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叉尾斗鱼的繁殖和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2.
叉尾斗鱼关睾虫(单殖亚纲)病的鳃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的大钩关睾虫(Heteronchocleidus magnihamatus Zhang et Ji)和小钩关睾虫(H.buschkieli Bychowsky)病进行了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关睾虫寄生于叉尾斗鱼的初级鳃丝及鳃小片,轻度感染时,病变不明显,导致部分鳃丝组织完整性受到破坏;中度感染时,鳃丝组织增生、融合,有大量黏液细胞浸润,鳃小片与窦状隙分离,形成空隙;重度感染时,鳃丝组织细胞解离、空泡化,呼吸上皮与毛细血管分离严重,形成空腔。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斑点叉尾■(Ictalunes punctatus)溃烂症的病因,从4尾患鱼肝脾中分离纯化出4株优势菌株,并进行病原鉴定、毒力基因检测、动物回归感染和药敏试验。4株优势菌经鉴定并命名为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 achromogenes)X-G1,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s subsp salmonicida)X-P2、X-P3和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X-P4。15℃时,杀鲑气单胞菌X-G1、X-P2和X-P3的世代时间(约14 min)均小于嗜水气单胞菌X-P4(约20 min);25℃时,杀鲑气单胞菌X-G1、X-P2和X-P3株的世代时间(约20 min)均大于嗜水气单胞菌X-P4株(约16 min)。X-G1株可检到弹性蛋白酶、溶血素和甘油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等3种毒力基因;X-P2株仅可检到弹性蛋白酶1种毒力基因;X-P3株可检测到弹性蛋白酶、溶血素、细胞毒性肠毒素、丝氨酸蛋白酶、酯酶、气溶素和甘油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等7种毒力基因;X-P4株可检测到鞭毛、弹性蛋白酶、气溶素、细胞毒性肠毒素、热不稳定...  相似文献   

4.
采用室内人工环境养殖,对叉尾斗鱼繁殖和周期性的培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底砂为深色鹅卵石,背景以仿树皮背景,加入蜈蚣草,夜间无需照明的模拟生态环境养殖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对2004-2005年四川发生的斑点叉尾(Ictalunes punctatus)急性流行性传染病进行病原学和病理学研究,从自然发病的斑点叉尾肝、肾分离到1株致病菌(CCF00024)。经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该菌为斑点叉尾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病原菌。根据其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其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病鱼的眼观病变主要表现为体表(特别是腹部和下颌)充血、出血和褪色斑,腹部膨大,腹腔内充有淡黄色或带血的腹水,胃肠道黏膜充血、出血,肠道发生套叠,甚至肠脱,肠腔内充满淡黄色或含血的黏液。组织学病变主要表现为全身组织器官广泛性水肿,出血、变性、坏死,以及中性白细胞、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特别是骨骼肌、肝、脾、肾和胃肠道的损伤较为严重。细胞病理学表现为,病鱼肝、脾、肾肠道等器官的细胞均有较为严重的损伤,细胞肿胀,超微结构被破坏,特别是线粒体和细胞核的损伤明显。线粒体表现为肿胀,嵴断裂或溶解消失,呈空囊状;细胞核变形,染色质溶解或发生浓缩、裂解边移,甚至形成类似凋亡小体的结构。  相似文献   

6.
斑点叉尾暴发性败血症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从3尾表现出血症状的患病斑点叉尾鱼回(Ictalurus Punctatus)体内各分离出一株病菌,测定结果显示致其急性死亡的致病菌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 onas sobria),慢性死亡的致病菌分别为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和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药敏试验结果表明:3株菌对广谱抗生素如氨苄青霉素、青霉素、先锋霉素Ⅵ和红霉素等已产生耐药性,而对菌必治、头孢肤肟和复达欣等高度敏感;菌株Jh-1和菌株Yh-3对复方新诺明、四环素、氟哌酸和丁胺卡那霉素高度敏感,而菌株Jh-2却低度敏感;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对3株致病菌均具较好的抑菌、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7.
斑点叉尾鮰暴发性败血症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3尾表现出血症状的患病斑点叉尾鮰(lctalurus Punctatus)体内各分离出一株病菌,测定结果显示致其急性死亡的致病菌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慢性死亡的致病菌分别为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和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药敏试验结果表明:3株菌对广谱抗生素如氨苄青霉素、青霉素、先锋霉素Ⅵ和红霉素等已产生耐药性,而对菌必治、头孢肤肟和复达欣等高度敏感;菌株Jh-1和菌株Yh-3对复方新诺明、四环素、氟哌酸和丁胺卡那霉素高度敏感,而菌株Jh-2却低度敏感;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对3株致病菌均具较好的抑菌、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8.
2016年1—2月湖南安化地区网箱养殖的斑点叉尾鮰暴发大规模死亡,死亡率接近80%,发病鱼体重为1.5~2.0 kg。本研究从患病濒死鱼肝、脾、肾分离到1株致病菌,对其进行常规理化特性、分子生物学、人工感染实验以及药敏性检测。结果显示,分离菌株理化特性与鲁氏耶尔森氏菌(Yersinia ruckeri)特征相符,与NCBI中登录的鲁氏耶尔森氏菌的16S rDNA基因同源性达99%以上,在系统发育树上与鲁氏耶尔森氏菌聚为一族。人工感染鱼出现与自然发病相似症状,并能够从发病鱼组织中再次分离到相同病原菌,表明鲁氏耶尔森氏菌为斑点叉尾鮰该病病原菌。该分离菌株对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及新霉素等药物高度敏感,本研究为斑点叉尾鮰暴发性出血病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用传统的微生物学分离培养方法从斑点叉尾鮰的鳃、肠和肝等器官共分离到16株可疑病原菌(编号为WJ01~WJ16),以提取的基因组DNA为模版,扩增出约600bp大小的16S rDNA片段,测序分析表明: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已知序列相比,16株细菌中有9株同源性在98%以上,5株在95%以上,2株为92%。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这16株细菌明显的聚为3支。  相似文献   

10.
对实验室人工繁殖的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仔鱼耳石形态发育与日轮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叉尾斗鱼微耳石和矢耳石在胚胎时已出现.微耳石在仔鱼刚孵化时为圆盘状,随仔鱼发育转变为近椭圆形,孵出后19 d转变为中部圆凸两端较尖的菱形;矢耳石在仔鱼刚孵出时为圆盘状,随仔鱼发育转变为椭圆形,孵出后19 d转变为一端略尖的桃形;星耳石在仔鱼孵出后第19天才出现,呈中部略凹的椭圆形.叉尾斗鱼仔鱼耳石长径(包括微耳石和矢耳石)与鱼体全长(TL,mm)呈线性相关.仔鱼耳石上第一个轮纹在孵出后第2天形成,其后每日形成1个新轮纹,生长轮数目与仔鱼日龄(D)呈线性相关,且线性方程斜率接近于1.结论认为,叉尾斗鱼仔鱼星耳石出现时间晚,矢耳石形态在后期出现较大变化,而微耳石在胚胎时即形成,形态稳定;日轮可读性较好,故更适合做日轮研究的材料.本研究旨在为叉尾斗鱼自然种群年龄结构调查及其资源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用传统的微生物学分离培养方法,从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的鳃、肠和肝等器官共分离到16株可疑病原细菌(编号为WJ01~16),以提取的基因组DNA为模版,扩增出约600 bp大小的16S rDNA片段,测序并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已知序列进行比对.16株细菌中,9株同源性在98%以上,5株在95%以上,2株为92%.系统发育分析表明,16株细菌明显地聚为3支.  相似文献   

12.
13.
对2004-2005年四川发生的斑点叉尾鲴(Ictalunes punctatus)急性流行性传染病进行病原学和病理学研究,从自然发病的斑点叉尾鲴肝、肾分离到1株致病菌(CCF00024)。经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该菌为斑点叉尾鲴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病原菌。根据其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其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病鱼的眼观病变主要表现为体表(特别是腹部和下颌)充血、出血和褪色斑,腹部膨大,腹腔内充有淡黄色或带血的腹水,胃肠道黏膜充血、出血,肠道发生套叠,甚至肠脱,肠腔内充满淡黄色或含血的黏液。组织学病变主要表现为全身组织器官广泛性水肿,出血、变性、坏死,以及中性白细胞、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特别是骨骼肌、肝、脾、肾和胃肠道的损伤较为严重。细胞病理学表现为,病鱼肝、脾、肾肠道等器官的细胞均有较为严重的损伤,细胞肿胀,超微结构被破坏,特别是线粒体和细胞核的损伤明显。线粒体表现为肿胀,嵴断裂或溶解消失,呈空囊状;细胞核变形,染色质溶解或发生浓缩、裂解边移,甚至形成类似凋亡小体的结构。[中国水产科学,2007,14(3):457—465]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斑点叉尾鮰养殖受到了广大渔民的重视,很多地方掀起了养殖热潮,从池塘单养、混养发展到网箱养殖并渐成规模,养殖户也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斑点叉尾鮰的抗病能力比较强,对其危害比较严重的病害主要是小瓜虫等寄生虫。今年,笔者就诊了某网箱养殖的斑点叉尾鮰的一种出血病。病鱼症状为:口腔、下颌明显充血,部分鱼鳍条上有出血点,体色变浅、变白。鳃丝多数充血、少数失血变浅。胃鼓气、充血;肠道充血或出血,肠道有大量淡黄色粘液或脓液。肝脏大部分肿大,呈暗红色,肝瘀血、脂肪病变;少数肝脏不肿大、呈土黄色或完全失血呈浅白色。胆囊肿大,有的胆汁变成浅红色的血水样。肾暗红色,心脏正常,肌肉正常。某养殖场网箱养殖1万多公斤鱼在暴雨过后的第2天,整个鱼群浮至水的上层,摄食量减少,一天死亡几十公斤成鱼。笔者现将该病的诊治研究情况总结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斑点叉尾鱼回养殖受到了广大渔民的重视,很多地方掀起了养殖热潮,从池塘单养、混养发展到网箱养殖并渐成规模,养殖户也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斑点叉尾鱼回的抗病能力比较强,对其危害比较严重的病害主要是小瓜虫等寄生虫。今年,笔者就诊了某网箱养殖的斑点叉尾鱼回的一种出血病。病鱼症状为:口腔、下颌明显充血,部分鱼鳍条上有出血点,体色变浅、变白。鳃丝多数充血、少数失血变浅。胃鼓气、充血;肠道充血或出血,肠道有大量淡黄色粘液或脓液。肝脏大部分肿大,呈暗红色,肝瘀血、脂肪病变;少数肝脏不肿大、呈土黄色或完全失血呈浅白色。…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斑点叉尾鮰养殖受到了广大渔民的重视,很多地方掀起了养殖热潮,从池塘单养、混养发展到网箱养殖并渐成规模,养殖户也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斑点叉尾鮰的抗病能力比较强,对其危害比较严重的病害主要是小瓜虫等寄生虫。今年,笔者就诊了某网箱养殖的斑点叉尾鮰的一种出血病。病鱼症状为:口腔、下颌明显充血,部分鱼鳍条上有出血点,体色变浅、变白。鳃丝多数充血、少数失血变浅。胃鼓气、充血;肠道充血或出血,肠道有大量淡黄色粘液或脓液。肝脏大部分肿大,呈暗红色,肝瘀血、脂肪病变;少数肝脏不肿大、呈土黄色或完全失血呈浅白色。胆囊肿大,有的胆汁变成浅红色的血水样。肾暗红色,心脏正常,肌肉正常。某养殖场网箱养殖1万多公斤鱼在暴雨过后的第2天,整个鱼群浮至水的上层,摄食量减少,一天死亡几十公斤成鱼。笔者现将该病的诊治研究情况总结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渔业科技产业》2007,(3):42-43
日前,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所鱼类营养与病害防治研究室研究员曾令兵博士带领的研究团队,利用自己独立建立的斑点叉尾鮰肾脏组织细胞系在国内首次成功分离得到斑点叉尾鮰病毒病病原,填补了国内空白。  相似文献   

18.
<正>壮家叉尾斗鱼漫谈中国斗鱼,是中国及越南已知的四种Macropodus属斗鱼的统称,其中的红蓝叉尾斗鱼(普通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是分布地域较广、培育历史较久和最受斗鱼玩家欢迎的一  相似文献   

19.
<正>一提到斗鱼,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色彩艳丽的泰国斗鱼/暹罗斗鱼。其实最早做为观赏鱼类来开发的却是我国的中国斗鱼(Paradise fish)。德国著名的观赏鱼专家弗兰克·舍费尔在《迷鳃鱼大全》一书中就曾这样评价过中国斗鱼,称其为最早的热带观赏鱼,也是迄今为止最美丽的鱼种之一。在西方国家,中国斗鱼是最受欢迎的观赏鱼种之一,甚至被冠以天堂鱼(Paradise fish)之名。不过通常情况下,西方著作中所指的斗鱼都是中国南  相似文献   

20.
关隆 《水产科技》1994,(5):34-36
1992-1994年,开平市鱼苗场在斑点叉尾鮰人工繁殖的鱼苗培育阶段,连续三年均出现小瓜虫病的严重流行,感染率达80-100%,病鱼死亡率为60-80%,以某一批苗而论,死亡率可达100%,使生产遭受很大损失。为寻找有效的防治药物和方法,根据国内有关报道,我们结合生产,进行了对病原的深入观察和药物治疗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