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素芬  杨新林 《农技服务》2011,28(10):1480-148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及FY~2C红外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加密自动雨量站资料等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1年6月24~25日江西省吉安市西南部发生的局地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地在暴雨发生前积聚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为中尺度系统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中小尺度的地形抬升为中尺度系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触发条件;卫星云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资料能较好地监测中尺度系统的生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数值预报资料,对2016年7月1日发生在淮北市一次局地暴雨天气过程的降水形势、环流特征、物理量、雷达回波、卫星云图等进行较全面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主要是由于冷涡在东移过程中携带冷空气下滑造成的;沙氏指数、K指数、抬升指数、对流稳定度指数、风暴强度指数等对局地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也能很好地把握对流云团的发生发展,是目前短时临近预报的较好工具。  相似文献   

3.
利用高空气象探测资料、雷达回波资料及气象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6年7月18日平凉地区1次局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以期为当地区域性暴雨的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利用高空气象探测资料、雷达回波资料及气象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6 年 7 月18日平凉地区一次局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2012年夏季一次局地暴雨天气过程发生时的主要天气形势、影响系统、各物理量场特征、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的演变等综合分析,得出贝加尔湖冷涡东移加深且移动缓慢是此次局地暴雨的关键;低空急流的存在,对降水量有增幅作用;由于大兴安岭地形阻挡造成迎风坡水汽辐合造成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6.
2007年7月7日南京及周边地区出现了一次大范围的强雷暴天气过程,利用MTSAT卫星的云图资料、多普勒雷达的回波信息以及全国闪电监测系统监测到的闪电资料,结合气象物理参数信息,分析了这次过程中闪电在雷达回波、卫星云图上的表现。结果表明,应用卫星和雷达资料的综合分析,可以判断出闪电发生的时间和位置,从而为雷电的预警提供依据。同时,了解暴雨过程中闪电的频数、分布和极性特征,也有助于分析暴雨的发展过程,预测暴雨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7.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及卫星云图资料,对2006年7月1~2日发生在淮北和江淮之间北部地区的梅雨锋暴雨进行分析,阐述该次暴雨的红外卫星云图特征及雷达基本反射率和多普勒径向速度特征,如回波强度、速度场特征等,并通过这些特征分析产生此次暴雨的成因,探讨雷达与卫星资料相结合在梅雨锋暴雨预报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针对1995年7月到2009年6月每年出现的暴雨和大暴雨的天气,对每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预报都充分利用卫星云图及暴雨预报中所积累的实践经验,摸索出了利用卫星云图、云系特征及雷达回波与天气形势相结合预报强降水的做法,归纳出了特大暴雨前的云场模式,提高了暴雨预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卫星云图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等,从环流背景、卫星云图与雷达回波特征、物理量诊断等方面,对2015年6月10日-11日永州地区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500h Pa高空图上的波动槽配合中低层700h Pa、850h Pa的切变线是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各种数值预报模式、卫星云图资料、雷达回波等,采取天气诊断分析方法,对2018年6月7—9日遂川县暴雨天气过程的水汽、动力及热力3个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外围环流影响是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11.
从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多普勒雷达、卫星云图等资料对昌吉州2009年6月29日的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此次天气过程是在南亚高压双体、副热带锋区在天山山区的有利背景下发生的;高空西南急流和低层中尺度辐合切变的存在为局地强降水创造了有利条件;雷达资料40dbz的回波和低层暖平流、高层冷平流显示了6月29日夜间的局地强降水。  相似文献   

12.
肖杰  黄克磊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216-10219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及FY-2C气象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等,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10年8月13日傍晚到夜里出现在太行山脚下河南焦作市一次局地突发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风槽、副热带高压、中低层切变线、地面冷锋和暖倒槽是这次局地大暴雨的主要的天气尺度系统;强降水发生前,焦作已经形成了明显的能量锋区,且上干下湿的大气层结随着地面冷锋逐渐东南下,焦作触发了强对流天气;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散度场配置,增强了大气的抽气作用,导致暴雨区上空较强的垂直上升运动,从而有利于降水的加强,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卫星云图上3个对流云团合并加强是造成焦作短时强降水的主要原因;雷达图上的反射率因子、回波顶高、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产品对于强降水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资料、NCEP资料、713雷达资料、卫星云图等数据,通过大尺度环流形势、主要影响天气系统、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特征等方法对2015年6月21日17:00—21:00中卫市中宁县局地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降雹和短时强降水出现在回波发展的成熟阶段及消散初期,当回波强度<30 d BZ时,强对流天气过程基本结束。  相似文献   

14.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天气雷达资料等,对2008年6月12日河池地区出现的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卫星云图、雷达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地面冷锋、低空切变、高空槽的配合有利于暴雨的产生,高层辐散、中低层辐合、大气不稳定能量为暴雨产生提供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5.
利用自动气象站资料、卫星、雷达等相关气象资料,分析2018年8月中旬周口市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是由台风“温比亚”登陆后减弱的低压和倒槽的共同作用造成的。降水期间,水汽条件、动力条件以及不稳定能量条件均较好,这些条件共同促进暴雨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卫星云图上台风外围螺旋云带多次经过周口市及其附近区域,对应雷达图上回波强度较强的弧状回波消散后,又生成反复经过周口一带产生强回波“列车效应”,导致此次降水天气的持续时间较长。基于此,以2018年8月中旬周口市一次暴雨天气过程为例,重点分析了暴雨天气的环流形势、物理量,以期掌握暴雨天气的形成机制,为今后更好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王桂春  宋若宁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333-18336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对2010年7月19~22日发生在辽宁地区的区域性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的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南涡、副热带高压是此次大暴雨产生的主要天气系统,低涡、高空槽、切变线是产生大暴雨的动力机制。大暴雨与低空急流有密切的关系,低空急流是通过中尺度脉冲的形式向下游传播动量、热量和水汽,充足的水汽来源于孟加拉湾。  相似文献   

17.
吴志岐  刘利华  陈海波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2008-12009,12104
利用MICAPS系统下各种资料,对2006年8月14日固原市局地大暴雨天气的环流形势和主要影响系统及物理量进行了诊断分析,并运用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资料等,综合分析了这次大暴雨的特征,为定性预报固原市大暴雨天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和FY2C气象卫星云图、新一代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对0908号台风莫拉克的闽东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台风暴雨与垂直上升运动、正涡度区相对应,并有明显的水汽输送带和水汽辐合与之配合;降水强度与雷达回波强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并随着卫星云图中的螺旋云带而移动;而台风螺旋云带有规律的移动可以预示短时强降水的移动方向。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2009年7月3日引发桂林市西部地区大面积地质灾害的天气成因。结果表明,低涡切变与西南急流的维持是造成这次灾害的前期气候背景;中尺度辐合天气系统、充沛水汽输送及辐合、低空急流的作用导致桂东北发生特大暴雨,是引发此次大面积地质灾害的直接天气原因。强降水发生时,卫星云图表现为带状较强云带;雷达回波呈典型椭圆形絮状短时暴雨回波,强度在40dBz左右,顶高在10km以下,VL在25kg/m^2以下,对流性不强,但有利于发生长时间的持续性降水。  相似文献   

20.
梁钟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3864-13867
利用探空观测资料以及FY-2D气象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等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采取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09年7月26日出现在广东清远市一次局地突发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边缘的不稳定气流及南支槽前的上升运动是此次局地暴雨过程的天气尺度系统和大尺度环流背景;暴雨发生前大气不稳定能量不断积累,为中尺度系统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地形与降水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小尺度地形使近地面上升气流增强,造成了对流云团在该地不断生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