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密度、氮肥互作对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为了探明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同步提高的最佳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制定合理的栽培措施,实现高产高效提供理论依据,以大穗型品种泰农18(T18)和中穗型品种山农15(S15)为试材,在大田条件下设置4个播种密度(60、75、90和105 kg/hm2)和3个施氮水平(0、180和240 kg/hm2),研究了氮密互作对小麦子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密度和施氮量均显著影响冬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且两者间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两因素中密度是导致产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子粒产量提高引起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肥吸收利用率的协同提高。综合考虑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等因素,在本试验条件下,泰农18的适宜播量为102 kg/hm2,适宜的施氮量为180 kg/hm2;而山农15的适宜播量为83 kg/hm2,适宜的施氮量为180 kg/hm2。说明在冬小麦高产栽培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充分利用氮密互作效应,在提高氮素利用率的同时,获得较高的子粒产量。  相似文献   

2.
提高小麦光能利用效率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作物产量依赖于生物量和收获指数,过去作物产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收获指数的增加而生物量增加很小,进一步提升作物产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物量的提高,而光能利用效率是提高作物生物量的瓶颈。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一种在全世界广泛种植的谷类作物,可为全世界人口提供约20.0%的能量,阐明小麦光能利用效率变化的内在机理与外在因素,对提高作物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力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光能利用效率的定义、主要过程、小麦的光能利用特性和内外影响因素进行综述,表明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具有较大的潜力;论述了外部因素,即光、水分、养分和耕作制度等对小麦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在单株尺度上主要由光合作用等内部因素控制,而在田间尺度则由温度、降水、耕作栽培方式等非生物因素控制。进一步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小麦的适应机制,旨在为提升小麦光能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未来光能利用效率的研究可利用高通量表型观测技术,与分子标记结合,设计在目标环境下的具有高光能利用效率的理想株型,为培育高产高效小麦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小麦群体结构及光能利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小麦群体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光分布状况,估算了群估光合生产日总量,并探讨了最适叶面积指数及最大光合生产量。这对于农业生产实践具有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深耘断根对旱地高产小麦氮素分配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深耘断根对旱地高产小麦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冬前深耘断根 ,植株将吸收的氮素较多分配至籽粒 ,分配至根系少 ,肥料氮利用率高 ,土壤残留率和回收率低 ,损失率高 ,产量提高 ;而冬前和起身期都深耘断根与不断根则正好与此相反 ,因而在旱地高产麦田应推广冬前深耘断根  相似文献   

5.
施肥深度对旱地小麦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用土柱栽培法研究了施肥深度对旱地小麦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较深层次 (2 0~ 40cm)施肥 ,植株将吸收的氮素较多分配至籽粒 ,分配至根系少 ,肥料氮利用率高 ,土壤残留率和损失率少 ,回收率高 ,从而提高了产量 ;施肥过浅 (0~2 0cm)和施肥过深 (6 0~ 80cm)则相反 ,由此可以认为旱地小麦最佳施肥深度应在 2 0~ 40cm左右 ,可据此制定施肥管理方案 ,以获得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6.
土层厚度对旱地小麦氮素分配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东省旱地大多瘠薄,土层厚度对旱地小麦产量尤为重要,土层越厚,其保水保肥效果就越好[1]。1996~1997年度山东莱阳旱地小麦经省实打验收,实打面积1.65亩(1hm2=15亩),其土层厚度在200cm左右,创亩产693.64kg。为了探讨土层厚度对旱地小麦氮素分配利用及其产量的影响,我们设计了此项试验,以期为旱地小麦高产高效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不同补灌次数对旱地高产小麦氮素运转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不同补灌处理对旱地高产田小麦氮素运转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增加补灌次数和灌水量, 导致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降低, 旱地CK处理籽粒蛋白质含量最高, 其成熟期积累量虽然比灌1水和2水的处理低, 但显著高于灌3水以上处理.适量补灌, 可提高籽粒产量, 提高氮素利用率.补灌次数和补灌量过多, 小麦贪青晚熟, 氮素转移量小, 氮素转移率亦大幅度降低, 对产量提高的贡献并不大, 且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中千粒重、穗粒数反而下降, 低于灌2水和3水处理.综合考虑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蛋白质积累等因素, 在本旱地高产试验田, 拔节期、灌浆期2水补灌120 mm的W2处理是最经济高效的补灌方案.  相似文献   

8.
不同产量水平小麦的氮吸收利用差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土培盆栽条件下,以130份小麦为材料,测定了不同生育时期小麦的干物质量、氮素含量和籽粒产量,将供试品种按籽粒产量由低到高低依次分为I、II、III、IV、V、VI等6类型,研究了各类型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1)供试品种籽粒产量差异较大(CV=3316%),氮素籽粒生产效率随籽粒产量水平提高呈增加的趋势(r=02740**),提高氮素吸收量和籽粒氮素利用效率均可提高籽粒产量。(2)不同生育时期,不同籽粒产量水平类型小麦植株含氮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但与籽粒产量的相关性不密切。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吸氮量与籽粒产量极显著相关(r=02890**、09175**)。(3)不同生育时期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在类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但其与籽粒产量相关性不显著。提高氮素收获指数和拔节期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均可提高籽粒产量。(4)拔节期-成熟期不同类型间小麦干物质量随籽粒产量的增加而增加,成熟期表现尤为突出。籽粒产量水平较高的品种在拔节期后有较强干物质和籽粒产量形成能力。(5)氮素吸收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是影响籽粒产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氮、硫配施对冬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氮(N)、硫(S)是生物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起着重要作用。硫素供应不足,特别是在当前大量氮素供应情况下引起的作物生理性缺硫将导致作物产量和含硫氨基酸蛋白质含量下降。本文旨在探索氮、硫配施对冬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的促进效果并提出合理的区域氮、硫施肥技术。【方法】20122013年,在河南温县以国审冬小麦品种豫麦49-198为供试材料,进行大田试验。设置不同施氮量0、120、180、240和360 kg/hm2(分别以N0、N120、N180、N240和N360表示)和施硫0和60 kg/hm2(S0和S60)试验,调查氮、硫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分配、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对冬小麦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分析表明,干物质积累随施氮量增多而提高,相同施氮量条件下施硫较不施硫小麦干物质积累量显著提高,其中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N180S60、N240S60和N360S60分别较N180S0、N240S0和N360S0提高2225、3607和3120 kg/hm2,而且氮素低的处理添加硫后干物质积累量高于氮素高不加硫处理,如N180S60N240S0、N240S60N360S0,处理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随施氮量增多,冬小麦植株氮素积累总量增加,在N 240和360 kg/hm2水平,硫素供应显著增加小麦植株氮素积累。不同施氮量条件下施硫较不施硫均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分别提高了10.5%、18.3%、5.2%、5.6%和4.9%。随施氮量增多,氮肥偏生产力下降,氮回收效率、生理效率和农学效率则均以N 180达最高值。不同施氮水平下,施硫均显著提高了冬小麦氮素回收效率,但对氮生理效率影响不显著,其中在施N量为120、180和240kg/hm2时,施硫较不施硫氮肥偏生产力和农学效率均显著提高。【结论】在当前小麦生产中,采用控氮或减氮增硫技术措施,可实现小麦氮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的同步提高。在本试验地区小麦生产中,达到冬小麦稳产高效或增产高效的适宜施氮量为180 240 kg/hm2配合60 kg/hm2硫肥施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氮素抑制剂对双季稻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及氮素在土壤中转化的影响,旨在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农田氮素管理措施及节肥增效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以湘早籼45号和荆楚优148为材料,于2015年早、晚稻期间进行田间试验。试验设5个处理:不施肥 (CK);100%尿素 (100%U);80%尿素 (减氮20%,80%U);80%尿素+脲酶抑制剂NBPT (80%U+NBPT);80%尿素+硝化抑制剂DCD (80%U+DCD)。研究尿素减施条件下添加硝化抑制剂 (NBPT) 和脲酶抑制剂 (DCD) 对双季水稻产量、氮素养分吸收利用效率、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微生物量氮及土壤氮平衡的影响。 【结果】 NBPT和DCD均有利于提高早、晚稻产量、植株氮吸收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减氮20%条件下添加NBPT(80%U+NBPT)处理早、晚稻稻谷较100%尿素处理 (100%U) 分别增产5.0%和6.1%,较施用80%尿素 (80%U) 分别增产8.0%和14.0%;80%U+DCD与100%U处理的早、晚稻稻谷产量差异不显著,较80%U处理分别增产6.0%和4.2%。80%U+NBPT较100%U处理早、晚稻植株氮吸收量分别增加4.5%和9.4%,较80%U处理分别增加10.3%和16.2%。80%U+NBPT和80%U+DCD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吸收效率均较100%U和80%U处理提高。添加NBPT和DCD降低了早、晚稻收获后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残留量,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氮积累量,降低氮表观损失,有利于维持作物-土壤体系氮素平衡。早、晚稻收获后80%U+NBPT较100%U处理氮表观损失降低42.2%和44.6%,较80%U处理降低27.5%和29.2%,80%U+DCD较100%U处理降低23.7%和31.6%,较80%U处理降低4.2%和12.6%。 【结论】 在该区域双季稻种植体系中,氮肥减量20%条件下添加NBPT和DCD能增加或维持水稻产量,提高氮素利用效率。供试条件下,添加NBPT提高氮素持续供应能力和保持土壤氮素平衡的效果好于DCD。   相似文献   

11.
徐晓峰  焦念元 《核农学报》2021,35(4):953-959
为明确氮肥减施对宽幅播种冬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设置氮肥减施(减肥处理)、农户习惯施肥量(习惯施肥处理)、不施氮(无肥处理)3个处理,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处理冬小麦的群体动态、干物质积累特征、产量及其构成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肥处理的产量比习惯施肥处理低36.83%,而减肥处理的产量比习惯施肥处理...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江汉平原地区中低产田小麦种植的最适施氮量,以适宜长江中下游流域种植的小麦品种郑麦9023与扬麦23为材料,设置0、135、180和225 kg·hm-24个纯氮施用量,研究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氮素利用效率以及部分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氮量在0~225 kg·hm-2范围内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逐渐降低,而小麦的旗叶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生物量逐渐增加,同时籽粒产量在施氮量为225 kg·hm-2时最高,但与180 kg·hm-2施氮量处理并无显著差异。在0~180 kg·hm-2施氮量范围内,氮肥的增施可显著增加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和收获指数。在180 kg·hm-2施氮量处理的基础上继续增施氮肥至225 kg·hm-2,并未显著增加小麦各生育时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在不同施氮量处理下,扬麦23较郑麦9023平均增产19.8%,且有效穗粒数较多、穗...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The study was aimed to determine the appropriate nitrogen (N) rate to combine with liming for enhanced maize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NUE). Two maize varieties [Ikom White (IKW) and Obatanpa-98 (Oba-98)], two lime rates (0 kg ha?1 and 500 kg ha?1) and three N rates (0, 90 and 180 kg ha?1) were used. The treatments were laid as a split-split plot in a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 design with three replications. The growth attributes,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 harvest index, dry matter, and grain yield increased (P ≤ 0.05) with increases in N rates, especially in plots amended with lime. Oba-98 was better yielding (2.12 versus (vs) 1.88 t ha?1) and absorbed more (P ≤ 0.05) radiation (442.06 vs 409.54 μmol m?2s?1) than IKW. The efficiency indices and partial factor productivity were best optimized at the 90 kg ha?1 N rate with Oba-98 having higher values than IKW. Therefore, liming (500 kg ha?1) plus N at 180 kg ha?1produced the best yield of the hybrid maize, Oba-98.  相似文献   

14.
植物诱抗剂对尿素氮利用率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研究植物诱抗剂配伍尿素和控释尿素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氮肥利用率和土壤养分的影响,通过对尿素包膜(CRU)、包膜尿素配施诱抗剂(CRUR)、尿素配施植物诱抗剂(UR)的处理方式,进行了小麦大田试验,以尿素(U)和无氮(CK)处理为对照,共设置5个处理。结果表明:(1)尿素配施诱抗剂处理的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比尿素处理显著提高23.6%和10.1个百分点,纯收益显著增加3 269元/hm2。(2)CRUR处理较CRU处理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显著增加14.5%和12.4个百分点,纯收益显著提高2 361元/hm2;比UR处理显著提高16.3%和11.9个百分点,纯收益增加2 446元/hm2。(3)在小麦拔节期即氮肥最大效率期,CRUR处理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比CRU处理显著增加29.5%,比UR处理显著增加88.2%;CRUR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含量比UR处理显著提高34.4%。控释尿素配施植物诱抗剂可实现两者协同增效,显著提高小麦生育关键期土壤氮素供应强度、产量、氮肥利用率和纯收益,为促生型缓控释肥料的研发与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不同氮肥施用对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周亮  荣湘民  谢桂先  王心星  谢勇 《土壤》2014,46(6):971-975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处理对双季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处理比不施氮肥处理双季稻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均显著提高,早稻产量增产77.0%~127.1%,晚稻增加62.9%~108.0%;早稻中等量控释氮肥处理较普通尿素处理水稻单位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农学利用率均增加,同时增产5.0%,氮肥利用率提高18.0个百分点;减量控释氮肥处理与普通尿素处理比有效穗数、每穗粒数、产量、氮肥农学利用率有所下降但氮肥利用率提高18.6~20.2个百分点,晚稻中各控释氮肥处理较普通尿素处理每穗粒数增加、产量增产,增产率为9.7%~27.7%,氮肥利用率提高28~31.1个百分点,且农学利用率显著提高;不同用量控释氮肥处理间早稻有效穗数、产量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晚稻中当施氮水平≤162 kg/hm2(按纯氮算)时,水稻单位有效穗、每穗粒数、结实率、产量随氮肥增加而增加;当施氮水平162 kg/hm2(按纯氮算)时,随施氮量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稻麦复种连作系统中硫包膜尿素在小麦上的高效施肥模式及其增产增效机制,以春性冬小麦扬麦23为材料,采用含氮35%硫包膜尿素(SCU)和含氮46.3%普通尿素(U)设计5种施肥模式:100%SCU全部基施(M1);60%SCU基施,40%U拔节期追施(M2);60%SCU基施,40%SCU返青期追施(M3);40%S...  相似文献   

17.
合理氮肥运筹提高双季机插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双季机插稻合理氮肥运筹,2013—2014年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地区(江西上高)研究了氮肥施用量、施用比例及施用时期对双季机插稻产量与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施氮可同步增加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从而扩大群体库容量,机插早、晚稻分别在施氮量为180,195kg/hm2时即可达到较高产量,同时保持较高的氮素吸收利用率。在适宜施氮量下,施氮比例及追氮时期对双季机插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具有显著影响,基蘖肥与穗肥比例早稻8∶2至7∶3、晚稻7∶3,移栽后7天+倒2叶抽出期追施氮肥有利于分蘖成穗,中后期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LAI)和干物质积累量,粒叶比协调,穗数充足,穗型较大,总颖花量高,并同步提高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Although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NUE) of small grains is well documented at 33% worldwide, there has been little research relating NUE to yield factors.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E and the response index at harvest (RIHARVEST) of winter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Yield data from a long-term fertility study established at Lahoma, Oklahoma in 1971 was us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In this report, six nitrogen (N) rates at non-limiting levels of P and K were evaluated.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E and RIHARVEST for all years across all N rates (r2 = 0.37). But this relationship was improved (r2 = 0.45) when both RINDVI and RIHARVEST were included in the model.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NUE and RIHARVEST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when yield data and corresponding NUE were separated according to the annually applied fixed N rate. As the N rate increased the resulting slop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E and RI was reduced. These analyses also demonstrate that temporal variability in NUE exists and that NUE can be predicted.  相似文献   

19.
氮硫互作对冬小麦旗叶衰老、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丽  王东  周杰  韩坤 《土壤学报》2016,53(6):1476-1488
试验采用裂裂区设计,小麦品种(烟农19和汶农6号)为主区,施氮(N)量为裂区,设0(N0)、120(N120)、240(N240)kg hm-2三个施N水平,施硫(S)量为裂裂区,设0(S0)、20(S20)、40(S40)、60(S60)kg hm-2四个施S水平。结果表明,汶农6号开花后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旗叶净光合速率、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均高于烟农19。在一定施氮水平下适量施硫显著提高烟农19和汶农6号小麦开花后旗叶S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提高旗叶净光合速率和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植株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籽粒产量;当施氮水平为120 kg hm-2施硫量超过40 kg hm-2和施氮240 kg hm-2施硫量超过20 kg hm-2时,汶农6号植株地上部氮素积累量仍继续增加,但旗叶抗氧化能力和光合同化能力均无明显提高,籽粒产量不再增加,烟农19号旗叶SOD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光合速率均降低,植株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和籽粒产量均减少。在同一施氮水平下,两小麦品种氮素利用效率总体表现为随施硫量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在土壤有效硫为38.9~42.1 mg kg-1的条件下,适量施用氮肥和硫肥有利于延缓小麦花后旗叶衰老,提高光合同化能力,增加籽粒产量,但不同品种小麦对氮肥和硫肥施用量的响应不同,氮素利用效率较高的品种在较高的氮硫供给水平下仍有较好的光合同化和产量表现,而氮素利用效率相对低的品种对高氮高硫的适应性较差,后期易早衰,影响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0.
通过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了稳定氮肥不同用量对夏玉米产量、养分累积量、氮肥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稳定氮肥相比,稳定氮肥施氮量90、150、210 kg·hm-2和270 kg·hm-2分别增产36.7%、62.1%、76.6%和81.9%,地上部氮素总累积量分别增加39.0%、60.3%、79.0%和113.4%,经济效益分别增加36.1%、61.2%、72.7%和77.1%;与农民习惯施用氮肥相比,高量稳定氮肥用量210 kg·hm-2和270 kg·hm-2分别增产7.3%和10.5%,地上部氮素总累积量分别增加3.2%和23.0%,经济效益分别增加9.7%和11.4%。施用稳定氮肥促进夏玉米对氮素的吸收累积,高量210 kg·hm-2和270kg·hm-2处理较习惯施氮提高总吸氮量。施用稳定氮肥各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和农学效率显著高于农民习惯施氮,偏生产力高于农民习惯施氮,生理效率除270 kg·hm-2处理外,高于农民习惯施氮。稳定氮肥施氮量在210 kg·hm-2时,能较好地协调玉米高产与稳定氮肥合理利用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