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壳聚糖对不结球白菜叶片氮代谢关键酶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壳聚糖(chitosan)对氮代谢关键酶[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酶(GOGAT)和谷氨酸脱氢酶(GDH)]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8mg·mL-1壳聚糖溶液喷洒不结球白菜叶片后,GS对NH4+的KM值增大,而GDH对NH4+的KM值变小;在酶活性检测中,GS比活性受到了抑制,而GDH比活性则被提高,GOGAT比活性则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削弱了不结球白菜叶片中的氨同化过程的GS-GOGAT途径,加强了GDH途径;同时,提高了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2.
 利用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 (free air CO2 enrichment,FACE) 系统,CO2浓度设正常CO2 (ambient, AMB) 和高CO2 (FACE,AMB + 200 μmol/mol) 2个水平,施N量设低氮 (LN,15 g/m2,以纯氮计)、中氮 (NN,25 g/m2)和高氮 (HN,35 g / m2) 3个水平,对水稻品种武香粳14结实期剑叶和倒2叶的内肽酶活力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 同AMB相比,FACE处理使剑叶抽穗后10 d、20 d以及倒2叶抽穗到抽穗后20 d内肽酶活力明显提高,但使剑叶成熟期内肽酶活力明显下降;使剑叶抽穗后10 d、20 d和成熟期以及倒2叶抽穗到成熟期内肽酶比活力明显提高;FACE对抽穗后10 d、20 d叶片内肽酶活力和比活力影响较大,而对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影响较小。同LN相比,HN使灌浆前期叶片内肽酶活力明显降低,灌浆中后期则呈增加趋势;HN降低了叶片各期内肽酶比活力,灌浆前期降幅大于后期。 2) 同AMB相比,FACE使叶片抽穗后10 d至成熟期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降低;同LN相比,HN明显减缓FACE处理对抽穗后10 d至成熟期功能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除成熟期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内肽酶活力呈正相关外,结实期剑叶及倒2叶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对应时期内肽酶活力呈显著负相关。上述结果说明,FACE处理下水稻剑叶及倒2叶结实中后期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下降与结实期叶片内肽酶活力的变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小麦蚕豆间作系统中小麦的氮同化物动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小麦蚕豆间作系统中小麦氮同化物的变化特征,探讨小麦蚕豆间作提高作物抗病性的可能机制,通过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小麦植株全氮含量、叶片游离氨基酸、叶片C/N比和叶绿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及供氮水平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供氮水平下,间作小麦分蘖期和抽穗期叶片全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单作小麦;灌浆期高氮水平(N150)下,间作小麦叶片全氮含量比单作小麦低12.7%;在灌浆期,在较低氮供应水平(N0、N75)下,间作小麦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较单作小麦高85.7%和96.6%,单作小麦C/N较高;而在较高的氮水平(N150)下,间作小麦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比单作小麦低32.4%,间作小麦C/N较高。整个生育期单作小麦叶绿素含量下降的速率均高于间作,间作对延缓灌浆期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的效果显著。高氮供应(N150)显著增加单作小麦叶片全氮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而对间作小麦影响不显著甚至降低游离氨基酸含量。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不同形态氮素营养对干旱条件下水稻P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采用室内营养液培养及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处理的方法,在分蘖期设置3种供氮形态(NH4+ N、NO3- N以及NO3- N和NH4+ N相同浓度下等体积混合)和两种水分条件(非水分胁迫及水分胁迫)的耦合处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1)在水分胁迫条件下,水稻植株及各部位含P量均是全NH4+ N营养明显高于全NO3- N营养;同时,在分蘖期,全NO3- N营养水稻植株含P量明显低于非水分胁迫条件下的相应处理,但水分胁迫对全NH4+ N以及NO3- N和NH4+ N混合营养水稻含P量影响不大;2)在两种水分条件下,全NH4+ N以及NO3- N和NH4+ N混合营养均相对降低了水稻对吸收进入体内的P向叶片和根系的运输比例;而全NO3- N营养则只相对降低了水稻体内的P向叶片的运输比例。此外,由分蘖初期到中期,在水分胁迫条件下,全NH4+ N营养水稻积累的P素增加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5.
针对华南沙泥田烟区氮肥过量施用导致烟叶品质下降的问题,拟通过秸秆还田与氮肥优化配施调节烤烟各生育期氮吸收、根际土壤碳氮转化及相关酶的活性。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水稻秸秆还田与氮肥两因素,其中3个碳(秸秆还田)水平:C0,无秸秆还田,0 kg/hm 2;C1,中量秸秆还田,4500 kg/hm 2;C2,全部秸秆还田,9000 kg/hm 2;2个氮水平:N1,传统施氮,169.50 kg/hm 2;N2,优化施氮,105.00 kg/hm 2。结果表明,与N1相比,N2处理秸秆还田下烤烟前期烟叶和根系氮吸收和累积正常,而后期有所下降;C1、C2处理时,与现蕾期相比,成熟期时根系氮含量均降低4.2 g/kg,叶片氮含量降低3.8、3.0 g/kg;成熟期时,与N1处理相比,N2处理时C1、C2处理的土壤无机氮含量降低30.4%、20.0%,前期2个氮处理间土壤无机氮含量无差异,优化施氮下中量秸秆还田(C1N2)处理烤烟土壤NH4 +-N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内较高且呈降低趋势,而硝态氮和土壤无机氮含量在成熟期最低,表明中量秸秆还田下优化施氮能够维持生育前期土壤无机氮含量,且降低成熟期土壤无机氮含量。2个秸秆还田量处理时,团棵期N2处理的土壤转化酶活性是N1处理的1.30、1.13倍;旺长期土壤转化酶活性是N1处理的1.27、1.10倍;与传统施氮相比,秸秆还田下优化施氮处理增加了整个生育期土壤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在中量秸秆还田(C1)处理下,与N1水平相比,现蕾期和成熟期的N2处理土壤水溶性碳含量提高11.2%和14.1%;与N1相比,N2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呈降低趋势。综上所述,优化施氮耦合中量秸秆还田(C1N2)能够提高土壤水溶性碳含量,维持土壤氮素合理供应,稳定烤烟生育前期对氮素吸收与累积,减少生育后期烟叶氮素奢侈吸收,与烤烟吸氮规律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6.
施氮和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春小麦拔节期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高大气CO2浓度下小麦叶片光合作用的适应机制及氮素的调控作用,利用开顶式气室,通过盆栽试验,测定和分析了不同大气CO2浓度和施氮量下小麦拔节期叶片的光合参数、叶绿素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高大气CO2浓度(760 μmol·mol-1)处理的小麦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5)和蒸腾速率(Tr)均随着施氮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平均增幅分别为31.6%、69.6%和57.6%,而胞间CO2浓度(Ci)和水分利用效率(WUE)随施氮水平的升高而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高大气CO2浓度下小麦叶片Pn、Ci和WUE显著高于正常CO2浓度(400 μmol·mol-1)处理,平均增幅分别为36.8%、74.O%和102.7%.在400 μmol·mol-1 CO2浓度下测定时,与正常大气CO2浓度下生长的小麦相比,高大气CO2浓度下生长的小麦拔节期叶片Pn在高施氮水平(0.2 g N·kg-1土)下未发生下调,而在低、中施氮水平(0和0.1 g N·kg-1土)下叶片Pn明显降低.因此,高大气CO2浓度下施氮可显著提高小麦叶片的Pn和WUE,且充分供氮可使叶片不发生光合适应现象,这可能与较高的施氮水平提高了高大气CO2浓度下小麦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7.
以八两优100(杂交早稻)和威优46(杂交晚稻)为材料,研究了施用控释氮肥对稻米蛋白质含量、氨基酸含量及其组分以及叶片和籽粒中硝酸还原酶(NRase)、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蛋白水解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八两优100和威优46控释氮肥处理糙米蛋白质、复合蛋白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尿素处理,其中谷蛋白和谷蛋白/醇溶蛋白比值增幅明显。施控释氮肥的八两优100和威优46糙米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和限制性氨基酸含量均较施用尿素的明显提高。在施用尿素和控释氮肥条件下,供试两组合叶片中NRase、蛋白水解酶、GS以及籽粒中的GS活性的动态变化一致。施用控释氮肥有利于功能叶中NRase、GS、蛋白水解酶以及籽粒中的GS活性维持较高水平。控释氮肥对杂交水稻功能叶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和籽粒中蛋白质合成及氨基酸积累均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这可能是控释氮肥能显著提高杂交水稻产量和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的生理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硅氮互作改善优质稻植株生理生态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2个水稻品种‘桂农占’和‘黄华占’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氮水平(120、180、240 kg/hm 2分别表示为低氮、中氮和高氮),3个硅水平(0、225、450 kg/hm 2分别表示为低硅、中硅和高硅),交叉互作,研究硅氮互作对水稻植株形态、物质积累、光合作用及碳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硅氮互作有助于增加水稻的穗数、株高及生物量。中氮或中硅浓度能显著提高水稻叶片的光合作用,以‘桂农占’效果更为明显,光合速率分别提高了19.21%和8.75%。在不同氮水平下,施用中等浓度硅可以提高‘桂农占’和‘黄华占’叶片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分别比低硅处理增加46.82%和85.43%;在成熟期低氮水平下,2个水稻品种硝酸还原酶活性随硅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对于叶片蔗糖转化酶活性,2个水稻品种均为抽穗期>分蘖期>成熟期,且各处理下,‘黄华占’蔗糖转化酶活性基本大于‘桂农占’。总体上来讲,低氮高硅,中氮中硅的硅氮配比组合,有助于促进水稻生长发育和物质代谢。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DTC)对淹水胁迫下大豆根系氮代谢的调控作用,采用盆栽试验,以大豆品种徐豆18(敏感)和南农1138-2(耐涝)为试验材料,在大豆初花期(R1)叶面喷施蒸馏水或DDTC,喷施1 d后进行淹水胁迫8 d(水面淹至大豆子叶节部位),研究DDTC对花期淹水大豆根系活力、根系含氮化合物以及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胁迫下,与徐豆18相比,南农1138-2根系活力、固氮能力以及根系含氮化合物输出能力的下降幅度较小,根系中铵态氮(NH4+-N)含量增加幅度较小,而根系中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酶(GS)活性、硝态氮(NO3--N)和游离氨基酸(FAA)含量增加幅度较大。DDTC处理提高了淹水胁迫下根系活力和根系干质量,进而有利于缓解淹水胁迫对大豆产量的抑制;增加了根系中NR、GS活性,NO3--N、FAA、可溶性蛋白含量,并降低了NH4+-N含量,从而增强了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同化能力;抑制了根瘤干物质重和根瘤固氮酶活性下降,进而提高了淹水胁迫下大豆固氮能力;DDTC处理也能缓解淹水胁迫下伤流液中NO3--N、FAA总量下降,表明DDTC处理促进了根系中含氮化合物向地上部转运。总之,淹水胁迫下,外源DDTC能够通过调控根系氮代谢减轻淹水胁迫对大豆植株的伤害。  相似文献   

10.
硅氮配施对水稻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氮肥和硅肥用量对水稻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调控效应,及氮硅配施调控水稻光合作用的内在生理基础。以超级稻品种广两优476为供试材料,采用2个氮肥水平、3个硅肥水平的大田试验,研究氮硅互作对水稻光合及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和硅肥均能提高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低氮水平下高硅肥处理光合作用最强,高氮水平下中硅肥处理光合作用最强,适当增施氮肥有利于水稻叶片降低非辐射能量耗散,将更多的吸收光能用于光化学反应,低氮水平下增施硅肥能有效改善叶绿素荧光参数指标,提高水稻叶片光合性能,但在高氮条件下,随着硅肥用量的增加,初始荧光(F0)、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表现为先减后增,而PSⅡ潜在活性(Fv/F0)、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表现为先增后减,表明硅肥过量会导致水稻光化学效率下降。硅氮互作对水稻光合生理指标影响显著,低氮水平下增施硅肥能有效改善水稻叶片光合性能,高氮水平下适宜的硅肥用量为37.5 kg/hm2,此时水稻叶片光能利用效率最高,利于光合产物的形成和积累,可为高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高CO2浓度对水稻叶片膜脂过氧化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4个栽培稻品种和2种野生稻为材料,比较了长期生长在高浓度CO2(600 μL/L)和普通空气CO2浓度(350 μL/L)下抽穗期水稻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以及对甲基紫精光氧化的响应。在自然条件下其抗氧化酶(SOD、CAT和POD)活性因品种和种性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与生长在普通空气CO2浓度的水稻相比,高浓度CO2下叶片的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和POD活性都有不同程度下降,SOD和CAT活性则因品种的不同而呈不同的变化趋势。光氧化条件下,生长在普通空气CO2浓度下的水稻叶片CAT活性增加了1.7~6.5倍,高浓度CO2下则增加了1.0~3.8倍,而SOD和POD活性在光氧化条件下都降低。光氧化导致了水稻叶片的MDA含量的增加,高浓度CO2下生长的水稻叶片MDA含量增加的幅度小于在普通空气CO2浓度下生长的水稻,显示高浓度CO2对光氧化损伤具防护效应。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室内营养液培养及PEG模拟水分胁迫的方法,在3种供氮形态\[NH4+、NO3-、NH4+/NO3-(质量比)为50∶50\]下,主要研究分蘖期水稻在非水分胁迫及水分胁迫条件下的氮素利用效率及对不同形态氮素的消耗。在非水分胁迫条件下,分蘖期水稻在NH4+/NO3-为50∶50时生物量增量最大;而在水分胁迫条件下,单一供NH4+ N营养的水稻生物量增量最大。在两种水分条件下,当NH4+/NO3-为50∶50时,分蘖期水稻对营养液中NO3- N的消耗量明显大于NH4+ N;此外,在两种水分条件下,均以单一供NH4+ N营养水稻的光合速率、氮素利用率和水分利用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以水稻品种献改优为材料分析了大田及人工光抑制条件下水稻叶片光抑制表现及谷胱甘肽-抗坏血酸循环系统(以下称谷-抗系统)运转状况。结果显示,在夏季典型晴田,午间水稻叶片光合作用表现出较明显的“午休”现象,阴天“午休”现象消失。表观量子效率分析表明“午休”现象与叶片光抑制有关,晴天水稻叶片谷-抗系统运转速率随日照强度增加而迅速加快,主要表现为谷胱甘肽总量以及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的明显增加。而GSH/GSSG、抗坏血酸总量以及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均相对稳定,表明谷-抗系统的运行速率主要受谷胱甘肽含量及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限制。无CO2,空气、强光及过氧化氧酶抑制剂处理等试验结果证明谷-抗系统运行对于光合机构清除H2O2等有毒街质,减轻损伤具有积极意义。还就水稻叶片的光抑制,谷-抗系统的运行活性与水稻生产的可能联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空气中CO2浓度升高条件下水稻抽穗期的QTL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65个水稻染色体片段置换系(chromosome segment substitution lines,CSSLs)为材料,对比分析了正常大气CO2浓度(对照)和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升高(free air CO2 enrichment,FACE,大气CO2浓度增加200 μmol/mol)下水稻抽穗期的变化,并定位了相关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i)。供试株系的抽穗期对CO2浓度升高表现为提早、延迟和不变等3种响应,抽穗期两极变化最大的株系为AI46(提前11 d)和AI63(延迟6 d)。两种条件下,共检测到9个控制抽穗期的QTL,分布在第3、4、6、7、8、10和11染色体上。其中位于第6和第8染色体上的 qHD6 4和 qHD8 4在两种CO2浓度下都检测到,但在FACE下的贡献率均显著增大;而 qHD3A 3和 qHD11A 7只在正常条件下检测到, qHD4F 4、 qHD10F 4和 qHD11F 4则只在FACE下检测到。 暗示控制水稻抽穗期的基因表达易受环境CO2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比较了光抑制条件下两个水稻品种叶片的PSⅡ电子传递活性、D1蛋白量、叶绿素荧光Fv/Fm、净光合(PN)和光呼吸(PR)速率、碳酸酐酶(CA)、PEPC和RuBP羧化/加氧酶活性的变化,并对RuBP羧化酶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经光抑制处理后,耐光抑制品种02428较对光抑制敏感品种3037中D1 蛋白净降解少、PSⅡ活性和PSⅡ原初光化学效率高,光抑制较轻;RuBP羧化/加氧酶活性和RuBP羧化酶的Km(CO2)和Vmax(CO2)值没有变化,且在品种间无差异。CA和PEPC活性出现诱导增高,尤以品种02428中活性诱导的幅度更高。CO2交换特点发生了显著变化,在PN降低的同时,PR/PN比值明显增加,品种3037的PR/PN比值比02428的更大。在水稻耐光抑制特性上,D1蛋白、CA和PEPC可能分别对PSⅡ光化学效率和CO2交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The O2- production, scavenging capacity, photooxidation, protein content, and SOD activity were studied in leaves of Yayou 2 (indica-japonica hybrid rice) and Shanyou 63 (indica hybrid rice) at filling stage. It was shown that protein content decreased gradually with days of heading in two varieties in natural condition, and the decrease in Shanyou 63 was more than that in Yayou 2. The rate of O2- production and SOD activity increased from heading to 20 days after heading, then decreases but still maintained certain levels until 30 days after heading in two varieties. O2- production rate in Shanyou 63 was more than that of Yayou 2, but SOD activity was contrary in two varieties. In addition, the change of O2- and SOD under photooxidation condition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tendency above under natural condition. It was also shown that there was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rotein degradation and O2- / SOD in the process of senescence in flag leaves after 20 days of heading. It is suggested that O2-/SOD could be used as an index of scavenging ability for O2- during senescence in rice.  相似文献   

17.
CO2浓度升高条件下水稻蒸腾与N吸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FACE(Free 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平台技术,用水培试验研究了低氮(14 mg/L)和高氮(28 mg/L)水平下,大气CO2浓度升高条件下水稻蒸腾与N吸收速率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CO2浓度升高条件下,水稻生物量增加了36%(低N)和29%(高N);总吸N量也增加达7%(低N) 和5%(高N);而总蒸腾量减少28%(低N)和10%(高N)。由于促进更多分蘖的发生,高CO2浓度使分蘖期水稻平均N吸收速率提高了31%~156%(低N)和19%~87%(高N),在其他时期无明显影响;而高CO2浓度对水稻平均蒸腾速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抽穗到灌浆末期。在对照条件下,平均蒸腾速率和平均N吸收速率呈显著正相关;但在CO2浓度升高条件下,两者相关关系不显著。说明人们所推测的“蒸腾效应”——高CO2浓度条件下降低了的蒸腾作用并非影响水稻N吸收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水稻孕穗期不同叶位叶片的气体交换与叶绿素荧光特性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8  
研究了6个水稻品种孕穗期不同叶位的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结果表明净光合速率([i]P[/i][sub]n[/sub])、气孔导度([i]g[/i])、蒸腾速率([i]E[/i])和水分利用效率([i]WUE[/i])均随叶位降低而明显下降;而胞间CO[sub]2[/sub]浓度([i]C[/i][sub]i[/sub])基本维持不变,说明叶片衰老时[i]P[/i][sub]n[/sub]的下降主要不是气孔因素引起的。叶绿素含量降低与[i]P[/i][sub]n[/sub]下降的表现一致,叶绿素荧光分析表明[i]F[/i][sub]v[/sub]/[i]F[/i][sub]m[/sub]和[i]F[/i]'[sub]v[/sub]/[i]F[/i]'[sub]m[/sub]没有随叶位发生变化,而PSⅡ的光化学效率[i]Ф[/i][sub]PSⅡ[/sub]和电子传递速率([i]ETR[/i])随叶位降低明显下降,这表明可能是PSⅠ电子传递受阻导致CO[sub]2[/sub]同化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