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探究抗菌肽NZ2114对无乳链球菌的体外抑制效果和相关机制,本试验以无乳链球菌ATCC 13813为研究对象,通过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杀菌动力学、抗生素后效应和电镜学试验对抗菌肽NZ2114杀菌特性和杀菌机制进行评价,并进一步分析其对无乳链球菌生物膜和持留菌的抑制和消除作用。结果显示,NZ2114对无乳链球菌ATCC 13813的MIC为0.23 μmol/L,对3株奶牛乳腺炎临床分离菌株CAU-FRI 1、2和3的MIC均为0.11 μmol/L,万古霉素对以上4株受试菌株的MIC值均为0.67 μmol/L,因此NZ2114的抗菌活性是万古霉素的2.91和6.09倍。同时,2×MIC、4×MIC浓度的NZ2114可在0.5 h内杀灭99.9%细菌,且持续药效作用可达270 min。扫描电镜结果显示,NZ2114处理后,细菌表面出现皱缩甚至破裂,细菌产生的生物膜消除。NZ2114在2×MIC下,24 h对早期生物膜抑制率为99.9%;在32×MIC下,24 h对成熟生物膜消除率达99.9%。此外,NZ2114在16×MIC时,对生物膜内的菌体具有99.9%以上的杀灭效果;万古霉素无法清除的持留菌经0.5×MIC的NZ2114处理后,也可以达到99%以上的消除率。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NZ2114处理后的生物膜厚度从28.48 μm减少到10.32 μm,证明了其强效杀菌和抑制生物膜的作用。上述结果表明,NZ2114对无乳链球菌ATCC 13813杀菌活性高、速度快、抑制/去除生物膜能力强,并对膜内菌及持留菌具有高效杀菌作用,且作用显著高于万古霉素。因此,NZ2114具有开发成为治疗由无乳链球菌引起的奶牛乳房炎新型制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真菌防御素Plectasin衍生肽NZ2114对奶牛乳房炎源停乳链球菌的体外杀菌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本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停乳链球菌CVCC 3938耐药性,通过NZ2114对停乳链球菌CVCC 3938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及在胰蛋白胨大豆肉汤(tryptic soy broth,TSB)培养基和全脂灭菌(ultra-high temperature instantaneous sterilization,UHT)牛奶中的杀菌动力学曲线的测定评价其抗菌特性;借助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流式细胞仪观察NZ2114作用下的细菌形态变化;使用凝胶阻滞、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进一步分析NZ2114对细菌基因组DNA的作用。结果显示,停乳链球菌对氧氟沙星和四环素均产生耐药性,临床分离菌株则呈现多重耐药性,NZ2114对受试停乳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为0.11~0.45μmol/L。抗菌肽在TSB培养基和全脂灭菌牛奶中均具有抑菌活性,且在短时间内(0.5~3 h)可使停乳链球菌菌落数下降3个数量级。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流式细胞仪结果表明,抗菌肽NZ2114能够破坏停乳链球菌细胞膜,导致其内容物泄漏。凝胶阻滞、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证实抗菌肽穿过细胞膜后与细菌基因组结合,破坏了DNA,以此达到杀菌目的。上述结果表明,抗菌肽NZ2114对奶牛乳房炎源停乳链球菌杀菌活性强,其破坏菌体细胞膜后可直接作用于胞内的基因组DNA并改变其二级结构。由此可见,抗菌肽NZ2114是一种极具前景的治疗停乳链球菌引起乳腺炎的抗生素替代品。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真菌防御素Plectasin衍生肽NZ2114对奶牛乳房炎源停乳链球菌的体外杀菌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本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停乳链球菌CVCC 3938耐药性,通过NZ2114对停乳链球菌CVCC 3938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及在胰蛋白胨大豆肉汤(tryptic soy broth,TSB)培养基和全脂灭菌(ultra-high temperature instantaneous sterilization,UHT)牛奶中的杀菌动力学曲线的测定评价其抗菌特性;借助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流式细胞仪观察NZ2114作用下的细菌形态变化;使用凝胶阻滞、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进一步分析NZ2114对细菌基因组DNA的作用。结果显示,停乳链球菌对氧氟沙星和四环素均产生耐药性,临床分离菌株则呈现多重耐药性,NZ2114对受试停乳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为0.11~0.45 μmol/L。抗菌肽在TSB培养基和全脂灭菌牛奶中均具有抑菌活性,且在短时间内(0.5~3 h)可使停乳链球菌菌落数下降3个数量级。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流式细胞仪结果表明,抗菌肽NZ2114能够破坏停乳链球菌细胞膜,导致其内容物泄漏。凝胶阻滞、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证实抗菌肽穿过细胞膜后与细菌基因组结合,破坏了DNA,以此达到杀菌目的。上述结果表明,抗菌肽NZ2114对奶牛乳房炎源停乳链球菌杀菌活性强,其破坏菌体细胞膜后可直接作用于胞内的基因组DNA并改变其二级结构。由此可见,抗菌肽NZ2114是一种极具前景的治疗停乳链球菌引起乳腺炎的抗生素替代品。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以真菌防御素Plectasin衍生肽NZ2114和奶牛乳房炎源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研究对象,旨在阐明抗菌肽NZ211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机制及其阻遏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的效果。通过16S rRNA基因鉴定对55份乳房炎奶样中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其耐药性,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抗菌肽NZ211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借助流式细胞术和扫描电镜观察抗菌肽NZ211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完整性及细胞形态的影响,通过凝胶阻滞和圆二色谱分析抗菌肽NZ211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组DNA的影响,将抗菌肽NZ2114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共同孵育以研究抗菌肽NZ211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的影响,通过PCR进一步分析抗菌肽NZ211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的耐药基因的影响。结果表明,共获得1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菌对青霉素等9种抗菌药具有耐药性,且50%为多重耐药。抗菌肽NZ2114对1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强抑菌活性,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5~1.0μg/mL。抗菌肽NZ2114可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S7细胞皱缩、细胞内容物泄漏,甚至细胞裂解,碘化丙啶(PI)细胞膜穿透率达5%,且抗菌肽NZ2114可与金黄色葡萄球菌S7基因组DNA结合并改变其DNA结构。金黄色葡萄球菌与1/4×MIC抗菌肽NZ2114孵育12 h后发现,除对阿莫西林和磺胺异噁唑的耐药率没有降低外,对其他抗菌药的耐药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10%~40%),且抗菌肽NZ2114对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Z)及杆菌肽类耐药基因(braRS)的消除率分别达28.57%(2/7)和22.22%(2/9)。上述结果证明,抗菌肽NZ2114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体外强抑菌活性,其干扰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并结合胞内DNA的作用机制为其低耐药杀菌机制奠定了细胞学基础。同时抗菌肽NZ2114对耐药菌株的耐药性及相关耐药基因均有一定消除作用。由此可见,抗菌肽NZ2114是一种极具前景的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奶牛乳房炎的抗生素替代品。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以真菌防御素Plectasin衍生肽NZ2114和奶牛乳房炎源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研究对象,旨在阐明抗菌肽NZ211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机制及其阻遏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的效果。通过16S rRNA基因鉴定对55份乳房炎奶样中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其耐药性,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抗菌肽NZ211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借助流式细胞术和扫描电镜观察抗菌肽NZ211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完整性及细胞形态的影响,通过凝胶阻滞和圆二色谱分析抗菌肽NZ211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组DNA的影响,将抗菌肽NZ2114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共同孵育以研究抗菌肽NZ211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的影响,通过PCR进一步分析抗菌肽NZ211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的耐药基因的影响。结果表明,共获得1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菌对青霉素等9种抗菌药具有耐药性,且50%为多重耐药。抗菌肽NZ2114对1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强抑菌活性,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5~1.0 μg/mL。抗菌肽NZ2114可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S7细胞皱缩、细胞内容物泄漏,甚至细胞裂解,碘化丙啶(PI)细胞膜穿透率达5%,且抗菌肽NZ2114可与金黄色葡萄球菌S7基因组DNA结合并改变其DNA结构。金黄色葡萄球菌与1/4×MIC抗菌肽NZ2114孵育12 h后发现,除对阿莫西林和磺胺异噁唑的耐药率没有降低外,对其他抗菌药的耐药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10%~40%),且抗菌肽NZ2114对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Z)及杆菌肽类耐药基因(braRS)的消除率分别达28.57%(2/7)和22.22%(2/9)。上述结果证明,抗菌肽NZ2114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体外强抑菌活性,其干扰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并结合胞内DNA的作用机制为其低耐药杀菌机制奠定了细胞学基础。同时抗菌肽NZ2114对耐药菌株的耐药性及相关耐药基因均有一定消除作用。由此可见,抗菌肽NZ2114是一种极具前景的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奶牛乳房炎的抗生素替代品。  相似文献   

6.
为开发三黄连散于水产养殖防治细菌性疾病的应用,通过常规检查和PCR技术对试验菌株进行罗非鱼无乳链球菌鉴定后,检测三黄连散对该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试验菌株为罗非鱼无乳链球菌,血清型为Ia型、II型、dIts型。三黄连散对该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15.625mg/mL,最小杀菌浓度(MBC)为31.25mg/mL;1/2×MIC和1×MIC能抑制对数生长期的菌体分裂,2×MIC能抑制细菌进入对数生长期。本研究表明:三黄连散对罗非鱼无乳链球菌有良好的体外抑菌效果,可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分析无乳链球菌牛源株ATCC13813与人源株A909差异蛋白质组,提取ATCC13813与A909全菌蛋白,iTRAQ技术标记后,进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鉴定和定量,质谱数据通过Mascot 2.2和Proteome discoverer 1.4软件分析,并对差异蛋白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 pathway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共鉴定出差异表达蛋白350个(P0.05),与ATCC13813相比,在A909中上调表达蛋白174个(比值1.5),下调表达蛋白176个(比值0.667)。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这些蛋白主要涵盖28个生物学功能,14个通路。本研究为阐明不同宿主来源株无乳链球菌致病性差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了检测在枯草芽孢杆菌中表达的Cec Md及其衍生抗菌肽的生物活性,研究采用微生物试验技术,对从枯草芽孢杆菌中表达后纯化出的抗菌肽Cec Md及其衍生抗菌肽CC31、CC34的抑菌效果、热稳定性、最佳抗菌活性的pH值、保存稳定性以及蛋白酶敏感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CC31、CC34和Cec Md对大肠杆菌、鸡沙门氏菌和停乳链球菌有抑制作用;对有益菌短乳杆菌、德氏乳杆菌、卷曲乳杆菌、双歧杆菌、毕赤酵母SMD1168、毕赤酵母GS115均没有抑制作用;3种抗菌肽对大肠杆菌、鸡沙门氏菌和停乳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均低于25μmol/L,CC31和CC3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25μmol/L,低于Cec Md(100μmol/L);CC31和CC34对致病菌的最小杀菌浓度(MBC)均不超过50μmol/L,Cec Md对停乳链球菌的MBC为50μmol/L,对其他3种致病菌的MBC均在75μmol/L以上。CC31和CC34的热稳定性较好,Cec Md在沸水中30 min失去抑菌活性;CC31和CC34在pH值低于6时均活性较好,Cec Md最佳活性pH值仅在4~5之间;3种抗菌肽的最佳保存温度均为-80℃;3种抗菌肽经胰蛋白酶、胃蛋白酶、蛋白酶K作用后活性均有所降低,其中蛋白酶K对3种抗菌肽活性影响较弱。枯草芽孢杆菌中表达出的抗菌肽CC31和CC34的抑菌活性与理化特性等方面都好于Cec Md,其中CC31的生物活性最好。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抗菌肽JH-3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in-resistant Staphyloccocus aureus,MRSA)ATCC25923的杀菌和抗炎作用,本研究通过琼脂扩散和最小抑菌浓度(MIC)检测了抗菌肽JH-3对ATCC25923的抑菌作用,结果显示JH-3对ATCC25923具有良好的杀菌作用,1 MIC的JH-3在20 min内可使ATCC25923活菌数降低1 000倍;利用结晶紫染色和电镜观察检测JH-3对ATCC25923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较低浓度的JH-3(0.5 MIC)可以显著降低ATCC25923生物被膜的形成;通过细胞毒性试验和RT-PCR在细胞水平上评价了JH-3对ATCC25923介导的LDH和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结果显示JH-3(50μg/mL)可以显著降低ATCC25923介导的A549细胞LDH的释放,同时JH-3还具有剂量依赖性的降低ATCC25923诱导的A549细胞炎症相关细胞因子(IL-1β、IL-2和IL-6)的表达;对其他8株不同的MRSA进行抑菌性测定,结果显示JH-3对这些菌株均有很好的杀菌作用,20 min内均可使活菌数降低至10~3cfu/mL~10~7cfu/mL。本研究首次证实了JH-3能够有效杀灭MRSA及抑制MRSA介导的炎症作用,为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研究旨在分离并鉴定致病性无乳链球菌并构建小鼠乳房炎模型。试验从病牛乳汁中成功分离并鉴定1株无乳链球菌(命名为HZ-032)。HZ-032以10~4CFU菌量感染哺乳期小鼠,同时设相同剂量无乳链球菌ATCC 13813菌悬液组、阴性对照(等体积无菌PBS)组及空白组作为对照,观察攻毒后小鼠乳腺组织病变并进行组织细菌载量的测定;制作乳腺组织石蜡切片,经HE染色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变化;采用荧光定量PCR测定乳腺组织中IL-1α、IL-6、IL-10、TNF-α4种炎性因子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感染组小鼠乳腺组织可分离出大量HZ-032菌株;组织病理切片显示,感染后小鼠乳腺组织较阴性对照和空白组明显观察到乳腺上皮细胞溶解,腺泡内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ATCC 13813和HZ-032处理组中IL-1α、IL-10、TNF-α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5),IL-6在HZ-032处理组显著升高(P0.05)。本研究从患病奶牛乳样中分离1株致病性无乳链球菌HZ-032,并使用该菌成功构建小鼠乳房炎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无乳链球菌致乳房炎的相关致病机制及防治措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黄连生物碱的抑菌活性,采用高速逆流色谱(HSCCC)法分离黄连生物碱,K-B法检测其抑菌活性,测其对敏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显示:从黄连中分离出黄连碱、掌叶防己碱、小檗碱、表小檗碱,提取率分别为44.41%、36.72%、68.54%、18.3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分别为10.00、29.50、21.00和12.50 mm;对无乳链球菌分别为11.40、27.50、14.00和15.50 mm;对粪肠球菌、大肠杆菌O157等均无效;黄连碱、表小檗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的MIC和MBC均分别为136.36、272.73μg/mL;小檗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和MBC分别为62.18、136.36μg/mL,对无乳链球菌的MIC和MBC分别为136.36、272.73μg/mL;掌叶防己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的MIC和MBC均分别为62.18、136.36μg/mL。结果表明:用HSCCC制备生物碱,省时、方便,4种生物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作用明显,对其余试验菌无效。  相似文献   

12.
无乳链球菌是导致罗非鱼链球菌病的主要病原菌。为探讨裸花紫珠颗粒对无乳链球菌体外抑菌活性,采用肉汤二倍稀释法测定裸花紫珠颗粒对无乳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同时进行标准无乳链球菌和临床分离无乳链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裸花紫珠颗粒对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10.000 mg/mL,最小杀菌浓度(MBC)为20.000 mg/mL;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临床分离株无乳链球菌对四环素、环丙沙星、氟苯尼考的敏感性降低。该结果为下一步开展裸花紫珠对罗非鱼临床保护试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自2017~2019年采集锦州地区某规模化牛场患有乳房炎的奶牛乳样150份,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并使用抗菌肽NZ211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抑菌活性检测。结果显示:试验共分离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48株,总分离率为32%;抗菌肽NZ2114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对于葡萄球菌细胞膜有一定的破坏作用;经过抗菌肽NZ2114处理后相关病菌体对于部分抗生素敏感性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为了检测某公司开发的抗菌肽在体外对猪源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本试验利用琼脂扩散法和肉汤稀释法来测定该抗菌肽在体外对从猪场分离到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琼脂扩散法结果显示4株细菌的抑菌圈直径都大于10mm;肉汤稀释法测得3株菌的MIC值为250μg/ml,1株菌的MIC值为2000μg/ml。结果表明,该抗菌肽在体外能够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具备一定的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7种常用抗菌渔药对罗非鱼致病性海豚链球菌的体内外抗菌作用.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7种渔药对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在初筛基础上以MIC为单位,1×MIC、5×MIC、10×MIC和20×MIC下平板抑菌圈直径为参数,分别比较所筛选5种药物抗菌效果并优化最佳参数;利用优化的最佳参数比较5种药物单独用药与联合用药对海豚链球菌的抑菌效果;并通过拌饵投喂给药方式对罗非鱼进行5种药物治疗性给药试验.结果表明,抗菌先锋对海豚链球菌的MIC和MBC最小,分别为6.4、12.8μg/mL,其次是伯乐立康,均为12.8μg/mL;而鱼康和肠炎烂鳃灵即使在1638.4μg/mL下也无抗菌效果.5倍MIC下抑菌圈直径为本试验筛选抗菌药物的最佳参数.5MIC时,海豚链球菌对伯乐立康和抗菌先锋敏感,对菌必清、菌毒康和海鱼安中度敏感.菌毒康与海鱼安的联合抗菌效果最佳.鱼体内抗菌试验结果表明,抗菌先锋和伯乐立康的治疗有效率超过75%,达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是防治罗非鱼海豚链球菌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7种常用抗菌渔药对罗非鱼致病性海豚链球菌的体内外抗菌作用。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7种渔药对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在初筛基础上以MIC为单位,1×MIC、5×MIC、10×MIC和20×MIC下平板抑菌圈直径为参数,分别比较所筛选5种药物抗菌效果并优化最佳参数;利用优化的最佳参数比较5种药物单独用药与联合用药对海豚链球菌的抑菌效果;并通过拌饵投喂给药方式对罗非鱼进行5种药物治疗性给药试验。结果表明,抗菌先锋对海豚链球菌的MIC和MBC最小,分别为6.4、12.8μg/mL,其次是伯乐立康,均为12.8μg/mL;而鱼康和肠炎烂鳃灵即使在1638.4μg/mL下也无抗菌效果。5倍MIC下抑菌圈直径为本试验筛选抗菌药物的最佳参数。5 MIC时,海豚链球菌对伯乐立康和抗菌先锋敏感,对菌必清、菌毒康和海鱼安中度敏感。菌毒康与海鱼安的联合抗菌效果最佳。鱼体内抗菌试验结果表明,抗菌先锋和伯乐立康的治疗有效率超过75%,达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是防治罗非鱼海豚链球菌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7.
通过体内外抑菌试验考察茯苓多糖和恩诺沙星联合抗菌的生物活性。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茯苓多糖联合恩诺沙星对浮游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MTT法检测茯苓多糖联合恩诺沙星对细菌生物膜(bacterial biofilm,BBF)的抑制作用,同时腹腔注射SA建立小鼠腹腔感染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腹腔给药的方式,检测茯苓多糖联合恩诺沙星在体内抑制SA的效果。在体外抑制浮游菌的试验中,茯苓多糖联合恩诺沙星对鸡BSA的MIC为16μg/mL(以恩诺沙星计);茯苓多糖联合恩诺沙星对SA的MIC为8μg/mL(以恩诺沙星计);茯苓多糖联合恩诺沙星对E.coli的MIC为4μg/mL(以恩诺沙星计);在体外抑制细菌生物膜的试验中,茯苓多糖可以改善恩诺沙星清除细菌生物膜的能力;在治疗小鼠腹腔感染试验中,茯苓多糖可以使恩诺沙星抑制SA的活性增强。结果表明,茯苓多糖具有增强恩诺沙星抗菌能力的作用,有效减少恩诺沙星的使用剂量。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抗菌肽NZ2114对猪链球菌感染小鼠模型的体内治疗效果,本试验以NZ2114和2型猪链球菌CVCC 3928为研究对象,利用小鼠模型评价NZ2114治疗猪链球菌感染的效果。36只ICR雌鼠随机均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不感染,腹腔注射0.2mL PBS)、阴性对照组(感染,腹腔注射0.2mL PBS)、试验Ⅰ和Ⅱ组(感染,分别腹腔注射0.2mL 2.5和5.0mg/kg NZ2114)、阳性对照Ⅰ和Ⅱ组(感染,分别腹腔注射0.2mL 7.5和15.0mg/kg头孢曲松钠)。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和5.0mg/kg NZ2114试验组小鼠存活率均为100%,而15.0mg/kg头孢曲松钠阳性对照组小鼠存活率仅为50%。治疗1d后,5.0mg/kg NZ2114试验组小鼠肺脏和肝脏荷菌量分别下降59.41%(P0.01)和69.19%(P0.01);而15.0mg/kg头孢曲松钠阳性对照组中小鼠肺脏和肝脏荷菌量分别下降43.94%(P0.01)和19.60%(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2.5 mg/kg NZ2114治疗组中抑制炎性因子TNF-α和IL-1β的释放分别下降85.83%(P0.01)和56.20%(P0.05),5.0 mg/kgNZ2114试验组分别降低84.02%(P0.01)和43.86%(P0.05),而15.0mg/kg头孢曲松钠阳性对照组TNF-α及IL-1β的下降率均不显著,分别为24.49%和8.82%。另外,5.0mg/kg NZ2114试验组1d后即可明显减轻小鼠肺组织间质弥漫性炎细胞浸润等炎症症状,抑制肝细胞产生肿胀及空泡性变化,促进脾小结恢复正常;治疗7d后各器官组织临床症状评分基本恢复正常。上述结果表明,NZ2114能有效提高猪链球菌感染小鼠的存活率,显著降低病原菌在小鼠肺脏和肝脏的移位及血清中TNF-α和IL-1β的水平,并有效缓解肝脏、脾脏和肺脏的急性损伤,治疗效果优于头孢曲松钠,具有作为治疗临床猪链球菌病抗生素替代品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白头翁散对不同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本试验采用水提法分别提取白头翁散组方中4味中药白头翁、秦皮、黄柏、黄连的有效成分,通过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4味中药、自配白头翁散方剂及两种市售白头翁散水提物对7种不同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与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单味中药中黄连对大肠杆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状芽胞杆菌、无乳链球菌、副溶血弧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均呈现较好的抑菌效果和杀菌效果,MIC为1.563~50.000 mg/mL,MBC为6.25~400.00 mg/mL。自配白头翁散方剂抑菌和杀菌效果更好,MIC为0.781~25.000 mg/mL,市售白头翁散的抑菌效果和杀菌效果均不及自配白头翁散。  相似文献   

20.
为考察托氟沙星纳米乳的体外抑菌活性及体内药效作用,用CLSI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托氟沙星纳米乳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并与盐酸左氧氟沙星进行比较;以鼠伤寒沙门菌人工感染的雏鸡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浓度托氟沙星纳米乳的体内药效作用。体外抑菌试验表明,托氟沙星纳米乳对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杀巴氏杆菌、大肠埃希菌、痢疾志贺菌、鼠伤寒沙门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MIC为0.25μg/mL~2.00μg/mL,其抑菌活性是托氟沙星原药的2倍~4倍,盐酸左氧氟沙星的2倍~8倍;MBC为0.25μg/mL~4.00μg/mL,其抗菌活性是托氟沙星原药的2倍~8倍,盐酸左氧氟沙星的2倍~8倍。体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低剂量(40mg/L)和中剂量(60mg/L)的托氟沙星纳米乳可显著降低鼠伤寒沙门菌感染雏鸡的死亡率和体重损失。托氟沙星纳米乳以纳米乳作为药物载体,增强了托氟沙星对临床常见细菌的体内外抵抗作用,提高了托氟沙星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