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6~1991年对毛黄金龟生物学习性及利用性外激素诱杀雄虫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毛黄成虫出土整齐而集中;雌虫仅能短距离爬行、交尾后即就近入土产卵,长年形成封闭式危害区域;成虫性间诱集力极强;雄虫只有一次有效交尾能力,雌虫可以多次交尾.这些特性有利于性激素使用.试验表明,性外激素在雌虫腹部产生,用乙醚提取活性最高.其粗提物可在0~10℃温度下贮存二年仍具有较强活性.在田间自然状态下释放粗提物诱杀毛黄雄虫,处理区比对照区毛黄幼虫量减退96.9%.  相似文献   

2.
<正>茶尺蠖作为鳞翅目蛾类害虫,其雌蛾合成释放的性信息素组分在雌雄两性通讯中发挥至关重要的生理作用。茶尺蠖雄蛾主要通过其高度灵敏的嗅觉感受系统特异的识别种内性信息素组分,进而搜寻和定位待交配的雌蛾,完成交配行为。基于反向化学生态学原理,研究茶尺蠖雄蛾识别性信息素的分  相似文献   

3.
<正>福建省农业科技人员近期采用电生理方法,测定了小菜蛾雌、雄成虫对雌蛾性信息素(sex pheromone,SP)两种主要组分顺-11-十六碳烯醛(Z11-16:Ald)和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Z11-16:Ac),以及性信息素与寄主植物5种挥发性物质混合物的触角电位反应。结果表明:当供试浓度为20.0克/升时,雄蛾对Z11-16:  相似文献   

4.
甜菜夜蛾成虫对黑杨萎蔫叶片挥发性物质的触角电位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测定了甜菜夜蛾成虫对黑杨萎蔫叶片性物质提取物及其10种组分的EAG反应。结果表明,与标准化合物苯甲醛相比,未酱雌蛾、交配雌蛾和雄蛾对5-40μL的提取物均有显著的反应,不论是未酱娥还是已交配蛾,能引起较镪强EAG反应的化合物均为芳香族化合物的苯乙醛、丁香酚、苯甲醇、β-苯乙醇、正己醇和环己醇,植醇、20甲基环己烷和β-石竹烯仅能引起微弱的反应,以10种化合物不同种类及比例的混合物刺激成虫,EAG反应值均高于单一化合物。  相似文献   

5.
<正>小菜蛾属菜蛾属鳞翅目菜蛾科,是甘蓝上的重要害虫。小菜蛾食性专一,以十字花科蔬菜为主,特别喜食甘蓝、大白菜,在屯留县属常发性和大发生性害虫。1发生规律为了摸清小菜蛾在屯留县的发生规律,2009年我们采用小菜蛾性诱剂进行成虫诱集,通过连续的诱蛾观测,确认小菜蛾在我们当地一年发生5~6代,并且世代交替重叠,幼虫周年均在十字花科蔬菜上发生和为害。  相似文献   

6.
<正>利用性诱剂干扰交配或诱杀钻蛀性蛾类害虫是果园害虫生物防治的重要途径之一,研发既诱雄蛾也诱雌蛾的新型诱剂近年来颇受关注。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与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合作在苹果蠹蛾性信息素基础上,加入寄主植物挥发物——梨酯、苯乙酮、香叶醇、冬青油和苯乙醇等制成若干配方,在南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性信息素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设性信息素诱摘示范区(以下简称性诱区)、群众自防区、对照区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性信息素诱杀一代、二代二化螟雄蛾效果明显优于群众自防区的诱杀效果,性诱区二化螟一代防治效果、二代防治效果分别为91.68%和86.54%,群众自防区则分别为88.12%和78.02%;但性信息素诱杀三代二化螟雄蛾总体防控效果与群众自防区相当,性诱区二化螟三代防治效果为86.04%,群众自防区为88.03%。性诱区农药费用支出比群众自防区减少750元/hm~2,水稻产量比群众自防区增加1 230kg/hm~2。  相似文献   

8.
人工合成昆虫性诱剂捕杀麦蛾的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昆虫激素,基本可分为内激素和外激素二大类。内激素主要是昆虫内分泌器官分泌的、能在体液内流动的活性物质,它能调节和控制昆虫的生长发育、变态、滞育、交配、生殖以及一般生理代谢作用。外激素是由昆虫某一器官或组织分泌的、能在体外流动的活性物质,它能借空气或其它媒介散布到体外,影响同种其它个体的特殊行为。近年来生态学有了很大发展,人们发现在昆虫与昆虫,昆虫与植物之间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依赖化学物质传递信息的。如昆虫求偶,寻找食物、定向栖息搜索寄主、受到侵扰时向同类告惊等行为都存在着化学物质的作用。自七十年代初到现在,国内外已知产生外激素的昆虫达300多种,其中约80余种昆虫的性诱物质已能分析提纯并阐明了它的化学结构式,有近30种的性诱物质可以人工合成,已经商品化了的有19种。昆虫性息激素,具有极强的引诱力,只要空气中有微量存在,即能吸引同种异性(雄或雌成虫)产生生理效应。鳞翅目雌虫释放性信息素的腺体,一般位于腹部第八、九节的节间膜上,多数种类是由雌虫释放以引诱雄虫前来交尾;也有些种类是由雄虫释放,以引诱雌虫的。昆虫的性激素,仅对同种异性个体发生作用,而不会把别的昆虫引来,这样就保持了种的连续和生殖隔离,但也有亲缘相近的种类(如同属或同科)相互间有一定的引诱力,因此不会伤害天敌。  相似文献   

9.
<正>性诱剂诱杀害虫技术是近年来国家倡导的绿色防控技术,其原理是通过人工合成雌蛾在性成熟后释放出一些称为性信息素的化学成分,吸引果园同种寻求交配的雄蛾,将其诱杀在诱捕器中,使雌虫失去交配的机会,不能有效地繁殖后代,减低后代种群数量而达到防治的目的。用性诱剂的优势:一是选择性高,每一种昆虫需要独特的配方和浓度,具  相似文献   

10.
利用化学药剂导致害虫不育是防治害虫的一个新途径.1980年以来笔者用灭幼脲一号乳剂采用Mitlin饲食法于室内对粘虫成虫产卵不育做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用5oppm处理羽化后一天内的雌、雄蛾,交配后所产卵,不育效果达99.8%,几乎全部不育.用5ppm、50ppm同时处理羽化后第三天雌,雄蛾,交配后所产卵,不育效果分别为99.4—99.0%,9.96—99.1%,效果十分明显.不育效果似与成虫羽化天数无明显关系.这一研究结果,对控制迁飞性昆虫为害及其数量变动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储藏物虫害感染粮食、食品之前,如何检测它们的存在呢?以前是采用传统的检测工具,而目前的研究手段集中于外激素以及其它引诱剂。合成外激素是检测早期虫害的一种有效方法。在过去两年中,它们显示出良好的效果,而在将来,它们也将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外激素的化学气味是昆虫成虫为达通风目的而产生的。最近已经合成了许多常见虫种的外激素。另一些外激素目前正在进行合成。同时,设置新型诱捕器或食物引诱剂补充人造诱  相似文献   

12.
防病治虫     
《中国花卉盆景》2004,(6):40-41
贵州省锦屏县林淑芳问:松树的枝条上挂了许多枯叶苞,剥开内部发现有虫子。请问是什么虫?叫什么名?它怎样为害树木?答:这种虫子叫大蓑蛾,又称大背袋虫、大袋蛾,幼虫吐丝缀叶成囊,隐藏其中,头伸出囊外取食叶片或嫩梢,啃食叶肉留下表皮,造成叶上出现孔洞或缺刻,严重的将叶食光。该虫分布于我国大部分省区,可为害月季、蔷薇、梅花、牡丹、丁香、山茶、杜鹃、石榴、月桂、樱花、雪松、马尾松、罗汉松、五针松等200多种观赏植物。该虫成虫雌雄异型,雌成虫虫体肥大,淡黄色或乳白色,无翅,足,触角、口器、复眼均退化。雄成虫为中小型蛾子。华北、华东、华中地区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蓑囊中越冬,翌春3月下旬开始化蛹,4月底5月初为成虫羽化盛期,雌蛾多于雄蛾,雄蛾羽化后离开蓑囊,寻觅雌蛾;雌成虫羽化后不离开蓑囊,在黄昏时将头胸伸出囊外,招引雄蛾,交尾时间多在13:00~20:00。雌成虫将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试图通过细胞学数据来了解不育性,可育性的表达机理。环境敏感的基因雄不育性系统包括了光期敏感的基因雄不育性和感温基因雄不育性(TGMS);这种系统的发现为取代水稻三系育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两系法是生产杂交水稻种子的一种更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夏英三 《茶业通报》1992,14(3):34-35
以前报道,茶褐蓑蛾Mahasena Colona Sonan主要分布于淮河以南部分茶区。笔者于1991年对其雌蛹重与产卵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现简述于后。材料和方法 1.老熟雌性幼虫的获得:茶褐蓑蛾雌蛹历期11~15天,平均12.7天;而雄蛹历期19~32天,平均22.7天。一般是雄幼虫在化蛹后10天左右,雌性幼虫才化蛹,且近老熟雄幼虫护囊的尾部附有雄幼虫的蜕皮。所以在雄幼虫开始化蛹后,到田间采集尾部无蜕皮的虫囊,幼虫大多皆为雌性,后移入室内水培茶枝饲养。  相似文献   

15.
稻纵卷叶螟是永康市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其初次虫源主要以南方虫源在梅雨季节迁入该市, 以后本地蛾与再迁入蛾源一起为害。对该市危害损失较大的主要是6月上、中旬的三(1 )代和8月底至9月初的六(4)代纵卷叶螟。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和水稻品种更新,早稻 面积锐减,单季稻面积剧增,形成单双季混栽、多种作物插花的局面,有利稻纵卷叶螟繁 殖为害。  相似文献   

16.
广鹿蛾对6种颜色幕布趋性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设计新型选择性害虫诱捕技术,试验研究了广鹿蛾在高压汞灯提供光源的条件下对6种不同颜色的趋性差异。均匀驱散诱集的广鹿蛾后,定时统计各彩布上的广鹿蛾数量及分布情况,定义“趋性指数”(0~100)为广鹿蛾对各颜色幕布趋性大小的衡量指标。结果表明:广鹿蛾对黄色幕布的趋性最强,趋性指数达到47.10,显著高于其他颜色幕布(P<0.01);绿色布的趋性指数为24.39,显著高于其他4种颜色;紫色布的趋性指数最小。广鹿蛾对各彩色幕布趋性显著不同,由此为设计新型选择性诱捕技术提供了可行性依据,同时为研究单物种趋光性昆虫对颜色的趋性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试验采用自行设计制作的K-1型和K-2型(加粘胶)及仿制的4种传统型蛾类性信息素诱捕器,为期8天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K-1和K-2型两种结构相似的诱捕器对印度谷螟表现了突出的诱捕效果,两者的8日累计诱蛾(雄)数均极显著多于另外4种传统式诱捕器。在持续效果方面,前两种在各期累计蛾数有3次以上显著或极显著多于前期,而后4种仅有1次,K-1型(无粘胶)与K-2型(有粘胶)两种结构完全相同的诱捕器的诱蛾效  相似文献   

18.
<正>桃小食心虫,属昆虫纲鳞翅目果蛀蛾科,又名桃小食蛾、桃蛀果蛾,是一种分布广泛的果树害虫,主要危害桃、苹果、梨、枣、山楂等落叶果树,不仅降低果树产量,而且受害果实品质低劣,失去商品价值。现将其发生危害及防治技术介绍如下:一、形态特征成虫:雌性体长7~8毫米,翅展16~18毫米;雄虫体长5~  相似文献   

19.
李梅 《种子世界》2014,(4):52-52
<正>1形态特征玉米螟成虫黄褐色,雄蛾体长10~13mm,翅展20~30mm,体背黄褐色,腹末较瘦尖,触角丝状,灰褐色,前翅黄褐色,有两条褐色波状横纹,两纹有两条黄褐色短纹,后翅灰褐色;雌蛾形态与雄蛾相似,色较浅,前翅鲜黄,线纹浅褐色,后翅淡黄褐色,腹部较肥胖。卵,扁平椭圆形,数粒至数十粒组成卵块,呈鱼鳞状排列,初为乳白色,渐变为黄白色,孵化前卵的一部分为黑褐色(为幼虫头部,称黑头期)。老熟幼虫,体长25mm,圆筒形,头黑褐  相似文献   

20.
茶细蛾(Caloptilia theivora Walsingham)隶属鳞翅目,细蛾科,是贵州茶园常发害虫。本文介绍了识别茶细蛾这一茶树害虫所依据的形态特征以及为害症状,通过性诱剂防治实践,分析了性诱剂对茶细蛾成虫的诱集效果。研究结果可为茶细蛾虫害的田间诊断和绿色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