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利用高空、地面及卫星云图等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7年8月29日发生在青海省大部地区1次中到大雨、局地暴雨的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北强南弱、东多西少、持续时间长,以稳定性降水为主;500 hPa新疆槽中分裂的短波槽不断东移,同时地面东路冷锋南下至青海东部是造成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副高边缘西南气流与东伸的中东高压形成两高之间明显的切变影响青海省南部与东部;地面小尺度的地面辐合及弱冷空气、午后副热带高压内部的热力抬升和地形抬升对此次降水的产生也有一定的触发作用;湿层深厚、水汽条件好,具备了强降水发生所需的水汽条件,有利于此次降水天气的产生;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的配置加强了上升运动;降水区存在的较强的垂直速度及层结不稳定为此次降水过程提供了足够的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2.
梁利 《现代农业科技》2010,(19):266-267,270
利用常规天气图、数值预报和云图资料,对2010年4月2日发生在广西南部的一次大范围的较强降水过程的成因和预报失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主要是由中低层的短波槽、切变线东移南压造成的,切变线南侧的辐合线是降水最强的地方,它阻断了水汽向切变线附近的输送,数值预报资料对此次过程切变线南侧复杂的天气系统预报偏差大,预报员对数值预报依赖程度高是此次预报失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高空、地面及卫星云图等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7年8月29日发生在青海省大部地区的一次中到大雨,局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北强南弱,东多西少,持续时间长,以稳定性降水为主;500hPa新疆槽中分裂的短波槽不断东移,同时地面东路冷锋南下至青海东部是造成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副高边缘西南气流与东伸的中东高压形成两高之间明显的切变影响我省南部与东部;地面小尺度的地面辐合及弱冷空气和午后副热带高压内部的热力抬升和地形抬升对此次降水的产生也有一定的触发作用;湿层深厚,水汽条件好,具备了强降水发生所需的水汽条件,有利于此次降水天气的产生;低层辐合区与高层辐散的配置,加强了上升运动;降水区存在的较强的垂直速度及层结不稳定为此次降水过程提供了足够的能量条件。  相似文献   

4.
针对2012年7月29日夜间海东市强降水天气过程,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等方面进行分析,短波槽东移与副高外围西南暖湿气流是产生此次强降水天气的主要原因,中、低层湿度大,为强降水提供了充足水汽和不稳定条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配置也为此次降水提供充分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5.
应用MICAPS常规资料和区域站降水资料,对2015年7月27-28日发生在张家口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是由于冷空气东移南下与副高外围的暖湿气流交汇产生的,冷涡系统,短波槽、低层切变线以及副高外围暖湿气流,地面存在倒槽结构,这些系统为暴雨产生提供大的环流背景。各物理量分析表明,张家口地区动力条件、热力条件、水汽条件配合较好,均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包头地区一次降雪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冬末春初,天气开始回暖,降水过程也由降雪向降雨转变,包头地区此次天气过程高空短波槽配合低层较强的暖湿气流,加之地面倒槽的生成,为降水提供了很好的动力和水汽条件。降水出现当日8:00时850hPa温度场上,包头地区除北部外大部已经升温到0℃,因此,出现了南部雨夹雪、北部小到中雪的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7.
对在抚顺地区造成强降水的热带气旋"利奇马"的路径特点、环流形势及物理量场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累积雨量大等特点;台风倒槽配合高空槽东移是此次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此次降水过程动力条件、热力条件、水汽条件均比较良好。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与雷达资料等,对2015年5月6日巩义市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天气过程属于冷低槽型,由大尺度环流与中尺度天气系统共同作用产生;高空前倾的短波槽、地面冷锋的持续东移以及中低层切变线辐合线共同触发了冰雹天气的发生;中高层干、低层湿的条件为冰雹形成提供了水汽条件及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性条件;此次冰雹天气是降水回波内的强对流单体造成的,冰雹天气过程中的最强反射率因子回波强度均在50~55 d BZ范围内。  相似文献   

9.
利用实况与预报场数据,对内蒙古陈巴尔虎旗2016年4月1日出现的暴雪天气过程进行研究,通过分析环流形势、低层风场结构、温度场演变,找出影响其降雪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短波槽东移过程中发展为冷槽,冷暖空气剧烈交汇,造成此次暴雪天气过程,低层(850 hPa)0℃温度线南下造成降水相态的转变.此次过程对今后的类似降水天气的预报预测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资料、FY-2E气象卫星云图及各物理量场产品,从环流特征、物理量场特征、卫星云图特征等对都兰县2014年7月20—21日大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探讨大到暴雨过程形成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此次降水天气主要受巴湖分裂短波槽携带冷空气自新疆东移南下与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此次大到暴雨的水汽源地在孟加拉湾和南海,湿度场上形成了中下层湿、上干的不稳定层结;此次大到暴雨过程均有强烈的上升运动;大到暴雨发生前高空风向随高度顺转,为暖平流,较小的风切变有利于产生强降水;对流层中低层大气不稳定,为此次大到暴雨过程提供了不稳定的能量条件;大的降水一般出现在云系移动方向前方区的不稳定区内。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6月22-25日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一次分析,此次暴雨过程主要受高空低槽、中低层切变线和西南急流的共同影响。通过物理量、雷达、中尺度诊断分析得出,(1)高空地槽东移及中低层切变线形成配合物理量特征促发了暴雨区垂直环流发展;(2)强盛的西南急流给暴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3)长波槽缓慢东移与中低层切变的稳定维持,为降水的持续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相似文献   

12.
辽宁局部大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杰  孙莹  王浩  万丽岩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317-6320,6352
利用高低空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9年8月18~20日辽宁的局部大暴雨的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贝加尔湖切断低涡中短波槽分裂东移,引导冷空气东移南下,与副高西侧西南风引导西南暖湿气流北上,在华北、东北地区相遇,辽宁位于低层气旋东南象限。此次降水时间演变和空间分布上都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低空急流和超低空急流使辽宁底层水汽通量辐合,为暴雨提供充足的水汽;中层干冷空气侵入,致使大气层结处于对流不稳定状态;低层正涡度和高层负涡度强度同时加大,抽吸作用明显,触发了对流运动的发生和维持。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56~2003年的NCEP资料(2.5°×2.5°)和西北地区5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对出现在我国西北地区中东部(甘肃河东和宁夏南部)的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连阴雨次数在20世纪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连阴雨的环流形势,在高纬为一槽一脊或二槽一脊,中纬度短波活动较多,青藏高原为一槽区,西北地区中东部受西南暖湿气流的控制且为高能区,短波活动带来的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在西北地区中东部不断交馁,造成降水过程;对流层中部500 hPa欧亚环流形势相对稳定,乌拉尔山的长波脊和中亚低槽维持,该区域的偏南气流为该区输送了大量的水汽,从而形成了西北地区中东部持续的连阴雨天气;当西风带中纬度新疆高压脊建立,副热带高压东移南退时,西北地区中东部的连阴雨天气过程结束。  相似文献   

14.
分析2014年7月16日15:00—21:00朝阳市龙城地区出现的大到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的产生和降水峰值的分布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一是在高空槽东移配合副高稳定少动的环流背景下,在低空急流源源不断的输送动力和水汽因素基础上,由低空切变线东移、低空急流加强配合地面倒槽北上触发强对流天气。二是第1个强降水峰值是在地面倒槽北上的过程中,露点锋随蒙古气旋前部东移划过龙城地区,由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和地面露点锋触发造成的。三是第2个降水峰值是在露点锋移出龙城地区后湿度条件仍较好的背景下,低空急流不断加强使得辐合上升加强,由充足的水汽和较好的动力条件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及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对丹东地区2014年7月25日凌晨至26日早晨台风影响下的强降水天气进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台风"麦德姆"在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外围引导气流的共同作用下向北偏东方向移动,副高的稳定维持及西风带短波槽的发展东移对台风东移北上并在丹东地区产生暴雨起了重要作用;此次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台风本身携带的水汽,台风位置决定了降水的强度,这也是造成此次降水雨量梯度较大且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主要原因;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配置有利于上升运动的维持和发展,为此次暴雨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能量锋暖区一侧具有高温高湿的特点,存在较高的不稳定能量,为此次暴雨提供了良好的热力条件。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此次暴雨的物理量场的分析,中低层的西南暧湿水汽输送与足够的热力作用,是此次暴雨的重要条件之一。根据天气形势预报,结合数值产品的应用,总结了这次暴雨过程天气特点,此次降水主要影响系统是受高空低槽东移、中低层切变线影响,造成武宁县中南部乡镇出现了强对流天气和暴雨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临夏州一次连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2014年4月14—21日临夏州出现范围广、降水强度大的连阴雨天气从环流形势演变和水汽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此次连阴雨天气形成的原因:2次东移的乌拉尔山低槽与南支槽相结合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副高位置较常年偏西偏强使冷暖空气交汇于川北及甘肃南部地区;西南暖湿气流的发展为连阴雨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18.
柳戊弼  王康  江鸿  李明  刘火胜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255-1625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及卫星云图、雷达图像资料等,从天气系统、环流形势及物理量分析入手,分析了中尺度系统,对2010年7月8~9日发生在武汉市境内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主要是由副高减弱南退和低槽东移带动中低层切变南压造成的,属于比较典型的梅雨期强降水天气形势;此次降水虽然强度、范围均较大,但总体上看,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且多阵性降水、多发生局地短时强降水,从精细化预报的角度来看,对降水发生的时间、降水中心位置的预报较难以把握。此次过程垂直速度场、散度场变化过程与降水发展、加强以及减弱的过程对应比较一致,说明此次强降水过程水汽的低层辐合起根本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国栋  葛洪燕  杨扬 《北京农业》2012,(18):171-172
2010年5月2日伊犁地区出现持续降水、雷暴较强天气过程。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和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系统地分析此次天气中环流背景、物理量场、云图、雷达回波的演变特征。分析得出,这次大降水是西伯利亚至咸海槽区,咸海和巴尔喀什湖之间以南一短波槽这2个系统共同配合的系统性天气;丰富水汽条件并有持续的水汽输送是产生大降水的必要条件;垂直抬升运动与地形的作用是造成这次大降水天气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2019年5月26—27日辽源市首场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高低层影响系统、水汽条件、数值预报检验等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暴雨发生在阶梯槽合并加强东移的环流形势下,850hpa切边线合并过境带来强降水,是降水主要影响系统。此次过程EC的预报与实况基本一致,但对于地面锋线的预报位置偏西、移速偏快,导致降水落区和强度预报出现较大偏差。而WRF的预报与实况强降水落区更为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