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1 毫秒
1.
为了深入了解气候变化规律,探讨气候变化的原因,选用1971—2000年博州4个气象站逐月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资料,分析博州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变化的基本事实。结果表明:博州地区高温日主要分布于7月,寒冷日主要分布在2月;博州高温、寒冷日数的出现次数和强度集中在东部和中部,西部以冬暖夏凉为特征;精河站高温日数增加趋势尤其突出。1971—2000年博乐站和精河站年极端最高气温在波动中上升,阿拉山口站和温泉站则下降;博州年极端最低气温均在波动中上升,且年极端最低气温上升幅度超过年极端最高气温。  相似文献   

2.
姚小英  蒲金涌  杨小利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616-12618
运用天水市7个国家气象站1961—2008年温度极值及相关天气现象资料,分析了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自1961年以来,该地年平均最高气温以0.36℃/10年的速度升高;年平均最低气温以0.40℃/10年的速度升高。增温幅度最大的时期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最低气温≤0℃的日数以0.33d/年的速度递减;年平均最低地表温度以0.44℃/10年的速度增加;年极端最低地表温度以1.40℃/10年的速度增加;年结冰日数以0.33el/年的速度减少。温度极值及相关天气现象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种植业的布局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  相似文献   

3.
利用RHtestsV4软件包中的PMF方法对三亚国家基本气象站1959—2020年的逐月气温序列进行均一性检验,结果显示,气温序列存在非均一性。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最高气温序列突变主要是由迁站引起,月平均最低气温序列的不连续受观测时次变更和迁站共同影响。对于观测时次变更引起的突变选用QM订正法进行订正;对于迁站引起的突变,采用高度订正法将迁站后的气温序列订正到迁站前同高度。通过订正得到三亚国家基本气象站均一化的月气温序列,对订正结果进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1959—2020年三亚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呈增温趋势,增温幅度分别为0.27、0.24和0.46℃/10a,其中,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趋势最强;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低气温序列在不同月份均呈显著性增温趋势,冬季的增温趋势强于夏季,月平均最高气温在夏季的增温趋势强于其他季节。本研究结论有利于气候资料持续应用,也为今后气候变化、气候预测等相关科研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汉中1955~2015年逐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实测数据,利用RClimDex软件计算了11项极端气温指数,运用线性拟合、Mann-Kendall法分析了汉中极端气温事件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1)近60年汉中增温趋势明显,极端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分别以0.06℃/10 a、0.45℃/10 a趋势增加;(2)夏日日数、热夜日数、暖日日数、暖夜日数、作物生长期分别以2.91 d/10 a、3.31 d/10 a、0.67 d/10 a、2.66 d/10 a、3.89 d/10 a的趋势增加;(3)霜冻日数、冷日日数、冷夜日数和气温日较差分别以-4.41 d/10 a、-0.57 d/10 a、-1.93 d/10 a、-0.15℃/10 a的趋势减少;(4)汉中各极端气温指数突变年不一,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至70年代、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叶。  相似文献   

5.
基于汉中1955~2015年逐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实测数据,利用RClimDex软件计算了11项极端气温指数,运用线性拟合、Mann-Kendall法分析了汉中极端气温事件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1)近60年汉中增温趋势明显,极端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分别以0.06℃/10 a、0.45℃/10 a趋势增加;(2)夏日日数、热夜日数、暖日日数、暖夜日数、作物生长期分别以2.91 d/10 a、3.31 d/10 a、0.67 d/10 a、2.66 d/10 a、3.89 d/10 a的趋势增加;(3)霜冻日数、冷日日数、冷夜日数和气温日较差分别以-4.41 d/10 a、-0.57 d/10 a、-1.93 d/10 a、-0.15℃/10 a的趋势减少;(4)汉中各极端气温指数突变年不一,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至70年代、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叶。  相似文献   

6.
根据山西北部28个国家气象站1972─2020年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t检验等方法,研究了山西北部极端气候事件的时空变化,并统计了1983─2020年该区域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的站次。结果表明:49 a来山西北部极端高温日数的倾向率为4.5d/10 a,极端低温日数的倾向率为-5.7 d/10 a,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极端低温日数的下降趋势比极端高温日数的上升趋势更明显;极端高温日数在1993年发生了突变,极端低温日数在1999和2000年发生了突变;49 a来山西北部极端降水日数和暴雨日数均呈小幅上升趋势;极端降水日数的突变年份为1981年,暴雨日数的突变年份为1979和1997年;在空间分布上,山西北部28个气象站极端高温日数的倾向率都在3 d/10 a以上,大部分站点的信度检验达到了0.001水平;山西北部大部分站点极端低温日数的线性趋势达到了α=0.001的信度检验;极端降水阈值和暴雨日数的空间分布均表现为西部大东部小、南部大北部小、山区大盆地小的特征;山西省北部地区由暴雨洪涝和低温冷害灾害导致的受灾站次均在2010...  相似文献   

7.
刘洋  吉奇  刘青  商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361-12363
利用本溪县气象局1958~2010年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资料,分析其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本溪县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7.8℃,极端最低气温为-37.9℃。年、月极端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变化,年极端最高、最低气温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9、2.16℃/10a。年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5~8月,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2月~翌年2月。极端气温年较差1980年前增大了2.6℃;1981年后年较差缩小了2.0℃。极端最低气温和年极端气温年较差的突变年均为1973年。  相似文献   

8.
利用阳春观测站1956—2010年逐日的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阳春市冬种期(冬季)气温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阳春市各气温要素呈阶段性变化趋势,大致以1986年为界,在此之前气温的平滑曲线大多在平均线之下,寒冷天气和低温天气频繁出现,冷冬气候事件也都发生在此期间,在此之后气温的平滑曲线大多在平均线之上,寒冷天气和低温天气明显减少,暖冬气候事件也大都发生在此期间;冬季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34℃/10年,M-K突变检验显示在1996年发生了增温性突变,突变后与突变前相比上升了1.2℃;冬季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呈非对称变化,最低气温以2.6倍于最高气温的气候倾向率上升(0.51℃/0.20℃),冬季平均气温日较差呈减小趋势;寒冷天气和低温天气出现日数均呈减少趋势,极端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最明显,有效积温显著上升,冷冬减少而暖冬增加,这说明伴随全球变暖阳春市冬季低温冷害的发生呈现减弱和减少的趋势,而近几年阳春市冬季气温有呈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黄小丹  周林  吴长春 《现代农业科技》2013,(13):267-270,274
利用阳春观测站1956—2010年逐日的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阳春市冬种期(冬季)气温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阳春市各气温要素呈阶段性变化趋势,大致以1986年为界,在此之前气温的平滑曲线大多在平均线之下,寒冷天气和低温天气频繁出现,冷冬气候事件也都发生在此期间,在此之后气温的平滑曲线大多在平均线之上,寒冷天气和低温天气明显减少,暖冬气候事件也大都发生在此期间;冬季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34℃/10年,M-K突变检验显示在1996年发生了增温性突变,突变后与突变前相比上升了1.2℃;冬季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呈非对称变化,最低气温以2.6倍于最高气温的气候倾向率上升(0.51℃/0.20℃),冬季平均气温日较差呈减小趋势;寒冷天气和低温天气出现日数均呈减少趋势,极端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最明显,有效积温显著上升,冷冬减少而暖冬增加,这说明伴随全球变暖阳春市冬季低温冷害的发生呈现减弱和减少的趋势,而近几年阳春市冬季气温有呈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近60年桓仁地区极端气温变化特征及其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53—2014年桓仁站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高斯滤波、Mann-Kendal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桓仁地区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变化特征、变化趋势及周期振荡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桓仁地区年极端最高气温主要出现在每年的5—8月,其中7—8月出现次数最多;年极端最低气温主要出现在每年的12月至翌年3月,其中1月出现次数最多。桓仁地区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均有随时间升高的趋势,极端低温的升温趋势较为显著,以1.2℃/10年的速度显著升高。并且,桓仁地区的极端最低气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有一次明显的突变,突变前桓仁地区极端最低气温偏低,突变后转为偏高。桓仁地区的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存在较为明显的低频振荡特征,二者均存在明显的准20年周期,并且二者都存在准5年的高频振荡特征,另外,桓仁地区的极端高温还存在着明显的准10年振荡特征。  相似文献   

11.
对福清市气象局迁站前后的年度极端最低气温的不连续进行均一性差值订正,利用经订正后的福清市1960/1961~2009/2010年度极端最低气温进行特征分析。近50a福清市年度极端最低气温1960/1961~1969/1970年为偏冷年代,2000/2001~2009/2010年为偏暖年代,1970/1971~1979/1980年为变化平稳年代,1990/1991~1999/2000年为变化最激烈年代,明显偏暖主要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头10a;1962/1963年和1991/1992年为异常偏冷,1960/1961、1985/1986年为显著偏冷;福清市年度极端最低气温常出现在12月下旬~2月上旬,以2月上旬10次为最多;偏冷主要出现在12月下旬~1月下旬;年度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当晚的天气状况(云量、风、相对湿度)决定当晚的降温幅度,从而影响年度极端最低气温的高低。  相似文献   

12.
采用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距平测算方法,根据1958~2010年天津市北辰区1、2和12月平均最低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气象观测资料,结合北辰区建站以来的最低气温年际变化,分析天津市北辰区气候特征及其变化情况。研究表明,12、1和2月的极端最低气温变化均呈上升趋势,倾向率分别为0.473、0.491和0.572℃/10a;月平均最低气温与月极端最低气温表现较好的同步性,1月份相关性最高:月极端最低气温存在波动性,其中,2月距平波动较大,1月距平波动较小。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1981—2011年莱阳、栖霞、招远3个气象站日最低气温资料,将日极端最低气温Td≤-10℃作为1个低温日。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突变检测等方法,对山东半岛内陆地区低温日数的气候特征及变化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低温日主要集中在12月到次年2月,其中1月低温日数最多;莱阳是30年间低温日数最多的地区,其次是栖霞和招远,莱阳也是低温最早开始和最晚结束的地区;山东半岛内陆地区低温日数变化幅度较大,1981—2010年间,随着年份的推移,低温日数呈明显的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5.0 d/10年,其中减少趋势最明显的是莱阳,气候倾向率为-5.2 d/10年;最不明显的是栖霞,气候倾向率为-1.4 d/10年;山东半岛内陆地区年低温日数的减少是突变现象,突变年份是1986年。  相似文献   

14.
孙晓光  王腾  卓永  党星 《农学学报》2017,7(3):47-54
为了解昌都极端气温的变化特征,为本地农牧业生产和防灾减灾等提供参考,利用1961—2015年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近55 年昌都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极端最高、最低气温显著上升,增温率分别为0.25℃/10 a 和0.46℃/10 a,霜冻日数、冷夜(昼)日数减少,暖夜(昼)、夏天日数增多;大部分指数存在通过显著性检验的突变现象,冷事件突变点集中在1990s,暖事件集中在2004—2006 年,且只发生1 次突变现象;各项极端气温指数普遍存在通过显著性检验的3~5 年的震荡周期,同时也存在分布时段不同的其他震荡周期;极端气温指数对气候变暖有很好的响应,冷事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较暖事件大;由于昌都独特的地理位置,极端气温具有其独特的变化特征。极端气温的变化将对昌都的农牧业生产产生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广西落久水库区域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库四季及年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均呈增高趋势,气候变暖明显;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但主汛期、夏季、冬季、一日最大和月最大降水量均呈增多趋势;≥100mm以上的暴雨日数呈增多趋势;春旱、夏旱和秋旱日数呈增加趋势,冬旱日数略呈减少趋势;蒸发量、雷电均呈减少趋势。探讨气候变化对落久水库的影响,并给出水库应对气候变化的若干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该文采用内蒙古自治区孪井滩气象站2007~2019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年浅层地温,年沙尘暴天气日数,年降水量,最后结论如下:a.年平均气温值变化在0.1~0.8℃之间,整体小幅波动呈上升的趋势;b.从2007~2019年平均浅层地温分析结果来看,平均浅层地温变化趋势基本和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一致,0 cm年平均地温变化在平均值周围0.0~1.8℃之间波动呈上升的趋势;5㎝地温年平均值变化在平均值周围0.1~0.7℃之间波动呈上升的趋势,10 cm地温年平均值在平均值周围0.1~1.1℃之间波动呈上升的趋势,15 cm地温年平均值在平均值周围0.1~0.6℃之间波动呈上升的趋势,20㎝地温年平均值在平均值周围0.1~0.6℃之间波动呈上升的趋势。C.从2010年开始,孪井滩地区的沙尘暴日数有明显的逐年减少的趋势。d.年极端高温值在平均值周围0~2.8℃范围内波动变化,年极端低温值变化在平均值周围0.0~7.5℃范围波动变化。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均有波动上升的趋势,整体变化幅度不明显。e.从2007~2019年年降水量分析结果来看,最多降水量为288.0 mm,出现在2007年,最少年降水量为120.9 mm,出现在2013年。  相似文献   

17.
利用洪渡河流域务川县国家一般气象站1961—2015年逐日最高和最低气温资料,利用RClimDex模型计算出了该流域12项极端气温指数,采用一元线性回归、10年滑动平均等方法对其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月最低气温极大值、暖夜日数、暖昼日数、热夜日数和夏日日数分别以0.230、12.50、5.00、3.20、1.24 d/10年的趋势显著上升,其中暖夜日数、热夜日数、月最低气温极大值变化最显著;月最高气温极小值和极端最低气温均上升,冷昼日数、冷夜日数、结冰日数和霜冻日数均减少,其中冷夜日数的减少趋势最显著。这些充分表明了洪渡河流域气候变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为提升江西油菜防灾减灾能力,促进油菜产业高效发展,以油菜单产与冬春季日最低气温(站日数)为研究对象,分析建立了江西油菜产量与低温冻害的关系模型,诊断揭示了油菜低温冻害发生变化的趋势特征.结果表明:(1)前冬日最低气温≤-3℃、后冬日最低气温<0℃的低温,均会影响油菜产量的形成,且后冬更为显著.后冬日最低气温≤-3℃的站日数,与油菜气象产量负相关的显著水平,远高于前冬日最低气温≤-5℃(含≤-7℃)站日数,这表明油菜进入生殖生长阶段后,对低温冻害更加敏感,受到的影响更不可逆.(2)一方面,江西油菜低温冻害发生的站日数,年代际变化和年线性变化均呈递减趋势,且出现持续的减少突变,表明该地区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油菜低温冻害风险总体降低;另一方面,当地油菜低温冻害时间分布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周期性振荡特征,且在未来10 a可能进入风险上升的周期,由此可知,尽管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但冻害风险仍具有突发、重发等可能,需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19.
为提升江西油菜防灾减灾能力,促进油菜产业高效发展,以油菜单产与冬春季日最低气温(站日数)为研究对象,分析建立了江西油菜产量与低温冻害的关系模型,诊断揭示了油菜低温冻害发生变化的趋势特征。结果表明:(1)前冬日最低气温≤-3℃、后冬日最低气温<0℃的低温,均会影响油菜产量的形成,且后冬更为显著。后冬日最低气温≤-3℃的站日数,与油菜气象产量负相关的显著水平,远高于前冬日最低气温≤-5℃(含≤-7℃)站日数,这表明油菜进入生殖生长阶段后,对低温冻害更加敏感,受到的影响更不可逆。(2)一方面,江西油菜低温冻害发生的站日数,年代际变化和年线性变化均呈递减趋势,且出现持续的减少突变,表明该地区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油菜低温冻害风险总体降低;另一方面,当地油菜低温冻害时间分布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周期性振荡特征,且在未来10 a可能进入风险上升的周期,由此可知,尽管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但冻害风险仍具有突发、重发等可能,需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20.
1981—2010年平原县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81—2010年山东省平原县的平均气温及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采用一元线性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详细分析了年平均气温、季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的变化规律和特点。结果表明:30年的年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的线性变化均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年平均日较差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冬季日较差最大,夏季日较差最小;四季的平均日较差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30年高温日数长期以来呈升高的趋势,低温日数长期以来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