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研究抗菌肽添加量对杂交鲟血清和组织免疫相关指标和抗损伤能力的影响。挑选体格健壮、大小一致的杂交鲟(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 Brandt♂)200尾,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Ⅰ、Ⅱ、Ⅲ组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400、800和1 200 mg/kg的抗菌肽,在(16.0±1.0)℃水温条件下养殖30 d。结果表明,摄食添加抗菌肽的杂交鲟,其血清和组织中白蛋白(ALB)和总蛋白(TP)含量随抗菌肽质量浓度的增加先增后减,其中Ⅱ组杂交鲟血清和组织中ALB和T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谷草转氨酶(GOT)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随抗菌肽质量浓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Ⅰ组杂交鲟血清和组织中GOT活性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而Ⅲ组GOT和LDH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杂交鲟组织中总胆固醇(TCHO)含量随抗菌肽质量浓度的增加逐渐减少,Ⅲ组TCHO含量在组织中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溶菌酶(LZM)活性随抗菌肽质量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Ⅱ、Ⅲ组杂交鲟心脏、脾脏和小肠中LZM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因此,在基础饲料中添加抗菌肽可有效提高杂交鲟的部分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和抗损伤能力,抗菌肽添加剂量在400~800 mg/kg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养分表观消化率、肝脏脂肪代谢酶活性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分别以鱼油、大豆油、亚麻油、菜籽油和棕榈油为脂肪源,配制5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挑选300尾初重(76.59±1.16) g的西伯利亚鲟×施氏鲟(Acipenser baerii♀×Acipenser schrenckii)杂交鲟幼鱼,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各组分别投喂5种不同脂肪源的试验饲料,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表明:1)大豆油组的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大豆油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棕榈油组(P 0.05),大豆油组的摄食量和饲料系数显著低于棕榈油组(P0.05)。2)鱼油组和大豆油组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菜籽油组和棕榈油组(P0.05),大豆油组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亚麻油组和菜籽油组(P0.05)。3)亚麻油组的全鱼和肝脏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鱼油组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亚麻油组的肝脏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4)大豆油组的全鱼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鱼油组的全鱼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5)鱼油组和大豆油组的肝脏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亚麻油组的肝脏脂蛋白脂酶活性显著高于棕榈油组(P0.05)。6)大豆油组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亚麻油组、菜籽油组和棕榈油组(P0.05),大豆油组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菜籽油组(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添加大豆油作为脂肪源更有利于杂交鲟幼鱼的生长和健康。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蛋白质源饲料中添加α-酮戊二酸对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i♀×Acipenser baeri)幼鱼肝脏谷氨酰胺(Gln)含量、抗氧化能力及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基因表达的影响。分别以大豆浓缩蛋白和大豆浓缩蛋白+鱼粉为蛋白质源,设2个α-酮戊二酸(AKG)添加量(0和1%),配制4种试验饲料。选取平均体重为(7.65±0.04)g的杂交鲟幼鱼50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1%AKG显著提高肝脏Gln含量和谷氨酰氨合成酶(GS)活性(P0.05),对肝脏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蛋白质源对肝脏Gln含量、GS活性和ALP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且蛋白质源和AKG添加量对肝脏Gln含量、GS活性和ALP活性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饲料中添加1%AKG显著降低肝脏丙二醛(MDA)含量,显著提高肝脏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P0.05)。与大豆浓缩蛋白+鱼粉作为蛋白质源相比,大豆浓缩蛋白作为蛋白质源显著提高肝脏GSH含量(P0.05)。蛋白质源和AKG添加量对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且蛋白质源和AKG添加量对肝脏各抗氧化指标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饲料中添加1%AKG显著提高肝脏GH、IGF-Ⅰ基因的相对表达量(P0.05)。与大豆浓缩蛋白+鱼粉作为蛋白质源相比,大豆浓缩蛋白作为蛋白质源显著提高肝脏IGF-Ⅰ和GH基因的相对表达量(P0.05)。蛋白质源和AKG添加量对肝脏GH、IGF-Ⅰ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综上所述,杂交鲟幼鱼饲料中添加1%AKG可以通过提高肝脏中GS的活性进而提高Gln的含量,通过提高肝脏中GSH的含量进而降低MDA的含量,并可提高肝脏中生长相关基因GH、IGF-Ⅰ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抗菌肽在鲟鱼体内的表达规律,试验采用维氏气单胞菌人工感染杂交鲟后,采集不同时间段杂交鲟的肝脏、脾脏、心脏、肌肉、肠道、鳃6个组织样品,利用ELISA方法进行抗菌肽含量的检测。结果:(1)正常对照组杂交鲟6个组织中均有抗菌肽表达,在鳃和肠道组织中含量最高,在肝脏中含量最低。(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人工感染组杂交鲟6个组织中抗菌肽含量在不同时间段均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5)。其中:在24 h和96 h鳃和肠道的抗菌肽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在48 h肝脏、肌肉、心脏、脾脏的抗菌肽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杂交鲟可能是通过抗菌肽来抵御细菌感染,这为杂交鲟细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用不同配比的亚麻籽油与大豆油混合油全部替代鱼油后对杂交鲟生长性能、肌肉脂肪酸组成及血清肝功能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共配制4种等氮等脂等能的试验饲料,A组饲料添加8%的鱼油,B、C、D组饲料分别用75%亚麻籽油+25%大豆油的混合油(混合油中亚麻籽油与大豆油的配比为3∶1)、50%亚麻籽油+50%大豆油的混合油(混合油中亚麻籽油与大豆油的配比为1∶1)以及25%亚麻籽油+75%大豆油的混合油(混合油中亚麻籽油与大豆油的配比为1∶3)替代A组饲料中全部鱼油。每种试验饲料投喂3个养殖桶(重复),每个养殖桶放养40尾初始体重为(70.8±0.5)g的杂交鲟,共进行12周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B组杂交鲟的末均重(FBW)、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是4组中最高的,且与A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B组杂交鲟肌肉中粗脂肪含量和肝脏中粗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A组(P0.05),而与C、D组差异不显著(P0.05)。A、B组杂交鲟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C、D组(P0.05);B组杂交鲟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含量最高,并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以B组最低,显著低于C组(P0.05),但与A、D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此外,B组杂交鲟肌肉中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含量分别为A组对应脂肪酸的65.7%和74.5%,肌肉中EPA和DHA的含量并没有因为混合油替代鱼油而大幅下降。由以上结果得出,以不同配比的亚麻籽油与大豆油的混合油全部替代饲料中的鱼油,当混合油中亚麻籽油与大豆油的配比为3∶1(即75%的亚麻籽油+25%的大豆油)时杂交鲟的生长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刺五加超微粉对吉富罗非鱼生长、脂肪沉积以及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的影响。选取平均体重为(6.50±0.02) g的健康吉富罗非鱼72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30尾鱼。6组试验鱼分别饲喂添加了0(对照)、0.5‰、1.0‰、2.0‰、4.0‰和8.0‰刺五加超微粉的试验饲料,饲养56 d。试验结束后,测定各组试验鱼的生长性能、血常规指标、血清生化指标、肝脏生化指标以及肝脏中免疫相关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1)各添加组的增重了(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以2.0‰组最高。1.0‰、2.0‰、4.0‰、8.0‰组饲料转化率(FC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且以1.0‰组最高。2) 2.0‰、4.0‰、8.0‰组的白细胞计数(WBC)与8.0‰组红细胞计数(RBC)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在血红蛋白浓度(HGB)和红细胞压积(HCT)上各组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3)血清葡萄糖(Glu)含量随刺五加添加量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0.5‰和1. 0‰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 0. 05)。1. 0‰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以及甘油三酯(TG)含量均最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补体3(C3)含量随饲料中刺五加超微粉添加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以1.0‰组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血清溶菌酶(LZM)活性以1. 0‰组最高,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 0. 05),但显著高于8.0‰组(P0.05)。4) 2. 0‰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LZM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同时该组肝脏丙二醛(M DA)含量最低,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肝脏总胆固醇(TC)、糖原(Gly)和TG含量随饲料中刺五加超微粉添加量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1.0‰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5)与对照组相比,各添加组肝脏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γ-干扰素(INF-γ)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综上,在实际生产中,建议在饲料中添加1.0‰~2.0‰的刺五加超微粉,以促进吉富罗非鱼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研究茶多酚对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生长、消化功能、免疫性能和抗病力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100、200、400、600、800 mg/kg茶多酚,配制6种试验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6.09±0.07)g的奥尼罗非鱼9周,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鱼。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茶多酚添加组的增重率和饲料系数均无显著变化(P0.05),但100、200 mg/kg茶多酚组增重率有提高的趋势,而400~800 mg/kg茶多酚组增重率有降低的趋势,其中以200 mg/kg茶多酚组增重率最高。饲料添加茶多酚对罗非鱼全鱼水分、粗蛋白质、粗灰分含量和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高添加量(600、800 mg/kg)的茶多酚显著降低了干物质表观消化率,肠道淀粉酶、蛋白酶活性和全鱼粗脂肪含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200、400、600和800 mg/kg茶多酚均显著增加了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溶菌酶(LZM)活性(P0.05),而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则随茶多酚添加量的增加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其中200 mg/kg茶多酚组的血清SOD活性最高、血清MDA含量最低,400 mg/kg茶多酚组的血清LZM活性最高。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后48和96 h,200、400、600和800 mg/kg茶多酚组的累积死亡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其中400 mg/kg茶多酚组的累积死亡率最低。综上,茶多酚可提高奥尼罗非鱼的免疫性能,降低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后的死亡率,但对生长性能没有显著影响。奥尼罗非鱼饲料中茶多酚的建议添加量为200~400 mg/kg。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杂交鲟对饲料中霉菌毒素吸附剂蒙脱石的耐受剂量。在基础饲料黄曲霉毒素B1含量<10.00μg/kg条件下,分别添加0(对照)、0.5%、1.0%、2.5%和5.0%蒙脱石(国产饲料级改性蒙脱石,纯度≥99%),配制5种试验饲料。试验选用初始平均体重为(45.10±0.12)g的杂交鲟600尾,随机分成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20尾。每组杂交鲟随机饲喂1种试验饲料70 d,通过检测试验鱼的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以及肠道和肝脏组织学变化,确定杂交鲟对饲料中蒙脱石的耐受剂量。结果表明:添加0.5%和2.5%蒙脱石显著降低了杂交鲟的终末体重和特定生长率(P<0.05),添加5.0%蒙脱石显著提高了杂交鲟的肝体比(P<0.05),添加1.0%蒙脱石对杂交鲟各项生长性能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蒙脱石添加水平的提高,血浆谷草转氨酶(AST)活性不断升高,除0.5%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3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蒙脱石添加水平的升高,血浆AST与谷丙转氨酶(ALT)比值持续走高,从1.09上升到2.00。全血呼吸爆发(RB)水平以1.0%组为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1.0%和5.0%组血浆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2.5%组(P<0.05),略高于0.5%组(P>0.05)。肠道和肝脏组织切片显示,蒙脱石添加水平≥2.5%时会对杂交鲟肠道和肝脏组织产生明显不良影响。综合考虑各项指标,建议杂交鲟饲料中本受试蒙脱石作为霉菌毒素吸附剂的添加水平应大于0.5%且小于2.5%,即杂交鲟对本受试蒙脱石的耐受剂量介于0.5%与2.5%之间。  相似文献   

9.
试验将地衣芽孢杆菌按照0%(对照组)、0.05%(A1)、0.1%(A2)、0.2%(A3)的比例添加到基础饲料中制成试验饲料,试验周期60 d,研究其对鲤鱼生长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0.1%(A2)地衣芽孢杆菌组显著提高了鲤鱼生长率(P0.05),增重率达156.57%,并降低了饲料系数;20 d时地衣芽孢杆菌能显著提高鲤鱼SOD、CAT活性(P0.05),分别比对照组提高29.53%、55.5%、47.84%和33.75%、46.25%、62.08%。而对LZM影响较小(P0.05);40 d、60 d时随着地衣芽孢杆菌添加量的增加,SOD、CAT、LZM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整个试验期间试验组与对照组谷草转氨酶(GOT)活性没有显著差异(P0.05)。ACP和AKP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之间差异很小(P0.05)。结果表明,添加0.1%地衣芽孢杆菌可以促进鲤鱼体生长,降低饲料系数,增强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脂质体对肉鸡免疫力的影响。[方法]将240只1日龄三黄鸡肉鸡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黄芪多糖溶液对照组(基础日粮中添加100 m L/kg黄芪多糖溶液),黄芪多糖脂质体低、中、高剂量组(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50、100、200 m L/kg黄芪多糖脂质体),正式试验期持续42 d。于试验的第14天、第28天和第42天从每组随机选取6只鸡采血,制备血清,测定并比较各组肉鸡血清中的一氧化氮(NO)、溶菌酶(LZM)、白细胞介素-2(IL-2)和干扰素-γ(IFN-γ)含量。[结果]在试验第14天,黄芪多糖脂质体低、高剂量组肉鸡血清中的NO、LZM含量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黄芪多糖溶液对照组(P0.05),中剂量组的LZM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黄芪多糖溶液对照组(P0.05)。在试验第28天,黄芪多糖脂质体低剂量组肉鸡血清中的LZM、IFN-γ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血清NO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黄芪多糖溶液对照组(P0.05);中、高剂量组的血清LZM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黄芪多糖溶液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的血清IFN-γ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在试验第42天,黄芪多糖脂质体低剂量组肉鸡血清中的NO、IL-2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中、高剂量组的血清IL-2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综合4项免疫指标来看,黄芪多糖脂质体在肉鸡饲料中的适宜添加量为50 mL/kg,适宜添加时间为28 d。  相似文献   

11.
研究基础饲料中预添加不同水平牛磺酸对慢性热应激条件下虹鳟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为牛磺酸在虹鳟抗热应激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挑选平均体重(203.26±2.01)g的虹鳟450尾,分成3组,分别在18℃条件下预先投喂不同水平牛磺酸(0、600.0、1 200.0 mg/kg)饲料,饲养30 d后,对虹鳟进行慢性热应激(24、25℃)处理,研究基础饲料中预添加不同水平牛磺酸对热应激虹鳟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热应激条件下,虹鳟血清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随牛磺酸添加量的增加先增加后趋于稳定,其中1 200.0 mg/kg牛磺酸组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②热应激条件下,虹鳟血清中白蛋白(ALB)和总蛋白(TP)含量随牛磺酸添加量的增加先增后减,其中600.0 mg/kg牛磺酸组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③热应激条件下,虹鳟血清中溶菌酶(LZM)活性随牛磺酸添加量的增加呈逐渐增大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且25℃虹鳟血清中LZM活性显著低于24℃(P<0.05);虹鳟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活性随牛磺酸添加量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且25℃虹鳟血清中AST活性显著高于24℃(P<0.05)。因此,热应激条件下,预添加1 200.0 mg/kg牛磺酸组虹鳟抗氧化能力、部分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及抗损伤能力均高于未添加组,说明牛磺酸可作为虹鳟抗热应激的备选添加剂。  相似文献   

12.
试验旨在研究抗菌肽对建鲤鱼种生长性能、脏体指数及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选用鲤鱼鱼种300尾,随机分成5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20尾。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00、200、400、600 mg/kg的抗菌肽,饲喂60 d。测定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肥满度、脏体指数和肌肉营养成分等指标。结果表明:建鲤鱼种配合饲料中抗菌肽的添加浓度为100、200、400 mg/kg时末均重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P0.05),添加浓度为400 mg/kg时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和600 mg/kg组(P0.05);肥满度随着抗菌肽添加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且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400、600 mg/kg抗菌肽组肾脏体指数显著低于于对照组(P0.05);400 mg/kg抗菌肽组肌肉中粗蛋白、钙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00 mg/kg组肌肉中钙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00、400、600 mg/kg抗菌肽组磷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肌肉中水分、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分析,在建鲤鱼基础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抗菌肽能够提高建鲤鱼种生长性能,有利于肌肉中蛋白质和钙磷的沉积。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抗菌肽对锦鲤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力的影响。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0(对照)、75、150和225 mg/kg的天蚕素抗菌肽,配制成4种等氮(粗蛋白质32%)等能(总能14.8 MJ/kg)的试验饲料,并分别饲喂平均体重为(10.30±0.01)g的锦鲤8周。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鱼。结果表明:150 mg/kg组锦鲤的末重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225 mg/kg组(P<0.05),而与75 mg/kg组差异不显著(P>0.05)。锦鲤的饲料系数(FCR)、蛋白质效率(PER)和摄食量(FI)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25 mg/kg组锦鲤的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75 mg/kg组(P<0.05),与150 mg/kg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锦鲤的血清溶菌酶(LZM)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用维氏气单胞菌攻毒后,各抗菌肽添加组锦鲤的累积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抗菌肽可以增强锦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力,进而促进其生长;锦鲤饲料中天蚕素抗菌肽的适宜添加量为150 mg/kg。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高脂饲料中添加发酵桑叶对杂交鳢生长性能、体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体质健壮、平均体重为10g的杂交鳢360尾,随机分成3个组,每个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各组投喂在高脂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组)、7.5%和15.0%发酵桑叶的试验饲料。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15.0%发酵桑叶组杂交鳢的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质效率(PER)显著降低(P0.05),饲料系数(FCR)显著增加(P0.05);7.5%发酵桑叶组杂交鳢的SGR、PER和FCR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杂交鳢的摄食率(FR)无显著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7.5%和15.0%发酵桑叶组杂交鳢的全鱼粗脂肪含量以及肝体比、脏体比和肠脂比显著降低(P0.05),15.0%发酵桑叶组杂交鳢的肝脏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各组杂交鳢的全鱼粗灰分、粗蛋白质以及肌肉脂肪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3)与对照组相比,15.0%发酵桑叶组杂交鳢的血清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以及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降低(P0.05);7.5%和15.0%发酵桑叶组杂交鳢的血液葡萄糖含量显著降低(P0.05)。各组杂交鳢的血清总蛋白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高脂饲料中添加7.5%发酵桑叶不会影响杂交鳢的生长性能,而添加15.0%发酵桑叶会抑制杂交鳢的生长,但有利于肝脏健康,改善机体的糖脂代谢。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桑叶粉对新西兰白兔免疫与抗氧化功能及肌肉风味的影响。选用120只35日龄断奶的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公母各占1/2)。4组试验兔分别饲喂桑叶粉添加水平为0(对照组)、15%(试验Ⅰ组)、20%(试验Ⅱ组)、25%(试验Ⅲ组)的试验饲粮,试验期为35 d。结果显示: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血清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桑叶粉添加水平的增加,血清溶菌酶(LZM)活性呈上升趋势,且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I组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Ⅲ组(P0.01)。血清丙二醛(M DA)含量在各试验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各试验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桑叶粉添加水平的增加,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呈现上升趋势,且各试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背最长肌中肌苷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腿肌中肌苷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与试验Ⅱ组背最长肌和腿肌中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总氨基酸以及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得出,桑叶粉在改善新西兰白兔免疫与抗氧化功能及肌肉风味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并且以15%~20%添加水平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质饲粮中添加蛋氨酸(Met)和赖氨酸(Lys)对离乳期梅花鹿仔鹿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16只健康3月龄雄性梅花鹿,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各组限量饲喂4种不同饲粮:对照组(Ⅰ组)饲喂16.28%粗蛋白质(CP)的高蛋白质饲粮,试验组饲喂13.40%CP添加0.23%Lys并分别添加0(Ⅱ组)、0.06%(Ⅲ组)、0.12%(Ⅳ组)Met的低蛋白质饲粮,试验期为56 d.结果表明:1)Ⅱ组平均日增重(ADG)最低,Ⅱ、Ⅲ、Ⅳ组ADG随饲粮Met水平增加而增加,Ⅳ组ADG与Ⅰ组基本相同.2)Ⅰ组56 d血清白蛋白(ALB)含量显著高于Ⅱ、Ⅲ组(P<0.05),56 d血清总蛋白(TP)含量显著高于Ⅱ组(P<0.05),28 d血清尿素氮(UN)含量极显著高于Ⅳ组(P<0.01),56 d血清葡萄糖(GLU)含量极显著低于Ⅱ、Ⅲ组(P<0.01),血清天冬门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显著高于Ⅳ组(P<0.05),28 d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Ⅱ、Ⅲ组(P<0.05或P<0.01).3)Ⅱ、Ⅲ、Ⅳ组相比,Ⅳ组28 d血清UN含量显著低于Ⅱ组(P<0.05),Ⅳ组28 d血清AKP活性显著高于Ⅱ、Ⅲ组(P<0.05),但血清球蛋白(GLB)、TP含量随饲粮Met水平升高而增加,血清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和UN含量随饲粮Met水平升高而降低.由此可见,在13.40%CP的饲粮中添加Lys和Met,仔鹿的ADG可达到16.28% CP饲粮的水平,饲粮中添加0.12%Met有利于仔鹿生长和代谢平衡.  相似文献   

17.
将复合酶制剂按照0、100、200、800 mg/kg的比例分别添加到刺参基础饲料中,制成等能(38.34 kJ/kg)等氮(13.25%±0.5%粗蛋白质)饲料A、B、C、D,分别投喂体重为(0.65±0.02)g的刺参,饲养60 d,研究其对刺参生长、免疫及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复合酶制剂后D组刺参的特定生长率提高了11.52%(P0.05),其余各组间饲料效率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中添加复合酶显著提高了刺参体腔液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P0.05),相比对照组提高了40%~200%;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复合酶后B组和C组的溶菌酶(LZM)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酸性磷酸酶(ACP)活性随复合酶添加量的增加有所提高,但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中添加复合酶后,各组间蛋白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添加0.2%复合酶的C组,其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添加组脂肪酶(LPS)活性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且随复合酶添加量的增加,脂肪酶的活性呈下降趋势。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复合酶可以改善刺参生长性能,提高刺参免疫酶和淀粉酶活性。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不同水平脂肪酸钙对热应激肉牛生长性能、生理指标及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试验选择30头体重相近[(450±10) kg]的西门塔尔杂交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头,对照组(Ⅰ组)饲喂基础饲粮,Ⅱ组和Ⅲ组分别在每头牛每天的基础饲粮中添加100和200 g脂肪酸钙,试验期39 d.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脂肪酸钙对热应激肉牛的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Ⅱ组和Ⅲ组的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了37.5% (P <0.05)和20.8% (P >0.05),料重比分别降低了24.38% (P <0.05)和15.79%(P>0.05).肉牛饲粮中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钙的表观消化率随脂肪酸钙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磷的表观消化率随脂肪酸钙添加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5),饲粮中添加脂肪酸钙对粗蛋白质、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肉牛血清中三碘甲腺原氨酸(T3)和甲状腺素(T4)的浓度随着脂肪酸钙添加量的增加呈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5),其中Ⅱ组血清T3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提高了27.73% (P >0.05),Ⅲ组血清T3浓度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了4.5%(P>0.05).肉牛血清中皮质醇的浓度随着脂肪酸钙添加量的增加而极显著升高(P<0.01).饲粮中添加脂肪酸钙对肉牛血清中葡萄糖、尿素氮、总蛋白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Ⅲ组丙二醛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00 g脂肪酸钙添加量可以极显著降低热应激肉牛外周血淋巴细胞早期凋亡率(P<0.01)、晚期凋亡率(P<0.01)和总凋亡率(P<0.01),但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周期和淋巴细胞比例(P>0.05)无明显影响.综合各项指标,在热应激条件下,肉牛饲粮中适宜的脂肪酸钙的添加水平为每天每头100g.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黄芪多糖对杂交鳢生长性能、免疫能力、抗氧化能力和抗病力的影响。选取720尾健康的初重为(24.5±0.5)g的杂交鳢,随机分成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投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APS0组,作为对照组)、0.25(APS0.25组)、0.50(APS0.50组)、1.00(APS1.00组)、1.50(APS1.50组)和2.00 g/kg(APS2.00组)黄芪多糖的试验饲料,养殖周期为60 d。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黄芪多糖后鱼体的增重率均有所增加,其中APS1.50和APS2.00组与对照组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饲料系数随黄芪多糖添加量的增加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以APS1.50组最低。肠道蛋白酶、脂肪酶活性和微绒毛长度均随黄芪多糖添加量的增加先不断升高,至添加量为1.50 g/kg时达到最高,继续增加添加量则有所下降。血浆中溶菌酶(LSZ)活性与补体3(C3)、补体4(C4)、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以及全血呼吸爆发活力均随黄芪多糖添加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且最高值均出现在APS1.5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APS1.00(C3含量除外)和APS2.00组差异不显著(P0.05)。血浆中酸性磷酸酶(ACP)活性的变化趋势与LSZ活性类似,但其最高值出现在APS1.00组。APS1.50组杂交鳢血浆和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丙二醛(MDA)含量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用嗜水气单胞菌攻毒,96 h内杂交鳢的累积死亡率最低的为APS1.50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及APS0.25和APS0.50组(P0.05),但与APS1.00和APS2.00组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得出,饲料中添加适量的黄芪多糖能提高杂交鳢的生长性能、消化能力、免疫能力、抗氧化能力和抗病力;综合考虑各因素,杂交鳢饲料中黄芪多糖添加量以1.50 g/kg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20.
杨玲  侯永清  丁斌鹰 《中国饲料》2012,(4):37-39,43
研究罗格列酮对异育银鲫血清生化指标和糖代谢指标的影响。选取480尾初始体重(5.30±0.38)g的异育银鲫,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在基础日粮基础上分别添加10、15 mg/kg和20 mg/kg罗格列酮,试验期为30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GPT)活性显著升高(P<0.05);Ⅲ组血清中的谷草转氨酶(GOT)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显著升高(P<0.05);各试验组血清中的总蛋白(TP)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血糖浓度和胰岛素水平显著降低(P<0.05),肌糖原含量显著增加(P<0.05)。结果说明,日粮中添加10、15 mg/kg和2 0 mg/kg的罗格列酮均能够显著降低血糖的浓度,添加水平为10 mg/kg对异育银鲫肝胰脏无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