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是传统的涉农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职业技能并为本行业服务的技术性人才,其教学模式不同于其他高职专业的教学.本文结合当前宠物医院和养殖业对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以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农林技术学院2018级畜牧兽医班现代学徒制培养为例,制定了现代学徒制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指导方法、考核标准等,形成了较为... 相似文献
2.
3.
4.
畜牧兽医专业(专科)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1世纪对畜牧兽医人才的总体要求以及畜牧兽医专业(专科)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提出了畜牧兽医学业(专科)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5.
6.
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新形势下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模式,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探索构建了具有"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核心,教学场所由学校向企业内部岗位现场转变.指导教师有企业技术人员参加,教学考核由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考核"为特点的"岗位轮动"教学模式,并在试点班进行实践,达到了"学生社会经验普遍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全方位锻炼,学生就业渠道拓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现代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现形式。在五年制高职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盐城生物工程高职校试行“13369“分段弹性学制育人机制,校企双方换位思考,实行互兼互聘,开展深度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优秀教师团队,缓解养殖企业技术人员短缺难题,力求校企生多方满意,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 相似文献
8.
9.
现代人在人畜共患病、预防与检疫等方面投入非常多的心力,不论从那个方面来说,现代畜牧兽医与传统畜牧兽医相比较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现代畜牧兽医还会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发展.本文从3方面简要论述传统畜牧兽医与现代畜牧兽医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2(1):34-36
畜牧兽医系现设有动物生产、动物饲料、畜牧兽医三个高职专业,校内基地建有千头规模的现代化猪场和一定规模的养鸡场、养牛场,可满足校内教学需要。与省内行业企业11家单位合作建立了畜牧兽医系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在大成、禾丰、菲德维尔等30多家大中型畜牧类企业建立学生顶岗实训基地。我系以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为基础,以校内外两个基地为依托,紧密结合畜牧兽医专业特点,紧紧贴近社会、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大力开展校企合作 相似文献
11.
"双班双基地"教学模式是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高职学生自身成长规律,并结合畜牧兽医行业特点,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索而形成的一种以工学交替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针对"双班双基地"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形成过程、内涵和组织与实施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对实施效果进行了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2.
13.
中、高职衔接是打通职业教育通路的有效途径,而课程体系构建是其核心环节。畜牧兽医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对提升四川藏族地区畜牧兽医从业人员的素质、精准扶贫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四川省农林牧渔类中职院校的调查,分析了当前畜牧兽医专业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构建四川藏族地区畜牧兽医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提出了建议。为进一步开展民族地区畜牧兽医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改革,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15.
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专业诊改的有效机制是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也是高职院校深化内涵建设的现实需要。本文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诊改试点——畜牧兽医专业为例,围绕专业办学定位、诊改的目标体系、诊改的组织体系、诊改的制度体系等方面对建立常态化的专业诊改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前,宠物行业急需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调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职业教育急需解决的关键课题。以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宠物养护与驯导(宠物美容与护理)专业为例,从校企深度融合、引进行业专家和管理制度完善等方面阐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宠物养护与驯导(宠物美容与护理)专业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7.
现代学徒制是学院和企业合作,共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现代学徒制是一种适用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模式,未来将成为高职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19.
现代学徒制是国家提出的一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育人机制,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导师与企业师傅联合对学生实施培养。将职业教育从学校延伸到了企业,使学生的技能学习与企业生产实践真正的融合。本文结合休闲农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实际情况,阐述了构建现代学徒制“四轮交替,实操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双向流动、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创新学生管理模式以及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五结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存在的问题与建设性意见,对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