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合性大学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性大学开办涉农学科专业,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出现的农科类人才培养新现象。综合性大学应根据国家教育改革和新时期"新三农"对农科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发挥学科综合优势,改造和创新农科类传统学科,构建新型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吉林大学农科类专业为例,具体阐述了综合性大学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基础课程是各个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创新能力这种上层结构矗立所赖的坚固基石。力学课程作为农业院校中涉农工科专业的大类基础课,在农业人才培养中的根基作用发挥不充分,这是由于传统涉农专业高度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的。而今,新农科建设倡导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在新背景下如何更充分地发挥基础课程作用?文章以“理论力学”为例,阐述了力学学科的应用属性和交叉活力,阐明了一般力学分支中最为基础的“理论力学”课程在农业院校新农科建设中的强基固本作用,分别从课程内容的编排与讲授、实践课堂的开设以及力学类课程体系的前后呼应与递进三个方面讨论了“理论力学”课程更好地服务于新农科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对非农工科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为了打破传统农业学科建设的智能化瓶颈,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建设,充分发挥工科优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济大学是2021年农业农村部、教育部联合发布的“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中唯一的非农业类高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同济模式已见成效。以同济大学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农科的改革和建设为例,通过对涉农学科的建设思路、课程设置、平台孵化、培养模式等进行分析,为同济大学农业工程专业的完善提出一些建议的同时,也为其他非农工科院校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振兴人才”探索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新农建设是推进农业院校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地方农业院校是培养农业人才的主要力量。农业院校要以推进新农科建设为契机,分析研究农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探索农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路,加大改革力度,不断增强农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服务农业发展的实力。  相似文献   

5.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国家农林类人才的培养方案不断优化完善,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食用菌栽培作为现代农林技术的重要课程之一,加强课程的改革优化,对适应新农科背景下的新三农人才队伍培养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食用菌栽培课程为研究对象,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目标、未来发展规划进行探究,旨在推进食用菌栽培课程的革新建设,为培养更多的食用菌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新农科建设中,园林专业肩负着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使命,也是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平台。本文提出了在修订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思政目标的基础上,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教师思政意识和育人能力,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并通过考核评价机制有效推进园林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农科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新农科建设的指导下,涉农高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尤其是地方高校,在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中,注重学科融合,突出行业特色,重点服务地方和产业。本文重点阐述了新农科的时代内涵及其赋予地方高校的任务,对地方高校开展新农科改革提出了实施路径,同时,重点以大连海洋大学的水产类专业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实践为例,从专业集群化建设、专业思政融合教育、产教及科教融合、学科交叉课程体系、高水平教材建设以及实践教育等6个方面,总结地方高校实现新农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8.
开展新农科教育,培养新农科人才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为评估新农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效果,本文应用语义分析法,从思维、知识、技能3个层面共11个评价因子设置问卷,并对280份有效问卷进行信度检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表明,问卷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959,信度较高;从描述性统计结果可知,思维、知识、技能3个方面的评分分别为0.77、0.87、0.47,表明学生对于专业课程方面的满意度处于基本满意与比较满意之间;对比改革前后的评价因子,身心素质方面的得分提升幅度最为明显,由0.61提升到0.73,其次是文化艺术知识,由0.68提升到0.78,说明新农科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的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探索实践初具成效。  相似文献   

9.
黄振  赵秀琴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9):266-268,271
乡村振兴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农科教融合,"产学研用"一体化是新农科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因此,为解决当前农业职业教育课程实践教学脱离或落后于农业生产一线技术等不良问题,以高职"花卉栽培"课程为例,渗透实践教学项目科研化理念,构建与实施了农科教融合、产学研协同发展的高职花卉栽培课程实践教学新模式.从而为新型农科高职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交叉学科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催生重大原创性成果的主要驱动力,培育和建设交叉学科是新农科建设的内在要求。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江西农业大学不断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探索了发展新型涉农交叉学科之路,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新农科视域下农业高校交叉学科建设思考:审慎谋划布局,保障交叉学科设置合理性;遵循学科发展规律,提升交叉学科建制化水平;凝炼学科主攻方向,增强交叉学科持续发展能力;创新体制机制,提升交叉学科能展能力。  相似文献   

11.
我国目前高素质智慧农业科技人才严重匮乏,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智慧农业专业是新农科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农科和创新创业教育在农业领域的新实践,正处于探索阶段,迫切需要开展智慧农业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文章基于国内涉农高校智慧农业新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研究了智慧农业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期为我国涉农高校智慧农业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植物病理学是涉农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也是其他涉农专业核心课程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意义重大。本文就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道德素质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涉农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法等进行教学改革探讨,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为适应新农科建设和实现乡村振兴培养更多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13.
涉农高校工科专业所占比例较高,在新工科建设的大背景下,要客观分析涉农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面临新挑战:乡村振兴对涉农高校人才培养需求更加精准;新工科改革新趋势推动涉农高校人才变革;强化一流课程建设对涉农高校工科专业教学改革提出新要求。新时代应立足涉农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加快推进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方法的变革。研究以具体课程教学改革为例,提出基于异步SPOC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在明确改革总体思路基础上,从线上理论教学设计实施、线下理论教学设计实施、实践教学设计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考核及评价体系等层面具体探讨改革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在“新农科”背景下,传统农业需要向现代农业进行转变,传统的农业类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已逐渐显露出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需对农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性探索。文章主要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多样化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及创新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适应“新农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粤东地区形成服务地方产业的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国家对人才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无论在课程体系还是人才培养模式上都与新农科建设人才供给侧的结构性变革不相适应。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进行改造升级的必要性,依托“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及理学、工学和农学多学科优势,将多学科交叉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及培养途径,改革以及师资培育和实践平台建设等各个方面,构筑了面向新农科建设的多学科交叉新型人才培养“立交桥”,从而实现对传统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改造升级。  相似文献   

16.
基于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收录的学科交叉融合涉农人才培养研究相关文献进行内容挖掘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当前学科交叉融合涉农人才培养研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等国家教育政策和规划发挥重要引领作用。且与科技前沿领域深度结合,大数据、电子信息、机器学习等成为学科交叉融合涉农人才培养研究的重要关键词。但相关研究存在结构性倾向,关注农科与理工科的交叉多,关注农科与人文社科的交叉少;关注高等教育的多,关注职业教育的少;研究的广泛性、多元性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农业工程等传统涉农工科专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理论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顺应新时代的新思想与新要求。结合新农科建设背景,黄河科技学院积极探索农业工程专业改造升级的实施路径,制定了新农科背景下农业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提出了适应生态文明建设时代要求的农业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毕业要求,并完善了专业建设支撑体系。致力于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融入农业工程专业,同时培养出面向新农业、面向新乡村、面向新农民、面向新生态的新型农业工程优秀人才,为其他传统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面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食品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新挑战,农业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迫切需要以新工科与新农科建设为导向,加速人才培养改革。针对目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专业思政、课程思政与人才培养融合不足;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食品产业融合不足;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融合不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需求融合不足;考核评价机制与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融合不足。必须进一步注重新农科与新工科交叉,探索出契合农业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特点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人才培养的根本原则;坚持打造"一体四平台"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四维全贯穿"实践教学模式;坚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多元化;坚持树立人才培养教师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根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产物的应用和农业在将来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我国农业正面临着向农业科技化和自动化的深刻转型。为建设农业强国国家提出“新农科”,这个由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而生的新型农学,正逐渐改变着人们对农业的认知和期待,着力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生物工程基础等现在科学技术融入到现有的涉农专业中。植物生产类人才,是参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人才,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作为未来推进战略实施的主要力量和新农科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其需求状况和培养模式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农业标准化》是高校农科类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基础课,做好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对于农科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对《农业标准化》教学现状进行概述,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对《农业标准化》课程改革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改革措施,希望以此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掌握农业标准化的理论和相应的实践技能,为地方涉农产业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农业标准化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