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用NCEP/NCAR 6 h再分析资料和自动气象站降水实况数据,查阅2009—2018年10年平阳县梅汛降水集中期所有雨日,从中筛选出暴雨个例,从强对流短时强降水和系统性降水入手,对物理量分别进行诊断分析,提炼预报指标。选取2017年为个例进行分析,归纳典型梅汛期易产生暴雨的高低空配置。结果表明:当700 hPa q>9.0 g/kg,850 hPa q>12 g/kg,暴雨概率大于70%,K指数在39左右、水汽通量Q在7~8 kg/(m·s)上下波动,更易产生暴雨天气。西南季风在梅雨期的建立和维持起到关键作用,其中低空急流≥12 m/s,有利于上升运动,对暴雨预报有一定指示性。强的上升运动对暴雨出现时段有良好的指示作用,上升运动越强,暴雨触发概率越高。高度层形成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配置时,有利于暴雨产生。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海淀区降水变化规律,利用2015—2017年汛期气象水文共享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近3年汛期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海淀区汛期总降水量2016年最多,其次为2017年,2015年最少,其主要受年度最大暴雨影响。2017年汛期局地暴雨日数最多。海淀区汛期降水中心与暴雨中心分布特征一致,呈现2015年、2016年西北部沿山地带多、2017年东南部多的特点,降水中心的分布变化主要受暴雨中心影响。最大暴雨降水量对降水中心分布影响较大。降水中心变化的原因初步分析认为,2015年、2016年,受地形影响,在山前地带出现降水大中心;2017年,最大暴雨过程降水量相对2015年、2016年较小,局地暴雨天数多,受暴雨中心变化影响,降水中心出现在东南部。海淀区地形复杂,监测站点数量和位置的不同对降水量分布影响较大,站点的增多能更好地体现海淀区降水局地化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3.
严佩文  左骏  王雪阳 《浙江农业科学》2021,62(10):2103-2106
利用欧洲中心(ECMWF)ERA5的0.25°×0.2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及常规观测资料对绍兴2020年6月19—21日梅汛期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发现,本次过程受高层辐散、500 hPa南支槽、700和850 hPa切变,以及高低空急流共同作用的影响。3 d的降水中,19日的降水具有总雨量和最大小时雨强均偏大的特点,20日降水具有总雨量和最大小时雨强均偏小的特点,21日降水具有总雨量偏小,最大小时雨强偏大的特点,因此,发生了降水时间内降水强度差异与涡度场、散度场、垂直运动场及水汽输送有重要的关系,即当正涡度层较厚、辐合较强、垂直上升运动明显、水汽输送较强时雨强较强,反之雨强较弱。通过分析梅汛期暴雨过程中动力因子和水汽输送的配置,大致预测雨强的变化,以减少梅汛期暴雨天气对农业的损失。  相似文献   

4.
2008年华南前汛期连续性暴雨过程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EP/NCAR 1970~2008年5~6月逐日平均高度、温度、湿度、风场、海平面气压等再分析资料,分析2008年华南前汛期连续性暴雨过程的大气环流特征,并探讨了连续性暴雨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连续性暴雨过程期间大气环流出现异常变化,中高纬度西亚脊稳定、东亚槽偏深、东亚上空西风带经向度偏大、副热带高压偏西、南支槽活跃,有利于华南前汛期暴雨形势的出现;极涡的异常变化使得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跃,有利于极地冷空气不断分裂南下;华南沿海附近存在异常的对流增强活动,使得华南沿海暖湿气流活跃,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孟加拉湾的对流增加与南海夏季风的活动密切相关,连续性暴雨期间强降水过程与夏季风的增强相对应;在连续性暴雨期间,我国东部特别是华南沿海地区水汽输送通量明显偏多,低层为水汽异常辐合,为连续性暴雨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南亚高压的异常变化为2008年前汛期华南暴雨过程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是前汛期暴雨过程频繁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8月3—4日发生在辽宁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本次过程水汽条件较好,主要受低涡前部分裂出的短波槽的影响;辽宁地区200 h Pa高空急流不明显,低空急流明显;水汽输送主要来自黄海,水汽通量输送明显,水汽条件较好,比湿较高;辽宁地区均存在水汽的辐合,均处在高能舌内,降水开始前,大气潜在不稳定,在有利的触发条件下,能量暴发,有利于暴雨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现代农业科技》2016,(12):256-259
利用鲁南58024站1971—2015年汛期逐日降水资料,运用线性回归、相关分析、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鲁南地区汛期暴雨及以上量级降水的长期变化趋势、振荡周期及突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汛期暴雨日数、暴雨量和贡献率都具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演变特征;汛期暴雨日数、暴雨量和暴雨贡献率的多年平均值分别为2.6 d、202.5 mm和36.0%,趋势系数分别为0.016 d/10年、-4.44 mm/10年、-0.009%/10年,长期变化趋势不明显,都没有通过0.05的显著性检验;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前期为少雨期,90年代末至2009年为多雨时段;汛期暴雨日数没有发生突变,汛期暴雨量和暴雨贡献率都发生了增大和减少的2次突变;汛期暴雨日数、暴雨量和暴雨贡献率大多存在2~3年、6~8年、10~15年和25~30年的多时间尺度周期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2008年6月上旬末和中旬初江西省境内出现了2次区域性暴雨过程,一次主要降水出现在江西中北部,另一次出现在中南部,这2次暴雨过程中,吉安市境内均有暴雨出现。对这2次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及物理量特征进行分析,以期对今后的暴雨落区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对1976—2010年环江县汛期暴雨季节分布特征及影响暴雨的天气系统进行分析,得出暴雨出现季节有明显的峰值特征,暴雨天气过程主要受天气系统冷锋、高空槽、切变线、低涡影响。  相似文献   

9.
利用东乡气象站2008—2017年气温、降水气象观测资料,通过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东乡县近10年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8—2017年东乡县总的气候特征是气温偏高、热量充沛、降水偏少、时空分布差异大、极端天气多发、自然灾害多,严重制约了当地地方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MICAPS常规资料、地面观测资料、风云卫星资料和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7年7月5日乌拉特中旗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层冷、低层暖湿的不稳定环境在高空槽、切变线、地面辐合线等天气系统的触发下形成雷暴天气;500 h Pa下游阻塞高压建立,阻挡上游天气系统快速移动,使上游冷空气堆积,形成冷侵入;中高层辐散抽吸作用加剧低层上升运动,为强对流天气提供较好的动力抬升条件;卫星云图特殊区域在此次降水短期、短时预报中起到较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51~2001年江淮地区109个台站的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对江淮地区气温日较差变化趋势的气候特征及其环流背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淮地区梅雨期的气温日较差可划分为南、北、西3个气候区域,各个区域的气温日较差呈现出明显或不明显的减小趋势,北区的减小趋势最为明显;江淮特别是江淮南区气温日较差的异常与江淮地区梅雨期的降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以江淮南区梅雨期气温日较差为代表分析其异常与环流背景的相关关系,发现季风环流、南亚高压加强(减弱),副高减弱(增强),低层暖(冷)平流加强,空气柱厚度增加(减小),使江淮南区降水减少(增多),利于气温日较差偏大(偏小)。  相似文献   

12.
13.
分析了农用土地流转需要的前提条件和推进条件,就欠发达地区如何加快农用土地流转步伐,实现从小农生产向现代农业规模经济的飞跃,提出了农用土地使用权商品属性的经济学思考。  相似文献   

14.
梁涛  崔恒立  陈艳梅  王东仙  何盛浩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5):2129-2130,2174
选取1958~2000年的74项环流因子作为预测因子,用逐步回归法对因子进行初筛选,采用最优子集回归方法建立预测方程,AIC准则作为最优方程的判别准则,分别对入梅日期、出梅日期、梅雨量3个梅雨特征量进行预测,并利用2001~2012年的资料对方程的预测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预测方程对梅雨偏多偏少(旱涝趋势)的预测比较准确,但对降水异常偏多(少)的年份数值误差较大;方程对入梅日期预测效果较好,大部分年份误差在3~4 d以内;方程对出梅日期预测大部分年份误差在7 d或以上。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搜集、整理、分析1999—2016年白城市国家基准气象观测站逐日气温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学方法获得所研究要素的时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99—2016年,白城市燕麦2个播期各发育期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不一致。其中,第一播期出苗期、孕穗期和开花期呈上升趋势,其他各发育期均呈下降趋势;第二播期拔节孕穗期呈下降趋势,其他各发育期均呈现上升趋势。极端最高气温变化趋势为第一播期出苗期和孕穗期及第二播期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和抽穗期呈上升趋势,其他各播期各发育期均呈下降趋势;极端最低气温变化趋势为第一播期播种期、第二播期出苗期呈下降趋势,其他各播期各发育期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58—2017年贵南县气温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滑动平均等方法,分析了近60年贵南县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及平均最低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60年贵南县年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最高与最低温度相差2.3℃。  相似文献   

17.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资料室提供的1952-2005年的74类月大气环流指数资料,应用投影寻踪回归技术对74个因子进行贡献率大小筛选,从中确定出影响浙江全省各月降水量的8个主要因子是:印度副高面积指数、印度副高面积强度指数、印度副高脊线、冷空气、北半球副高强度指数、北非大西洋北美副高强度指数、印度副高北界、东亚槽位置。  相似文献   

18.
石荠芋属植物是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在种间分化的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在浙江省区域内的不同生境中设置样地,进行群落学调查,结合生境适应、重要值、生活型和群落生态外貌特征的分析,研究石荠芋属植物所在群落的群落结构。结果表明:(1)石荠芋属植物所在群落科属组成分散,不同类型群落的物种组成差异较大,群落结构简单;(2)苏州荠芋、华荠芋、小鱼仙草能成为所在群落的优势物种,石荠芋、小花荠芋和杭州石荠芋在各自群落中较少形成优势种;(3)小花荠芋能与石荠芋伴生,石荠芋能伴生在小鱼仙草的群落中,苏州荠芋可见于华荠芋的群落生境中;(4)灌木层与草本层构成了群落主体,但两者在不同群落中互有优势;(5)小型叶、草质叶在群落中占绝对多数,石荠芋属植物生长在水热条件差异较大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19.
利用青海省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农牧业土壤干旱监测资料、生态气象灾害及水体遥感卫星监测等资料,对2017年春季以来青海异常天气气候特征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量异常偏多,第一场透雨提前;气温阶段性偏低,10站次达寒潮标准,8站次达强降温标准;北极涛动大部分时间为负位相,是异常气候特征的主要原因;土壤墒情较好,低温使农作物生长期和牧草返青普遍推迟;青海湖至4月13日完全解冻,解冻期较2016年提前38 d,较近10年平均提前44 d,湖面面积达2001年以来同期最大值。  相似文献   

20.
苟阿宁  李武阶  黄延刚  吴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343-11346
[目的]分析2011年6月9日湖北入梅后首场暴雨过程。[方法]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每6 h一次的NCEP 0.5°×0.5°再分析资料、卫星资料和地面加密雨量站资料等,对2011年6月9日湖北入梅后首场暴雨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和中尺度分析,寻找湖北省梅雨期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结构特征、系统移动演变规律以及触发机制等。[结果]这次暴雨过程是在有利的天气背景条件下产生的,此次暴雨过程是单阻型梅雨形势,500 hPa中高纬维持"两槽一脊"形势,无明显阻高,副高位置偏东偏弱,以高原冷空气为主;川东低涡东移、中低层切变线、干线和低空急流为降水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水汽和动力条件;造成强降水的雨团有明显的中尺度系统特征,3个中β对流云团分别来自西南暖湿气流、700 hPa冷式切变尾部和850 hPa暖式切变顶部,经过在鄂东南合并加强,生成具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带状结构特征、维持少动的中β尺度对流系统(Mβcss),该云团是此次降水的直接制造者,通城强降水出现在云团合并发展最旺盛的地方。[结论]该研究为梅雨期暴雨的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