2(N0)、60kg/hm2(N1)、120kg/hm2(N2)和180kg/hm2(N3),测定紫花苜蓿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干草产量,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紫花苜蓿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  相似文献   

7.
根际是一类特殊的微生态系统,对研究土壤与植物群落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高寒草甸退化过程中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养分和微生物量分布特征,以及优势植物根际养分富集的相关性和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退化程度条件下,根际土壤中微生物量碳、氮、磷和养分含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P<0.05),且随退化程度加剧呈逐渐下降趋势;随高寒草甸退化程度的加剧,根际微生物量的碳、氮、磷和养分均出现富集效应,其富集率表现为重度退化草地 > 中度退化草地 > 轻度退化草地 > 未退化草地;由相关分析可知,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与全磷、全氮和有机碳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综上所述,草地退化过程中土壤的有效养分和微生物量在植物根际存在富集和活化现象,这对于人们进一步认识和调控根际的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调查了甘肃省甘南州成株期青稞根腐病的发生危害,并采集青稞健康植株和根腐病植株根际土壤,测定了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以评价土壤理化性质与青稞根腐病的关系。结果表明,甘肃甘南州青稞发病率在5%~20%,同一样地青稞病健康植株根际土壤黏粒、粉粒、砂粒、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铵态氮、硝态氮的含量及pH无差异,即与根腐病发病率相关性不显著,但土壤酶活性均存在显著差异,健康植株根际过氧化酶活性大于病株(HD)的占64%,其中,50%差异显著;健株根际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大于病株(HD)的占93%,其中,有79%差异显著;健康植株根际土壤脲酶活性大于病株(HD)的占71%,且均有显著性差异;健康植株根际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小于病株(HD)的占93%,其中有79%存在显著差异;健康植株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大于病株(HD)的占93%,且均有显著性差异。脲酶和蔗糖酶与成株期青稞根腐病发病率呈中度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4和0.62,其他3种酶则与成株期青稞发病率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对不同养分条件下草地早熟禾根际三大微生物类群进行分离,测数分析,结果表明:根际细菌数量与土壤养分条件呈正相关,随着土壤养分条件的降低数量呈降低趋势;根际放线菌数量随养分的降低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真菌数量与养分条件呈负相关,随着养分条件的降低,根际真菌的数量逐渐增加,导致草地早熟禾草坪根际土壤由"细菌型"向"真菌型"转化.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根域容积对柑橘树体营养、果实品质及土壤养分、微生物、酶活性的影响,为柑橘的根域限制栽培提供技术支持,以5年生‘早生宫川’为试材,采用50L、100L、150L根域容积进行栽培,以大田栽培为对照,测定不同根域容积下柑橘树体营养、叶片光合作用、果实品质及不同土层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状况。结果表明,根域限制处理叶片光合速率受到抑制,100L根域容积处理叶片中N、P元素含量最高,其他处理与对照相比均降低,果实N、P、K含量在根域限制栽培条件下均降低;根域限制处理明显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及硝态氮含量;除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外,150L及100L处理的根际土壤酶活性明显增强,土壤微生物数量随根域容积降低而不同程度减少,但各处理微生物多样性均有所提高;根域限制可提高柑橘果实单果重、糖含量及固酸比,其中150L及100L处理提升效果较为明显;综合分析表明根域限制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和硝态氮含量、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多样性,明显提高柑橘的果实品质,100L与150L根域容积提升效果较为明显,但两根域容积间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5龄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光光度计和氯仿熏蒸等方法测定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探讨了“一”字切根(RT1)和“十”字切根(RT2)处理对老芒麦根系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及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土壤pH和速效钾外,2种切根处理均能改善土壤养分和提高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其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在RT1处理下增加更显著。同时,切根处理使土壤碳氮比、碳磷比、微生物量氮磷比增加,氮磷比、微生物量碳氮比降低,表明切根处理可以缓解老芒麦生长过程中受土壤N,P元素的限制。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与微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量氮磷比显著正相关,土壤碳磷比与微生物量磷和氮显著正相关。2种切根处理均改善了老芒麦根系土壤环境,为老芒麦人工草地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薛萐  刘国彬  张超 《草地学报》2011,19(4):577-583
为了解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以黄土丘陵区墩山小流域的6种植被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植被根际、非根际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C、微生物量N、基础呼吸以及酶活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6种植被中,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阿尔泰狗娃花(Heteropappus altaicus)和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根际土壤有机碳高于非根际;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阿尔泰狗娃花和茵陈蒿根际pH值均低于非根际;除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外,其他植被的根际微生物量N高于非根际;沙棘、阿尔泰狗娃花和茵陈蒿根际土壤微生物量C高于非根际;6种植被的根际基础呼吸和过氧化物酶显著高于非根际(P<0.05),多酚氧化酶两者无显著差异,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变化趋势不同。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C、微生物量N、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过氧化物酶与基础呼吸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多酚氧化酶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无论是根际土壤还是非根际土壤,天然草地(阿尔泰狗娃花和茵陈蒿)的有机碳、微生物量C、微生物量N、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及过氧化物酶总体高于人工灌木(柠条和沙棘)和人工草地(沙打旺和茵陈蒿)。  相似文献   

13.
通过草地养分添加控制试验,研究了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草原在CK,K,P,N,PK,NK,NP,NPK不同养分添加方式下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变化以及他们与土壤养分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土壤蔗糖酶在含磷养分添加条件(NP,NPK,P,PK)下活性显著高于CK,脲酶活性在氮磷组合添加条件下(NP,NPK)下有显著提高,碱性磷酸酶活性在NP,NPK和NK处理下有显著的提高,过氧化氢酶在不同养分添加条件下活性与CK无显著差异;NP,NPK,N和PK处理下微生物量碳显著高于其他处理,NP处理下微生物量氮显著高于CK;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与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微生物量碳与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蔗糖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微生物量氮与速效磷、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综合分析表明,氮磷养分组合添加可以提高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有利于土壤肥力状况改良。  相似文献   

14.
象草和壮丽草根系空间分布及养分吸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两种禾本科牧草根系空间变异及养分吸收特性。结果表明:象草和壮丽草的根系有85%以上分布在0 ̄40cm的土层中。象草根系生物量比壮丽草高2倍。象草和壮丽草根重与茎叶重的比值分别为2.76和1.24倍。象草茎叶中矿物质的含量高于壮丽草。  相似文献   

15.
对不同胎次草地藏系绵羊乳营养成分含量、乳酶活力及乳蛋白组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草地藏系绵羊乳蛋白平均含量为48.45±13.21g/L,乳糖平均含量为41.93±5.06g/L,乳脂肪平均含量为69.43±11.41g/L。乳蛋白含量第二胎显著高于第一胎(P<0.05),第四胎极显著高于第一胎(P<0.01);不同胎次间乳糖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乳脂含量随着胎次增加呈下降趋势,第一胎乳脂含量显著高于第四胎(P<0.05)。乳中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碱性磷酸酶(AKP)、过氧化物酶(LP)和淀粉酶(AMY)的活力分别为268.25±89.18U/100mL、231.85±107.38U/100mL、3.97±3.68U/mL和80.65±73.91U/100mL;-γGT的活力在不同胎次间未见明显变化(P>0.05),而AKP和LP的活力在不同胎次间虽有的变化,但差异不明显(P>0.05)。乳蛋白主要包括α-乳清蛋白(-αLa)、β-乳球蛋白(-βLg)、酪蛋白(CN)、免疫球蛋白(IgG)等组分。其中酪蛋白的相对含量约50%~52%,优势明显;-αLa相对含量较低。不同胎次间主要蛋白组分相对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对乳上皮粘蛋白(MUC1)研究发现它有4种分子量类型,分子量分别为214kD2、09kD2、07kD2、05kD。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石羊河中下游退耕区次生草地冬季土壤肥力状况和微生物机制,测定并分析了石羊河中下游不同退耕年限和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无机氮(硝态氮、铵态氮)、酶活性(过氧化氢酶、脲酶、磷酸酶及蔗糖酶)及微生物生物量冬季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各土层(0~10,10~20,20~30,30~40 cm)土壤铵态氮与硝态氮随退耕年限不同逐年递增;除30~40 cm土层外,各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在退耕较短年限内(1~5 a)总体逐年递减,而在退耕较长年限内(8~31 a)逐年递增;土壤微生物量氮随恢复年限呈先下降(1~4 a)、后稳定(4~15 a)再上升(15~31 a)的趋势;各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磷则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不同退耕年限间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异不显著,脲酶、磷酸酶及蔗糖酶活性差异显著(P < 0.05),土壤酶活性总体随土层加深而降低。本试验为石羊河流域的植被恢复、土壤改良和科学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