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安徽省闪电定位系统2006-2012年蚌埠地区的闪电监测数据,对蚌埠地区雷电活动时空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云地闪中的绝大部分为负闪,正闪平均雷电流幅值高于负闪。各月雷电流幅值均值在20~80 kA,幅值高峰在每年9月份。各年的雷电流幅值在20~140 kA,2011年的雷电流幅值最高,2007年最低。无论正闪还是负闪幅值在23 kA附近的闪电频次最多。在空间上,蚌埠地区雷电流幅值呈现西弱东强的分布型,且与蚌埠地区的水系分布特征一致。闪电频率的主要空间异常型表现为全地区一致型和由北向南负正负的交错反向型。  相似文献   

2.
任鹏娟  肖稳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8-489,492
使用晋城地区5个气象台站1979~2009年的雷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晋城地区雷电的初日、终日,雷电日的年、月分布及时间变化趋势,雷电的空间分布及变化等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雷电日数以短周期变化为主,存在3~5年的周期振动,总体有增多的趋势。晋城地区除冬季未观测到雷电现象外,春季、夏季、秋季均有雷电发生。晋城市雷电日空间分布的变化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周凤芸  陈星宇 《安徽农业科学》2014,(5):1388+1430-1388,1430
利用烟台市1981—2010年雷暴日数据,从雷暴日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烟台雷暴的时空分布差异明显,南部和北部沿海地区及中部丘陵地带相对较多,海岛长岛地区最少;20世纪80年代开始,雷暴日的年代际变化呈现减少趋势,到21世纪初开始呈现增多现象;近30年年均雷暴日为21.37d,属于多雷暴区。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雷电灾害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建恒  杨仲江  吴孟恒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720-12723
针对河北省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区位特征,应用河北省电力部门提供的1999~2008年闪电定位资料和河北省30年(1971~2000年)常规观测资料,进行全省雷电时空分布分析;以气象部门统计的自2000年以来的雷灾资料,并结合民政、统计、保险等部门的雷灾记录,从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2个方面,研究全省雷电灾害的宏观分布情况,针对几个雷灾多发行业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5.
利用朝阳地区 2016~2022年4月~10月朝阳地区153个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观测数据资料,对朝阳地区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朝阳地区短时强降水时间分布特征明显,年变化整体呈现“M”型波动特征,各年均以20~29.9mm/h的强度发生次数最多;最早出现在5月上旬,最晚在10月下旬,主要集中在7月上旬、下旬和8月上旬;第一高发时段在15:00~19:00。空间分布不均匀,整体呈现东西少、中间多的分布态势,高发区主要集中在朝阳地区中部,不同级别强度的短时强降水高发区有明显差异。短时强降水类型主要以个别短时强降水和局地短时强降水为主。6~8月短时强降水事件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大部分地区最大小时雨强(极值)在30mm/ h~50mm/ h。  相似文献   

6.
垃圾填埋场空气微生物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垃圾填埋场空气微生物浓度的时空分布及变动规律,在北京市某垃圾卫生填埋场填埋区、渗滤液处理区、生活区分别选定临测点,利用安德森六级微牛物采样器,对填埋场卒气微牛物进行了系统的定点取样和分析.结果表明,垃圾填埋场空气微生物浓度分布填埋区>渗滤液处理区>生活区.填埋区空气微生物浓度达到6 000 CFU·m-3以上,生活区约为3 500 CFU·m-3填埋区空气微生物浓度显著高于生活区(P<0.05).填埋区不同时段空气微生物浓度不相同,呈4-7月份9:00-11:00浓度低于15:oo-16:00,而8、9月份以后9:00-11:00浓度高于15:00-16:00的趋势,但没有统计学筹异(P>0.05).2006年4月-2007年1月空气微生物总浓度变化曲线呈双峰型,两个高峰分别出现在5月和9-11月.填埋场环境温度对空气微生物浓度的影响大于湿度.  相似文献   

7.
以东北云冷杉天然次生林为对象,在吉林省汪清林业局,设立面积为1 hm2(100 m×100 m)的样地12块,在每个样地安装面积为0.64 m2(0.8 m×0.8 m)的种子收集器5个.自2018年7月末开始收集种子,每月收集1次,至11月末结束.在实验室将收集的种子分成完整种子、干瘪或霉烂种子、被取食种子3类,分析种子雨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整个种子雨阶段,共收集177561粒种子,平均种子雨密度为1257.42粒·m-2.完整种子占种子雨总量的比例较高(99.43%),其中水曲柳种子完整率为98.20%,高于其他树种;冷杉种子完整率为89.79%;未收集到鱼鳞云杉种子.研究区大部分树种种子在10月份达到成熟高峰,整个群落及各树种种子雨在不同时间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种子空间变异系数为1.35,水曲柳变异系数最大(7.02).该地区种子雨产量丰富、种子完整度高、天然更新潜力大、种子空间变异程度大、种子分布不均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闪电定位资料对厦门市同安区雷电活动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方法]采用2005~2010年同安区雷电观测和闪电定位资料,分析同安区雷电分布特征。[结果]同安区雷电活动频繁,主要出现在3~11月,其中5~9月最为活跃;空间分布不均匀,北部山区多,南部平原少。对同期相关环流形势和天气系统进行统计,结果表明,产生雷闪的天气类型主要有高空槽类、副热带高压类和热带系统类等3类6型。[结论]该研究可为开展雷击损害评估、雷电灾害预警预报等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利用2010~2013年滇西12个自动气象站逐时降水资料和高空观测资料,研究了滇西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典型短时强降水过程的环境背景场特征。结果表明,滇西短时强降水的频次的空间变化总体趋势呈南北向分布,大值中心在龙陵站;滇西短时强降水频次有显著的年变化;短时强降水集中发生在5~9月;日变化呈多峰型,最强峰值出现在04:00~05:00;滇西短时强降水存在5种环流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空气质量资料,2011~2012年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空气质量的变化特点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空气质量存在一定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规律。时间变化规律:(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空气质量有所好转,2012年较2011年优良天数增多,作为首要污染物的PM10污染程度有所减轻,空气污染呈显著下降趋势。(2)冬季为污染最高发季节,春季其次,秋季再次,夏季为最少发生的季节。(3)11月是污染出现最多的月份,污染出现较少的月份是7、8、9月。空间分布规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空气污染由内陆到沿海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但由南向北无显著规律。  相似文献   

11.
雷电监测技术是开展调查鉴定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撑,该文通过调取湖南雷电监测系统2002—2008年相关数据资料,对落雷次数、雷电密度、雷电流幅值、雷电日等数据资料分析,系统地阐述了湖南地区雷电活动的时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特征、雷电流幅值等特征等,从而更为直观地了解了湖南地区的雷电特征。并通过湖南地区雷电灾害的致灾分析,能较为直观地了解到湖南雷电灾害的湖南雷电灾害行业分布、湖南雷电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时间分布及雷击人群及环境事件百分比,为今后广泛开展雷电监测系统在农村民居雷灾调查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利用云龙县40个区域自动气象站2013—2021年逐小时降水数据资料,分析云龙县近9年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云龙县短时强降水空间分布极其不均,局地性特征明显,出现频次自西南向东北呈多—少—多的分布态势,短时强降水以20 mm/h≤R<40 mm/h为主,R≥50 mm/h的极端短时强降水在2017年开始隔年出现。云龙县短时强降水有很强的季节性和日变化,主要集中在7—8月,易出现在16:00—次日05:00,最易出现在16:00—22:00。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新疆地区1966—2015年逐日最高气温的数据资料,分析了新疆50年的平均日最高温的多年变化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新疆平均日最高温的多年变化是不断升高的,变化趋势率为0.307℃/10年,较全国最高气温升高趋势变化率为0.1℃/10年大许多;新疆平均日最高气温的周期变化主要有29年左右的主周期,并于1990年前后发生突变;新疆地区50年平均日最高气温的空间分布变化较大,由南向北,呈现高—低—高—低的态势,这是由新疆实际地形所致;日最高气温年极大值50年平均的高温区主要分布在南疆的大部分地区和北疆中部沙漠地区;50年内日最高气温≥35℃和≥40℃的天数最多的地方都集中在吐鲁番地区,可见吐鲁番地区和南疆东部沙漠地区是中国最热的地区。  相似文献   

14.
苏英  刘晓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575-17577
依据中国地震台网实测资料,对四川省及周边地区2001年1月-2007年12月期间4级以上地震进行统计,共计155次,每年平均约22次,同时鉴于汶川大地震余震尚未平息,目前还处于活动期,因此对其单独进行探讨。运用Excel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地震活动的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尝试性地探索其中的规律。结果表明,地震活动在时间分布上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差异(夏、秋两季的地震活动频率明显高于春、冬两季)和年际变化(2008年为地震活跃期),在空间分布上地震活动与地质活动构造关系密切,地震主要发生在断裂、断陷带,特别在地块交界处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选取平顶山地区7个观测站点的1954~2007年共54年的雷电资料,利用统计学、一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对其时空分布特征及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平顶山地区雷电的空间分布呈现中部多、西北部少的特征;从月变化来看,平顶山地区雷电集中时段出现在6~8月,以7月最多,说明该地区雷电天气研究和预报服务的关键季节在夏季;从日变化来看,雷电集中分布在下午和夜里,以短雷为主;造成平顶山地区雷电天气的环流形势主要分为3类:副热带高压西北部雷电型、低涡雷电型和高空槽雷电型,其中以副热带高压西北部雷电型最多。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1961~2020年兴安盟8个国家站的日降水量、积雪深度等资料,对本地的大到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除夏季6~8月份外兴安盟均有大到暴雪出现,并以秋季10月和春季4月最多;近60a大到暴雪天气过程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以20世纪90年代为界表现为年代际偏少和年代际偏多两个阶段。大到暴雪日数的空间分布呈现出自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结合地形来看主要发生在沿大兴安岭的高海拔地区;而大到暴雪降雪量平均值的分布呈现出南北小、中间大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7.
利用闪电定位资料,对陕西榆林地区正地闪发生的时间、强度、区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榆林地区正地闪占闪电总数的9.01%,年平均比例为8.68%;正地闪在6—8月频次较高,占全年正地闪频次的67.54%,3—4月和10—11月频次较低,占全年正地闪频次的15.07%;正地闪与负地闪、总地闪的日变化规律相似,变化曲线近似呈单...  相似文献   

18.
水曲柳节子时空分布特征与变色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了解水曲柳节子时空分布特征和变色规律,并建立节子变色长度的预测模型。  方法  在49年生的水曲柳和长白落叶松人工混交林中,选取16株水曲柳样木,采用油锯对节子进行解剖,并在实验室内利用20倍放大镜测量节子的属性。  结果  (1)水曲柳节子径向生长的第1 ~ 5年形成的节子数量最多,占98.1%;第6 ~ 15年形成的死节数量较多,占94.1%;第11 ~ 20年完全愈合的节子数量较多,占73.6%;(2)在垂直分布上,89.5%的节子分布在树干高度10.0 m以下,10.5%的节子分布在树干10.1 ~ 14.0 m的范围;(3)节子变色长度随着节子直径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当节子直径大于15.00 mm时,变色长度明显增大;(4)节子变色长度随着生角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小(P < 0.05),但会随着死节半径和节子愈合时间的增加而显著增大(P < 0.05);(5)通过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出节子直径(KD)、节子总半径(TRK)和节子愈合时间(OT)3个影响节子变色的关键因子,建立了节子变色长度多元回归模型:YDL = 1.557XKD + 0.382XTRK + 1.140XOT - 7.523,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  结论  自然整枝条件下,水曲柳节子易发生变色,节子直径、节子总半径以及节子愈合时间是决定节子变色长度的关键因子。在节子直径超过15.00 mm时,变色长度明显增大,因此,当水曲柳枝条直径超过15.00 mm时应及时修枝。   相似文献   

19.
利用威海气象局1997—2017年雷电灾害统计资料,分析威海市雷电灾害的主要形式、经济损失、伤亡人数、时空分布特征、行业特征和地域差异,并对灾害成因做了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雷灾事故相对发生较多的地区为威海中部及西部内陆地区,雷灾事故相对发生较少的地区为东部及南部沿海地区;年雷电灾害次数总体呈上升趋势;雷电造成的损害有直接雷击灾害和间接雷击灾害,其中间接雷击造成的损失占79.44%;每年5—8月是威海雷电灾害事故高发时期,每天15:00—17:00是雷电灾害事故高发时段;雷击造成微电子设施损失位居榜首,供配电设施次之;郊区雷击时常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应引起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20.
棉花铃重时空分布特点及增重途径与技术田克雨(东辛农场种子公司连云港222248)棉花皮棉产量由亩总铃数、铃重、衣分三个因素构成。从本场近5年棉花产量构成三要素看,年度间铃重的高低对产量的影响比亩总铃数还要大(表1)。本文就目前我场露地直播棉亩产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