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音沟乡的水泉沟村位于巴林左旗的东北部,三面环山,全村二百一十八户,总面积四万七千亩。解放初期这个村是有山就有树,有沟就有水,特别山杏树最多,每年产山杏核达五万多斤。可是后来管理不力,乱砍滥伐严重,植被遭破坏,人们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结果是洪水下了山,沃土出了川,小沟变大沟,遍地是石头。粮食亩产仅一百一十斤,人均大小畜一点七头(只)。  相似文献   

2.
赤峰市开发山杏成效大赤峰市山杏林面积近380多万亩,主要分布在沙区、山区和丘陵区,年产杏核约750万公斤,居我国杏仁六大产区之首。过去山杏核只以原料出口,价格低廉,群众发展山杏生产的积极性不高。近几年来,为了充分开发利用山杏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3.
俺村一百一十九户,五百口人,四个生产队,一个果园队,一个林业队,一个技术队,有耕地一千三百亩,每人平均二亩六。七三年,粮食亩产六百零八斤,比七二年增加了九十四斤;打刺槐二十六万斤,每户分烧柴一百多个,合计二千八百多斤。 说起俺村发展刺槐解决烧柴的事,里面也充满了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俺村  相似文献   

4.
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柳林乡生态立 乡战略大旱之年显神威,去年全乡农民 靠山杏资源增收减灾60多万元,80多 承包荒山户,户均增收800元。眼看着 车车山杏核换来成沓的票子,穷惯了的 山里人心里乐开了花,丰收的喜悦化成 一阵阵朗朗的笑声,一浪高过一浪,传 出山场,传出山旮旯。 柳林乡有土石山面积达20多万亩, 特别适宜山杏的生长,过去由于人为砍伐 和过度放牧,大片大片的山杏林被毁,珍 贵的山产资源白白浪费。1998年,乡里加 大“五荒”拍卖的力度,三岔口村率先购买 荒山4300亩,1999年这个乡又在兴盛义 村、西…  相似文献   

5.
陕北地区的仁用杏发展,近年来势头迅猛。一些县已将其列为主导产业而大力倡导发展。延安市1995年新建仁用杏园12万亩。陕北地区野生山杏资源十分丰富,野生杏林随处可见,一个县每年的杏核采收量可达500余吨。  相似文献   

6.
南峰村是个僮族聚居的河谷丘陵山区,全村共有七十一户,三百八十六人,有耕地三百五十亩(其中田二百五十亩),有林地面积一千一百五十多亩(人均三亩)。自一九六七年以来,他们一直坚持封山育林、实行烧柴统一砍伐分配,既较好地解决了社员的烧柴用材问题,又有效地保护和发展林业,促进了农业生产。为少林缺煤地区如何解决烧柴用材问题闯出了一条路子,他们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7.
扎鲁特旗现有天然山杏林13.8万公顷,主要分布在中部、南部低山丘陵区及冲洪积平原上。目前由于对山杏资源经营管理粗放,山杏核的产量、质量均有所下降。以前年产100万公斤以上,现在下降到50~100万公斤。长此下去将会使这一资源出现枯竭现象。笔者通过调查,对扎旗的天然山杏林经营管理提出几点建议,供参考。一、加强封山育林,保护好现有资源。扎鲁特旗现有天然山杏林13.8万公顷,主要分布在中部、南部低山丘陵区及冲洪积平原上。目前由于对山杏资源经营管理粗  相似文献   

8.
巴林左旗花加拉嘎乡有一万五千亩山杏林,每年可产杏核二十多万斤。过去由于对山杏资源不重视,管理不善,致使山杏林遭到破坏。为了加强对山杏林的封育管理,乡政府在全旗山杏会议后,于去年十二月初做出了《关于将山杏林承包到户的决定》,今年年初抓了《决定》的落实工作。落实山杏林承包责任制采取了“四定一公开”的办法,“四定”是由村委会定地块、定面积、定户数、定承包户与村委会双  相似文献   

9.
杏产业是白于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志丹县借助科技兴林“281”和“4151”工程项目的实施,仁用杏基地建设真正走上了依靠科技、注重实效、规模发展的快车道。全县杏林面积达到39.02万亩,挂果面积14.96万亩,年产鲜杏7000吨,收入430万元,经营户户均收入876元,人均175.4元,率先跨入了白于山区杏基地建设先进县行列。  相似文献   

10.
集安县为了解决烧柴困难,1983年决定:在大力营造薪炭林同时,大搞改灶节柴及保温炕的活动。截止目前,全县已百分之百地完成了有灶必改,百分之五十完成保温炕的任务,从而大大地减轻了烧柴难的负担。过去,旧灶每二十分钟烧十斤水,需要干柴十斤。改灶后,七分钟烧十斤水,需要干柴二斤就够了。这样,全县原计划建设319,350亩薪炭林,才能满足农村能源的需要。但是,自从推广节柴灶以后,通过亩产干柴的测试,每户一年用于柴七千斤计算,全县共营造薪炭林191,610亩就能满足全县农业户的需要。现将我县节柴保  相似文献   

11.
<正>杏仁蜂多发于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新疆等省(区),主要危害杏、桃两个树种。杏仁蜂1a发生1代,幼虫大多在园内落杏及枯干在树上的杏核内越冬越夏,在河北4月下旬化蛹,蛹期10余天,杏落花后开始羽化,羽化后在杏核内停留一段时间,咬破杏核爬出,在杏果指头大时成虫大量出现,飞到枝上交尾,选择向阳面的杏果,将产卵器刺入杏核内,把卵产在核皮与核仁之间,每晨只产1粒卵。1只雌虫可产卵20~30粒。幼虫孵化后在核内食杏仁生长,约在6月上旬老熟,被害果于6月上旬开始脱落或干缩  相似文献   

12.
杏,每个人都见过,每个人都吃过,分杏肉、杏仁、杏核三部分,我们通常所食用的主要是杏肉干鲜果和杏仁,你能想到杏仁可以加工成杏仁露,但你能想到通常被我们扔掉的杏核壳还可以用来加工成活性炭来维系人们健康,甚至做成工艺品吗?  相似文献   

13.
山杏     
家乡大山深处的山坡上山杏很多。每逢春天,极目远眺,山杏花儿争相吐蕊,山山岭岭,一片花海,像一团团飘动的白云缭绕山间,又似棉絮朵朵垂挂在枝头。待那花瓣飘落,杏叶伸展之时,颗颗青杏缀在树上,宛如碧绿的珍珠。你若摘一颗放进嘴里,酸中微涩,清脆可口。待到仲夏,山杏熟了。这时,浓绿的枝叶间,长满了一串串成熟的山杏。那颜色,红中露粉,粉中露黄,引得你垂涎三尺。然而,你要摘一颗放进嘴里,那你一定会后悔的。因为,这时节的山杏皮是苦的,吃不得。摘回的山杏,放在屋里沤几天,杏皮一烂,剩下了褐黄色的杏核。人们需要得正是里面的杏仁。山杏仁是很…  相似文献   

14.
油茶是一种产量较高的木本油料树种。但是否能够达到高产,却取决于培育管理工作的好坏,培管好了,产量很高,相反,产量就低,甚至荒芜欠收。如我省著名的油茶之乡永兴县枣子大队,8000多亩油茶,最高年景亩产油22斤,一般在15斤左右;邵东县黄草坪油茶林场200亩试验山,平均亩产油53斤,另有30亩丰产山,亩产油高达73斤;有的小面积亩产油过了百斤。但就全省而言,平均亩产油仅5—6  相似文献   

15.
巴林左旗山杏资源丰富,20世纪70年代曾是全国27个山杏重点基地旗县之一。现有山杏林149万亩,其中天然林70.8万亩,人工林78.2万亩,分布比较集中,产量较高。特别是从l998年开始实施百万亩山杏林建设工程以来,增加山杏林面积70万亩,建成了一批山杏精品园、高产园、丰产园。2004年全旗山杏核产量达300万公斤,创产值1500万元,山杏核深加工实现产值112万元。2005年产山杏核400万公斤,创产值1200万元。  相似文献   

16.
屯军堡是河北省赤城县的一个山区贫困村。从1989年开始高效林业系统建设,短短五年,山区面貌和群众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 过去,这个村的大面积土石山得不到治理,水土流失严重,群众生活贫困。1986—1988年,全村年平均总收入只有11.16万元,人均纯收入113.68元,粮食总产28.4万斤,人均口粮382斤。 1989年屯军堡村在河北省林科所课题组的指导帮助下,开始治理总面积6808亩的两条大沟流域,进行  相似文献   

17.
我场共有油茶林2100多亩。近几年来,通过学习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发动职工,反复实践,不断摸索油茶增产规律,使油茶产量逐年得到提高。今年1800亩收获面积,产茶油43,000多斤,平均每亩24斤多。党支部试验山120亩,亩产茶油由1960年的1斤,一跃而达到53斤9两,高额丰产油茶林30亩,亩产茶油达到73斤。我们在培育管理上的作法是:  相似文献   

18.
五原县塔尔湖防沙林场于1958年建场,总经营面积102,825亩,分布在11个公社境内。经过25年的治沙造林和封沙育林、育草,使36,000亩沙丘基本固定,3,900亩流沙变为半固定。原来沙丘移动速度每年8米以上,现在减为3~5米。全场累计造林55,681亩,保存面积为26,531亩,其中成材林11,904亩,蓄积量31,709立方米。另有幼林11,727亩,疏林407亩,灌木林2,430亩。现有林木的生长量每年可达7,278立方米以上,历年抚育间伐出材2,291立方米,为社队和单位提供造林苗条635万株,为牲畜提供饲草262万斤,解决烧柴180万斤,编箩头、笆子林副产品7,100余件,生产粮食100万斤以上,油料8万斤,建场以来国家共投资208万元,本场林业收入上交24万元,现有成材林按其蓄积量计算可达634万元。全场通过治沙造林,基本上扭转了治理前沙漠吞没农田、牧场、村庄及切断交通的情况,改善了群众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境内地多平原。全省土地总面积15,390万亩,低山丘陵占14%。林业用地仅有812.2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3%。过去林少柴少。山区农业产量也不高,农作物秸秆收获量少,因此丘陵山区烧柴十分紧张。至于平原农区,情况则更加严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烧柴难”的矛盾虽然逐步得到了缓和,但还没有根本解决。为了迅速开发和发展江苏省薪炭能源,现试就本省薪炭林的经营现况、类型及发展建议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20.
唐剑 《国土绿化》2004,(3):28-29
山坳里的年轻人就应有所作为。杨国锋,张建珍夫妇同是桃江县大栗港镇红云村的青年,同进学堂门,同出集体工,同做改变穷旮旯穷面貌的梦。红云村人均1亩水田、1亩5分旱土,属丘岗土地,日照少,雨水多,过着红薯坨包谷米勉强塞饱肚皮的日子,全村每年要吃国家3万斤返销粮。“这不是勤快人过的日子”,杨国锋夫妇田头谈着枕边议着心里想着。杨国锋向母亲借来卖鸡蛋积攒下的80元,加上原有的40元,从百把里外的新华书店买回农业科技书籍,两人认真拜读后了解到,地球资源日益枯竭,大气污染日趋严重,荒漠化加快,人口与环境面临严重危机。国务院曾经提出“要保护农业生产环境,积极推广生态农业,防止农业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杨国锋夫妇越想越觉得自己应带头在中国农民中走出一条现代生态农业路子。于是乎,建立“杨张立体生态农业模式”的构想在两颗年轻人的心中萌了芽。红云村1000多人口天天要生火,日日要烧柴;“有柴砍柴,无柴擗枝,无枝砍树,无树拔草”,村里的山像是秃了顶的头,村上的寨子常年乌烟瘴气。杨国锋、张建珍琢磨,如果广大农村解决了做饭不烧柴的问题,森林就保住了水土就不流失了,水土不流失了,人类与其生存环境就协调了。随后,他们通过书本学习和外面考察后得出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