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明确湖北省水稻二化螟种群的发生动态,指导开展合理化防治,该研究于2015年在咸宁市崇阳县、孝感市孝南区、随州市曾都区设置诱虫灯,监测水稻二化螟的灯下虫情.监测结果表明,三地二化螟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孝感市孝南区、随州市曾都二化螟的发生呈现明显的"主峰+次峰"现象,而咸宁市崇阳县二化螟发生基数明显较轻,全年具有3个发生高峰,没有明显的"主峰".  相似文献   

2.
采用测报灯系统和性诱剂系统2种智能工具监测水稻二化螟越冬代的虫情动态.结果表明,2种智能工具对二化螟的诱测效果均较好,测报灯系统峰型明显、 虫量集中,性诱剂系统诱测日期早、 虫量诱集多,两者主蛾峰日与田间发育进度调查预测化蛾高峰相近,预测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根据1991~2006年二化螟测报资料分析,单双混栽区二化螟种群演变规律为越冬代、三代蛾量大幅上升,而一、二代蛾量则大幅下降,即一、四代发生为害加重,二、三代发生为害趋轻,其种群结构消长呈谷形曲线,全年二化螟虫发生为害与二、三代螟虫种群发生量密切相关,明确越冬基数上升、越冬成活率提高、受虫比变化幅度大、生育期与发生期吻合度改变、高秆品种推广是形成单双混栽区水稻二化螟种群结构特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正>7月份和8月份是我市二化螟、稻飞虱、稻水象甲、玉米螟、粘虫发生为害高峰期,做好这几种虫害的防治工作是确保我市水稻和玉米丰产丰收的关键。二化螟一年发生两代。一代发生盛期为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二代发生期为7月底至8月上旬。在二化螟卵孵化高峰期至低龄幼虫高峰期进行防治效果佳,可选用10%阿维·氟酰胺悬浮剂40ml/667m2,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ml/667m2,或5%丁烯氟虫腈乳油50ml/667m2,  相似文献   

5.
2013年在崇阳县利用诱虫灯监测了中稻生长季节水稻蛀秆螟虫灯下发生情况。监测结果表明,水稻蛀秆螟虫的发生主要以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 Walker)和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为主,其中,二化螟发生比例最高,达87.03%,三化螟和大螟发生较轻;各类螟虫灯下雌虫比例明显高于雄虫;三类螟虫在中稻上发生均有3个高峰期;分析了水稻螟虫种群动态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1-2006年扬州市邗江稻区二化螟调查测报资料,统计分析了该种群的发生规律及其危害情况。结果显示,6 a间整个稻区二化螟一、二代蛾盛发期多出现于5月中旬和7月下旬,蛾和卵高峰期具多峰现象;2001-2003年越冬残留和一代幼虫量及螟害率变化一致,其余3 a间一代和冬后残留幼虫量变化相反,仅与一代螟害率一致,其中2003年螟害发生最重。研究还表明,除去外源因素影响,二化螟冬后残留和一代幼虫量高低可评估当年螟害率及预测翌年该虫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7.
虞根聪  赖朝晖  李婷 《浙江农业科学》2019,60(10):1785-1787
收集整理象山建国后水稻耕作制度和二化螟发生危害关系历史资料,以及近几年象山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附近区域水稻种植情况和冬后残留虫量、灯下一代二化螟高峰量、高峰期,以及螟害率等数据,点面结合对水稻耕作制度变化对二化螟发生关系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单双混栽比与二化螟冬后残虫量、一代蛾高峰量和全年诱虫量存在明显相关性,减少单双季混栽可以有效减轻为害。鉴于当前二化螟对主要防治药剂的抗药性水平较高,仅靠化学农药已难以控制重发区二化螟为害的局面,综合防控将成为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通过应用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二化螟性诱剂2009410、2009417及水盆诱捕器对越冬代二化螟的诱测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应用该监测工具诱测日期早、虫量较集中、有明显峰型,该器具弥补了诱虫灯对越冬代二化螟监测的不足,提高了水稻全生育期预测预报二化螟的准确性,为基层测报站提供了一种新的二化螟监测工具和手段。  相似文献   

9.
比较研究了冬作改变前后1981-1985年和1994-1998年越冬代二化螟的发生特点,结果表明冬作布局和方式的改变使冬后二化螟各虫源的比例发生较大变化,稻桩部分的发生量增加,稻草部分的发生量减少,发生期提早,蛾峰增多,多蛾期和盛发期延长。  相似文献   

10.
浙江塘栖枇杷黄毛虫种群数量特征及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灯下诱蛾和田间幼虫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枇杷黄毛虫Melanographia flexilineata种群数量特征和消长动态,并建立其发生趋势预测模型。结果表明:2008-2013年灯下诱蛾越冬代成虫始见期在4月中旬至下旬(4月14日至29日),其中2010-2012年相对较迟,峰期持续时间、蛾量受当年气候等条件的影响呈相应的变化,2008年和2011年为最高峰期虫量,2013年明显低于历年同期;田间幼虫发生量也呈现出相似的趋势,年度间均以第2代幼虫危害最重,峰期主要出现在6月下旬,少数年份推迟至7月上旬,第4代灯下成虫与田间幼虫量均下降较快。在此基础上,以枇杷黄毛虫的田间系统监测资料及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等气象因素作为预测因子,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出了具有显著回归影响的24个因子进入回归模型,建立了第1代至第3代枇杷黄毛虫发生期和发生量预测模型,其中影响枇杷黄毛虫种群数量消长的关键因子为种群基数和降水量、气温和相对湿度。经检验,各代次发生期、发生量预测模型均达到99分以上的历史符合率和预测准确度,模型拟合值与实测值相符,能准确地预测出其发生量和发生高峰期。  相似文献   

11.
通过性信息素诱捕水稻二化螟的田间试验,比较了性信息素诱测与测报灯诱蛾监测结果,发生高峰期的时间段基本吻合,诱蛾量也较多,在水稻二化螟测报上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亚洲玉米螟的种群发生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绿色高效地防控亚洲玉米螟,于2011—2015年采用灯诱法在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息烽县和安顺市平坝县进行高原山地环境下亚洲玉米螟成虫的灯诱种群发生动态研究。结果表明:贵州亚洲玉米螟成虫始见于4月,终见于9月中旬至10月中旬,高峰日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全年累计诱虫量最高663头,最低175头;高峰旬累计诱虫量占全年诱虫量的比例最高可达33.71%,最低为17.13%;灯下虫峰数量1~2个,主峰明显,多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贵州亚洲玉米螟的灯诱种群发生动态与田间的发生危害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淮北地区葡萄斑衣蜡蝉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2年的大田普查,结合定点系统监测和室内饲养,初步查明了淮北地区葡萄斑衣蜡蝉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该虫在淮北地区1年发生1代,以卵在葡萄支架水泥柱上或寄主的枝干上越冬。翌年4月中旬后陆续孵化为若虫,若虫出现的高峰期为6月上旬,虫量为18.5头/10株;成虫的高峰期为7月下旬,虫量为15.25头/10株。  相似文献   

14.
利用重庆市秀山县1990-2006年褐飞虱的田间、灯下虫情及气象资料,以田间发生高峰期的调查数量为因 变量,以灯下诱集虫量和气象因子为自变量,用多元逐步回归法组建了褐飞虱在不同时期的发生量预测模型,并利 用该模型对重庆市秀山县褐飞虱主害期的发生量进行预测检验.结果表明:褐飞虱田间发生高峰期的发生量不仅 与气候条件有关,且与灯下虫量有关,并得出与近期灯下总虫量成正相关,而与具有繁殖能力的雌成虫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纽康公司生产的二化螟性诱剂对二化螟成虫的诱杀效果进行研究,得出二化螟性诱剂对对二化螟靶标性强,诱虫稳定性较高,累计诱虫量比测报灯要多,且与测报灯下诱蛾量的动态趋势大体一致,性诱剂监测的蛾峰日比测报灯更接近于大田实际情况,对二化螟成虫预测比较准确,能完全替代测报灯进行二化螟预测预报,与灯诱及田间剥查虫蛹相结合,可起到较好的互补性,能更及时、准确地为预测预报田间幼虫发生为害期提供依据,可以作为基层测报人员监测二化螟应用于预测预报的一项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6.
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诱蛾试验及测报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二化螟是上虞市水稻生产中的主要虫害之一,准确开展病虫预测预报是抓好防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性信息素诱捕水稻二化螟的田间试验,比较了性信息素诱测与测报灯诱蛾监测结果,发生高峰期的时间段基本吻合,诱蛾量也较多,在水稻二化螟测报上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害虫监测质量和预报水平,2008年至今我们选择性诱剂诱捕二化螟,对其成虫发生期、发生量进行调查,预测二化螟在柳河县的发蛾高峰期,推算枯鞘期,抓住二化螟防治关键期,从而指导水稻生产.另外,多年来我县水稻二化螟的防治基本都是以化学防治为主.随着“绿色植保”理念的不断强化,“无公害治理”的要求被摆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为此,我们也将继续推广二化螟性诱剂诱杀害虫技术,增强农作物害虫绿色防控的意识.现将性诱剂在水稻二化螟防治方面积累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研究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不同用药时间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一代二化螟初孵幼虫高峰期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25mL/hm2防治,15日后再防治一次防效较好。在越冬代蛾始峰期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25mL/hm2防治,15日后再防一次,防治二化螟保苗效果较差,防虫效果一般。  相似文献   

19.
2008年三都县白背飞虱发生动态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8年三都县白背飞虱发生动态进行系统监测与调查,发现白背飞虱是三都县优势种,灯下有3个明显迁入虫峰,5月下旬为主迁入峰期;田间危害高峰期出现在6月上旬末至中旬,为特大发生程度,局部田块成灾发生,平均虫量为5700头/百丛,以小若虫为主要虫态。通过监测结果,结合相关因子,作出科学预报,为指导三都县大面积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摸清庆阳市金纹细蛾的发生规律,采用性诱剂诱捕法监测成虫发生消长动态,以5点取样法定点定枝调查虫斑数。监测显示:金纹细蛾在庆阳市苹果主要产区年发生4~5代,越冬代发生较为整齐,其余各代有世代重叠现象。金纹细蛾成虫累计发生量与虫斑数呈显著正相关,两者的回归方程为y=-0.667+0.001x。越冬代、第一代金纹细蛾成虫发生量和旬平均气温、10 cm地温关系密切。本文首次提出金纹细蛾防治指标为单性诱捕器累计诱虫量1 667头(落花后—麦收前)、5 667头(麦收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