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氮肥是马铃薯生产中用量较大的肥料之一,其在增加马铃薯产量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种植者盲目追求高产,氮肥施用量连年增加,进而导致土壤养分失衡、马铃薯病害发生加剧、马铃薯产量和品质不断下降。为探究施氮量与马铃薯产量及晚疫病发生的关系,田间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抗晚疫病品种‘丽薯10号’、中抗晚疫病品种‘青薯9号’和感晚疫病品种‘中甸红’分别施加 15,20,25,30 和 35 kg/667m2的氮,观察不同施氮量对马铃薯晚疫病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马铃薯在同一施氮水平下,晚疫病发病率、产量不同。‘丽薯 10 号’晚疫病抗性最强、产量最高,其次为‘青薯 9 号’、最差为‘中甸红’。同一马铃薯品种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晚疫病发病率逐渐增加、产量和经济效益逐渐降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丽薯 10 号’2017 年晚疫病病情指数由 0.47 增加到 0.67,产量从 1 593 kg/667m2减少到1 196 kg/667m2,2018 年晚疫病病情指数由 0.17 增加到 0.22,产量从 1 978 kg/6...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土地产出率,2020年以早稻作为头季稻,开展头季稻、再生稻和冬马铃薯品种水旱轮作种植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头季稻每667m2产量以农优90最高,达496.7 kg,比佳辐占(CK)显著增产7.19%;再生季每667m2产量也以农优90最高,达328.3 kg,但与CK差异不显著。冬马铃薯每667m2产量以闽薯1号最高,达3 278 kg,比费乌瑞它(CK)显著增产14.22%。分析农优90和闽薯1号品种组合的头季稻-再生稻-马铃薯水旱轮作种植模式的效益,每667m2纯利润达4 322元,说明选择适宜的品种搭配,对推广头季稻-再生稻-马铃薯水旱轮作种植模式具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3.
《中国马铃薯》2022,(1):45-54
为探明除草剂对马铃薯的安全性,选用甘肃省目前主要种植的13个马铃薯品种,系统研究3种茎叶喷雾除草剂砜嘧磺隆、嗪草酮和灭草松以及3种土壤处理除草剂二甲戊灵、利谷隆和精异丙甲草胺对马铃薯不同品种的安全性。结果表明,25%砜嘧磺隆WG 2 g/667m2(有效成分用量,下同)苗期茎叶喷雾对‘青薯9号’‘陇薯6号’和‘陇薯7号’3个马铃薯品种相对安全(2级药害),对‘大西洋’‘克新1号’‘费乌瑞它’‘黑金刚’‘LK99’‘荷兰15号’‘冀张薯8号’‘丽薯6号’‘新大坪’和‘陇薯10号’10个品种有严重药害(4级药害)。70%嗪草酮WP 56 g/667m2(有效成分用量,下同)苗期茎叶喷雾对‘青薯9号’‘陇薯6号’和‘陇薯7号’3个马铃薯品种相对安全(2级药害),对‘大西洋’‘克新1号’‘费乌瑞它’‘黑金刚’‘LK99’‘荷兰15号’‘冀张薯8号’‘丽薯6号’‘新大坪’和‘陇薯10号’10个品种有严重药害(4级药害)。70%嗪草酮WP 56 g/667m2苗期茎叶喷雾对‘陇薯7号’‘黑金刚’和‘新大坪’3个品种具药害或毁灭性药害(3级或5级药害),对‘费乌瑞它’相对安全(2级药害),对‘丽薯6号’‘冀张薯8号’‘青薯9号’‘LK99’‘陇薯6号’‘陇薯10号’‘荷兰15号’‘大西洋’和‘克新1号’9个品种安全(1级药害)。480 g/L灭草松AS 120 mL/667m2苗期茎叶喷雾对‘陇薯7号’‘黑金刚’和‘新大坪’3个品种具药害或毁灭性药害(3级或5级药害),对‘费乌瑞它’相对安全(2级药害),对‘丽薯6号’‘冀张薯8号’‘青薯9号’‘LK99’‘陇薯6号’‘陇薯10号’‘荷兰15号’‘大西洋’和‘克新1号’9个品种安全(1级药害)。480 g/L灭草松AS 120 mL/667m2苗期茎叶喷雾对13个供试马铃薯品种很安全或安全(0级或1级药害)。330 g/L二甲戊灵EC 99 mL/667m2苗期茎叶喷雾对13个供试马铃薯品种很安全或安全(0级或1级药害)。330 g/L二甲戊灵EC 99 mL/667m2、50%利谷隆WP175 g/667m2、50%利谷隆WP175 g/667m2和960 g/L精异丙甲草胺EC 192 mL/667m2和960 g/L精异丙甲草胺EC 192 mL/667m2播后苗前土壤处理对13个品种均很安全(0级药害)。研究结果对指导马铃薯田除草剂科学合理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天薯19号’是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晋薯11号’为母本,‘天薯9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晚熟鲜食菜用型马铃薯新品种,2022年通过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号为GPD马铃薯(2022)620106。生育期119 d左右。块茎卵圆形,淡黄皮淡黄肉,薯皮光滑,芽眼浅。2019~2020年国家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2 166 kg/667m2,较对照‘陇薯6号’(CK)(2 103 kg/667m2)增产3.00%。块茎干物质含量20.40%,淀粉含量16.60%,粗蛋白含量2.21%,维生素C含量54.70 mg/100 g,还原糖含量0.35%。高抗晚疫病,中抗马铃薯X病毒病和马铃薯Y病毒病。适宜在甘肃省中东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青海省东部种植。  相似文献   

5.
‘北方009’是河北北方学院旱作农业研究中心以‘费乌瑞它’为母本、‘BFZY009’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择、鉴定育成的马铃薯新品种。2020年6月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马铃薯(2020)130057。生育期79 d左右,中早熟,主茎数少,株高60 cm左右,生长势强。叶绿色,茎绿色,花冠浅紫色。块茎较大且匀称,呈长椭圆形,薯皮光滑,芽眼浅,淡黄皮淡黄肉,商品性高,商品薯率达88.54%。干物质含量19.42%,淀粉含量14.63%,蛋白质含量3.04%,还原糖含量0.35%,维生素C含量16.20 mg/100 g。高感晚疫病,中抗马铃薯X病毒和马铃薯Y病毒。‘北方009’2017~2018年适应性试验2年平均产量2 500 kg/667m2,较对照‘费乌瑞它’1 769 kg/667m2增产41.32%。适宜河北省张家口市、承德市一季作区春季种植。  相似文献   

6.
‘陇薯21号’是以‘L0227-18’为母本,‘L0404-6’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2022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为GPD马铃薯(2022)620037。‘陇薯21号’为晚熟鲜食及淀粉、全粉加工兼用型品种,生育期130 d左右。块茎椭圆形,浅黄皮、浅黄肉,芽眼浅。块茎干物质含量23.39%,淀粉含量17.98%,粗蛋白含量2.38%,维生素C含量18.09 mg/100 g鲜薯,还原糖含量0.15%。抗晚疫病,高抗卷叶病毒病,抗花叶病毒病。2015~2016年参加国家马铃薯中晚熟西北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199 kg/667m2,较对照品种‘陇薯6号’(2 180 kg/667m2)增产0.87%。适宜在甘肃省中东部、青海省东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不同种植密度对机采辣椒品种性状、产量的影响,以适宜机采的辣椒‘辣研102’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种植密度(P0:38 480株/hm2、P1:51 307株/hm2、P2:76 961株/hm2、P3:102 615株/hm2),分别于贵阳、遵义两地开展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辣椒株高呈增加趋势,茎粗呈下降趋势。辣椒根部、地上部生物量均在高密植条件下(P3)时达到最小。辣椒的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显著提高,高密植处理条件下(P3)达到最大,发病率分别为41.67%(贵阳)、43.33%(遵义),病情指数分别为31.05%(贵阳)、29.86%(遵义)。过高的种植密度导致单株辣椒光合作用大幅下降:P1、P2、P3处理条件下光合速率分别较P0处理显著降低13.94%、24.73%、29.66%(遵义);P1、P2、P3处理条件下辣椒叶片蒸腾速率较P0降低10.02%、19.81%、42.12%(贵阳)。辣椒总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显著提高,而商品果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商品果产量在P1条件下获得最大值,相对于P0、P2、P3贵阳辣椒商品果产量显著提高了16.43%、32.81%、41.67%,遵义提高了20.25%、26.67%、61.02%。综合辣椒生长与商品果产量,贵州机采辣椒‘辣研102’最佳种植密度为51307株/hm2。  相似文献   

8.
利用L9(34)正交设计,研究密度和氮磷钾肥料因素对‘渝马铃薯3号’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得出高产栽培最佳模型,为品种推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渝马铃薯3号’正交试验各处理在主茎数、单株块茎数、商品薯数比和商品薯重比4个性状间无明显差异,在株高和单株块茎重间差异明显;密度间、施氮量间株高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施磷量和施钾量间株高无显著差异;密度越大,株高越低,氮肥用量越高,株高越高。单株块茎重除密度间差异显著外,氮磷钾因素间均达极显著水平;密度4 000株/667m~2和氮肥用量10 kg/667m~2时的单株块茎重最高;单株块茎重随磷肥用量增加而增加;钾肥用量11 kg/667m~2时单株块茎重最高。‘渝马铃薯3号’高产栽培最佳组合为T5处理,即密度4 000株/667m~2、施氮量10 kg/667m~2、施磷量6 kg/667m~2、施钾量为11 kg/667m~2时,‘渝马铃薯3号’鲜薯产量可达2 508 kg/667m~2。  相似文献   

9.
宁夏中南部地区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密度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夏中南部地区是宁夏主要的马铃薯种植基地,近年来该区由于马铃薯产业的不断发展和环境气候的逐渐改变,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已开始较大面积推广。因此,针对宁夏中南部地区不同土壤肥力及气候条件,不同地区选用当地的主栽品种(南部山区为‘陇薯3号’,中部干旱带为‘虎头’),布置了马铃薯不同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宁夏中南部地区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种植密度的高低与其生育期、商品薯率及产量间均存在较大的关系。从马铃薯生育期、商品薯率和产量综合因素来看,宁夏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马铃薯适宜栽培的密度分别为3 500~4 000株/667 m2和2 000~2 500株/667 m2,通过函数拟合发现,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种植高产的密度为3 612株/667 m2,中部干旱带为2 564株/667 m2。  相似文献   

10.
‘宜薯1号’是本地农家品种‘赶马2号’经系统选育而成,于2021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马铃薯(2021)510084。该品种为中熟、鲜食品种。薯块圆形,黄皮黄肉,芽眼深度中等,商品薯率73.70%。干物质含量17.12%,淀粉含量10.03%,蛋白质含量2.26%,维生素C含量19.30 mg/100 g,还原糖含量0.09%。该品种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 394 kg/667m2,较对照‘米拉’(1 251 kg/667m2)增产11.43%。中抗晚疫病和病毒病。适宜在亚热带生态区四川省平坝及中、低山地区春季和冬季种植。  相似文献   

11.
以新粳伊7号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处理(T1,尿素施用量0+光合细菌54 kg/667 m2;T2,尿素施用量25 kg/667 m2+光合细菌54 kg/667 m2;T3,尿素施用量30 kg/667 m2+光合细菌54 kg/667 m2;T4,尿素施用量35 kg/667 m2+光合细菌54 kg/667 m2;T5,尿素施用量40 kg/667 m2+光合细菌54 kg/667 m2;CK,不添加尿素、光合细菌),研究了光合细菌单独施用及与尿素联合施用对水稻农艺性状、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T1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升高,而总磷含量显著下降;T1处理土壤尿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下降,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升高;T1处理水稻产量较CK显著增产5.19%。随尿素用量增加,土壤各因子含量下降,其中,T3、 T4处理的硝态氮、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T1、T2和T5处理;随尿素用量增加,土壤脲酶活性呈现出极显著线性增长趋势,亚硝酸还原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先降低后上升,但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随尿素用量增加,水稻穗长、株高、产量和整精米率呈线性增加趋势,而精米率先上升后降低。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尿素和硝态氮与脲酶活性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氨态氮与硝酸还原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多因子相关分析显示,尿素为土壤酶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土壤酶活性对水稻农艺性状、产量和稻米品质起主要影响作用。综上,单一使用光合细菌或者与尿素联合施用能够显著激活土壤氮转化酶活性,从而改善水稻农艺性状,促进产量增加和加工品质提升。  相似文献   

12.
以盐城市主推品种扬麦23作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播期(10月31日、11月5日、11月10日、11月15日、11月20日),播期推迟1 d播种量增加0.5 kg/667 m2,比较扬麦23不同播期播量的生育期和部分农艺性状。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播种到出苗时间加长,最短7 d,最长19 d,播期对最终成熟期影响不大,10月31日、11月20日2个播期最终成熟期相差3 d左右;随着播期推迟,株高、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最终产量等主要农艺性状均呈下降趋势,其中11月10日与11月15日2个播期最终产量由488.7 kg/667 m2极显著下降至455.4 kg/667 m2。生产上扬麦23在盐城地区适宜在10月31日—11月10日完成播种,宜控制基本苗在18万~20万株/667 m2。  相似文献   

13.
一次性安全除草剂剂量的优化及除草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辉  张金成 《中国稻米》2021,27(2):102-104
试验比较了几种除草剂不同剂量的除草效果。结果表明,施药后45 d,葱封200 mL/667 m2处理(T4)、葱封160 mL/667 m2处理(T3)的鲜质量防效分别为99.99%为99.29%;T3处理的产量为640.31 kg/667 m2,较常规对照(机插前5~7 d每667 m2施秋之宝125 mL、西草净80 mL,机插后15 d每667 m2施马歇特125 mL、西草净50 mL)高29.12 kg/667 m2;T3处理的效益较常规对照高32.51元/667 m2,其余处理均比常规对照低;T3处理的糙米率、整精米率分别为83.3%和76.2%,其中,整精米率较常规对照高1.0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4.
有机肥防治马铃薯早疫病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2011年通过田间小区方法进行了有机肥防治马铃薯早疫病(Alternaria solani)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品种‘克新1号’和‘费乌瑞它’667 m^2施有机肥1 500-5 000 kg及667 m^2施有机肥1 500 kg+复合化肥50 kg均对马铃薯早疫病有显著的防治作用,防效为38.8%-68.8%,特别是667 m^2施有机肥5 000 kg、667 m^2施有机肥1 500 kg+复合化肥50 kg防效更加显著,增产21.2%-27.8%。667 m^2施有机肥1 500-5 000 kg及施有机肥1 500 kg+复合化肥50 kg比施复合化肥50 kg提早出苗1-4 d不等,品种‘费乌瑞它’提早出苗更明显,但施用或增施有机肥对2个品种出苗率无影响。施用有机肥为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竹基质与菌种密度对棘托竹荪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棘托竹荪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探讨竹荪培养基质量与菌种密度对其产量和营养成分的影响,筛选最佳配比组合,旨在为竹荪种植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结果表明:鲜菇平均产量3.51 kg/m2、粗蛋白含量18.78%、粗纤维含量21.19%、总糖含量37.79%。不同处理组合间产量、粗蛋白和总糖差异极显著(P<0.01),粗纤维差异显著(P<0.05)。菌种密度和基质量各因素水平间仅产量差异显著,营养成分无显著差异,其中600 g/m2菌种密度的竹荪产量极显著大于400、800 g/m2,为4.54 kg/m2;16.0 kg/m2基质量的产量显著高于8.0、12.0 kg/m2,为3.95 kg/m2,3种主要营养成分随菌种量和基质量水平的增加呈异质性变化,二者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粗蛋白含量(P<0.05);极差分析结果显示,菌种量对竹荪产量、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的影响大于基质,而对总糖含量影响与之相反。不同处理组合的种植支收比为(1∶3.77)~(1∶9.32),其中以每平方米林地采用16.0 kg基质种植600 g菌种收益最高,收益达54.9元/m2,支收比1∶6.62,但投入成本与产量收益呈非完全正比关系。本研究认为,尽管基质量和菌种种植密度不会单方面显著改变竹荪营养成分,但选择合适的配比对提高竹荪产量和优化支收比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高海拔稻田养鱼与常规粳稻新品种选择试验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往试验的基础上,结合稻田养鱼的成功经验,通过不断完善试验方案,在高海拔养鱼稻田开展了粳稻新品种选择试验。结果为,养鱼稻田新品种比较试验田稻谷产量575.1 kg/667 m^2,鱼产量40.6 kg/667 m^2,周边非养鱼稻田稻谷产量645.2 kg/667 m^2,试验田稻谷价高,养鱼增收1497.3元/667 m^2。  相似文献   

17.
优化施肥量控制马铃薯早疫病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早疫病是一种常见的马铃薯病害,采用农艺措施控制病害的发生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本试验通过施肥处理控制早疫病危害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早疫病发生早晚与施肥多少直接相关,施用60 kg/667m2和40 kg/667m2马铃薯复合肥,对早疫病防治效果为93.39%和88.56%,增产26.61%和22.18%,纯增效益405元/667m2和365元/667m2。因此,施40~60 kg/667m2马铃薯复合肥可以作为防治马铃薯早疫病发生的一项农业措施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18.
以槟榔与香草兰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氮素养分利用规律。采用盆栽模拟试验,以‘热引3号’香草兰和‘热研1号’槟榔为试验材料,研究槟榔单作、香草兰单作和槟榔间作香草兰3种种植模式,在纯氮112.5、225、300 kg/hm2和不施氮肥4个氮肥处理条件下,对植株生物量、氮素吸收和利用、土壤全氮含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不同种植模式下各施氮处理的植株鲜和干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间作模式的植株鲜和干生物量最高,分别比对照增加61.3%、34.9%、43.1%和47.2%、62.7%、33.8%;间作模式的植株全氮含量比单作植株的高0.43~2.63 mg/g;间作模式显著增加了植株的吸氮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40.44、47.79和53.92 kg/hm2;间作模式还显著增加植株的氮吸收效率、氮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率,但对土壤全氮含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赣早5号在长江流域棉区适宜的种植密度,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赣早5号空间成铃分布以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6个种植密度处理(分别为15000株/hm2、37500株/hm2、60000株/hm2、82500株/hm2、105000株/hm2、127500株/hm2),定期测定棉花各器官干物质质量、籽棉产量等农艺性状。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棉花的株型结构由松散型逐渐变为紧凑型;单株干物质质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有减少的趋势,具有显著性差异;籽棉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其中种植密度在82500株/hm2产量最高,达到3707.01 kg/hm2,且其株型具有较大的成铃空间,单株成铃数也较高。综上所述,赣早5号的种植密度在82500株/hm2时拥有更好的株型结构,单株成铃率高,产量亦高。  相似文献   

20.
在小麦生产中,倒伏对其产量影响较大。为达到控高及稳产的目的,选用3种常用的抗倒剂(25%矮壮丰、3%调环酸钙水乳剂、5%抗倒酯水乳剂)来探究其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对照R2(矮壮丰80 m L/667 m2)相比,在灌浆期(5月12日)前,其他抗倒剂处理下小麦的叶绿素含量大都低于对照,而灌浆期后下降缓慢,光合作用时间延长;抗倒剂处理下小麦的株高都低于对照且在R6(抗倒酯水乳剂60 m L/667 m2)处理下降至最低,且小麦的不同节间长度在抗倒酯水乳剂处理下都得到控制,在最高浓度(60 m L/667 m2)处理下都降至最低;调环酸钙水乳剂仅对小麦的第3、第5节间有控长作用,而抗倒酯水乳剂对小麦的大部分节间都起到控长作用。从产量方面来看,有效穗数在R6(抗倒酯水乳剂60 m L/667 m2)处理下达到最高,实粒数在不同处理下相差不大,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在抗倒酯水乳剂处理下都处于较高水平,但产量在常规对照R2(矮壮丰80m L/667 m2)处理下最高;其次是R6(抗倒酯水乳剂60 m L/667 m2)处理。因此,综合考虑控高效果、有效穗数和千粒质量提高及稳产等多种因素,推荐在小麦的分蘖末期喷施60 m L/667 m2的5%抗倒酯水乳剂,能达到控高且不会明显降低其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