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探求甜高粱干物质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以及不同施氮水平对两者相互关系的影响,本研究以大力士甜高粱为材料,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两年田间试验,测定不同施氮水平(0,100,200,300,400,500 kg N/hm2)下甜高粱的株高、茎粗、绿叶数、茎叶比、鲜干比、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产量7个参数,并对上述参数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株高,叶面积指数和茎粗均与干物质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r=0.921**,r=0.865**,r=0.758**。通径分析表明,株高是决定干物质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茎叶比和叶面积指数与干物质产量的关系对不同施氮水平有不同响应。较低施氮水平(0,100 kg N/hm2)下,茎叶比对干物质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P=0.925),叶面积指数对干物质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小(P=0.162)。中等施氮水平(200,300 kg N/hm2)下,茎叶比对干物质产量的影响降低(P=0.073),叶面积指数对干物质产量的直接作用增加(P=0.797)。较高施氮水平(400,500 kg N/hm2)下,茎叶比和叶面积指数对干物质产量的直接作用均为负值(P=-0.125,P=-0.040)。施氮量为200~400 kg N/hm2时,干物质产量较高。综上可知,在较高施氮条件下,合理密植是获得较高干物质产量的关键。当供氮水平较低时,应注意收获时间的选择,以便更好地兼顾干物质产量和饲草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2.
11个燕麦品种种子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宁夏引黄灌区高产燕麦品种的影响因素,研究选取11个燕麦(Avena sativa)品种的9个主要农艺性状与种子产量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9个农艺性状与单株种子产量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有效分蘖数每小穗小花数单穗重株高枝梗数每穗节数穗长每小穗粒数每节穗数;逐步回归筛选出的7个性状与单株种子产量做通径分析,其直接效应大小顺序为:有效分蘖数每小穗粒数单穗重每穗节数株高每小穗小花数穗长,而株高则表现为负效应;综合考虑,‘牧马人’应为当地首推燕麦品种。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为探索适宜高寒地区燕麦生产的氮肥运筹模式,以‘青海甜燕麦’(Avena sativa L. cv. Qinghai)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试验设计,设4个施氮水平(N1:187.5 kg·hm-2,N2:150 kg·hm-2,N3:112.5 kg·hm-2,N4:75 kg·hm-2)和2个施氮时期(D1:氮肥全部基施,D2:30%基肥+70%拔节期),试验以全生育期不施氮(N0)为对照。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时期对燕麦产量影响显著,同等施氮量下,与氮肥全部基施相比,按比例分期施氮的种子产量、秸秆产量、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显著增加。在N1水平下,氮肥按比例分期施用,单株小穗数和单株穗粒数的协同提高,获得较高种子产量和干草产量,与氮肥全部基施相比,种子产量和秸秆产量分别提高了4.17%和0.47%。同一施氮时期下,种子产量、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表现为N1>N2>N3>N4>N0。相关性和通径分析表明,种子产量与单株小穗数、单株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相关。综上...  相似文献   

4.
对柠条的7个农艺性状和单株种子产量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7个农艺性状中除果层高外其它性状都与单株种子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7个农艺性状对单株种子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依次为每序结荚数(X5)>每序小花数(X4)>每株花序数(X3)>千粒重(X7)>果层高(X1)>每株丛单株数(X2)>每荚种子粒数(X6)。要提高种子产量,首先应提高每花序结荚数。  相似文献   

5.
6.
白羊草干草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多元回归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0个不同居群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L.)Keng)的干草产量与千粒重、青绿期、株高、节间长、茎粗、花序重和茎叶比共7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以探寻影响白羊草干草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为选育高产白羊草品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株高与干草产量成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且株高对干草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P=0.986),相关系数最高(r=0.774)。因此,株高是决定干草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选育白羊草高产品种时可首先根据株高对植株进行筛选。  相似文献   

7.
张昆  渠晖  薛峥  崔鑫  沈益新 《草地学报》2015,23(4):844-849
为明确长江下游农区季节性栽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春季的适宜施氮量,田间试验设60,120,180,240 kg N·hm-2 4个施氮水平,春季刈割3次测定了其干物质产量和饲用品质。2年试验结果表明,增施氮肥提高了紫花苜蓿各茬株高、一次分枝数、单株叶面积和单茎重。2年试验的总饲草干物质产量(DMY)均在180 kg N·hm-2处理时达最大值,分别为11440,11769 kg·hm-2。施氮对紫花苜蓿的饲用品质影响较小。180和240 kg N·hm-2处理略微提高了饲草粗蛋白含量(CP)和干物质体外消化率(IVDMD),中性洗涤纤维含量(NDF)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ADF)有降低的趋势。综合2年的试验结果,该地区季节性栽培紫花苜蓿春季刈割3次的适宜施氮量为180 kg N·hm-2。  相似文献   

8.
小麦施氮后效和种植方式对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2013-2014年度田间试验,在种植小麦时设置不施氮、低氮、中氮、高氮4个氮肥施用量(0,60,120,180 kg/hm2),同时设置净作大豆(小麦-大豆)和套作大豆(小麦/玉米/大豆)两种种植模式,探究了前作小麦施氮后效及净作、套作两种种植方式对大豆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无论净作或套作,大豆均能利用前作小麦的施氮后效,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均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均在N120处理(纯氮120 kg/hm2)时达到最大值,其中套作大豆籽粒产量最高为4133 kg/hm2,达高产水平。2)分枝期时大豆地上部生物量为净作显著高于套作,平均高 62.3%,而收获期时为套作显著高于净作,平均高 57.9%。与净作相比,套作大豆单株粒数、籽粒产量分别高63.9%和55.9%,百粒重二者间相差不大。净作大豆的籽粒重在主茎、分枝上分别占54.2%和45.8%,以在主茎上较多,而套作大豆的籽粒主要分布在分枝上,平均达68.9%。虽然套作大豆的倒伏率比净作大豆高5.2%,但空杆率、瘪荚率却分别低78.0%和25.4%。前作施氮量增加,套作大豆籽粒在分枝上的比例增大。3)大豆主茎长,在分枝期时为套作(平均39.5 cm)比净作(平均33.3 cm)显著高6.2 cm,而收获期时为净作(平均84.8 cm)比套作(平均74.4 cm)高10.4 cm;第一节间长,在分枝期、收获期均为套作(8.3和6.6 cm)大于净作(5.6和4.6 cm);分枝数,在分枝期时为净作(平均1.9个)显著高于套作(平均0.7个)1.2个分枝,而收获期时是套作(平均6.1个)高于净作(平均3.5个)2.6个分枝。同时套作大豆分枝数随前作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说明在小麦-大豆和小麦/玉米/大豆体系中大豆能充分利用前作小麦的施氮后效;套作大豆前期虽受玉米的抑制影响,但玉米收获后能加快生长,可以通过合理的前作氮肥调控促进分枝、结荚和鼓粒,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9.
施氮量对青藏高原燕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燕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对燕麦产量和品质影响显著,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其栽培学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均发生变化。施氮水平与株高、茎粗、种子蛋白质含量之间呈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R=0.9360,P<0.01;R=0.9830,P<0.01;R=0.8968,P<0.01),而与产量构成、草产量、种子产量之间呈显著的二次回归关系(P<0.01)。施氮量60kg/hm2时,种子产量达到最高4358.5kg/hm2;草产量达到最大值时的施氮量为75kg/hm2,草产量为22820kg/hm2(干重)。  相似文献   

10.
2019年在甘肃省通渭县开展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N0(不施氮)、N1(基肥20%+分蘖期追肥20%+开花期追肥60%)、N2(基肥20%+分蘖期追肥30%+开花期追肥50%)和N3(基肥20%+分蘖期追肥40%+开花期追肥40%)4个施氮制度;3种种植模式(燕麦间作豌豆、燕麦和豌豆分别单作)。结果表明:施氮制度和种植模式对燕麦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影响显著;随着燕麦生育期的不断推进,其干物质积累量在不同处理条件下均呈现出直线上升的变化趋势,燕麦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间作燕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比单作分别提高了28.50%、15.00%、10.10%和19.10%。燕麦间作和单作模式下干物质积累量都以N2制度下最高,灌浆期间作燕麦茎、叶和穗在N2制度下干物质积累量较单作分别提高了14.80%、29.10%和14.90%。间作系统的氮肥利用率显著高于单作,间作燕麦较单作高47.33%~140.98%,间作优势明显。不同施氮处理下燕麦相对于豌豆的氮素营养竞争比率随生育期的延长呈先增后减再增的变化规律,抽穗期在N2制度下最大,竞争优势明显。总体而言,在N2施氮制度下燕麦/...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松嫩平原单优种羊草(Leymus chinensis)为研究对象,分析营养添加对其产量及饲用品质的影响.试验采用全因子随机区组设计,设置降雨量(对照、减雨30%)以及氮(0、纯氮100 kg·ha-1·a-1)、磷(0、纯磷100 kg·ha-1·a-1)添加3个因素.结果表明:对照降雨条件下,氮添加和氮磷同时...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氮钾配施对青引1号燕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钾肥配施对燕麦的穗数、穗长、穗重、穗粒数、草产量和种子产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在N75K135时,穗重、穗粒数、穗数和种子产量达最大值,分别为2.95g/穗,37.53粒/穗,625.33个/m^2,6 621.53kg/hm^2;燕麦种籽产量与其各产量构成因子之间均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产量与氮钾肥之间的数学模型为:Y=5 194.11+25.01N+3.38K-0.135N2-0.028NK(R=0.97**),在N75K135时粗蛋白含量为12.90%,粗纤维为5.78%。  相似文献   

13.
以英国Hillsborough农业研究所附近的一块牧草田为研究区,采用地统计方法分析了1999年三季牧草干物质量和氮素产量的空间变异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牧草干物质量与氮素产量的空间格局在不同生长季有很大区别;在本试验田中,第一季的产量高且变异小,这主要与牧草本身的生长规律和较高的肥料投入有关;对于牧草氮素产量,还与土壤中N的矿化有关;牧草氮素产量与干物质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其空间结构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氨挥发是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掌握氨挥发特征及其与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能够为盐渍化草地养分管理策略制定等提供依据.试验采用间歇密闭室抽气法,测定黄土高原盐渍化草地短期添加氮(0,1,2,4,8,16,24和32gN·m-2·a-1)对盐渍化草地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地氨挥发速率与月累积量随氮添加水平的...  相似文献   

15.
以‘新苏2号’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 ‘Xinsu No.2’)为试验材料,在拔节、抽穗和灌浆期以固定比例追施氮肥,研究追施氮肥对苏丹草农艺性状、种子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追施氮肥能够促进株高生长,增加叶片长度和宽度,减缓叶片衰老速度,提高叶面积指数。适量追施氮肥显著增加了苏丹草种子千粒重及一级穗柄数,并极大提高了每穗粒数,最终获得较高的种子产量,追氮600 kg·hm-2时可获最大种子产量3815 kg·hm-2。灌浆期随追氮量增加各器官全氮含量增加,追氮750 kg·hm-2时,茎秆和穗粒部全氮含量最高,追氮600 kg·hm-2时,叶片全氮含量最高,且同一追肥处理:穗粒部 >叶片 >茎秆;随追氮量增加,氮肥农学利用率以及氮肥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综合考虑追施氮肥对苏丹草农艺性状、种子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氮肥利用效率的表现情况认为,本试验条件下,追施氮肥600 kg·hm-2表现最优。  相似文献   

16.
为了筛选湖南地区饲用小黑麦(Triticale Wittmack)的最佳刈割时期,本试验研究了2个小黑麦品种(‘中饲1048’,‘冀饲2号’)和2个小黑麦新品系(‘中饲3297’,‘中饲1257’)在3个刈割期(拔节期,灌浆期,成熟期)的农艺性状、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结果表明:不同刈割期小黑麦的株高、分蘖数、绿叶数、鲜草和干草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灌浆期的鲜草和干草产量(46.92和12.97 t·hm-2)最高,拔节期的绿叶数(4.10片)最多,成熟期的株高(176.76 cm)最高,分蘖数(329.17万个·hm-2)最多。不同刈割期小黑麦的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中(酸)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木质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随着刈割期的推迟,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逐渐下降,中(酸)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木质素含量逐渐增加,可溶性糖含量逐渐下降。综合分析表明,饲用小黑麦的最佳刈割时期为灌浆期,此时鲜(干)草产量最高,营养品质较高。  相似文献   

17.
长江口湿地氮施加对海三棱蔗草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氮过剩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长江口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本研究通过氮添加试验,模拟长江口不同浓度氮素含量对中国特有植物海三棱蔗草(Scirpus mariqueter)生长及生理特征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水平的增加,海三棱蔗草的生长总体上呈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规律.其中,100~200 mg·kg-1的氮素施加显著提高了海三棱藨草的各项生长指标和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对照组(无施氮处理)相比植株高度提高约35%,植株密度提高约50%,总生物量提高约40%,叶片总叶绿素浓度提升约37%,且海三棱蔗草植株的氮储量也在施氮200mg· kg-1处理时达到最大值5.9g·m-2,当超过该水平后,海三棱蔗草的氮储量则显著降低.目前长江口潮滩湿地的土壤全氮含量尚未达到抑制海三棱蔗草生长的水平,因此氮过剩的环境有利于其生长发育,并更好地发挥氮素吸收和净化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