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从分布、感染性和分类特征三方面调查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多样性,为蚕业生产上有效防控家蚕微粒子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跟踪蚕种生产微粒子病检疫数据及抽样检验家蚕受微孢子虫感染的情况,调查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的分布;通过测定微孢子虫对家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和胚种传染率及检验带毒蚕种的微粒子病胚种传染率,调查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的感染性;基于微孢子虫SSU rRNA序列构建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系统发育进化树及进行相似性和遗传距离分析,调查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的分类特征.[结果]不同时间和不同蚕区生产饲养的广西家蚕均存在一定量的微孢子虫感染,蚕种微粒子病发生率(毒率)呈波动起伏态势.GXM3、GXM4、GXM5、GXM6、GXM7、GXM8、GXM9、GXM10、GXM11、GXM12和GXM13等11株异型微孢子虫对家蚕均具有较强食下传染力,大部分异型微孢子虫对家蚕的IC50与N.b同一级别;各种微孢子虫对家蚕的胚种传染力存在明显差异,N.b的胚种传染率达51.67%,其他异型微孢子虫均比N.b低,部分异型微孢子虫(GXM6和GXM13)对家蚕无胚种传染力.GXM3、GXM4、GXM5、GXM6、GXM7、GXM8、GXM9和GXM11等8株异型微孢子虫均位于Nosema属的类群分支上,除GXM7与GXM9、GXM3与GXM5间存在较低分化度和较高相似度外,其他微孢子虫间的分化度和相似度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广西蚕区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分布广泛,种类繁多,且各种微孢子虫的感染力存在明显差异,即广西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存在丰富的种类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一株从家蚕体内分离获得的新微孢子虫(GXM2)的致病性和生物学特征,为全面防控家蚕微粒子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观察GXM2添食感染家蚕的病症,以半数感染浓度(IC50)法测定GXM2对家蚕的食下感染力,镜检调查GXM2的胚种传染率,并利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GXM2孢子的形态、血清学反应、生活史及内部结构.[结果]GXM2感染蚕体病症为:发病急,病程短(6~9 d),出现不蜕皮或半蜕皮症状,类似生理性病害.GXM2对家蚕(蚁蚕)的IC50为2.76×105个孢子/mL,是家蚕微孢子虫(N.b)的4.8倍;对家蚕的胚种传染率为1.19%.GXM2呈卵圆形,大小为(2.49±0.10) μm×(4.19±0.15)μm.GXM2孢子在N.b免疫抗体血清中未能发生凝聚反应,其生活史中发现单核和双核并存,均以二分裂方式增殖,最后形成单核、双核两种成熟孢子;GXM2孢子的极丝有9~11圈,与N.b孢子内部结构有明显差异.[结论]GXM2对家蚕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和危害性,与N.b异属异种,即要求进行蚕种母蛾微粒子病检疫时应采取分类检验处理技术,进一步完善广西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柞蚕微孢子(Nosema antheraeae)的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ITS)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为柞蚕微孢子的分类和系统进化分析提供分子生物学方面的依据。【方法】采用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克隆和测序。用DNAStar软件,用Clustal W 的比对方法得到遗传距离和系统进化树。【结果】得到柞蚕微孢子的核糖体小亚基rRNA(SSU rRNA),转录间隔区(ITS),5S rRNA的全长,得到核糖体大亚基rRNA(LSU rRNA)的部分序列。【结论】柞蚕微孢子的核糖体基因排列顺序为LSU-ITS1-SSU-ITS2-5S与Nosema bombycis 相同,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排列方式。将微孢子SSU rRNA基因和ITS结合起来分析微孢子的亲缘关系是一个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黑条灰灯蛾分离的一种微孢子虫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广东省曲江县蚕区捕捉的黑条灰灯蛾(Creatonotus gungis L.)成虫分离到一种微孢子虫.孢子大小为(3.03±0.17)μm×(1.90±0.07)μm;孢子的血清学类型、超微结构与传统的家蚕微粒子孢子(Nosema bombycis,简称N. b.)有差异;黑条灰灯蛾微孢子虫的发育周期符合Nosema属的特征;对家蚕有中等程度的感染能力,经卵传染频率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全面掌握广西昆虫微孢子虫资源及其分布情况,并进行感染性和分类研究,为经济昆虫微孢子虫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人工捕捉或诱虫灯引诱方式在广西蚕区的桑园、菜地及周围收集野外昆虫,显微镜检验各种野外昆虫微孢子虫的自然感染率;通过生物试验鉴定部分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的食下感染性,并分别检测桑尺蠖微孢子虫和菜粉蝶微孢子虫对原始寄主的胚种传染性;基于SSU rRNA序列构建昆虫微孢子虫系统发育进化树,明确昆虫微孢子虫的分类特征.[结果]广西昆虫微孢子虫资源分布广泛,大部分昆虫已感染微孢子虫,其中菜粉蝶、稻纵卷叶螟、桑螟、桑尺蠖、斜纹夜蛾和红腹灯蛾的微孢子虫自然感染率分别为54.95%、4.38%、0.08%、0.28%、0.64%和1.14%,其他鳞翅目昆虫的总体微孢子虫感染率为0.75%.部分昆虫微孢子虫可食下感染家蚕,交叉感染率达40.00%;部分昆虫微孢子虫还具有很强的胚种传染力,其中桑尺蠖微孢子虫和菜粉蝶微孢子虫对原始寄主的胚种传染率分别为77.48%和66.15%.从桑尺蠖分离获得的3株微孢子虫虽然为不同的微孢子虫,但均属于Nosema属,与家蚕微孢子虫同属异种.[结论]在广西各地区存在丰富的昆虫微孢子虫资源,种类多样,且大部分昆虫微孢子虫属于Nosema属,与家蚕微孢子虫亲缘关系密切;部分野外昆虫微孢子虫还对家蚕形成交叉传染危害的风险,因此杜绝昆虫微孢子虫污染桑叶交叉感染家蚕是控制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广西菜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的病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对广西某菜地和桑同周围的菜粉蝶成虫的调查结果表明,菜粉蝶微粒子病自然感染率在30%以上,且上半年高于下半年;菜粉蝶微孢子虫与典型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eis,N.b)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菜粉蝶微孢子虫呈长椭圆形,大小约4.70μm×2.30μm,与N.b存在差异,采用PCR技术鉴别也证明菜粉蝶微孢子虫与N.b不同;通过添食感染家蚕,发现菜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有较强的食下感染能力,也有轻微的胚种传染能力,证明菜粉蝶微孢子虫对蚕种生产具有潜在的危害性,应重视防治.  相似文献   

7.
模拟感染家蚕微粒子病的PCR分子诊断技术研究(11)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家蚕微粒子病病原为桑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 Nageli, N.b)。本文根据文献报道,选用了一对根据N.b孢子及其相近种属微孢子虫的SSU-rRNA保守区段设计的有效引物VIF/530R,从模拟感染不同浓度N.b孢子(3×101-7/ml)的蚕蛾、蚕卵的角度,较系统地研究了PCR诊断技术的可检测灵敏度和对模拟感染家蚕微粒子病的诊断效果,为PCR分子诊断家蚕微粒子病的实用化研究提供参考。在本实验的DNA制备方法和PCR反应条件下,分别对由不同浓度N.b纯孢子抽提的DNA模板和不同浓度N.b纯孢子(3×101~7ml-1)分别与蚕卵、蚕蛾混合抽提的DNA模板进行PCR扩增检测。结果表明:(1)对N.b纯孢子DNA模板,PCR可检测灵敏度为3×104N.bml-1(弱检测信号可到3102~3N.bml-1),对模拟染毒N.b孢子的蚕蛾DNA模板,PCR可检测灵敏度为3×105N.bml-1,两者分别已超过或达到目前生产上用显微镜的检毒水平;(2)对模拟染毒N.b孢子的蚕卵DNA模板,VIF/530R引物不能有效地检出蚕卵中染毒的N.b孢子DNA信号,推测在蚕卵DNA抽提物里可能含有抑制PCR扩增的未明因素,而蚕蛾DNA抽提物里则无此抑制因素。  相似文献   

8.
家蚕新病原性微孢子虫(Nosema SP)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1990年秋从四川省阆中蚕种场种茧育家蚕(Bombyx mori)幼虫分离出一种不同于家蚕微粒子孢子(Nosema bombycis)的新病原性微孢子虫(Nosema SP)。该微孢子虫对蚕的寄生性强,侵染蚕幼虫的绢丝腺、马氏管、肌肉、脂肪体及中肠等组织。孢子为卵圆形,大小3.8~4.1×2.4~2.6μm,极丝长126±8.35μm(113~140μm),在抱予形成期产孢体(7~9×3~4μm),以二裂形成两个孢子母细胞。极丝一般为单层绕成14~15圈(偶有16圈),倾斜角40°以上。  相似文献   

9.
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力及其增殖情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广西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交叉感染及增殖情况,为有效防治家蚕微粒子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野外昆虫菜粉蝶、桑尺蠖、斜纹夜蛾的体内收集到5种不同来源的微孢子虫,以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为对照,检测不同来源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力,并通过镜检和染色观察各种昆虫微孢子虫在蚕体内繁殖情况。【结果】从菜粉蝶分离获得的微孢子虫(PrLM)、从不同来源桑尺蠖分离获得的2种微孢子虫(PaBMI和PaBMII)、从不同来源斜纹夜蛾分离获得的2种微孢子虫(SlMI和SlMII)及家蚕微孢子虫(N.b)对家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分别为4.67×10^4、8.12×10^5、1.13×10^7、8.14×10^7、3.51×10^7和1.16×10^4个/mL;各种昆虫微孢子虫在蚕体内孢子增殖力均很低,镜检发现,PrLM和PaBMI每个视野下见到1-10个孢子,而PaBMII、SlMI和SlMII需要几个视野才见到1个孢子;染色观察发现,PrLM和PaBMI感染后可以形成大量裂殖体,但很难形成成熟孢子。【结论】广西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具有较强的交叉感染危害,尤其是对蚕种生产危害很大,但在蚕体内增殖能力较低。  相似文献   

10.
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力及其增殖情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广西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交叉感染及增殖情况,为有效防治家蚕微粒子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野外昆虫菜粉蝶、桑尺蠖、斜纹夜蛾的体内收集到5种不同来源的微孢子虫,以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为对照,检测不同来源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力,并通过镜检和染色观察各种昆虫微孢子虫在蚕体内繁殖情况。【结果】从菜粉蝶分离获得的微孢子虫(PrL M)、从不同来源桑尺蠖分离获得的2种微孢子虫(PaB M I和PaB M II)、从不同来源斜纹夜蛾分离获得的2种微孢子虫(Sl M I和Sl M II)及家蚕微孢子虫(N.b)对家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分别为4.67×104、8.12×105、1.13×107、8.14×107、3.51×107和1.16×104 个/mL;各种昆虫微孢子虫在蚕体内孢子增殖力均很低,镜检发现,PrL M和PaB M I每个视野下见到1~10个孢子,而PaB M II、Sl M I和Sl M II需要几个视野才见到1个孢子;染色观察发现,PrL M和PaB M I感染后可以形成大量裂殖体,但很难形成成熟孢子。【结论】广西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具有较强的交叉感染危害,尤其是对蚕种生产危害很大,但在蚕体内增殖能力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