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水土保持》2005,(11):F0002-F0002
江西赣州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现有水土流失面积8663.42k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1.98%,素有江南“红色沙漠”之称。始于1983年的水保重点治理打响了改造“红色沙漠”的战斗,新一期的国家水保重点建设工程把全市的水保生态建设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通过思路创新、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逐步形成了具有赣州特色的坡面治理、不同流失区措施配置、崩岗治理、“猪-沼-果”工程、稀土尾沙治理、依托主导产业等治理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2.
中国北方红色土壤分类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今出露于中国北方地表的红色土壤是在红色古土壤和红色古风化壳上发育的,而且大多经历了不连续的成土过程。中国北方红色土壤分布广泛、成因复杂,在分类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我国土壤分类经历了由土壤发生学分类向土壤系统分类的重大转变,对北方红色土壤的分类也进行了多次修订。虽然每次修订都有所改进,但直到目前关于北方红色土壤的分类位置问题仍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因此,今后需要对中国北方红色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土壤的性态特征和理化性状进行深入研究,建立适合北方红色土壤系统分类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以明确中国北方红色土壤在系统分类中的位置,进一步完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相似文献   

3.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正宁都县地处江西省东南部,被誉为"客家祖地""文乡诗国""苏区摇篮""赣南粮仓""赣江源头",是赣南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20世纪80年代中外专家称这里为"江南红色沙漠",到了"宁都要迁都"的境地。发源于宁都的梅江,是赣江流域面积最广、长度最长、径流量最大的支流,因此做好宁都县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意义重大。钩刀咀小流域位于宁都县小布镇,距县城约60km,主要涉及小布、大土楼和陂下等3个行政村,属  相似文献   

4.
<正>赣州位于江西省南部,俗称赣南。辖3区、1市、14县,有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综合保税区、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面积3.94万km~2,人口970万人,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素有红色故都、江南宋城、客家摇篮、生态家园、稀土王国、世界钨都和世界橙乡等美誉。201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 194.34亿元,完成财政收人366.3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 08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 729元。  相似文献   

5.
广安市是世纪伟人邓小平同志的故乡,是红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红色文化是广安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软实力,红色文化景观是广安市特色景观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基于此,从红色文化及红色景观的概念入手,简析红色文化在园林景观传承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实地调研,总结出红色文化在广安市园林景观中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刘洋 《南方农业》2022,(6):173-175
"十四五"时期,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文化需先行.广东省南雄市是中央革命根据地之一,红色文化底蕴深厚、革命历史悠久.在红色精神的洗礼下,灵潭村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发展红色旅游,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以灵潭村为例,通过灵潭村利用红色文化促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深挖红色文化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红色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乡村旅游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与此同时,乡村旅游业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的经济和农民的收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六盘水市地处我国西南山区,气候适宜,具有喀斯特地貌、三线文化和红色文化,具备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兵团文献的特殊性,就兵团文献与红色文化资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兵团文献资源的可开发利用性质,以及其转换为红色文化资源的道路,进而指出开发利用兵团文献资源,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苹果着色问题是影响我国许多产区苹果质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利用苹果着色相关基因MdMYB1(GenBank登录号:DQ886414)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开发出一个酶切位点为HaeⅢ的CAPS标记Mb2,该标记可用于区分杂交亲本‘富士’和‘嘎拉’苹果及分析其杂交后代植株。进一步利用Mb2标记对该杂交组合的后代植株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可将77个后代植株分为2组,一组42个后代植株含有来自‘嘎拉’亲本的非红色性状等位基因以及来自‘富士’亲本的非红色性状等位基因或者红色性状等位基因,其果实颜色预测为非红色与红色或者非红色与桔红色;另一组35个后代植株含有来自‘嘎拉’亲本的红色性状等位基因以及来自‘富士’亲本的非红色性状等位基因或者红色性状等位基因,其果实颜色预测为桔红色与红色或者只有红色。本研究结果将为选育优质苹果新品种提供依据和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0.
低毒病毒-板栗疫病菌组合是研究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一个优秀的模式系统。我们构建了含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的载体pCPXHY2GFP与含红色荧光蛋白基因rfp的载体pCPXG418RFP,并用于转化野生型菌株EP155,获得了以潮霉素为筛选标记、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转化株pCPXHY2GFP/EP155和以G418为筛选标记、表达红色荧光蛋白的转化株pCPXG418RFP/EP155。将载体pCPXG418RFP转化pCPXHY2GFP/EP155,获得的转化株能观察到绿色荧光蛋白与红色荧光蛋白共定位的现象。板栗疫病菌绿色荧光与红色荧光共定位载体pCPXHY2GFP与pCPXG418RFP的构建,为深入研究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材料。  相似文献   

11.
江南红色丘陵区水土流失现状及其治理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2.
珠江上游南北盘江位于云贵出海通道的腹地 ,自然资源丰富 ,山体土层薄、坡度大 ,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恶化。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是云贵两省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关键和重要内容 ,对本地区脱贫致富、发展壮大旅游业、防洪减灾等有重要作用。生态环境重建的思路是 :控制人口增长 ,减轻环境压力 ;综合治理水土流失、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 ,控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有计划地实施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上游重点水土流失区陡坡耕地的出路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长江上游重点水土流失区坡耕地面积5491 万hm2 ,占耕地面积的628 % ,其中> 25°的陡坡耕地约占坡耕地面积的1/5 。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影响群众生活,而且可能会加剧冲沟侵蚀。宁南县将一些25°~30°的陡坡地集中连片改造为梯地,并配套有较完善的坡面水系工程,不但有效防治了水土流失,而且作物产量和产值大幅度提高。因此,长江上游重点水土流失区> 25°的陡坡耕地退耕还林工作不能一刀切。光热条件好、人多地少的地区,可以将25°~30°的陡坡地集中连片改造为梯地,配套完善的坡面水系,以取得良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陇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1.675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60%。1989年区内武都、宕昌、文县、康县、西和、礼县、成县被列入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后,全区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到1992年底已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面积3252.46km~2,占治理任务的94.9%。开展重点防治以来,全区林木覆盖率提高了4%,每年减少土壤流失7098万m~3,自然灾害明显减少,农业总产值每年以4.2%的速度递增,农村人均纯收入由305元增加到383元。在重点防治中,采取大造舆论启动、落实政策调动、培养典型带动、“三苦”精神推动,坚持科学规划、规模治理、综合治理、严格检查验收,使全区水保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2009—2017年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并模拟2025年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为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引导,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对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2009—2017年各类用地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出了各类用地转移概率矩阵,并基于CA-Markov模型,对自然发展情景、土地规划情景、耕地和生态保护情景下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2025年土地利用格局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 2009—2017年,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土地利用整体呈现出耕地、其他农用地及各类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及自然保留地均有所减少的特点;除水域、其他建设用地外,其他各类用地转为城乡建设用地概率普遍较高,特别是耕地转为城乡建设用地概率最高,达到10.65%。[结论]在自然发展、土地规划、耕地和环境保护3种情景下,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2025年土地利用结构仍然以牧草地、耕地、自然保留地为主,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和交通水利用地增加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16.
马莲河流域高效林草建设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马莲河流域世行贷款水土保持项目实施前后人工造林、种草成效的对比分析,认为“高效林草建设”是植被稀疏、地形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沟壑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植物措施治理的最佳途径.其主要措施有:按照“适地适树、适草”的原则,选择适应性强、速生丰产优质的树草(品)种,对位配置;积极推广ABT生根粉蘸根、吸水剂泡根、根宝浸根、径流林业、容器苗造林、营造乔灌混交林、浸水造林等实用造林技术;进行规范化育苗和精细整地,辅以家畜舍饲喂养,缓解林牧矛盾等.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金沙江流域水土流失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云南省金沙江流域是我国西部生态环境最脆弱、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这里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对长江中下游危害日益加剧。坡耕地是该流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类,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进行坡耕地处理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要从根本上治理水土流失,建议从加快生态经济型防护林(草)体系建立,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推广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模式,抓好农村能源替代工程建设,提高人口素质、增强法制意识等5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并明确相关驱动因素作用机理,以黑河流域中游这一典型干旱内陆河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标准差椭圆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工具,在对研究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环境效应数量变化、空间分布及方向特征进行多维测定基础上,对影响生态质量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及其交互作用机制进行了识别与分析。结果表明:(1) 2000—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转型频发,林地、灌木和人造地表大幅增加,草地、裸地和湿地减少,“南草北裸”的空间分布特征未发生扭转,草地和裸地是流域其他地类最为重要的转型补给源;(2)黑河流域中游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但向好发展,“北低南高”的空间分布格局显著,其生态环境质量呈“正西北—正东南”朝向的变化趋势特征;(3)人为活动及高程、植被覆盖和坡度是黑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自然、社会和经济诸因素激烈的交互与协同作用,共同导致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综上,黑河流域中游生态环境质量趋好,但需严控人为活动,保障流域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持续稳定。  相似文献   

19.
张文英  高雪松  王启 《水土保持通报》2023,43(3):349-356,365
[目的] 研究土地利用碳平衡与人类活动强度间的协同关系,为沱江流域的区域协同碳减排规划及实现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及社会经济数据,使用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碳生态承载系数、人类活动强度指标,耦合协调度模型及回归分析方法,核算了沱江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并分析了土地利用碳平衡与人类活动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协同关系。[结果] 研究表明,2000—2020年沱江流域碳排放量增加了5.13×107 t,其中建设用地碳排放量占90%以上;碳吸收量变化不大,主要来自林地,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净碳排放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各区县的土地利用碳平衡协调度均在提升,但70%以上的区域处于失调衰退状态。沱江流域人类活动强度整体处于中等强度水平,空间上从北向南呈现“低—高—低—高”的格局。[结论] 人类活动强度与人均GDP、人均碳排放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地利用碳平衡协调度与人类活动强度的负相关关系随着技术进步与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降低。提高碳汇能力与碳生产力是改善区域土地利用碳平衡协调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红壤丘陵区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以江西省信丰县崇墩沟流域为例,从生物措施配置植物选择、生物措施类型设计和生物措施实施的配套工程措施等方面探讨了在南方红壤区实施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的技术体系。以期为红壤地区生态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